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908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包括:顺次布置的冲床废料收集装置、高速翅片冲床、胀管机和安装在其上的胀管尺寸检测机;与高速翅片冲床对齐布置,且线体首端与胀管机的线体尾端贴合的差速链板线;安装在胀管机线体尾端,并在胀管机与差速链板线之间运动的胀烘搬运机械臂;自差速链板线线体首端向尾端依次布置有后续各个工序设备;设置在差速链板线上,用于夹住换热器组件的驮运工装板。本申请通过差速链板线将现有的各个工序设备连接在一起,并将换热器组件通过驮运工装板在差速链板线上运输,以实现换热器组件在各个工序设备之间移动,通过差速链板线对换热器组件的运输,避免人工搬运的过程,因此,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专利说明】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换热器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
【背景技术】
[0002]换热器是用来实现冷热流体之间热量交换的设备,也称为热交换器。
[0003]空调换热器通常是翅片换热器,在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包括:冲制翅片、弯制长U管、弯制小U弯头、穿管、胀管、烘干、装配小U弯头、焊接小U弯头、弯头排布检测、清除换热器管路内粉尘。加工设备是由单机单工序作业,主要包括:高速翅片冲床、长U管弯机、胀管机、胀管尺寸检测机、胀烘搬运机械手臂、烘干机、弯头自动装配机、弯头排布检测机、自动充氮机、自动焊接机、自动除尘机、自动喷码机、自动码垛机等。目前,各个生产工序相对独立,物料运输靠人工搬运。
[0004]由于各个生产工序相对独立,换热器组件的加工需要操作者不断在各个工序之间对物料进行搬运,极大的浪费了操作的劳动强度。
[0005]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避免人工搬运,以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避免人工搬运,以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其包括:
[0009]顺次布置的高速翅片冲床、胀管机和安装在所述胀管机线体上的胀管尺寸检测机;
[0010]与所述高速翅片冲床对齐布置,且其线体首端与所述胀管机的线体尾端贴合的差速链板线;
[0011]安装在所述胀管机线体尾端,并在所述胀管机与差速链板线之间运动的胀烘搬运机械臂;
[0012]自所述差速链板线线体首端向尾端依次布置有烘干机、弯头自动装配机、弯头排布检测机、自动充氮机、自动焊接机、自动除尘机、自动喷码机和自动码垛机;
[0013]设置在所述差速链板线上,用于夹装换热器组件的驮运工装板。
[0014]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差速链板线包括:
[0015]用于输送所述驮运工装板的输送线体,所述输送线体包括由所述差速链板线首端向尾端传动的输送链和由尾端向首端传动的返回链;
[0016]设置在所述输送线体端部的首端升降机,且该首端升降机与所述胀管机贴合;
[0017]设置在所述输送线体另一端部的末端升降机,且所述首端升降机和末端升降机均能在第一工位时与所述输送链相连,第二工位时与所述返回链相连。
[0018]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首端升降机和末端升降机均包括:
[0019]处于第一工位时与所述输送链相连,处于第二工位时与所述返回链相连的链条传输机构;
[0020]用于驱动所述链条传输机构在所述输送链和返回链间移动的驱动气缸。
[0021]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差速链板线还包括:
[0022]与各个工序设备一一对应布置,且用于对所述驮运工装板进行定位并使所述驮运工装板脱离所述输送链的定位顶升机构。
[0023]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定位顶升机构包括:
[0024]用于阻挡所述驮运工装板移动的第一阻挡气缸;
[0025]用于支撑所述驮运工装板的顶板;
[0026]与所述顶板相连,用于驱动所述顶板运动以使所述驮运工装板脱离所述输送链的顶升气缸;
[0027]位于所述顶板远离所述第一阻挡气缸一侧的第二阻挡气缸。
[0028]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驮运工装板包括:
[0029]在所述差速链板线上运输的底板;
[0030]安装在所述底板上的夹板支座;
[0031]安装在所述夹板支座上的固定夹板;
[0032]可与所述固定夹板配合以夹紧换热器组件的活动夹板。
