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473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该机床具有将对主轴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部的电池能装拆地收容的电源外壳。
背景技术
机床具有对工件进行各种加工的主轴、使主轴在X方向、Y方向、Z方向上移动的X方向驱动马达、Y方向驱动马达、Z方向驱动马达、控制装置。控制装置配置于机床主体的背后(日本专利公开特许2011-215793号)。控制装置具有对各驱动马达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控制朝各驱动马达的供电的放大器、壳体。以下,将收容于壳体的控制基板和放大器等设备称为收容设备。对X方向驱动马达配置检测X方向驱动马达的旋转的X方向编码器。控制基板基于X方向编码器的检测结果求出主轴的X方向上的位置。对Y方向驱动马达、Z方向驱动马达配置Y方向编码器、Z方向编码器。在断开机床的主电源后,操作者手动使主轴沿X方向移动时,随着主轴的移动,X方向驱动马达旋转。X方向编码器对X方向驱动马达的旋转进行检测,并求出主轴的X方向上的位置。同样地,求出主电源断开后的主轴的Y方向和Z方向上的位置。因此,在主电源断开后,从电池对X方向编码器、Y方向编码器、Z方向编码器供给电力。使用干电池等作为电池。能装拆地收容干电池的电源外壳收容于控制装置的壳体。壳体在一个面上具有开口,开口利用门进行开闭。操作者为了更换干电池而打开壳体的门。
若操作者打开壳体的门而不小心接触到收容设备,则会引起故障或事故,因此,只有专业操作者才能打开门。由于一般操作者无法更换干电池,因此,当专业操作者不在时存在无法更换电池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相对于电源外壳安全地装拆电池的机床。技术方案I的机床具有:对工具进行保持的主轴;控制该主轴的移动的控制部;从电源供电来检测上述主轴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在上述电源的供电停止时对上述位置检测部供电的电池;能装拆地收容该电池的电源外壳;支撑该电源外壳的支撑部;以及收容上述控制部、电源外壳、支撑部的壳体,上述壳体具有:在一个面上形成的第一开口 ;使该第一开口开闭的门;在与上述一个面相邻的另一个面上形成的第二开口 ;以及使该第二开口开闭的盖,当上述门打开时,能观察到上述控制部,当上述盖打开时,能观察到上述电源外壳,且该电源外壳和上述支撑部将上述第二开口关闭。在技术方案2的机床中,上述支撑部具有:支撑板,该支撑板具有对上述电源外壳进行支撑的支撑孔;以及板支撑部,该板支撑部设于上述另一个面的内侧,将上述支撑板支撑成与上述另一个面相对,在上述电源外壳上,沿着上述另一个面的方向设有板状的突起片,上述电源外壳插入上述支撑孔,以使上述突起片位于上述支撑板与上述另一个面之间。在技术方案3的机床中,当打开上述盖时,上述电源外壳和支撑部从上述第二开口移动到上述壳体外,当关闭上述盖时,上述电源外壳和支撑部从上述第二开口朝上述壳体内移动。技术方案4的机床具有电源外壳收容体,该电源外壳收容体呈长方体状,在顶面具有开口,相对的两侧面朝向底面侧倾斜,并将一方的侧面固接于上述盖,上述电源外壳穿过上述开口支撑于上述电源外壳收容体的内部。在技术方案5的机床中,上述另一个面在上述第二开口的上边部的上侧具有卡合凹部,上述盖在其上边部具有卡合凸部,上述盖通过铰链与上述第二开口的下边部结合,当关闭上述盖时,上述卡合凸部与上述卡合凹部卡合。技术方案6的机床包括多个上述位置检测部,上述壳体在上述另一个面的内侧设有将上述电池的电力朝多个上述位置检测部分配的分配部。技术方案I的机床的壳体具有使第一开口开闭的门、使第二开口开闭的盖。门配置在一个面上,盖配置在与一个面相邻的另一个面(相邻面)上。壳体对控制部、电源外壳、支撑部进行收容。电源外壳能装拆地收容有电池。支撑部对电源外壳进行支撑。当门打开时,能观察到控制部。操作者在打开门后进行控制部的操作或维修管理。当盖打开时,能观察到电源外壳。一般操作者在打开盖之后,能相对于电源外壳进行电池的装拆。即便盖打开,第二开口也被电源外壳和支撑部关闭,因此,不会观察到控制部,能防止操作者误碰到控制部。 技术方案2的支撑部具有支撑板和板支撑部。板支撑部设于相邻面的内侧。支撑板配置于板支撑部的前端部。支撑板与相邻面相对,在支撑板与相邻面之间会产生与板支撑部的突出量相应的空隙。