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039930阅读:来源:国知局
为壳体220的材料,优选铝或镁等金属材料、陶瓷、树脂等热传导性优良的材料。
[0056]主部221具有圆环状的底壁部分222和在底壁部分222的外周缘朝向背侧延伸设置的圆筒状的侧壁部分223。在底壁部分222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221a。并且,在底壁部分222,通过使其一部分朝向背侧没入,从而形成有收纳罩300的罩收纳部225。
[0057]罩收纳部225具有圆环状的底壁部分226和在底壁部分226的外周缘朝向表侧延伸设置的圆筒状的侧壁部分227。侧壁部分227的内径设计得比罩300的外径大一些而能够收纳罩300。在底壁部分226的外周缘的隔着中心对置的2个部位,形成有承载罩300的卡止部320的卡止承载槽228。卡止承载槽228具有宽幅部228a和宽度比宽幅部228a窄的窄幅部228b。
[0058]凹陷部230与开口部221a的周缘连续并朝向背侧没入。凹陷部230具有圆板状的底壁部分231和在圆板状的底壁部分231的外周缘延伸设置的锥状的侧壁部分232。在底壁部分231,通过使其中央部朝向表侧突出从而形成有用于载置发光模块211的载置面233。并且,在底壁部分231的外周缘部,形成有用于插通螺丝238a、238b(参照图1)的插通孔234a、234b。侧壁部分232朝向表侧逐渐扩径,实现作为对发光部213的出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板的功能。由此,能够扩大罩300中的发光面积。
[0059]< 3.3 电源电路 240 >
[0060]电源电路240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进行整流平滑并向发光部213供电。电源电路240具有电路基板241、安装于电路基板241的电路零件242、连接于电路基板241的配线243、端子台244。通过在端子台244的连接孔245中插入从顶棚背面穿过配线孔410而伸出的电源线411 (参照图1),从而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0061]<3.4 电路壳 250 >
[0062]电路壳250由热传导性高的绝缘材料形成,收纳电源电路240。电路壳250通过螺紧而在由壳体220的主部221与凹陷部230的侧壁部分232包围的区域被固定于壳体220 (参照图2) ο
[0063]< 4.罩 3OO 的结构 >
[0064]返回图1,罩300具有圆板状的主体部310和在主体部310的外周缘延伸设置的卡止部320。作为罩300的材料,例如优选丙烯酸、聚碳酸酯、玻璃等透光材料。
[0065]使罩300的卡止部320插入宽幅部228a并转动,则卡止部320被卡止于窄幅部228b的外周部。由此将罩300固定于壳体220。
[0066]通过用罩300覆盖壳体220,能够隐蔽螺丝238a、238b和插通孔234a、234b等。
[0067]< 5.安装到顶棚400的状态下的照明装置I >
[0068]使用图4对安装到顶棚400的状态下的照明装置I进行说明。
[0069]发光部213配置于凹陷部230的底壁部分231,电源电路240配置于由主部221和凹陷部230的侧壁部分232包围的区域。即,发光部213与电源电路240在沿着顶棚400的一面的方向上排列配置。
[0070]并且,插通孔234a、234b形成于凹陷部230的底壁部分231的外周缘部。即,插通孔234a、234b位于在沿着顶棚400的一面的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发光部213和电源电路240之间。在插通孔234a、234b的位置,通过螺丝238a、238b将壳体220和安装部件100紧固。
[0071]这里,底壁部分231的背侧的面231a与突出部120a、120b的顶上部分122a、122b彼此为平面形状。在用螺丝238a、238b进行了紧固时,面231a与顶上部分122a、122b被压接。因此,面231a与顶上部分122a、122b无间隙地面接触。
[0072]插通孔234a、234b由于形成在配置有发光部213的凹陷部230内,因此在发光部213附近配置螺丝238a、238b。因此,从发光部213到顶棚400的散热路径较短,能够使发光部213产生的热高效地向顶棚400散逸。
[0073]在图4中,符号Wl表示从顶棚400到发光部213的照射面的高度。并且,符号W2表示从顶棚400到螺丝238a、238b的头部的高度。这里,高度W2小于高度W1,螺丝238a、238b的头部处于比发光部213的照射面低的位置。因此,在凹陷部230内配置的螺丝238a、238b不会遮挡在相同的凹陷部230内配置的发光部213的出射光。
[0074]< 6.点亮时的发光部213的热>
[0075]使用图5以及图6A、图6B对点亮时的发光部213的热流动进行说明。