[0033]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夹板支座为两个,且所述固定夹板通过螺钉固定在两个所述夹板支座上。
[0034]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活动夹板通过连接杆与夹板支撑座铰接,所述夹板支撑座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0035]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夹板支撑座和连接杆均为两个,且两个连接杆通过导杆与连杆相连,所述连杆通过推杆与推动气缸相连。
[0036]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固定夹板和所述活动夹板上均开设有散热通孔。
[0037]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驮运工装板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板上的垫块,所述垫块为台阶形凸台。
[0038]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垫块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配合的定位凸起。
[0039]优选地,上述的生产线中,所述胀管机的底座为传输线式循环底座,且所述胀管尺寸检测机设置在所述胀管机和所述胀烘搬运机械臂之间。
[004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包括:顺次布置的高速翅片冲床、胀管机和安装在胀管机线体上的胀管尺寸检测机;与高速翅片冲床对齐布置,且其线体首端与胀管机的线体尾端贴合的差速链板线;安装在胀管机线体尾端,并在胀管机与差速链板线之间运动的胀烘搬运机械臂;自差速链板线线体首端向尾端依次布置有烘干机、弯头自动装配机、弯头排布检测机、自动充氮机、自动焊接机、自动除尘机、自动喷码机和自动码垛机;设置在差速链板线上,用于夹住换热器组件的驮运工装板。
[0041]在生产过程中,换热器组件的原料依次通过高速翅片冲床、和胀管机,并通过安装在胀管机线体上的胀管尺寸检测机对换热器组件的尺寸进行检测。然后通过胀烘搬运机械臂将检测合格的换热器组件搬运到设置在差速链板线上的驮运工装板上,并在差速链板线的运输下依次通过烘干机、弯头自动装配机、弯头排布检测机、自动充氮机、自动焊接机、自动除尘机、自动喷码机和自动码垛机,从而完成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本申请通过差速链板线将现有的各个工序设备连接在一起,并将换热器组件通过驮运工装板在差速链板线上运输,以实现换热器组件在各个工序设备之间移动,通过差速链板线对换热器组件的运输,避免了人工搬运的过程,因此,有效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主视图;
[004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结构示意图;
[004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升降机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差速链板线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004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驮运工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驮运工装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4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管、胀管、胀管检测工位结构示意图。
[0050]其中,I为冲床废料收集装置、2为高速翅片冲床、3为胀管机、301为传送线、302为循环底座、4为胀管尺寸检测机、5为胀烘搬运机械臂、6为烘干机、7为弯头自动装配机、8为弯头排布检测机、9为自动充氮机、10为自动焊接机、11为自动除尘机、12为自动喷码机、13为差速链板线、131为返回链、132为输送链、133为顶板、134为第一阻挡气缸、135为链条传输机构、136为推杆、137为驱动气缸、14为自动码垛机、15为驮运工装板、151为固定夹板、152为活动夹板、153为连杆、154为垫块、155为底板、156为定位凸起、157为连接杆、158为夹板支座、159为夹板支撑座、16为换热器组件、161为管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51]