车用前灯装置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5784发布日期:2019-09-06 23:0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车用前灯装置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用前灯装置及机动车。



背景技术:

现行远光灯射向对面来车驾驶员的眼睛和/或射向同向前车后视镜再转射向驾驶员眼睛的强光,称为眩光。

具体地,眩光是指远光灯射向对面来车驾驶员的眼睛和/或射向同向前车后视镜再转射向驾驶员眼睛的强光,同时除了少数车辆,远光灯的高度都低于100厘米,排除少数身材特矮的驾驶员,驾驶员眼睛和后视镜的高度一般都高于100厘米。因此,眩光是指射向左上方和右上方的强光(此处上、下、前、后、左、右”,是按驾驶员在驾驶位上的角度,就远光灯在本车使用时的形态而言)。

现有技术在无眩光远光灯的基础上,已有强大的远光功能,但关于近光功能的改进较少,或改进后近光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用前灯装置及机动车,有效改善近光效果,加强近光的亮度。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用前灯装置,其包括反光碗、光源体及遮光片。

反光碗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反光内壁和第二反光内壁。

第一反光内壁呈抛物面状。

光源体位于第一反光内壁的焦点处。

定义光线射出方向为前方,第二反光内壁位于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上方,第二反光内壁接收光源体发出的光线,并全部或部分反射向前下方,和/或,第二反光内壁位于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下方,第二反光内壁接收光源体发出的光线,并全部或部分反射向前上方。

第二反光内壁的形状为曲面、折面或平面,且当第二反光内壁位于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上方时,曲面不包括椭圆球面的一部分。

遮光片设置在反光碗的内壁上,遮光片位于光源体直射光的出射途径上,遮光片面向光源体的一面为亚光面。

进一步地,第二反光内壁位于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上方,第二反光内壁向远离碗口端的一侧逐渐收缩,且第二反光内壁远离碗口端的一端低于第二反光内壁位于碗口端的一端,以使第二反光内壁接收的光源体发出的光线,部分或全部反射向前下方。

进一步地,第二反光内壁为母线以第一反光内壁的轴线为旋转轴且从第一预设位置向左右各旋转一定角度而形成的曲面,位于第一预设位置的母线在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平行投影与第一反光内壁的轴线重合。

进一步地,母线为直线段,第二反光内壁为圆锥侧面的一部分,以使第二反光内壁接收的光源体发出的光线,全部反射至前下方。

进一步地,母线为曲线段,曲线段向第一反光内壁的轴线方向凹陷,且在焦点与母线位于碗口端的端点连线的上方,以使第二反光内壁接收的光源体发出的光线,部分反射至前下方,其余部分的光线反射至前上方以及前方。

进一步地,第一反光内壁设有减光部,遮光片在与第一反光内壁的轴线平行的光线照射下在第一反光内壁的留影与减光部重合,减光部为亚光面或孔洞。

进一步地,还包括挡板,挡板设置于光源体背离碗口端的一侧,挡板设置于光源体最低点所在水平面的上方,挡板面向光源体的一面为亚光面,遮光片在与第一反光内壁的轴线平行的光线照射下在第一反光内壁的留影与挡板在光源体的照射下在第一反光内壁的留影重合。

进一步地,光源体的底部与遮光片的底部齐平。

进一步地,遮光片的底部位于光源体的底部的下方。

一种机动车,其包括上述车用前灯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车用前灯装置及机动车,反光碗的第一反光内壁形状和光源体的设定位置,将光源体发出的大部分光线反射成平行光,消除了因反射造成的眩光;遮光片对光源体由反光碗端口上部直射出的部分光线进行遮挡,消除了因直射造成的眩光,避免对迎面的驾驶员的眼睛造成伤害,并大幅减少对同向前车驾驶员的眼睛造成伤害,由于遮光片只遮挡了光源体直射出的会产生眩光的部分光线,从而不影响本装置的远光功能,使得本装置在具备远光功能的前提下,避免了对驾驶员眼睛的伤害;同时因为在本装置下已经不存在“违法地使用远光灯”的情况,消除了原来因眩光而造成行车事故的可能,解决了远光灯因产生眩光,而对驾驶员的视觉造成破坏,进而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的问题;并且,第二反光内壁将原来被第一反光内壁反射成平行光的部分光线,转变成反射向前下方或前上方的非平行光线,加强了本装置的近光强度,改善了本装置的近光功能,还照亮了车前上方的标志牌等景物,这是对无眩光型远光灯的又一种改进,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车用前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车用前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车用前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3的车用前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4的车用前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5的车用前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6的车用前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7的车用前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8的车用前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9的车用前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10的车用前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车用前灯装置;100-反光碗;120-第一反光内壁;130-第二反光内壁a;140-腔室;160-第二反光内壁b;170-减光部;180-挡板;200-遮光片;300-光源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驾驶员在驾驶位对本车所装本申请技术的车灯的视角,也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为了便于描述,将位于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上方的第二反光内壁作为第二反光内壁a,将位于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下方的第二反光内壁作为第二反光内壁b。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用前灯装置10,其包括遮光片200、光源体300和反光碗100。