[0076]如图5所示,点亮时从发光部213产生的热,通过散热片214向凹陷部230的底壁部分231传递(热流动Fn),并在底壁部分231内扩展(热流动Ft2)。在底壁部分231扩展的热穿过螺丝238b (热流动Ft3)向安装部件100的突出部120a、120b传递(热流动Ft4)。传递到突出部120a、120b的热从安装部件100的主体部110向顶棚400的板内扩散(热流动Ft5)。顶棚400的体积比照明装置I大,热容量也更大,因此能够使点亮时从发光部213产生的热向顶棚400扩散而散热。
[0077]通过将螺丝238a、238b插入到插通孔234a、234b中并在内螺纹部121a、121b螺合,从而凹陷部230的底壁部分231与安装部件100的突出部120紧贴并被热连接。由于从发光部213到顶棚400的散热路径中没有配置电源电路240,因此发光部213产生的热不易向电源电路240传递。因此,对于构成电源电路240的电路零件而言,不需要一定使用耐热等级高的零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0078]并且,由于将发光部213和电源电路240配置在沿着顶棚400的一面的方向上,并且在发光部213附近壳体220与安装部件100被热连接,因此从发光部213到顶棚400的散热路径较短。因此,能够使发光部213产生的热高效地向顶棚400散逸。
[0079]并且,在发光部213与电源电路240之间形成有插通孔234a、234b,因此在发光部213与电源电路240之间形成有空间239。由于发光部213与电源电路240不邻接,其间存在空间239,因此从发光部213向电源电路240的热传递被阻断。并且,传递到螺丝238a、238b的热除了向突出部120a、120b传递(热流动Ft4)以外,还向该空间239散热(热流动Ft6) ο
[0080]另外,使用图6A、图6B对基于发光部、电源电路、壳体与安装部件的紧固位置的不同的热流动进行研宄。
[0081]如图6A所示,比较例I是在电源电路1240的外侧区域将壳体1220和安装部件1100紧固的照明装置的例子。该情况下,壳体1220与安装部件1100在电源电路1240外侧区域经由螺丝1238a、1238b被热连接。电源电路1240配置在从发光部1213到顶棚400的散热路径上。因此,当发光部1213产生的热向顶棚400散逸时,该热向电源电路1240传递而导致电源电路1240的温度升高。
[0082]并且,由于壳体1220与安装部件1100被热连接的位置远离发光部1213,从发光部1213到顶棚400的散热路径较长,所以无法使发光部1213产生的热高效地向顶棚400散逸。
[0083]如图6B所示,比较例2是将发光部2213和电源电路2240在与顶棚400正交的方向上配置的照明装置的例子。该情况下,从发光部2213产生的热向在背侧配置的电源电路2240传递,电源电路2240的温度升高。
[0084]并且,由于壳体2220与安装部件2100被热连接的位置远离发光部2213,从发光部2213到顶棚400的散热路径较长,所以无法使发光部产生的热高效地向顶棚散逸。此外,由于在发光部2213与顶棚400之间设置用于配置电源电路2240的区域,所以照明装置的厚度增大而从薄型化观点来看不理想。
[0085]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I中,如上所述,与比较例I相比散热性更优,与比较例2相比更薄且散热性更优。
[0086][实施方式2]
[0087]利用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500进行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I的区别在于发光部与电源电路的配置关系、以及壳体的形状。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I是同样的,因此对与实施方式I共通的部件标记同一符号而省略在以下的说明。
[0088]在照明装置500中,壳体520具有:筒状的侧壁部525、在侧壁部525的内侧形成的凹陷部530、在凹陷部530的中央部形成的突出部535。
[0089]凹陷部530具有圆环状的底壁部分531和在底壁部分531的外周缘朝向表侧延伸设置的锥状的侧壁部分532。在底壁部分531的外周缘部,呈环状配置有多个光源单元510。并且,在底壁部分531的内周缘部,形成有用于将螺丝238a、238b插通的插通孔534a、534b。侧壁部分532朝向表侧逐渐扩径,作为对光源单元510的发光部513的出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板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扩大罩300的发光面积。
[0090]突出部535具有圆板状的顶板部分536和在圆板状的顶板部分536的外周缘朝向背侧延伸设置的侧壁部分537。电路壳550通过螺紧而在由突出部535的顶板部分536和侧壁部分537包围的区域被固定于壳体520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