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避免人工搬运,以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005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53]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其包括:顺次布置的冲床废料收集装置1、高速翅片冲床2、胀管机3和安装在胀管机3线体上的胀管尺寸检测机4、还有胀烘搬运机械臂5、烘干机6、弯头自动装配机7、弯头排布检测机8、自动充氮机9、自动焊接机10、自动除尘机11、自动喷码机12和自动码垛机14。上述设备均为换热器组件16在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的设备,其均为现有技术中的设备,且其对应的作用均与现有作用相同,因此,在此不具体介绍各个工序设备(此处,烘干机6、弯头自动装配机7、弯头排布检测机8、自动充氮机9、自动焊接机10、自动除尘机11、自动喷码机12和自动码垛机14均称为工序设备,本申请文件的工序设备均按此规定)的结构以及作用。[0054]在此基础上,为了避免操作者将换热器组件16在各个工序设备之间搬运,本申请中提供的空调换热器组件16的生产线上重点还包括与上述高速翅片冲床2对齐布置的差速链板线13,且该差速链板线13的线体首端与胀管机3的线体尾端贴合。而上述的胀烘搬运机械臂5安装在胀管机3的线体尾端,并能够在胀管机3和差速链板线13之间运动,即该胀烘搬运机械臂5的工作范围覆盖胀管机3和差速链板线13。
[0055]为了保证空调换热器组件16在差速链板线13上运输,该生产线还包括设置在差速链板线13上,用于夹装换热器组件16的驮运工装板15。加工过程中,将换热器组件16放置在驮运工装板15上,并在差速链板线13上运输。
[0056]在生产过程中,换热器组件16的原料依次通过高速翅片冲床2、和胀管机3,并通过安装在胀管机3线体上的胀管尺寸检测机4对换热器组件16的尺寸进行检测。然后通过胀烘搬运机械臂5将检测合格的换热器组件16搬运到设置在差速链板线13上的驮运工装板15上,并在差速链板线13的运输下依次通过烘干机6、弯头自动装配机7、弯头排布检测机8、自动充氮机9、自动焊接机10、自动除尘机11、自动喷码机12和自动码垛机14,从而完成空调换热器组件16的生产。
[0057]本申请通过差速链板线13将现有的各个工序设备连接在一起,并将换热器组件16通过驮运工装板15在差速链板线13上运输,以实现换热器组件16在各个工序设备之间移动,通过差速链板线13对换热器组件16的运输,避免了人工搬运的过程,因此,有效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0058]此外,本申请中通过差速链板线13的运输可有效降低换热器组件16搬运的次数,因此,还可提高生产完成的换热器组件16的质量。
[0059]如图3-图5所示,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差速链板线13包括:输送线体、首端升降机和末端升降机三部分。
[0060]其中,输送线体能够输送驮运工装板15,以使驮运工装板15在各个工序设备之间转移。具体地,该输送线体包括输送链132和返回链131。上述输送链132的输送方向为由差速链板线13首端向尾端传动,即将驮运工装板15由胀管机3的尾端输送到自动码垛机14处;而返回链131则是由差速链板线13的末端向首端传动,即由自动码垛机14处向胀管机3的尾端方向传送。通过输送链132和返回链131的设置可使得多个驮运工装板15同时在差速链板线13上往返运输,以提高生产效率。
[0061]上述的首端升降机设置在输送线体端部,并与胀管机3贴合;而末端升降机设置在输送线体另一端部,即首端升降机处于差速链板线13的首端,而末端升降机处于差速链板线13的末端。具体地,首端升降机和末端升降机均具有在第一工位时与上述输送链132相连,而处于第二工位时与返回链131相连的状态。通过首端升降机和末端升降机的升降过程,可实现驮运工装板15在输送链132和返回链131之间的转换。
[006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将首端升降机和末端升降机设置为相同的结构,具体的均包括:链条传输机构135和驱动气缸137。其中,该链条传输机构135具有处于第一工位时输送链132相连,而处于第二工位时与返回链131相连的两个状态。上述驱动气缸137为驱动链条传输机构135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转换的驱动装置。
