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灯管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252138阅读:来源:国知局
[0021]图4是本发明中灯板与双色管的配合关系平面示意图。
[0022]图5是本发明一体式灯管中第一堵头的立体图。
[0023]图6是本发明一体式灯管中第一堵头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24]图7是本发明中铜针、弹片及电源板与第一堵头的配合关系立体示意图。
[0025]图8是本发明一体式灯管的立体剖视图。
[0026]图9是本发明一体式灯管中第二堵头的立体图。
[0027]图10是两个一体式灯管相互对接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0029]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一体式灯管,包括双色管1、灯板2、第一堵头3、第二堵头4、一对铜针5、一对弹片6、电源板8及连接线9。所述灯板2及所述电源板8容置于所述灯管内,所述第一堵头3与所述第二堵头4分别设置在所述双色管I的两端。
[0030]所述灯板2呈长条状,灯板2的顶面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发光体20,灯板2的顶面的一端设置有与多个发光体20电连接的第一贴片端子21,所述第一贴片端子21米用SMT自动贴片技术贴装到所述灯板2上。所述灯板2具体的是铝基板或者高导热板,而所述发光体20具体的是LED灯珠。另外,在所述灯板2上还可以设置保险丝,使AC电源线经过灯板2并与保险丝连接,从而令灯管更加安全。
[0031]所述电源板8上采用SMT自动贴片技术贴装有一第二贴片端子81,所述电源板8上还贯穿地开设有一与所述第二贴片端子81相邻的定位孔80。所述第二贴片端子81作为所述电源板8的电源输出端,所述电源板8设置所述第二贴片端子81的这一面的一端还具有裸露的金属以作为电源输入端。
[0032]结合图3与图4,所述双色管I包括相互固定的透光部11及散热部12,其中所述透光部11由透光材料制成并呈圆弧形结构以利于光线的均匀透射,所述散热部12由导热塑胶制成并具有一平面状的底壁121,所述底壁121接近所述双色管I的端口处贯穿地开设有一安装孔120。所述透光部11与所述散热部12围成所述双色管I的管壁并形成一容纳所述灯板2及所述电源板8的内腔。所述散热部12包括一位于所述内腔内并沿所述双色管I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将所述内腔分隔为上腔122及下腔123的散热板124,所述散热板124与所述底壁121平行设置。所述上腔122为不完整的圆形腔,所述下腔123与所述上腔122邻接的一端较小,而远离所述上腔122的一端较大。所述散热部12与所述透光部11连接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所述上腔122内凸伸并沿所述双色管I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肋条125,两所述肋条125与所述散热板124之间分别形成一灯板卡槽126。由于所述肋条125的末端相对所述散热板124向上倾斜,因此所述灯板卡槽126呈向开口处扩张的渐扩结构。较佳地,透光部11与散热部12为一体挤出成型的整体结构,其中透光部11具体采用了日本进口帝人胶料,无明显光斑,透光率高达90 %以上且透光均匀。
[0033]将所述灯板2装入所述双色管I时,由于所述灯板卡槽126为渐扩结构,即灯板卡槽126的开口处大小大于所述灯板2的厚度,因此无需进行准确对位,有利于提高装配速度。灯板2装入所述双色管I后位于所述上腔122内并承载于所述散热板124,即所述灯板2的底面紧贴于所述散热板124的顶面,而所述灯板2的两侧分别插入两所述灯板卡槽126内。所述灯板2上的所述第一贴片端子21位于所述双色管I开设有所述安装孔120的这一端。
[0034]继续参照图3,为了增强散热效果,在所述散热部12与所述透光部11连接的两端的外壁分别形成有向外侧延伸的散热翼127,两所述散热翼127的位置分别与所述散热板124的两侧对应。所述散热翼127的设置位置与所述散热板124的位置相对应,因此所述散热板124上的热量能够快速地传递到所述散热翼127上,而所述散热翼127朝外侧延伸并处于空气对流速度更快的外部环境中,因此所述散热翼127上的热量更容易散发。
