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4067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冲击钻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 一 种可依据工作需要适当调整冲击频率的冲击钻。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第3,34,468号,其说明书揭示了 一种具有两种沖击频率的冲击钻。
该冲击钻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驱动装置,如电机或者马达之类的, 旋转输出轴,用于给输出轴传递特定的沖击频率的冲击组件,用于调节沖击频 率的开关,所述冲击组件包括动端齿,并联设置在所述旋转输出轴上的内外静 端齿。
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内外静端齿有选择地与动端齿沖击啮合,从而产生 不同的工作频率。
但该冲击钻的双频转换机构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一,其内外静端齿设置在 一个平面内,而事实上因为制造公差的存在,这两个元件不可能同时处在一个 理想平面,也就是不可能同时与同一个动端齿很好地啮合。其二,其动端齿为 固定的一个齿形,事实上,当内外静端齿不同齿数时,齿高一定的情况下,不 同齿数的齿形角 一定不等,也就是说动端齿与内外静端齿啮合时不可能同时产 生良好接触。其三,当冲击钻的工作头工作时,由于其内静端齿没有径向止转 机构,故工作时内静端齿有不自锁的现象存在,会发生动端齿反过来带动内静 端齿反转进而带动大锥齿轮,小锥齿轮,手柄等零件反转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依据工作需要适当调整沖
击频率,且动静端齿啮合时接触良好的冲击钻。
进一 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依据工作需要适
当调整冲击频率,且静端齿具有自锁功能的冲击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沖击钻,包括
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装置,由驱动装置驱动的旋转输出轴,用于给输出轴传递特定的冲击频率的第 一 组沖击组件及第二组沖击组件,用于控制冲 击频率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沖击组件包括可冲击啮合的第一静端 齿和第一动端齿,第二组冲击组件包括可冲击啮合的第二静端齿和第二动端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或马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第一静端齿,第一动端齿的第一组 冲击组件与包括第二静端齿,第二动端齿的第二组冲击组件串联设置在所述旋 转输出轴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第一静端齿,第一动端齿的第一组 冲击组件与包括第二静端齿,第二动端齿的第二组沖击组件并联设置在所述旋 转输出轴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静端齿,第二静端齿相对所述 壳体径向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 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迷第二静端齿可沿着输出轴轴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动端齿,第二动端齿可相对所 述壳体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静端齿上设有若干花键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静端齿的齿数不同于所述第二 静端齿的齿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静端齿的齿数与第一动端齿的 齿数相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静端齿的齿数与第二动端齿的 齿数相同。
本实用新型冲击钻有益效果是两组冲击组件的静端齿均设置有与其对应 配接的动端齿,因此两组动静端齿啮合时均能产生良好接触。
本实用新型冲击钻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本冲击钻具有双工作频率,且静 端齿具有自锁功能,防止了动端齿翻过来带动静端齿反转进而带动手柄等其他 零件反转的现象发生。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 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顶4见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 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糸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第二静端齿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沿图2所示A-A线的剖-f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组冲击组件工作时,第二 静端齿与端面凸轮配合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组沖击组件工作时,端面
