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113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包括壳体,螺杆贯穿所述壳体,在所述壳体内分别安装第一油缸腔体及第二油缸腔体,在所述第一油缸腔体内安装第一活塞,第一活塞的端部连接第一顶块,所述第一顶块与第一棘轮互为抵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壳体内的两个油缸驱动两个棘轮从不同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螺杆的位移,并最终实现了翻边凸模的上下位移,从而实现了翻边高度的自动调整,使换热器整体翅片的叠片高度一致。同时在螺杆的位移过程中,利用齿轮啮合的传动方式,使刻度盘记录翻边高度,止转块的布置防止齿轮转数过大,避免出现后续刻度盘记录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专利说明】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翅片的加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空调冷凝器用于制冷空调系统,管内制冷液直接与管外空气强制进行热交换,以达到制冷空气的效果。目前现有空调冷凝器整体高度及翅片的密紧度由翅片的翻边高度决定,因此,翅片的翻边高度直接影响了换热器的使用质量。如图1所示为现有调节机构的结构:转动螺杆101螺接于第一螺杆固定块103、第二螺杆固定块104、计数器102内,通过转动螺杆101控制其前后位移,利用螺杆101与翻边凸模105的抵接或分离来实现翻边凸模105的上下位移,计数器102显示移动距离。这种在试模时频繁调整翻边凸模105的高度比较费时费力,大大影响了调试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 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能自动实现对翅片翻边高度的调整,从而达到换热器整体翅片的叠片高度的一致性。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包括壳体,螺杆贯穿所述壳体,在所述壳体内分别设置第一油缸腔体及第二油缸腔体,在所述第一油缸腔体内安装第一活塞,第一活塞的端部连接第一顶块,所述第一顶块与第一棘轮互为抵接;在所述第二油缸腔体内安装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的端部连接第二顶块,所述第二顶块与第二棘轮抵接;所述第一棘轮与第二棘轮均与所述螺杆套接,在所述螺杆上还连接第一刻度盘;在所述壳体上还分别枢接第二刻度盘及齿轮。
[0006]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0007]所述第一刻度盘、第二刻度盘均与所述齿轮啮合;
[0008]在所述壳体上、位于齿轮的一侧还安装止转块,所述止转块安装于腰形槽内,所述止转块与弹簧连接;
[0009]在所述第一顶块及第二顶块上均开有“V”形开口 ;
[0010]在所述第一顶块及第二顶块内均设有斜面,所述斜面与第一顶块及第二顶块的轴线之间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12° ±1°。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壳体内的两个油缸驱动两个棘轮从不同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螺杆的位移,并最终实现了翻边凸模的上下位移,从而实现了翻边高度的自动调整,使换热器整体翅片的叠片高度一致。同时在螺杆的位移过程中,利用齿轮啮合的传动方式,使刻度盘记录翻边高度,止转块的布置防止齿轮转数过大,避免出现后续刻度盘记录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现有的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螺杆与本实用新型后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16]图4为图3的侧视图。
[0017]图5为图3的俯视图。
[0018]图6为图5在C-C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油缸腔体与第二油缸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油缸腔体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0021]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油缸腔体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0022]其中:101、螺杆;102、计数器;103、第一螺杆固定块;104、第二螺杆固定块;105、翻边凸模;2、自动调整机构;206、弹簧;201、壳体;202、第一刻度盘;203、止转块;204、齿轮;205、第二刻度盘;206、弹簧;207、腰形槽;208、第一油缸腔体;209、第二油缸腔体;210、第一棘轮;211、第一顶块;212、第一活塞;213、第二棘轮;214、第二顶块;215、第二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如图3至图7所示,该自动调整机构2包括壳体201,螺杆101贯穿壳体201,在壳体201内分别设置第一油缸腔体208及第二油缸腔体209,在第一油缸腔体208内安装第一活塞212,第一活塞212的端部铰接第一顶块211,第一顶块211与第一棘轮210抵接;在第二油缸腔体209内安装第二活塞215,第二活塞215的端部铰接第二顶块214,第二顶块214与第二棘轮213互为抵接;第一棘轮210与第二棘轮213均与螺杆101套接,在螺杆101上还连接第一刻度盘205 ;在壳体201上还分别枢接第二刻度盘202及齿轮204。