[0063]上述的链条传输机构135包括传送链条和罩设在传送链条外侧的机架,且传送链条绕设在链轮上,而链轮通过链轮轴架设在机架上,即与机架相连,上述的驱动气缸137与机架相连,以带动传送链条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移动。具体地,该第一工位在高度上高于第二工位位置,且该驱动气缸137为无杆气缸。优选地,上述的机架与滑套相连,而滑套可滑动的套设在立杆上,通过设置滑套和立杆可保证链条传输机构135的稳定升降。为了进一步提高链条传输机构135的稳定升降,将立杆设置为多个,以使链条传输机构135通过多点与立杆连接。
[0064]生产时,换热器组件16在驮运工装板15上放置好后,差速链板线13的首端升降机的链条传输机构135与输送链132相连,并在输送链132的输送下向后输送,直至加工完成并将换热器组件16取出后,该链条传输机构135在驱动气缸137的作用下与返回链131连接,并将驮运工装板15输送到差速链板线13的首端,进行下一次工作。优选地,驮运工装板15为多个。
[0065]此处提供的首端升降机和末端升降机的核心是实现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的转换,而对于具体的转换方式还可通过丝杠螺母的的方式进行驱动,只要能实现上述目的在此基础上的任何改进均在保护范围内。
[0066]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差速链板线13还包括用于对驮运工装板15进行定位,并将其托起以使其脱离输送链132的定位顶升机构。为了保证各个工序设备对换热器组件16的稳定加工,将定位顶升机构设置为多个,并与各个工序设备一一对应布置。工作时,当夹持有换热器组件16的驮运工装板15运输到任一工序设备时,对应的定位顶升机构动作,将驮运工装15顶起,直至使其脱离输送链132,然后再通过该工序设备对换热器组件16进行加工。通过将驮运工装板15顶离输送链132可避免链条运动使驮运工装板15抖动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6的定位精度。
[0067]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定位顶升机构包括:第一阻挡气缸134、顶板133、顶升气缸和第二阻挡气缸。其中,第一阻挡气缸134用于阻挡通过输送链132输送到工序设备处的驮运工装板15,以实现对夹持有换热器组件16的驮运工装板15的预定位。当驮运工装板15运输到要求位置后,第一阻挡气缸134的活塞杆外伸,以阻止驮运工装板15继续移动。当运输到工序设备处,第一阻挡气缸134实现阻挡后,上述驮运工装板15刚好位于顶板133上,此时启动顶升气缸,以使位于顶板133上的驮运工装板15顶起并脱离输送链132,同时,第二阻挡气缸启动以阻止其他驮运工装板15输送到此工位,影响被顶起的驮运工装板15上的换热器组件16的加工。通过上述描述可知,顶板133的前后各有一个阻挡气缸,以保证被限位在顶板133上的驮运工装板15的稳定性。
[0068]本申请中的定位顶升机构的核心之一是实现限位功能,例如限位卡块,或者直接停止输送链132的运输等均可实现限位;另一核心是还能实现顶起功能,例如丝杠螺母等可实现顶起,因此,只要能实现上述两个核心目的的装置组合均在保护范围内。
[0069]如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上述驮运工装板15具体包括:底板155、夹板支座158、固定夹板151和活动夹板152。其中,底板155作为驮运工装板15的整个支撑平台,可在差速链板线13上运输,即连接在差速链板线13上。夹板支座158固定在底板155上,并作为固定夹板151的安装部件。上述固定夹板151固定安装在夹板支座158上,与活动夹板152配合实现对换热器组件16的夹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提供的驮运工装板15的目的是实现对换热器组件16的夹持,因此,在实际中还可将驮运工装板15设置为包括底板155和设置在底板155上的两个夹爪气缸实现夹持。[0070]具体地,上述夹板支座158为两个,且固定夹板151通过螺钉固定在这两个夹板支座158上。为了提高对换热器组件16夹持的稳定性,将固定夹板151设置为长方形板,以提高固定夹板151与换热器组件16的接触面积。通过两个夹板支座158的支撑保证了固定夹板151安装的稳定性,在实际中,还可根据固定夹板151的长度设置其他个数的夹板支座 158。
[0071]本申请文件还提供了一种活动夹板152活动的方式,具体地,将上述活动夹板152通过连接杆157与夹板支撑座159铰接,并将夹板支撑座159固定在底板155上,然后将活动夹板152与连接杆157铰接,且该连接杆157的另一端铰接在夹板支撑座159上。通过上述设置该活动夹板152可绕连接杆157与夹板支撑座159的铰接点转动。工作时,首先将活动夹板152与固定夹板151分离,然后将换热器组件16放置在活动夹板152和固定夹板151之间,然后释放活动夹板152,使得活动夹板152在重力的作用下,绕连接杆157与夹板支撑座159的铰接点转动,直至贴紧换热器组件16,并实现夹紧。此处提供的活动夹板152活动的方式结构简单,且可夹持不同尺寸的换热器组件16,因此,可提高该生产线的使用范围。