凸轮转动至图示位置后与第二静端齿配合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顶视图。
图1 0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端面凸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第二静端齿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第一组冲击组件工作时,第
二静端齿与端面凸轮配合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第二组冲击组件工作时,端
面凸轮转动至图示位置后与第二静端齿配合的剖视图。 其中
1.壳体3.输出轴5.开关
6.封套7.轴承8.密封骨架
9.弹簧11.第 一静端齿13.第 一动端齿
15.端盖17.齿轮19.第二静端齿
21.第二动端齿23.弹簧25.端面凸轮
27.凸起29.限位轴肩31.花键
3 3.花键槽35.凸起3 7.凹槽
39.挡圈41.台阶H轴线
L1-L1基准线E.箭头F.箭头
191.斜面192.平面2 51.斜面
252.平面253.平面
r.壳体3'.输出轴5'.开关
7'.轴承9'.弹簧ir.第一静端齿
8'密封骨架13'.第一动端齿15'.端盖
17,.齿轮19,.第二静端齿21,.第二动端齿23'.弹簧25,.端面凸轮27'.凸起
28'.锥齿轮29,.限位轴肩31'.花键
33'.花键槽37,.凹槽39'.挡圈
41'.台阶L'-L'轴线L1'-L1'基准线
E'.箭头F'.箭头191'.斜面
192,.平面251'.斜面252,.平面
25 3'.平面
明书第4/10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为
参照
图1至图4, 一种冲击钻包括壳体1,收容于壳体1内的驱动装置(图 中未示出),由驱动装置旋转驱动的旋转输出轴3,用于调节冲击频率的切换开 关5,开关上设置有封套6,连接在输出轴3的轴承7上的弹簧9,窜连设置于 旋转输出轴3上的第一组冲击组件A,第二组冲击组件B。
其中,所述驱动装置是指电机或者马达之类。
第一组冲击组件A包括与壳体1相对固定的第一静端齿11,固接于输出 轴3上且可相对壳体1作径向运动的第一动端齿13。
其中,第一静端齿11与固接在壳体1上的端盖15之间是过盈配合,因此, 第一静端齿11相对壳体1固定。第一动端齿13与齿轮17配接,而齿轮17相 对壳体1径向可转动地配接,故而,第一动端齿13相对壳体1径向可转动地连 接。
第二组沖击组件B包括第二静端齿19,相对壳体l径向固定,且可沿着 输出轴3轴向移动,固接于输出轴3上且可相对壳体1作径向运动的第二动端 齿21。第二静端齿19上还设置有弹簧23,与冲击钻内的密封骨架8相连接。
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冲击钻还包括,端面凸轮25,用于与 开关5及第二静端齿19相配合。该端面凸轮25上设置有若干凸起27。
参照
图1所示,
图1中的轴线L-L将图中所揭示的内容分为两部分。
从图l所示内容可以看出,轴线L-L上方所示为,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冲 击钻,在钻头没有受到轴向作用力的情况下,冲击钻所处的状态。本实用新型 在这样的状态下,弹簧9处于拉伸状态,在其作用下,输出轴3有轴向运动的 趋势,但被轴承7的限位轴肩29所限制,故而不能移动。在这种模式下,第一 静端齿11与第一动端齿13之间的齿顶距离为Sl,第二静端齿"与第二动端齿21之间的齿顶距离为S2,且S1〈S2。端面凸轮-75与第二静端齿19之间的配合 如图6所示。
从图l所示内容可以看出,其轴线L-L下方所示即为,本实施方式所揭示 的冲击钻,在钻头受到轴向作用力的情况下,冲击钻所处的状态。在这样的状 态下,本实用新型输出轴3在轴向作用力的影响下,压缩弹簧9,使得输出轴3 摆脱限位轴肩29的限制,并朝向与轴向力相同的方向轴向移动。
由于第一动端齿13,第二动端齿21均是固接于输出轴3上的,故而,在 上述冲击钻的钻头受到轴向作用力的状态下,第一动端齿13,第二动端齿21 均随着输出轴3 —起轴向移动,使得第一动端齿13与第一静端齿11之间的距 离Sl以及第二动端齿21与第二静端齿19之间的距离S2 —起減小。如前所述, 由于S1〈S2,故而第一动端齿13与第一静端齿11首先啮合,即第一组冲击组 件A起作用。并且,第 一动端齿13与第一静端齿11的齿数相同,在啮合时, 接触良好。
如果需要使用第二种冲击频率工作,则径向拨动切换开关5,使之从图5 中所示的C位置处移动至D位置处,使第二组冲击组件B工作。
在开关5的作用下,与开关5配合的端面凸轮2 5也径向转动。由于该端面 凸轮25还与第二静端齿19配合,将其径向转动的力转化为推动第二静端齿19 轴向移动的轴向力,并压缩弹簧23,使得第二静端齿19与第二动端齿21之间 的距离S2逐渐缩小至S2',且S2,〈S1。
在上述状态下,参照
图1中轴线L-L下方所示,当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冲 击钻的钻头受到轴向作用力的时候,输出轴3在轴向作用力的影响下,压缩弹 簧9,使得输出轴摆脱限位轴肩29的限制,并朝向与轴向力相同的方向轴向移 动。
固接于输出轴上的第一动端齿13,第二动端齿21均随着输出轴3 —起轴 向移动,使得第一动端齿13与第一静端齿11之间的距离Sl以及第二动端齿 21与第二静端齿19之间的距离S2,一起减小。由于S2'〈S1,故第二动端齿n 与第二静端齿19首先啮合,即第二组冲击组件B起作用。并且,第二动端齿 21与第二静端齿19的齿数相同,在啮合时,接触良好。
参照
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冲击钻的第二静端齿19设有止转结 构,具有自锁功能。