在电源外壳上,在沿着相邻面的方向上设有突起片。电源外壳插入支撑板的支撑孔,以使突起片位于支撑板与相邻面之间。电源外壳因突起片与支撑板和相邻面接触或突起片卡定于支撑板的支撑孔的开口周缘部而以所需要的姿势进行支撑。由于具有板支撑部和支撑板,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将设有突起片的电源外壳容易地固定于壳体内部。当技术方案3的盖打开时,电源外壳和支撑部通过第二开口从壳体开始移动。当盖关闭时,电源外壳和支撑部通过第二开口朝壳体移动。由于盖的开闭与电源外壳及支撑部的移动连动,因此,提高了操作者的便利性。能在将电源外壳朝壳体的外部取出后进行电池的装拆。操作者无需穿过第二开口在壳体的内部进行电池相对于电源外壳的装拆。技术方案4的机床的壳体具有电源外壳收容体,该电源外壳收容体呈长方体状,在顶面具有开口,相对的两侧面朝向底面侧倾斜,并将一方的侧面固接于上述盖,上述电源外壳穿过上述开口支撑于上述电源外壳收容体的内部。由于一方的倾斜的侧面固接于盖,因此,即使使盖开闭,电源外壳也始终朝向上侦U。因此,操作者能容易地进行电源外壳内的电池的更换。技术方案5的上述另一个面在上述第二开口的上边部的上侧具有卡合凹部,上述盖在其上边部具有卡合凸部,上述盖通过铰链与上述第二开口的下边部结合,当关闭上述盖时,上述卡合凸部与上述卡合凹部卡合。[0023]由于盖以设于第二开口的下边部的铰链为中心开闭,因此,在打开盖时,盖从铰链朝下方垂下。因此,操作者无需一边把持盖一边更换电池,操作变得容易。在盖关闭时,卡合凹部与卡合凸部卡合,因此,能容易地维持关闭盖的状态。技术方案6的壳体还收容有分配部。机床包括多个位置检测部。电池的电力输入分配部,该电力朝多个位置检测部输出。由于分配部配置于相邻面,因此,与将分配部配置于相邻面以外时相比,电源外壳与分配部的距离较短。因此,能缩短电源外壳与分配部间的电线。

图1是机床的立体图。图2是机床的主视图。图3是机床的右视图。图4是省略了工具更换装置的机床的立体图图5是机床用罩体的立体图。图6是控制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表示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图8是说明朝各编码器供电的框图。图9是电源外壳的支撑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电源外壳的支撑结构的纵剖图。图11是电源外壳的支撑结构的纵剖图。图12是电源外壳的支撑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电源外壳的支撑结构的纵剖图。图14是电源外壳的支撑结构的纵剖图。图15是电源外壳的支撑结构的纵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机床进行说明。图中箭头表示的上下、左右、前后表示机床的上下、左右、前后。实施方式I首先,参照图1 图5对机床100进行说明。操作者在机床100的前方对机床100进行操作,以进行工件的装拆。机床100具有主体、围住主体的机床用罩体I。主体具有基座20、固定台21、Y方向移动装置22、Χ方向移动装置26、立柱28、Ζ方向移动装置30、主轴头32、工具更换装置10等。基座20固定于地面上。固定台21呈前后方向较长的箱形,设于基座20上。在固定台21上固定有Y方向移动装置22。在Y方向移动装置22上设有X方向移动装置26。在X方向移动装置26上设有立柱28。X方向移动装置26和Y方向移动装置22将立柱28支撑成能在X方向和Y方向上移动。立柱28经由Z方向移动装置30将主轴头32支撑成能在Z方向上移动。在主轴头32内将主轴34以其下端部露出的状态纵向配置。工具更换装置10对安装于主轴34的工具保持件进行更换。工具更换装置10具有安装多个工具保持件的环状的工具库11、使工具库11旋转的库马达12。工具保持件对工具进行保持。工具更换装置10使工具库11旋转而对多个工具保持件进行搬运,在主轴34的下端部对所需要的工具保持件进行装拆。主轴34与设于主轴头32上端的主轴马达35连接。主轴34利用主轴马达35的驱动绕轴心旋转。主轴34在将保持工具的工具保持件安装于主轴34下端的状态下绕轴心旋转,以对固定于工件保持部120的工件进行旋转加工。冷却风扇(未图示)固定于主轴马达35的上端。Y方向移动装置22具有彼此平行的一对导轨22a、多个块体22b、Y方向移动台22c、Y方向驱动马达22d(参照图8)。