其中,反光碗100具有相互连接且共同界定腔室140的第一反光内壁120和第二反光内壁。

第一反光内壁120呈抛物面状。

光源体300位于腔室140内,且设置于第一反光内壁120的焦点处。

定义光线射出方向为前方,第二反光内壁位于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上方,作为第二反光内壁a130,第二反光内壁a130接收光源体300发出的光线,并全部或部分反射向前下方,和/或,第二反光内壁位于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下方,作为第二反光内壁b160,第二反光内壁b160接收光源体300发出的光线,并全部或部分反射向前上方。

第二反光内壁的形状为曲面、折面或平面,且当第二反光内壁位于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上方时,曲面不包括椭圆球面的一部分,也即是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形状不包括椭圆球面的一部分。

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光内壁为设置于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上方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

其中,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一端位于腔室140内,例如位于光源体300背离或朝向碗口端的一侧,或与光源体300齐平,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另一端朝向碗口端的方向延伸,此处的延伸包括伸出碗口端、与碗口端齐平或不到碗口端三种情况。

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一端位于遮光片200和光源体300之间,另一端与碗口端齐平,且第二反光内壁a130向远离碗口端的一侧逐渐收缩,第二反光内壁a130远离碗口端的一端低于第二反光内壁a130位于碗口端的一端,以使第二反光内壁a130接收的光源体300发出的光线,部分或全部反射向前下方。

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光内壁a130为曲面,具体地,第二反光内壁a130为母线以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为旋转轴且从第一预设位置向左右各旋转一定角度,例如40±10°而形成的曲面,位于第一预设位置的母线在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平行投影与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重合。

遮光片200位于腔室140内,遮光片200设置于光源体300的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的上方,且遮光片200位于碗口端与光源体300之间,具体地,遮光片200位于碗口端与焦点的中心处,换言之,遮光片200至焦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4,碗口端至焦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2,l4为l2的0.5倍。

遮光片200面向光源体300的一面为亚光面。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用前灯装置10,在加强近光效果的同时,防止眩光的产生(此处的眩光主要是指第二反光内壁a130将光反射到第一反光内壁120的下部进一步反射形成的眩光)。

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光内壁a130为曲面,具体地,母线为直线段,第二反光内壁a130为圆锥侧面的一部分,以使第二反光内壁a130接收的光源体300发出的光线,全部反射至前下方。

同时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母线为直线段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所在圆锥体的锥角的方法,以近光要求的范围为40米为例,取车灯正前方40米处地面(平面)的一点a与第二反光内壁a130最高一点b(a.b位于水平面的同一垂直面)的连线作为连线a,以第二反光内壁a130最高一点b与光源体300最低的一点c(c.b位于水平面的同一垂直面)的连线作为连线b,连线a与连线b之间的夹角具有角平分线c,与这条角平分线c垂直的线与水平面所夹锐角的2倍,就是这个第二反光内壁a130所在圆锥体的锥角。

要说明的是,位于反光碗100上部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旨在加强照亮路面的近光,圆心角以80±20度为适宜,过大就去照亮本车车前左右1米以外的地方,没有必要,浪费光线。车灯离地的距离是一个重要的取值依据,车灯位置高,圆心角可相应缩小。