如图3所示,第二静端齿19上设有若干花键31,形成若干花键槽33。参 照
图1,壳体1上设有若干凸起35,与第二静端齿l9上的花键槽33相匹配。图6所示为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冲击^的第一组冲缶纽件A工作时,第二静端 齿19与端面凸轮25之间的配合。从图3至图6中可以看出,端面凸轮25上的 凸起27与第二静端齿19上的凹槽37相配合,端面凸轮25上的斜面251与第 二静端齿19上的斜面191相对,端面凸轮25上的平面252与第二静端齿19 上的平面192相配合。
由于端面凸轮25被挡圈39及台阶41轴向限位,故而只能进行径向转动。 当需要进行频率转换,使得第二组冲击组件B工作的时候,径向拨动转换开关 5,与开关5相配接的端面凸轮25随之径向转动,如图7中箭头E所示,使其 与第二静端齿19之间的配合发生变化,具体的变化过程在后续部分会详细说 明。
如前所述,第二静端齿19与壳体1之间的花键连接方式使得第二静端齿 19被径向锁定,故达到了径向自锁的目的。
参照图6至图7所示,端面凸轮25径向转动后,其上的平面25 3由图6 所示位置移动至图7所示位置。
由于第二静端齿19只能轴向移动,如图7中箭头F所示,故在端面凸轮 25的径向作用力作用下,第二静端齿19沿着斜面191轴向滑移,参照图6至 图7中的基准线L1-L1,可以知道,第二静端齿19上的平面192相对图7中的 径向位置维持不变,最终形成如图7所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二静端齿 19上的平面192与端面凸4&25上的平面253相配合,形成一个自锁平面。由 于两者之间存在着摩擦力,故而第二静端齿19被轴向锁定。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第一组冲击组件A的第一静端齿11,第一 动端齿13的齿数与第二组冲击组件B的第二静端齿19,第二动端齿n的齿数 不同,而第一静端齿11与第一动端齿13的齿数相同,第二静端齿19与第二动 端齿21的齿数相同。
这样一来,每组冲击组件均配设有各自的动端齿,既能产生两组不同的冲 击频率,也解决了背景技术部分提及的两个静端齿不可能与同一个动端齿啮合 的问题。
进一步地,上述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冲击钻在沖击过程中, 两组冲击组件的动静端齿各自啮合,接触良好。
并且,第二静端齿19在径向与轴向均被锁定,即其具有自锁功能。从而, 有效地防止了第二动端齿21反过来带动第二静端齿19反转进而带动手柄等其 他零件反转的现象的发生。总之,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冲击钻实规了本实jr靳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二个实施方式为
参照
图1至图4, 一种冲击钻包括壳体l',收容于壳体l,内的驱动装置 (图中未示出),如电机或者马达之类,由驱动装置旋转驱动的旋转输出轴3', 用于调节冲击频率的切换开关5,,连接在输出轴3,的轴承7'上的弹簧9,,并联 设置于旋转输出轴3'上的第一组冲击组件A,,第二組冲击组件B,。这两组沖击 组件为内外套接关系。
其中,第一组冲击组件A,包括与壳体l'相对固定的第一静端齿11',固 接于输出轴3'上且可相对壳体l'作径向运动的第一动端齿13,。
其中,第一静端齿ir与固接在壳体r上的端盖15,之间是过盈配合,因此, 第一静端齿ir相对壳体r固定。第一动端齿13,与齿轮17,配接,而齿轮17, 相对壳体r径向可转动地配接,故而,第一动端齿13'相对壳体r径向可转动 地连接。
第二组冲击组件B,包括第二静端齿19,,相对壳体r径向固定,且可沿 着输出轴3'轴向移动,固接于输出轴3'上且可相对壳体l,作径向运动的第二动 端齿21,。第二静端齿19,上还设置有弹簧23,,与第一静端齿19'相连接。
参照图ll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冲击钻还包括,端面凸轮25',用于 与开关5',及第二静端齿19,相配合。该端面凸轮25,上设置有若干凸起27,。
参照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冲击钻还包括锥齿轮28'。该锥齿轮 28'连接了开关5'与端面凸轮25'。
参照图8所示,图8中的轴线L,-L'将图中所揭示的内容分为两部分。
从图8所示内容可以看出,轴线L,-L'上方所示为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冲击 钻,在钻头没有受到轴向作用力的情况下,冲击钻所处的状态。本实用新型在 这样的状态下,弹簧9,处于拉伸状态,在其作用下,输出轴3,有轴向运动的趋 势,但被轴承的限位轴肩29'所限制,故而不能移动。在这种模式下,第一静 端齿ll,与第一动端齿13,之间的齿顶距离为Sl,,第二静端齿19,与第二动端齿 21,之间的齿顶距离为S2,,且S1,〈S2'。端面凸轮25,与第二静端齿19,之间的 配合如
图13所示。
从图8所示内容可以看出,其轴线L,-L,下方所示即为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 冲击钻,在钻头受到轴向作用力的情况下,沖击钻所处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 下,本实用新型输出轴3,在轴向作用力的影响下,压缩弹簧9',使得输出轴3' 摆脱限位轴肩29'的限制,并朝向与轴向力相同的方向轴向移动。由于第一动端齿i3,,第二动端齿sr均是固接于输出轴3'上的,故而,在
这样的状态下,第一动端齿13,,第二动端齿21'均随着输出轴3' —起轴向移动,
使得第一动端齿13'与第一静端齿ir之间的距离sr以及第二动端齿2r与第二