导轨22a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适当间隔地在固定台21的上表面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块体22b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分别嵌合于导轨22a。Y方向移动台22c固定在块体22b上。Y方向驱动马达22d对滚珠丝杠机构(未图示)进行驱动,使Y方向移动台22c在前后方向上移动。X方向移动装置26具有彼此平行的一对导轨26a、多个块体26b、立柱座26c、X方向驱动马达26d(参照图8)。导轨26a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适当间隔地在Y方向移动台22c的上表面上沿左右方向延伸。块体26b能在 左右方向上移动地分别嵌合于导轨26a。立柱座26c固定在块体26b上。X方向驱动马达26d对滚珠丝杠机构(未图示)进行驱动,使立柱座26c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立柱28固定在立柱座26c上。立柱28利用Y方向移动装置22和X方向移动装置26在Y方向和X方向上移动。Z方向移动装置30具有彼此平行的一对导轨30a、多个块体30b、主轴头座30c、Z方向驱动马达30d(参照图8)。导轨30a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适当间隔地在立柱28的前表面上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块体30b能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地分别嵌合于导轨30a。主轴头座30c固定在块体30b的前表面上。Z方向驱动马达30d对滚珠丝杠机构(未图示)进行驱动,使主轴头座30c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通过对X方向驱动马达26d、Y方向驱动马达22d、Z方向驱动马达30d进行驱动控制,来进行主轴头32的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机床用罩体I设于基座20的上侧。机床用罩体I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具有分别覆盖机床100的主体的前后左右的矩形的前壁50、左壁60、右壁70、后壁80。机床用罩体I具有覆盖机床100上侧的矩形的顶板90。右壁70在其中央部具有能拆下的两个面板71。面板71配置在设于右壁70中央部的开口内。操作者将面板71拆下,从开口伸入手或进入机床用罩体I内,进行机床100的维修管理。在后壁80上设有控制装置81。顶板90的中央部分为避免与主轴34、立柱28接触而朝上方突出。在前壁50的中央部设有纵长的矩形的开口 51。在开口 51中设有能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纵长的矩形的右门52、左门53。在右门52的前表面设有把手52a。在开口51的右侧临近位置设有供操作者输入指令的操作盘54。控制装置81具有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壳体82。壳体82的后表面(一个面)821具有开口(第一开口)822。壳体82具有使开口 822开闭的门83。在壳体82的下表面具有供电源电缆111插通的插通孔82a。在壳体82的下部左侧设有断路器84。断路器84位于插通孔82a附近。断路器84呈长方体状,在断路器84的上部、下部具有输入部、输出部。电源电缆111穿过插通孔82a,将断路器84的输入部与200V系列的电源110连接。电源110是机床100的外部电源。断路器84的输出部与未图示的电力线的一端侧连接。电力线的另一端侧与输入输出基板(分配部)93连接。输入输出基板93进行控制基板(控制部)94与机床100的各部分之间的控制信号的输入输出、或对机床100的各部分(收容于壳体82的X Z方向放大器88、89、86、主轴放大器87、风扇保护装置92、选择放大器97)的电力的输出等。断路器84设置成能将电源电缆111与电力线的连接切断。在电源电缆111与电力线连接期间,断路器84将电源110的电力供给到机床100的各部分。