[0035]结合图5及图6,所述第一堵头3包括安装架、插接部30及平板状的堵头端盖31,所述插接部30与所述安装架分别固定于所述堵头端盖31的两面,所述堵头端盖31形状与所述双色管I的横截面形状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呈一具有四肢及五官的人形公仔形象。其中所述安装架在装配后伸入到所述下腔123内,而所述堵头端盖31遮挡于所述双色管I对应的端口处。所述插接部30内开设有容纳所述铜针5的长形槽300,所述堵头端盖31开设有两个呈贯穿设置并容纳所述铜针5的容置孔312,两所述容置孔312与所述长形槽300连通。
[0036]所述安装架具体的包括两条状结构的第一侧臂33、第二侧臂35及固定于两侧臂33,35之间并呈平板结构的底板34,其中所述第一侧臂33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底板34的长度,而所述第二侧臂35的长度等于所述底板34的长度。当然也可以将所述第二侧臂35的长度设置为等于所述第一侧臂33的长度。所述第一侧臂33与第二侧臂35上分别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330、350,两所述安装槽330、350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架两侧并呈相对设置,所述安装槽330、350的一端被所述堵头端盖31封闭而另一端呈开口状。所述底板34的顶面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80对应并位于两所述安装槽330、350之间的定位卡点341,所述定位卡点34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底板34,所述定位卡点341的另一端相对所述底板34向上延伸并向靠近所述堵头端盖31的方向倾斜,所述底板34上开设与所述定位卡点341对应的通孔340,所述定位卡点341被挤压后可变形退入所述通孔340内。所述底板34的底面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孔120对应的安装卡点342,所述安装卡点342的位置相对所述通孔340更靠近所述堵头端盖31,且所述安装卡点342靠近堵头端盖3132的一端较厚,而远离所述堵头端盖31的一端较薄使得所述定位卡点341的底面呈倾斜面。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卡点342也可以是弧面形的卡点。
[0037]在图5、图6的基础上再结合图7,灯管装配时两所述铜针5分别穿过两所述容置孔312,且所述铜针5的一端露出于所述长形槽300内(参见图1),另一端露出于所述堵头端盖31之外并位于两所述安装槽330、350之间。两所述弹片6的一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铜针5露出于所述堵头端盖31之外的一端,所述弹片6的另一端为呈弯折的弧形结构的弹性接触部61。
[0038]将所述电源板8具有电源输入端的一端由两所述安装槽330、350的开口端滑到插入到所述安装槽330、350内,并向所述堵头端盖31的方向滑动所述电源板8。当所述电源板8的端部接触所述弹性接触部61后,所述电源板8顶推所述弹性接触部61变形并往上弯折而弹性抵压于所述电源板8的顶面。在所述电源板8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定位卡点341被挤压变形而退入到所述通孔340内,当所述电源板8移动到所述定位孔80的位置与所述定位卡点341相对时,所述定位卡点341不再受到挤压而恢复并卡扣入所述定位卡点341内从而将所述电源板8固定于所述第一堵头3,此时所述弹性接触部61与所述电源板8上露出的金属接触,实现了所述铜针5与所述电源板8的电连接。此过程不需要焊线连接也没有多余的操作步骤,只需将所述电源板8插入安装槽330、350内的一个动作即可完成,方便且快速。
[0039]如图8所示,在将所述灯板2装入所述双色管I并将所述铜针5、弹片6及所述电源板8装上所述第一堵头3后,接着进行将所述第一堵头3固定到所述双色管I的末端的操作。将所述第一堵头3的所述安装架插入所述双色管I内使所述安装架向所述内腔内延伸。将所述第一堵头3插入一定距离后,把所述连接线9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贴片端子21,并把所述连接线9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二贴片端子81,藉由所述连接线9的过度,可以实现所述电源板8与所述灯板2的电连接。连接好所述连接线9后,继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