[0072]优选地,本申请中公开的固定夹板151和活动夹板152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对于活动夹板152还可通过气缸驱动以实现靠近或远离固定夹板151,即将活动夹板152安装在气缸的伸缩杆上,在伸缩杆伸缩过程中实现夹紧或释放。
[0073]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将夹板支撑座159和连接杆157均设置为两个,安装时,将活动夹板152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杆157与一个夹板支撑座159连接,保证活动夹板152安装的稳定性,并确保活动夹板152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夹紧面与底板155垂直。此外,将上述两个连接杆157通过导杆与连杆153连接,并将该连杆153通过推杆136与推动气缸连接。活动夹板152与连接杆157铰接,而连接杆157与导杆相连,导杆与连杆153连接,因此,在推动气缸推动推杆136时,相应地,连接杆157会运动,从而带动活动夹板152运动。通过上述过程,可避免人工将活动夹板152与固定夹板151分离的过程,即实现机械操作以更换换热器组件16。优选地,当活动夹板152与固定夹板151贴合时,连接杆157和导杆均朝向活动夹板152。具体地,该推动气缸安装在链条传输机构135上。优选地,上述的连接杆157和导杆为一体式结构,即为曲杆。
[0074]为了进一步保证活动夹板152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还包括一端直接与活动夹板152铰接,而另一端与夹板支撑座159铰接的短直杆,优选地,该短直杆也为两个,并设置在夹板支撑座159的两端。
[0075]当需要夹持换热器组件16时,推动气缸向靠近活动夹板152的方向推动推杆136,从而使连杆153带动活动夹板152向远离固定夹板151的方向运动,使得活动夹板152与固定夹板151分离。然后将换热器组件16放置在固定夹板151与活动夹板152之间,然后使推动气缸收缩,以使活动夹板152向固定夹板151方向移动,直至夹紧换热器组件16。
[0076]生产过程中,当驮运工装板15被输送到差速链板线13的末端升降机后,自动码垛机14将换热器组件16抓住,推动气缸推动推杆136,将活动夹板152推离换热器组件16,换热器组件16被松开后,自动码垛机14再将其取走,堆放在预先放置的叉板上,完成一个换热器组件16的加工。
[0077]为了保证换热器组件16的质量,在活动夹板152和固定夹板151上均开设了散热通孔,以避免换热器组件16在经过烘干工序时,被夹持部分烘不干的现象。对于散热通孔的个数和形状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0078]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中的驮运工装板15还包括安装在底板155上的垫块154,且该垫块154为台阶形凸台。通过在底板155上设置台阶形凸台,用于支撑由高低不同的两种换热片组成的换热器组件16,以保证组成的换热器组件16的上端管口161平齐。对于台阶形凸台的高度差可根据不同高度换热片的高度差进行设定。
[0079]实际生产中,操作者在垫块154上开设了定位孔,相应地,在底板155上设置了与该定位孔配合的定位凸起156。通过上述设置在安装垫块154时,将定位凸起156穿入该定位孔中,以实现对垫块154的定位和安装。对于定位孔和定位凸起156的形状和尺寸可根据垫块154的大小进行设定。
[0080]如图8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中将胀管机3的底座设置为传输线式循环底座,即在底座上设置传输线301。本申请中将胀管尺寸检测机4设置在胀管机3和胀烘搬运机械臂5之间。具体地,将传输线301分为四段,胀管尺寸检测机4位于传输线301的第三段,而胀烘搬运机械臂5安放于第四段。
[0081]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将铜管和翅片配好后,放到传输线301第一段上的循环底座302上,并在传输线301的输送下使换热器组件16依次经过胀管、胀管尺寸检测、胀烘搬运等工序。若胀管尺寸检测机4检测出尺寸异常,则发出警报提醒操作者进行调整。
[0082]通过图1可以看出,本申请中可以只在A、B、C和D三个工序处设置操作者,因此,极大了减少了操作者的人数,节省了劳动力。