静端齿19,之间的距离S2' —起減小。如前所述,由于S1,〈S2',第 一动端齿11, 与第一静端齿13,首先啮合,即第一组冲击组件A,起作用。并且,第一动端齿
13'与第一静端齿ir的齿数相同,在啮合时,接触良好。
如果需要使用第二种冲击频率工作,则拨动切换开关5,,使第二组冲击组 件B'工作。
在开关5'的作用下,与开关5'配合的锥齿轮28,也发生转动。在锥齿轮28, 的作用下,端面凸轮25,也随之径向转动。由于该端面凸轮25,还与第二静端齿 19,配合,将其径向转动的力转化为推动第二静端齿19'轴向移动的轴向力,并 压缩弹簧23,,使得第二静端齿19,与第二动端齿21,之间的距离S2,逐渐缩小至 S2",且S2,,〈S1,。
在上述状态下,参照
图1中轴线下方所示,当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冲击钻 的钻头受到轴向作用力的时候,输出轴3'在轴向作用力的影响下,压缩弹簧9,, 使得输出轴3'摆脱限位轴肩29'的限制,并朝向与轴向力相同的方向轴向移动。
固接于输出轴3,上的第一动端齿13,,第二动端齿21,均随着输出轴3' —起 轴向移动,使得第一动端齿13'与第一静端齿ll,之间的距离Sl,以及第二动端 齿21,与第二静端齿19,之间的距离S2,一起减小。由于S2,,〈Sr,故第二动端 齿21,与第二静端齿19'首先啮合,即第二组沖击组件B,起作用。并且,第二动 端齿21'与第二静端齿19,的齿数相同,在啮合时,接触良好。
参照图8至
图14,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冲击钻的第二静端齿19'上设有止 转机构,具有自锁功能。
如图8所示,第一静端齿ll,与固结在壳体l,上的端盖15,过盈配合,紧密 连接。参照
图10至
图12所示,在第一静端齿ll,的内部设有若干花键31,。第 二静端齿19,上设有若干花键槽33,,以用于与第一静端齿ll,内部的花键31, 相配合。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冲击钻的第一组冲击组件A,工作时, 第二静端齿19,与端面凸轮25,之间的配合。从
图10至
图14中可以看出,端面 凸轮25,上的凸起27,与第二静端齿19'上的凹槽3 7,相配合,端面凸轮25,上的 斜面2 51,与第二静端齿19,上的斜面19'1相对,端面凸轮25'上的平面2 5 2'与 第二静端齿19,上的平面192,相配合。
由于端面凸轮25,被第二静端齿19,及台阶41'轴向限位,故而只能进行径向转动。当需要进行频率转换的时候,径向妖动转焱并关W,与开关5'相配接 的锥齿轮28,带动端面凸轮25,径向转动,如
图14中箭头E'所示,使其与第二 静端齿19,之间的配合发生变化,具体的变化过程在后续部分会详细说明。
如前所述,第二静端齿19,与第一静端齿ll,之间是通过花键连接的,从而 第二静端齿19,相对第一静端齿ll,径向锁定。
而第一静端齿ii,相对壳体r固定连接,故而第二静端齿19,相对壳体r 被径向锁定,故达到了径向自锁的目的。
参照
图13所示,端面凸轮25'径向转动后,其上的平面25 3'由
图13所示 位置移动至
图14所示位置。
由于第二静端齿19,只能轴向移动,如
图14中箭头F'所示,故在端面凸轮 25,的径向作用力作用下,第二静端齿19,沿着斜面191'轴向滑移,参照
图13 至
图14中的基准线L1-L1,可以知道,第二静端齿19,上的平面192,相对
图14 中的径向位置维持不变,最终形成如
图14所示的状态。在这种模式状态下,第 二静端齿19,上的平面192'与端面凸轮25,上的平面22 3,相配合。由于两者之间 存在着摩擦力,故而第二静端齿19,被轴向锁定。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第一组冲击組件A'的第一静端齿11,,第 一动端齿13,的齿数与第二组冲击组件B,的第二静端齿19,,第二动端齿21'的 齿数不同,而第一静端齿ll'与第一动端齿13,的齿数相同,第二静端齿l"与 第二动端齿21,的齿数相同。
这样一来,每组冲击组件均配设有给自的动端齿,既能产生两组不同的沖 击频率,也解决了背景技术部分提及的两个静端齿不可能与同一个动端齿啮合 的问题。
进一步地,上述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冲击钻在冲击过程中, 两组冲击组件的动静端齿各自啮合,接触良好。
并且,第二静端齿19,在轴向与径向均被锁定,即其具有自锁功能。从而 有效地防止了第二动端齿21,反过来带动第二静端齿19,反转进而带动手柄等其 他零件反转的现象的发生。
总之,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冲击钻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综上所述,根据第一冲击组件与第二冲击组件的连接方式的不同,本实用 新型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分别为串联式设置两组冲击组件A, B及并联 式设置两组冲击组件A,, B'。
串联式设置的冲击钻的两组冲击组件A, B沿着输出轴3错位设置。并联式设置的冲击钻的两组冲击组'件A , B,'在备tlj轴3,上以内外套接的方 式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串联式设置两組冲击组件A, B的冲击钻,与并联式设 置两组冲击组件A,, B,的冲击钻,均可以实现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冲击频率,动 静端齿啮合时良好接触,且静端齿可自锁的目的。
