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节套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8903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膨胀节套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膨胀节行业成型用套合式高性能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利用其特定形状去成型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尺寸制品的工具。模具在各种材料加工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今膨胀节行业使用的成型模具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整体式、对接式、合模式等等,但每种膨胀节成型模具都存在其缺点和不足。整体式模具, 模具内径为定值,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只能用于某一定尺寸的膨胀节的压制成型;对接式模具,受连接件连接强度的限制,只能满足某一压力范围内的膨胀节的压制成型;合模式模具,受合模凸台的限制,膨胀节成型波高上限受限、波距下限受限,只能用于某一波高(h)、 波距(w)范围内的膨胀节的压制成型。以上几种模具形式在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故在膨胀节生产过程中需制备大量的模具以满足不同的加工要求,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膨胀节套合模具,制造一款通用的膨胀节成型模具,尽量减少该模具对于膨胀节成型的受限性,提高其经济性能,最大可能的降低模具成本,该新型套合模具操作简单,应用灵活,且便于安装和拆卸。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膨胀节套合模具,套合模具由外套和芯模构成,芯模的内缘制备有膨胀节的压型型面,芯模的外缘通过机械配合面与外套内缘装配,机械配合面采用台阶型截面配合;同一公称直径的膨胀节,配合同一款模具外套,设有若干规格参数压型型面的芯模与之配合,芯模压型型面对应若干规格参数的膨胀节。机械配合面也可以采用凹凸槽装配结构。本实用新型同一公称直径的膨胀节,应用同一款模具外套,设有若干芯模与之配合使用,芯模压型型面对应若干规格参数的膨胀节。模具外套和芯模分别在其非机械配合面和非压型型面上均勻布置几个吊装螺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套合式高性能模具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大大节省了模具的制造成本,膨胀节多为单件或小批量生产,模具成本的降低将会是节约生产成本的重要一部分。该模具采用统一的标准模具外套,对于同一公称直径不同规格参数膨胀节的压制成型,只需对模具芯模做必要的制造即可,从而节省了模具制造费用。该膨胀节套合式高性能模具适用于不同规格壁厚、不同波高h、不同波距W、不同压力等级的膨胀节的成型,摆脱了以往整体式、连接式、合模式等模具对于膨胀节成型的限制,更加合理化、通用化。本实用新型膨胀节套合式高性能模具采用标准化,可使生产在科学和有秩序的基础上进行,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推广性强。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套合式高新能模具芯模示意图;图2 为本实用新型套合式高性能模具外套示意图;图3 为本实用新型套合式高性能模具组装、开模示意图;[0015]图4 为本实用新型单波膨胀节成型示意图。吊装螺孔1、装配配合面2、成型型面3、外套4、芯模5、膨胀节6。
具体实施方式
1.根据GB 16749-1997《压力容器波形膨胀节》标准膨胀节的波形尺寸和材料成型反弹系数计算出模具芯模的成型R弧,从而确定模具的厚度δ ;根据材料的伸长率确定膨胀节的最大波高hmax,从而确定模具芯模的最小宽度aiiin。在芯模的外侧加工出装配槽,装配配合面和模具芯模成型型面要保证较高的表面精度,参见图1所示。2.根据某一公称直径的膨胀节在成型时的最高压力,计算出该膨胀节成型时对模具的最大作用力Fmax,通过该作用力校核模具外套承载该作用力时的最小横截面积Amin, 根据焊接系数、成型系数和材料性能最终确定该模具外套的尺寸,在外套的内侧加工出装配槽,同时保证其装配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参见图2所示。3.分别在模具外套及芯模的非机械配合面和非压型型面上均勻布置几个吊装螺孔。配合时分别吊装模具外套和芯模,将模具外套定位,芯模沿装配配合面与外套装配;开模时,吊装起吊螺栓,沿垂直于模具端平面方向平稳起吊,参见图3所示。
权利要求1.膨胀节套合模具,其特征是由模具外套和芯模构成,芯模的内缘制备有膨胀节的压型型面,芯模的外缘通过机械配合面与外套的内缘装配,机械配合面采用台阶型截面配合; 同一公称直径的膨胀节,配合同一款模具外套,设有若干规格参数压型型面的芯模与之配合,芯模压型型面对应若干规格参数的膨胀节。
专利摘要膨胀节套合模具,由模具外套和芯模构成,芯模的内缘制备有膨胀节的压型型面,芯模的外缘通过机械配合面与外套内缘装配,机械配合面即装配截面采用台阶型配合;同一公称直径的膨胀节,配合同一款模具外套,设有若干规格参数压型型面的芯模与之配合,芯模压型型面对应若干规格参数的膨胀节。且模具外套和芯模分别在其非机械配合面和非压型型面上均匀布置吊装螺孔。本实用新型节省了模具的制造成本,膨胀节多为单件或小批量生产,模具成本的降低将会是节约生产成本的重要一部分。该模具采用统一的标准模具外套,对于同一公称直径不同规格参数膨胀节的压制成型,只需对模具芯模做必要的制造即可。
文档编号B21D37/10GK202097300SQ20112015866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8日
发明者李永远, 沈小斌, 邓家爱, 陈永增 申请人:南京三邦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