在电源电缆111与电力线的连接被切断时,断路器84切断来自电源110的供电。在断路器84的后表面设有开关部84a。在门83关闭时,开关部84a与设于门83表面的旋转式的手柄85连接。在手柄85朝一个方向转动之后,门83打开。在关闭门83的状态下使手柄85朝一个方向转动时,开关部84a朝一个方向移动,将电源电缆111与电力线的连接切断。此时,电力的供给被强制地停止。因此,在将门83打开之前,切断来自电源110的供电。在门83关闭的状态下使手柄85朝另一方向转动时,开关部84a朝另一方向移动,使电源电缆111与电力线再次连接。此时,电力的供给再次开始。在壳体82前表面内侧的右侧中央部设有对朝Z方向驱动马达30d的电力供给进行控制的Z方向放大器86。在Z方向放大器86的左侧、断路器84的上方,设有对朝主轴马达35的电力供给进行控制的主轴放大器87。在壳体82前表面内侧的左侧上部,沿左右地设有对朝X方向驱动马达26d、Y方向驱动马达22d的电力供给进行控制的X方向放大器88、Y方向放大器89。在壳体82前表面内侧的右上侧中央部设有将200V系列的电压转换为24V系列或12V系列的电压的AVR(自动电压调节器)91。在AVR91的下方沿左右地设有风扇保护装置92、保护装置95。风扇保护装置92防止对冷却风扇(未图示)供给过剩电压。保护装置95保护输入输出基板93免受过电流影响。风扇保护装置92与保护装置95连接而单元化。在控制装置81的下方设有选择放大器97。当机床具有将工件安装于工件保持部120的机器人臂时,选择放大器97是对朝机器人臂的驱动马达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的放大器。除此之外,选择放大器97是驱动对工件进行保持的工作台旋转的放大器。在壳体82的右表面(另一面)823的内侧,沿上下地设有输入输出基板93和控制基板94。控制基板94位于输入输出基板93的上侧。控制基板94具有CPU、ROM、RAM等,对各马达的动作进行控制。输入输出基板 93与风扇保护装置92通过检测电缆96而连接,将输入到风扇保护装置92的电压输入到输入输出基板93。电源电压被输入到风扇保护装置92。由于风扇保护装置92和保护装置95被单元化,因此,电源电压也被输入到保护装置95。输入输出基板93对输入到风扇保护装置92的电源电压进行监视,对保护装置95的输入电压进行监视。电源电压(200V系列)被供给到X Z方向放大器88、89、86、主轴放大器87、风扇保护装置92、选择放大器97。电源电压经由未图示的保护开关输入到AVR91。AVR91将输入电压转换为24V系列或12V系列。AVR91与控制基板94及输入输出基板93连接,将24V系列或12V系列的电压输入到控制基板94及输入输出基板93。控制基板94、输入输出基板93将24V系列、12V系列的电压转换为5V系列、IOV系列、25V系列等的电压而加以使用。打开门83时,能看到收容于壳体82的输入输出基板93、控制基板94、X Z方向放大器88、89、86等收容设备。有打开门83的权限的专业操作者将门83打开,进行收容设备的维修检查作业。为了准确地加工工件,需要准确地把握主轴34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为此,如图8所示,对Y方向驱动马达22d、X方向驱动马达26d、Z方向驱动马达30d分别配置Y方向编码器22e、X方向编码器26e、Z方向编码器30e。各编码器使用旋转编码器。Y方向编码器22e对Y方向驱动马达22d的旋转进行检测。Y方向驱动马达22d的旋转与主轴头32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Y方向编码器22e的检测结果传输给控制基板94。控制基板94基于检测结果求出主轴34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控制基板94基于X方向编码器26e的检测结果求出主轴34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基于Z方向编码器30e的检测结果求出主轴34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控制基板94根据主轴34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控制Y方向驱动马达22d、X方向驱动马达26d、Z方向驱动马达30d的动作,使主轴34准确地移动到所期望的位置。