其中,第二反光内壁a130远离碗口端的一端向靠近光源体300的一方延伸,直到远离碗口端的一端的端点反射的光线开始被遮光片200遮挡为止,且不影响远光功能。

为了保证使第二反光内壁a130接收的光源体300发出的光全部反射至前下方,伸出碗口端的效果最佳化,请参阅图1,沿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方向,第二反光内壁a130两端的水平距离为l5,l5为l2的0.6倍。按这个数据制作,经由第二反光内壁a130反射的光,一点也不受遮光片200的遮挡。

第二反光内壁a130位于反光碗100的顶部中心位置,且第二反光内壁a130所在的圆心角的角平分线在与水平面垂直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的需要,将第二反光内壁a130围绕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向左或向右偏转5°,例如,左灯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向左转移5°,右灯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向右转移5°;或,仅采用左灯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左端向左延伸5°,右灯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右端向右延伸5°;从而加强车前方位于两前轮之间地面的亮度。

需注意的是,偏转的角度不能过大,以防止浪费光线,甚至产生眩光。

遮光片200的形状可以为平面状、曲面状或折面状。

请参阅图2,遮光片200的投影形状为顶部带有扇环形缺口、底部为三折线段的类扇形,其中扇环形缺口位于遮光片200的顶部中心位置,其中,三折线的中间一段是水平线,两边的两段与水平线的夹角相同且向上倾斜。这是为了在左超车或右超车时,对同向前车后视镜的作用相同。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变换,包括将三折线换成曲线段或曲线段与直线段的连接。

遮光片200的投影形状的底部水平线与光源体300的底部齐平,或在光源体300的底部的下方。

扇环形的圆心角以50±20度为适宜,过大就会对迎面大货车、大巴车、公交车等车的驾驶员产生眩光;车灯离地的距离是一个重要的取值依据,如果车灯位置高,圆心角可相应放大。

遮光片200的顶边(不包含扇环形缺口)位于光源体300与反光碗100碗口端顶部轮廓曲线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曲面上。并且,反光碗100端口轮顶部廓曲线上自左至右的各点与光源体300进行连线时,如果光源体300是“1”形,则与“1”的最上方的点连线;如果光源体300是“一”形,则与“一”的自左至右的各点连线;如果光源体300为直线状且与反光碗100的中心线平行,则与最靠近碗底的点连线;如果光源体300是“○”形,则与“○”自左至右的上部边缘的各点连线;如果光源体300是其它形状或是各种型号的led灯,依次类推连线,目的是要遮住光源体300直射向左上方和右上方的光。此时,从扇环形缺口出射的光不是眩光。

可以理解,遮光片200越靠近光源体300,遮光片200的面积越小。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的车用前灯装置10中,区别于实施例1,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母线为曲线段,曲线段向靠近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凹陷,且在焦点与母线位于碗口端的端点连线的上方(该连线以虚线表示),以使第二反光内壁a130接收的光源体300发出的光线,部分反射至前下方,其余部分的光线反射至前上方以及前方。

可以理解,从第二反光内壁a130(以曲线段为例说明)反射出的光,无论是向前下方的,还是向前上方的,因为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圆心角限制在60±20°内,所以不是眩光。在两段的交接处,还有微细的水平光出射,除了第二反光内壁a130最高的一条母线反射的光是向正前方,其它母线反射的光都是向左或向右偏的。如果本申请的车灯高度为0.7m,则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反射光只在灯前地面2m宽的范围内,不浪费近光,两灯配合,满足近光的需要。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如果曲线段的一部分凹陷到了母线在碗口端的端点与焦点的连线的下方,就使得靠近碗口端点的一段曲线接收不到光源体300发出的光线,等于缩短了曲线的长度,虽然可以实现加强车前某一区段近光的目的,但是会使得另外的区段的近光很弱,脱离优化状态,降低技术效果。其中,曲线段的形状有无数种,例如曲线段包括圆周曲线段、双曲线段等。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母线的曲线段是圆周线的一部分,圆周线段所在的圆心位于反光碗100的腔室140外部的正上方,位于第一预设位置的圆周线段在焦点所在的水平面上的平行投影,与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重合;进而,圆周线段处于碗口端的一点所在的半径,垂直于这一点与焦点的连线,以此确定圆周线段所在的弦的倾斜度;再进而光源体300向它发射光线,在圆周线段上的每一个受光点处都有一条圆周线段的切线,入射光线与切线的夹角与出射光线与切线的夹角相同,可知这个曲面靠近碗底一段反射的光线向前下方,靠近碗口端一段反射的光线向前上方。