[0083]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8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换热器组件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顺次布置的高速翅片冲床(2)、胀管机(3)和安装在所述胀管机(3)线体上的胀管尺寸检测机(4); 与所述高速翅片冲床(2)对齐布置,且其线体首端与所述胀管机(3)的线体尾端贴合的差速链板线(13); 安装在所述胀管机(3 )线体尾端,并在所述胀管机(3 )与差速链板线(13 )之间运动的胀烘搬运机械臂(5); 自所述差速链板线(13)线体首端向尾端依次布置有烘干机(6)、弯头自动装配机(7)、弯头排布检测机(8)、自动充氮机(9)、自动焊接机(10)、自动除尘机(11)、自动喷码机(12)和自动码垛机(14); 设置在所述差速链板线(13)上,用于夹装换热器组件(16)的驮运工装板(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链板线(13)包括: 用于输送所述驮运工装板(15)的输送线体,所述输送线体包括由所述差速链板线(13)首端向尾端传动的输送链(132)和由尾端向首端传动的返回链(131); 设置在所述输送线体端部的首端升降机,且该首端升降机与所述胀管机(3)贴合; 设置在所述输送线体另一端部的末端升降机,且所述首端升降机和末端升降机均能在第一工位时与所述输送链(132)相连,第二工位时与所述返回链(13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端升降机和末端升降机均包括: 处于第一工位时与所述输送链(132)相连,处于第二工位时与所述返回链(131)相连的链条传输机构(135); 用于驱动所述链条传输机构(135)在所述输送链(132)和返回链(131)间移动的驱动气缸(13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链板线(13)还包括: 与各个工序设备一一对应布置,且用于对所述驮运工装板(15)进行定位并使所述驮运工装板(15)脱离所述输送链(132)的定位顶升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顶升机构包括: 用于阻挡所述驮运工装板(15)移动的第一阻挡气缸(134); 用于支撑所述驮运工装板(15)的顶板(133); 与所述顶板(133)相连,用于驱动所述顶板(133)运动以使所述驮运工装板(15)脱离所述输送链(132)的顶升气缸; 位于所述顶板(133)远离所述第一阻挡气缸(134) —侧的第二阻挡气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驮运工装板(15)包括: 在所述差速链板线(13)上运输的底板(155); 安装在所述底板(I55)上的夹板支座(I58); 安装在所述夹板支座(I 58)上的固定夹板(I 51); 可与所述固定夹板(151)配合以夹紧换热器组件(16)的活动夹板(15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支座(158)为两个,且所述固定夹板(151)通过螺钉固定在两个所述夹板支座(158)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夹板(152)通过连接杆(157)与夹板支撑座(159 )铰接,所述夹板支撑座(159 )固定在所述底板(155 )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支撑座(159)和连接杆(157)均为两个,且两个连接杆(157)通过导杆与连杆(153)相连,所述连杆(153)通过推杆(136)与推动气缸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夹板(151)和所述活动夹板(152)上均开设有散热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驮运工装板(15)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板(155)上的垫块(154),所述垫块(154)为台阶形凸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154)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底板(155)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配合的定位凸起(156)。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胀管机(3)的底座为传输线式循环底座,且所述胀管尺寸检测机(4)设置在所述胀管机(3)和所述胀烘搬运机械臂(5)之间 。
【文档编号】B23P23/06GK203610973SQ201320854720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3日
【发明者】张安东, 庄培, 黄溪, 邱雄胜, 尹显椿, 区振能, 吴均, 邱亨富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