Y方向编码器22e、X方向编码器26e、Z方向编码器30e从电源110供电。从电源110供给来的电力朝输入输出基板93输入,然后从输入输出基板93分别朝Y方向编码器22e、X方向编码器26e、Z方向编码器30e输出。在控制装置81没有从电源110供电时(随着门83的打开将来自电源110的供电切断时),Y方向编码器22e、x方向编码器26e、Z方向编码器30e从电池14供电。从电池14供给来的电力朝输入输出基板93输入,然后从输入输出基板93分别朝Y方向编码器22e、X方向编码器26e、Z方向编码器30e输出。电池14是三块5号干电池,能装拆地收容于电源外壳13。在控制装置81没有从电源110供电时,Y方向驱动马达22d、X方向驱动马达26d、Z方向驱动马达30d均不动作。不过,当操作者手动使主轴头32前后移动时,Y方向驱动马达22d旋转。此时,从电池14经由输入输出基板93对Y方向编码器22e供电,检测出Y方向驱动马达22d的旋转。从电池14经由输入输出基板93对X方向编码器26e、Z方向编码器30e供电,检测出X方向驱动马达26d和Z方向驱动马达30d的旋转。即便主轴34在没有从电源110朝控制装置81供电期间移动,控制基板94也能基于Y方向编码器22e、X方向编码器26e、Z方向编码器30e的检测结果,求出主轴34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如图7所示,电源外壳13呈长方体状,配置于壳体82的右表面823的内侧,且配置于输入输出基板93的下侧。电源外壳13隔着支撑部19固定于壳体82的右表面823内侧。下面对电源外壳13的支撑结构进行说明。图9、图10表不盖16打开时。图11表不盖16关闭时。电源外壳13具有长方体状的主体131、矩形板状的盖132。主体131具有形成于其右侧的面(顶面)的矩形的开口13a、左侧的面(底面)13b、侧面 13c、13c、13e、13e。侧面 13c、13c、13e、13e 中与开口 13a的短边对应的两个侧面13c从开口 13a侧朝底面13b侧倾斜成锥状。底面的面积比开口的面积小。盖132使开口 13a开闭。打开盖132时,能观察到收容于主体131的电池14 (收容电池14的空间)。侧面13c、13c的处于开口 13a侧的端部具有板状的突起片13d、13d。下面对电源外壳13的配置位置附近的壳体82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壳体82的右表面823具有开口(第二开口)824和卡合凹部825。开口 824呈矩形,比开口 13a的开口尺寸大,比后述支撑板18的外形尺寸小。因此,能穿过824使盖132开闭。开口 824的位置位于右表面823的后下部。卡合凹部825的形成位置位于开口 824的上边部附近。矩形的盖16使开口 824开闭。盖16的下边部通过铰链与开口 824的下边部结合。在盖16的上边部设有与卡合凹部825 卡合的卡合凸部161。通过盖16的开闭,使卡合凸部161远离或接近卡合凹部825。当盖16关闭开口 824时,卡合凸部161与卡合凹部825卡合。例如卡合凸部161是阳螺纹,卡合凹部825是阴螺纹。当解除卡合凸部161与卡合凹部825的卡合时,盖16打开。支撑部19具有板支撑部17、17和支撑板18。两个轴套状的板支撑部17设于右表面823内侧。一方的板支撑部17设于开口 824的后上侧,另一方的板支撑部17设于开口 824的前下侧。在各板支撑部17的内部设有阴螺纹。支撑板18呈矩形板状,在上边部的中央部具有矩形的切口。支撑板18的切口能避免支撑板18与卡合于卡合凹部825的卡合凸部161的前端部分干涉。在支撑板18的中央部具有矩形的支撑孔181。能将主体131的除突起片13d的部分插入支撑孔181。支撑板18旋紧固定于板支撑部17。因此,支撑板18具有与板支撑部17、17对应的通孔182、182。使未图示的两根阳螺纹螺钉贯穿通孔182与各板支撑部17的阴螺纹孔螺合,从而在右表面823内侧将支撑板18固定于板支撑部17的前端部。将电源外壳13安装于右表面823时,操作者将主体131插入支撑板18的支撑孔181。使主体131的各突起片13卡定于支撑孔181的开口周缘部,从而将电源外壳13支撑于支撑板18。操作者将对电源外壳13进行支撑的支撑板18旋紧固定于各板支撑部17。操作者将电源外壳13的突起片13d配置于壳体82的右表面823与支撑板18之间。因此,主体131的开口 13a朝向右表面823的开口824的方向。电源外壳13隔着板支撑部17和支撑板18支撑于壳体82的右表面823的内侦U。