不同的是,并联式设置两组冲击组件A,, B,的冲击钻的钻身稍短且粗,串 联式设置两组冲击组件A, B的冲击钻的钻身稍长且细。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 一种冲击钻,包括壳体(1,1’),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装置,由驱动装置驱动的旋转输出轴(3,3’),用于给输出轴(3,3’)传递特定的冲击频率的第一组冲击组件(A,A’)及第二组冲击组件(B,B’),用于控制冲击频率的开关(5,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冲击组件(A,A’)包括可冲击啮合的第一静端齿(11,11’)和第一动端齿(13,13’),第二组冲击组件(B,B’)包括可冲击啮合的第二静端齿(19,19’)和第二动端齿(21,2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或 者马达。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静端齿(11) 和第一动端齿(13)的第一组冲击组件(A)与包括第二静端齿(19)和 第二动端齿(21 )的第二组冲击组件(B)串联设置在所述旋转输出轴(3 ) 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钻上设置有与 第二静端齿(19)可滑动地配接的端面凸轮(25)。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端齿(11) 及第二静端齿(13 )相对所述冲击钻壳体(1 )径向固定。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静端齿(19) 可沿着输出轴(3 )轴向移动。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端齿(13) 及第二动端齿(21 )可相对所述壳体(1 )转动。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上设有若 干凸起(35),所述第二静端齿(19)上设有若干与凸起(35)相配接 的花键槽(33)。
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端齿(11) 的齿数不同于所述第二静端齿(19)的齿数。
10.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击呻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端齿(11) 的齿数与第一动端齿(13)的齿数相同。
11.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沖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静端齿(19) 的齿数与第二动端齿(21 )的齿数相同。
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静端齿(11') 和第一动端齿(13,)的第一组冲击组件(A')与包括第二静端齿(19,) 和第二动端齿(21,)的第二组冲击组件(B,)并联设置在所述旋转输出 轴(3,)上。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钻上设置有与 第二静端齿(19')可滑动地配接的端面凸轮(25')。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端齿(ir) 及第二静端齿(19,)相对所述冲击钻壳体(3,)径向固定。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静端齿(19') 可沿着输出轴(3,)轴向移动。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端齿(13') 及第二动端齿(21,)可相对所述壳体(r)转动。
17.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端齿(11') 上设置有若干花键(31,),第二静端齿(19,)上设有若干与花键(3r ) 相配合的花键槽(33')。
18.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端齿(11') 的齿数不同于所述第二静端齿(19')的齿数(21')。
19.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端齿(11') 的齿数与第一动端齿(13')的齿数相同。
20.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静端齿(19') 的齿数与第二动端齿(21,)的齿数相同。
21.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沖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钻还包括锥形 齿轮(2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钻,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装置,由驱动装置驱动的旋转输出轴,用于给输出轴传递特定的冲击频率的第一组冲击组件及第二组冲击组件,用于控制冲击频率的开关,所述第一组冲击组件包括可冲击啮合的第一静端齿和第一动端齿,第二组冲击组件包括可冲击啮合的第二静端齿和第二动端齿。本实用新型冲击钻的动静端齿啮合时能同时产生良好接触,且静端齿具有自锁功能。
文档编号B23B45/16GK201253698SQ200820041400
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5日
发明者钟红风 申请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