需注意的是,本申请其他的实施例中,母线除了直线段以及曲线段以外,还可以为二者的连接,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用前灯装置10中,区别于实施例1,第二反光内壁a130为折面状。折面状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由多个高度相同的梯形以斜边连接而成,且较长的平行线位于碗口端,此处的高度是指梯形的两条平行边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折面状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由多个高度不同的矩形以较长的边连接而成,且较短的边位于碗口端,此处的高度是指矩形的较长的边的长度,位于第二反光内壁a130中央的矩形最高,位于两旁的逐惭缩短。

换言之,折面状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横截面实际为实施例1中第二反光内壁a130横截面弧的内接多边形或外切多边形,其中,为了满足第二反光内壁a130接收的光源体300发出的光线,全部反射至前下方并伸出碗口端,折面状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总体的长度、宽度与倾斜度都依附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格局,实际使用过程中请结合实施例1进行具体的限定,在此不做具体赘述。

实施例4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用前灯装置10中,区别于实施例1,第二反光内壁a130为倾斜设置的平面状。

其中,平面状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为梯形,需注意的是,平面状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长度、宽度与倾斜度等参数均需依附于实施例1提供的圆锥侧面的一部分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格局。

实施例5

请参阅图6,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反光碗100仅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反光内壁120和第二反光内壁b160;其中,第二反光内壁b160位于焦点所在水平面的下方,且位于反光碗100的碗口端一侧,第二反光内壁b160接收的光源体300发出的光线,部分或全部反射向前上方。

通过第二反光内壁b160将光源体300射来的光全部反射至前上方,进而使该部分反射的光直接照亮车前上方的标志牌等,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眩光的产生(此处的眩光主要是指第二反光内壁b160将光反射到第一反光内壁120的上部进一步反射形成的眩光)。

其中,第二反光内壁b160可以为曲面、折面或平面。

当第二反光内壁b160为曲面时,该形状的第二反光内壁b160为母线以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为旋转轴且从第二预设位置向左右各旋转一定角度,例如30±10°形成的曲面,其中,位于第二预设位置的母线在焦点所在的水平面的平行投影与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重合。

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光内壁b160为以平行于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的直线段为母线,以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为旋转轴且从第二预设位置向左右各旋转一定角度,例如30±10°形成的圆柱侧面的一部分。

换言之,第二反光内壁b160位于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的下方,进而使反射的光聚集在车灯的前上方,伸出碗口端的效果最佳化,有效照亮车前上方标志牌。

其中,第二预设位置为碗口端的最底端,不言而喻,第二反光内壁b160位于反光碗100下部的中心位置。

沿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方向,第二反光内壁b160靠近焦点一侧的顶端端点与焦点之间的水平距离设为l3,沿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方向,碗口端至光源体300之间的水平距离设为l2,l3为l2的0.5倍。

通过这样的限定,结合其结构本身,以使第二反光内壁b160将光源体300射来的光,全部反射至前上方并伸出碗口端的效果最佳化,不可能反射到第二反光内壁a130上再反射生成眩光。

第二反光内壁b160的圆心角以50±20°为适宜,过大就会对迎面大货车、大巴车、公交车等车的驾驶员产生眩光。当然还要参考车灯离地的高度,如果高了,圆心角可以加大。

第二反光内壁b160可以伸出碗口端的端面,也可以与碗口端齐平;第二反光内壁b160靠近光源体300的一端,也可以向上抬起,使母线与水平面形成6±5°的夹角。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光内壁b160与碗口端的端面齐平,且第二反光内壁b160靠近光源体300的一端没有被抬高。

实施例6

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的车用前灯装置10中,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反光碗100还具有第二反光内壁a130;其中,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设置与实施例1中的设置相同。

实施例7

请参阅图8,在本实施例的车用前灯装置10中,区别于实施例6,第二反光内壁b160为向远离碗口端的一侧逐渐收缩的曲面,且远离碗口端的一端高于碗口端,以使第二反光内壁b160接收的光源体300发出的光线,部分或全部反射至前上方且全部伸出碗口端。