在装拆电池14时,操作者将盖16打开,穿过开口 824和支撑孔181打开盖132。壳体82的外部与主体131的收容电池14的空间通过开口 824、支撑孔181、开口 13a连通。操作者将电池14相对于电源外壳13装拆。在装拆完电池14之后,操作者穿过开口 824和支撑孔181将盖132关闭,然后将盖16关闭。打开盖16后,能观察到电源外壳13,但由于电源外壳13和支撑部19将开口 824关闭,因此,不会观察到输入输出基板93、控制基板94及X Z方向放大器88、89、86等收容设备。打开盖16时能进行的作业只是电池14的装拆作业这样的安全且简易的作业。即便打开盖16,也无法进行收容设备的维修管理这样的危险或繁杂的作业。因此,即便给没有打开门83的权限的一般作业者以打开盖16的权限,也不会出现特别大的问题。为了防止电池14被盗 窃,也可将卡合凸部161形成特殊的形状,在打开盖16时使用用于解除卡合凸部161与卡合凹部825的卡合的特殊工具。本实施方式的盖16是带铰链的盖,但并不限定于此。盖16也可以是百叶窗或拉门。打开门83后,能观察到收容于壳体82的电源外壳13的底面13b。操作者无法从底面13b —侧装拆电池14。由于电源外壳13纵向配置,因此,电源外壳13所占用空间的左右方向上的大小比将电源外壳13横向配置时的左右方向上的大小要小。能为了装拆电池14以外的目的,自由地利用壳体82内部的电源外壳13左方的较大空间。在上述控制装置81中,将电源外壳13和输入输出基板93配置于壳体82的右表面823内侧。因此,与将输入输出基板93配置于壳体82的前表面内侧时相比,能缩短配置于电源外壳13与输入输出基板93之间的电线。实施方式2电源外壳13的支撑结构与实施方式I不同。图13表不盖41打开时,图15表不盖41关闭时,图14表不盖41处于开闭途中。参照图12 图15,对电源外壳13的配置位置附近的壳体82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壳体82的右表面823具有开口 826和卡合凹部827。开口 826和卡合凹部827对应于实施方式I的开口 824和卡合凹部825。开口 826的上下方向上的开口尺寸比实施方式I的开口 824的上下方向上的开口尺寸小。卡合凹部827的位置位于开口 826的上边部附近。卡合凹部827的位置比实施方式I的卡合凹部825靠下方。开口 826具有能使电源外壳收容体(支撑部)42穿过开口 826进出壳体82的尺寸。开口 826利用矩形且具有铰链的盖41进行开闭。盖41对应于实施方式I的盖16。在盖41的上边部设有与壳体82的卡合凹部827卡合的卡合凸部411。卡合凸部411对应于实施方式I的卡合凸部161。在盖41的内表面固定有长方体状的电源外壳收容体42。在电源外壳收容体42的顶面(图13中左上侧)设有开口 42a。电源外壳13的主体131穿过开口 42a固定于电源外壳收容体42的内部。主体131的盖132露出到电源外壳收容体42的外部。电源外壳收容体42的四个侧面中的顶面的长边侧的两个侧面呈倒梯形。顶面的短边侧的两个侧面从顶面朝向底面倾斜。顶面的短边侧的两个侧面中的一方粘接或焊接到盖41的内表面。盖41以通过铰链与右表面823结合的部分为轴进行摆动而开闭。打开盖41时,固定于盖41的电源外壳收容体42从右表面823露出到外侧。此时,尽管电源外壳收容体42的右端部和收容电源外壳13的部分全部露出到壳体82的外部,但电源外壳收容体42的左端部残留在壳体82的内部。电源外壳收容体42的左端部卡合在右表面823的内部。机床100防止电源外壳收容体42整体露出到壳体82的外部。关闭盖41后,固定于盖41的电源外壳收容体42位于壳体82内部。一般操作者在装拆电池14时,操作者打开盖41,将电源外壳13拉出到壳体82的外部。此时,盖41和电源外壳收容体42从图15的状态经由图14的状态到达图13的状态。接着,操作者在壳体82的外部打开盖132。操作者能从开口 13a将电池14相对于电源外壳13装拆。在装拆完电池14之后,操作者在壳体82的外部将盖132关闭,然后将盖41关闭,将电源外壳13推入壳体82的内部。此时,盖41和电源外壳收容体42从图13的状态经由图14的状态到达图15的状态。在打开盖41时,由于开口 826被电源外壳13和电源外壳收容体42关闭,因此,无法从外部观察到输入输出基板93、控制基板94、X Z方向放大器88、89、86等收容设备。`打开盖41时能进行的作业只是电池14的装拆作业这样的安全且简易的作业。即便打开盖41,也无法进行收容设备的维修管理这样的危险或繁杂的作业。