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凝雾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车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21960发布日期:2020-12-01 11:1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凝雾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车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防凝雾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车灯。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灯具起雾成为售后风险和频率较大的一种物理现象,车灯内的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较大的温差和存在凝结核心是车灯凝雾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当车灯点亮后会产生大量热量,光照能照射、空气能流到的区域温度很高,而车灯内光照无法照射区域,且空气流动差的区域温度将很低,这样就会造成灯内温度分布不均匀,形成较大的温差,从而使得车灯易出现结雾现象。

目前,现有的车灯防雾方式一般是通过将车灯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进行交换流通来实现。然而,这种防雾方式空气流通面积较大,并不能实现将车灯面罩热区与冷区部分的空气进行分开处理,从而很难实现减小温差的效果,且实现车灯内外空气置换的结构较为复杂,在前期安装与后期检修时均需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而大大影响了防雾效率,增加了人工成本。因此,如何更好的实现减小车灯内部温差来进行车灯防雾工作是目前仍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凝雾结构及带有该结构的车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凝雾结构,包括有一设置于腔体内的内循环风道,所述风道上设置有导向装置,腔体内气体进入风道内并通过导向装置排出实现内部空气循环流通。

优选的,风道上设置有入风风道与第一出风风道,入风风道的出风口与第一出风风道的入风口固定连接,入风风道与第一出风风道之间安装有用于抽气的第一风扇,导向装置安装于第一出风风道上。

优选的,所述导向装置设置于风道上第一出风风道出风口与第一风扇之间,所述导向装置包括有若干设置于风道上的预留孔以及一端与预留孔相连接的导气软管。

优选的,所述导气软管连接于预留孔与车灯壳体内壁之间,所述导气软管出口方向朝向车灯面罩。

优选的,所述导气软管出口方向延长线和与车灯面罩相交处的切线间的角度小于60°。

优选的,所述预留孔处壁厚小于风道壁厚,且所述预留孔外侧设有与导气软管相匹配的第一卡位。

优选的,所述导向装置包括有设置于第一出风风道出风口处的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的出风端连接有一通气软管,所述通气软管固定于车灯壳体上的胶槽部分。

优选的,所述通气软管上设有若干排气孔,所述排气孔开口方向朝向车灯面罩。

优选的,所述风道上还设有第二出风风道。

一种带有防凝雾结构的车灯,包括有车灯壳体、安装于车灯壳体开口处的面罩以及防凝雾结构,所述防凝雾结构固定于车灯壳体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导向装置的设计使得本风道优化面罩凝雾结构可对车灯面罩热区与冷区部分的空气进行分开处理,且导向装置中导气软管的位置以及通气软管的种类可根据冷区部分的位置变动进行后期调节,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防雾效率。

2、本实用新型工作时仅通过利用车灯内部空气实现对车灯面罩的除雾工作,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均设置于车灯壳体内,从而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前期安装以及后期优化与检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卡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风道;2、车灯壳体;3、预留孔;4、导气软管;5、第一卡位;6、第二风扇;7、通气软管;8、软管;9、第一风扇;

11、入风风道;12、第一出风风道;13、第二出风风道;

21、胶槽;51、尖端;71、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提供一种防凝雾结构,包括有一设置于腔体内的内循环风道1,所述风道1上设置有导向装置,腔体内气体进入风道1内并通过导向装置排出实现内部空气循环流通。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凝雾结构具体应用于车灯壳体内,用于实现对车顶面罩的防凝雾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风道1上设置有入风风道11与第一出风风道12,入风风道11的出风口与第一出风风道12的入风口固定连接,入风风道11与第一出风风道12之间安装有用于抽气的第一风扇9,导向装置安装于第一出风风道12上。所述入风风道11通过第一风扇9将车灯壳体2内的空气抽入风道1内,并经由第一风扇9的出风口处排入第一出风风道12内,第一出风风道12内的空气通过第一出风风道12与导向装置定向排入车灯内,从而实现气流循环。

具体地,车灯面罩区域可分为热区与冷区,热区主要分布于车灯面罩中部,是灯光可直射到及热空气可触及的区域,此区域雾气即使形成,通过点亮车灯光源一定时间后,雾气即可消散,冷区主要分布于车灯面罩两侧端部,是不被灯光直射到及热空气不能触及的区域,此区域雾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消散。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向装置,并将导向装置的出风口指向面罩冷区,从而定向提升面罩冷区的空气温度以及流通速度,实现车灯面罩的防凝雾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导向装置设置于风道1上第一出风风道12出风口与第一风扇9之间,所述导向装置包括有若干设置于风道1上的预留孔3以及一端与预留孔3相连接的导气软管4,风道1内的空气可通过预留孔3流向导气软管4。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导气软管4连接于预留孔3与车灯壳体2内壁之间,所述导气软管4出口方向朝向车灯面罩冷区部分,导气软管4内的空气流向随导气软管4出口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导气软管4出口方向延长线和与车灯面罩相交处的切线间的角度小于60°,相对于垂直设置,导气软管4设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可使得导气软管4吹出的空气与车灯面罩的接触面积有效增大。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预留孔3处壁厚小于风道1壁厚,且所述预留孔3外侧设有与导气软管4相匹配的第一卡位5,所述第一卡位5用于固定导气软管4。所述预留孔3的壁厚设计便于后期对预留孔3进行开孔操作,从而可加快工作效率。