具体地,第二反光内壁b160是在保持实施例1或实施例2提供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不变的前提下,将复制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围绕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旋转180°,且复制并转移了的第二反光内壁a130的圆心角从两边各向中心收缩10°而成,以使(母线为直线段的)第二反光内壁b160接收的光源体300发出的光线,全部反射至前上方并伸出碗口端,或使(母线为曲线段的)第二反光内壁b160接收的光源体300发出的光线,部分反射至前上方并伸出碗口端,其余部分的光线反射至前下方和前方并伸出碗口端。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的车用前灯装置10中,位于焦点所在水平下方的曲面第二反光内壁b160,包括了椭圆球面的一部分。

由于第二反光内壁a130(母线为直线段的)是在离地0.7~1m的高度,照亮前面1~40m的道路,而本实施例则是要照亮车前10~60m、上方5~6m的标志牌等。需要照亮的目标改变了,为避免浪费光线,位于第一反光内壁120轴线下方的(母线为直线段的)第二反光内壁b160的锥角或倾斜度应作出改变。

例如,对以直线段为母线的第二反光内壁b160来说,取车灯正前方50米处、高度为5m的标志牌的上部的一点d与第二反光内壁b160碗口端最低端的一点e(d、e位于水平面的同一垂直面)的连线作为连线d,以第二反光内壁b160碗口端最低端的一点e与光源体300最低一点c(c.e位于水平面的同一垂直面)的连线作为连线e,连线d与连线e之间的夹角具有角平分线f,与这条角平分线f垂直的线与水平面所夹锐角的2倍,就是这个第二反光内壁b160所在圆锥体的锥角。

对以曲线段为母线的第二反光内壁b160来说,除了与以直线段为母线的第二反光内壁b160一样收缩圆心角,不用作别的改变,沿用即可。

实施例8

请参阅图9,在本实施例的车用前灯装置10中,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第一反光内壁120设有减光部170,遮光片200在与第一反光内壁120轴线平行的光线照射下在第一反光内壁120的留影与减光部170重合,减光部170为亚光面或孔洞。

因为遮光片200的亚光面承受的光有两种,一是由光源体300直射的光,二是经第一反光内壁120反射的与抛物面轴线平行的光,后者的光量约是前者的2倍,在如此强光下,亚光面可能间接产生眩光。通过上述设置,可使遮光片200的亚光面不受平行光的照射,进一步降低反射眩光产生的可能性。

实施例9

请参阅图10,在本实施例的车用前灯装置10中,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挡板180,挡板180设置于光源体300背离碗口端的一侧,挡板180设置于光源体300最低点所在水平面的上方,挡板180面向光源体300的一面为亚光面,遮光片200在与第一反光内壁120的轴线平行的光线照射下在第一反光内壁120的留影与挡板180在光源体300的照射下在第一反光内壁120的留影重合。

需注意的是,其中挡板180可以为弧形板、折面形板或平板。

实施例10

请参阅图11,在本实施例的车用前灯装置10中,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遮光片200的底部位于光源体300的底部的下方。换言之,车灯高于一般小轿车后视镜时,遮光片200要有一个延伸变形,类扇形的遮光片200底部的三折线中央的水平线要向下延伸,两条原来向上倾斜的斜线,要向下倾斜。

请参阅图2以及图11,当车灯低于驾驶员眼睛和后视镜时,遮光片200底部三折线的两旁两条直线段,是如图2中那样倾斜的,可以少遮住远光的光线。目前还没有远光灯高于驾驶员眼睛的,但高于小轿车后视镜的情况是有的,当车灯高于小轿车的后视镜时,遮光片200要做出如图10的变形延伸,图10中斜线覆盖的是延伸部分。

实施例11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动车,包括如实施例1至实施例10任一方案的车用前灯装置;该车用前灯装置设置在机动车的前部,消除了眩光,提高了车辆运营的安全性,且同时具备充足的远光、近光功能和照亮上方标志牌等景物的功能。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反光碗,有效改善近光效果,加强近光的亮度。包括上述反光碗的车用前灯装置,利用改善近光效果,可以将远光灯与近光灯合并,达到取消近光灯装置,从根本上消灭近光灯固有的次眩光,降低造车成本,减少驾驶员频繁启闭远光灯、近光灯的分神与劳作,达到提高驾驶品位和效能的效果。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