因此,即便给没有打开门83的权限的一般作业者以打开盖16的权限,也不会出现特别大的问题。专业操作者在对收容设备进行维修管理之际装拆电池14时,操作者在盖41关闭的状态下将门83打开。此时,能观察到收容于壳体82的电源外壳13。因此,操作者可以在不打开盖41的情况下装拆电池14。盖41并不限定于带铰链的盖。例如在电源外壳收容体42构成为穿过开口 826进出的抽屉的情况下,可将盖41构成为抽屉的前板,也可将盖41构成为与电源外壳收容体42分体的拉门或百叶窗。无论是电源外壳收容体42露出到壳体82外部时,还是进入壳体82内部时,电源外壳13始终以上表面朝向上侧的姿势倾斜。因此,操作者对露出到壳体82外部的电源外壳收容体42或进入壳体82内部的电源外壳收容体42的操作性变得容易。
权利要求1.一种机床(100),具有: 对工具进行保持的主轴(34); 控制所述主轴的移动的控制部(94); 从电源(110)供电来检测所述主轴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22e、26e、30e); 在所述电源的供电停止时对所述位置检测部供电的电池(14); 能装拆地收容所述电池(14)的电源外壳(13); 支撑所述电源外壳的支撑部(19);以及 收容所述控制部、电源外壳、支撑部的壳体(82),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在一个面(821)上形成的第一开口(822); 使所述第一开口开闭的门(83); 在与所述一个面相邻的另 一个面(823)上形成的第二开口(824、826);以及 使所述第二开口开闭的盖(16、41), 当所述门打开时,能观察到所述控制部, 当所述盖打开时,能观察到所述电源外壳,且该电源外壳和所述支撑部将所述第二开口关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 支撑板(18),该支撑板具有对所述电源外壳进行支撑的支撑孔(181);以及板支撑部(17),该板支撑部设于所述另一个面的内侧,将所述支撑板支撑成与所述另一个面相对, 在所述电源外壳上,沿着所述另一个面的方向设有板状的突起片(13d), 所述电源外壳插入所述支撑孔,以使所述突起片位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另一个面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其特征在于,当打开所述盖时,所述电源外壳和支撑部从所述第二开口移动到所述壳体外,当关闭所述盖时,所述电源外壳和支撑部从所述第二开口朝所述壳体内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床具有电源外壳收容体(42),该电源外壳收容体呈长方体状,在顶面具有开口(42a),相对的两侧面朝向底面侧倾斜,并将一方的侧面固接于所述盖, 所述电源外壳穿过所述开口支撑于所述电源外壳收容体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个面在所述第二开口的上边部的上侧具有卡合凹部(825、827), 所述盖在其上边部具有卡合凸部(161、411), 所述盖通过铰链与所述第二开口的下边部结合,当关闭所述盖时,所述卡合凸部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位置检测部, 所述壳体在所述另一个面的内侧设有将所述电池的电力朝多个所述位置检测部分配的分配部(9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该机床具有将对主轴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部的电池能装拆地收容的电源外壳。在壳体的后表面设有利用门进行开闭的开口。当门打开时,能观察到收容于壳体的控制基板、放大器等。在壳体的右表面设有利用盖进行开闭的开口。当盖打开时,能观察到收容于壳体的电源外壳,因此,操作者能进行电池相对于电源外壳的装拆。即便打开盖,电源外壳也使开口关闭,因此,不会观察到收容于壳体的控制基板、放大器等。
文档编号B23Q1/00GK203141103SQ20132001118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9日
发明者神取孝治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