需要补充的是,所述第一卡位5顶端呈带有一定角度斜坡的尖端51状,所述尖端51的设计便于导气软管4安装于第一卡位5上。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风风道11设置于车灯壳体2内一侧,所述第一出风风道12设置于车灯壳体2内另一侧,所述第一出风风道12出风口朝向车灯壳体2内温度较高处如pc板处,可进行辅助散热。所述预留孔3在前期布置时,加工为槽状,即不贯穿于风道1上,预留孔3处的壁厚小于风道1壁厚,便于后期打穿开孔。在后期试验车灯内若有凝雾问题时,根据实际需求将所述预留孔3开设为通孔状,将所述导气软管4一端套装于第一卡位5上并通过系带或胶带进行固定,所述导气软管4的另一端通过系带或胶带固定于车灯壳体2内壁上,车灯壳体2内的空气经第一风扇9的作用进入到入风风道11内,从第一出风风道12出风口吹向车灯壳体2内一侧,同时从导向软管8吹向面罩上冷区部分,从而实现对车灯内冷区部分的防雾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预留孔3的开孔数量与位置应根据实际检测过程中车灯面罩冷区的实际凝雾区域进行选择,需要补充的是,所述车灯壳体2内壁上可加设有若干与导气软管4相配合的第二卡位,所述第二卡位可选为卡槽或u形卡块结构,实现对导气软管4的辅助定位。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气软管4的固定位置同样应根据实际检测过程中车灯面罩冷区的实际凝雾区域进行选择,从而可有效提高防雾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5、图6所示,所述导向装置包括有设置于第一出风风道12出风口处的第二风扇6,所述第二风扇6的出风端连接有一通气软管7,所述通气软管7固定于车灯壳体2上的胶槽21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胶槽21部分为现有技术中车灯壳体2与车灯面罩的连接处,所述通气软管7可通过卡接或胶带或二者组合的形式固定于胶槽21内。需要补充的是,所述第一风扇9、第二风扇6与风道1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为螺接或是卡接,所述第一风扇9与风道1间的连接关系还可以为焊接,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如图5、图6所示,所述通气软管7上设有若干排气孔71,所述排气孔71开口方向朝向车灯面罩,具体为车灯面罩冷区部分。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所述入风风道11设置于车灯壳体2内一侧,所述第一出风风道12设置于车灯壳体2内另一侧,所述第一出风风道12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风扇6,所述第二风扇6的出风口面向车灯壳体2,通气软管7通过一段软管8连接至第一出风风道12处,所述软管8可通过套装的连接方式套装于通气软管7与第一出风风道12处,并通过密封带进行密封,同时也可选用其它具有密封效果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车灯壳体2内的空气经第一风扇9的作用进入到入风风道11内,再经由第二风扇6的作用,通过第一出风风道12与软管8吹向通气软管7,通气软管7上设有若干排气孔71,所述排气孔71使得通气软管7内的空气定向排出并吹向面罩冷区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工制造不同种类的通气软管7,不同种类的通气软管7间其排气孔71的位置与数量有所差别,从而可实现不同效果,且所述通气软管7的种类应根据实际检测过程中车灯面罩冷区的实际凝雾区域进行选择,从而有效提高防雾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1上还设有第二出风风道13,所述第二出风风道13出风口朝向车灯壳体2中部,用于辅助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在前期安装时,所述车灯壳体2内仅设有风道1与第一风扇9,风道1上设有未开孔的预设孔,此时风道1用于实现车灯壳体2内空气循环流通,进行简单防雾工作;当后期对车灯进行测试发现车灯内循环无法满足防凝雾要求,车灯具有凝雾风险时,若车灯凝雾区域较小,则选择将预设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部分开孔,同时将导气软管4安装于车灯壳体2内,通过导气软管4对车灯面罩冷区凝雾部分进行定向吹气,加快车灯面罩冷区易凝雾部分的空气流通速度及提高空气温度,从而实现防雾效果;若车灯凝雾区域较大,则不对预设孔进行开孔工作,而选择在第一出风风道12出风口处加设第二风扇6,在车灯壳体2胶槽21部分加设通气软管7,并通过软管8将第二风扇6与通气软管7进行连接,通过通气软管7上的排气孔71对车灯面罩冷区凝雾部分进行定向吹气,所述第二风扇6可加强风道1内与通气软管7内的空气流通速度,从而可更好的加快车灯面罩冷区易凝雾部分的空气流通速度及提高空气温度,实现防雾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导气软管4与预设孔、车灯壳体2内壁间的连接方式、软管8与第一出风风道12、通气软管7间的连接方式、通气软管7与胶槽21的连接方式、第二风扇6与第一出风风道12的连接方式均为可拆卸连接,因此在后期调试过程中,若需要对通气软管7的种类进行更换或其它部件需要调试或更换时,均可方便、快捷的进行,从而便于后期防雾优化工作的进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与使用成本。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带有防凝雾结构的车灯,所述车灯包括有车灯壳体2、安装于车灯壳体2开口处的面罩以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凝雾结构,所述防凝雾结构固定于车灯壳体2内中部,所述防凝雾结构可对车灯面罩热区与冷区部分的空气进行分开处理,并加快车灯内的空气流通速度以及扩大流通范围,从而可有效减小车灯面罩热区与冷区之间的温差,实现防凝雾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施例,凡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