如图4所示,第一刻度盘205、第二刻度盘202均与齿轮204啮合。如图3所示,在壳体201上、位于齿轮204的一侧还安装止转块203,止转块203安装于腰形槽207内,止转块203与弹簧206连接。在上述第一顶块211与第二顶块214上均开有用于驱动第一棘轮210及第二棘轮213运转的“V”形开口。
[0025]上述第一油缸腔体208及第二油缸腔体209均通过冲床电气控制来带动第一活塞212及第二活塞215作运动。
[0026]在第一顶块211及第二顶块214内均设有斜面,斜面与第一顶块211及第二顶块214的轴线之间形成夹角α,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12° ±1°。
[0027]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0028]如图8所示,当外部电器控制第一油缸腔体208内的第一活塞212向上运动时,第一活塞212的运动带动第一顶块211向上竖直运动,由于第一棘轮210与第一顶块211抵接,因此第一顶块11抵住第一棘轮210的一个齿向上运动,直到第一油缸腔体208工作结束,使第一棘轮210转动(第一棘轮210的转动方向如图8中I处所示),此时第一棘轮210中的一个齿进入第一顶块211的“V”形开口内(如图8中II处所示),第一棘轮210的转动使螺杆101顺时针转动36°,从而使螺杆101前进并与翻边凸模105接触实现翻边凸模105的向下运动。当第一活塞210向下运动时(如图8中III处所示),第一顶块211也随之向下运动,由于第一活塞210的端部开有斜面,因此第一顶块211在向下运动过程中与第一棘轮210的一个齿接触后向斜面处摆动并让过上述接触的第一棘轮210中的一个齿,直至第一油缸腔体208工作结束。由于第一棘轮210与螺杆101套接,因此在第一棘轮210转动的同时,位于螺杆101上的第二刻度盘205也顺时针转动36° (即第二刻度盘205的一格刻度值),第二刻度盘205每转动满一圈(即第二刻度盘205中的十格刻度值),通过第二刻度盘205上的拨头使齿轮204转动I格,同时齿轮204又带动第一刻度盘202转动I格,通过第一刻度盘202上的刻度来记录翻边高度值。
[0029]如图9所示,当外部电器控制第二油缸腔体209内的第二活塞215向上运动时,第二活塞215的运动带动第二顶块214向上竖直运动,由于第二棘轮213与第二顶块214抵接,因此第一顶块11抵住第二棘轮213的一个齿向上运动,直到第二油缸腔体209工作结束,使第二棘轮213转动(第二棘轮213的转动方向如图9中I处所示),此时第二棘轮213中的一个齿进入第二顶块214的“V”形开口内(如图9中II处所示),第二棘轮213的转动使螺杆101逆时针转动36°,从而实现螺杆101的后退,使翻边凸模105不与螺杆101接触并上升。当第一活塞210向下运动时(如图9中III处所示),第二顶块214也随之向下运动,由于第一活塞210的端部开有斜面,因此第二顶块214在向下运动过程中与第二棘轮213的一个齿接触后向斜面处摆动并让过上述接触的第二棘轮213中的一个齿,直至第二油缸腔体209工作结束。由于第二棘轮213也与螺杆101套接,因此在第二棘轮213转动的同时,位于螺杆101上的第二刻度盘205也逆时针转动36° (即第二刻度盘205的一格刻度值),第二刻度盘205每转动满一圈(即第二刻度盘205中的十格刻度值),通过第二刻度盘205上的拨头使齿轮204反转动I格,同时齿轮204又带动第一刻度盘202转动I格,通过第一刻度盘202上的刻度来记录翻边高度值。
[0030]如图3所示,在齿轮204的一侧还设有止转块203,止转块203安装在腰形槽207内,当齿轮204转动时,接触止转块203使与止转块203接触的弹簧206受压,从而实现止转块203的位移,以达到齿轮204转动一个齿的目的,齿轮204转动一个齿后,止转块203在弹簧206的作用下又恢复到初始位置,并于齿轮204接触,从而实现齿轮204的单格转动。
[0031]本发明所述的自动调整结构不仅可以应用在空调翅片模具中的翻边子模上,还能应用于引伸子模中,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均与实用新型相同。
[0032]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包括壳体(201),螺杆(101)贯穿所述壳体(2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201)内分别设置第一油缸腔体(208)及第二油缸腔体(209),在所述第一油缸腔体(208)内安装第一活塞(212),第一活塞(212)的端部连接第一顶块(211),所述第一顶块(211)与第一棘轮(210)互为抵接;在所述第二油缸腔体(209)内安装第二活塞(215),所述第二活塞(215)的端部连接第二顶块(214),所述第二顶块(214)与第二棘轮(213)抵接;所述第一棘轮(210)与第二棘轮(213)均与所述螺杆(101)套接,在所述螺杆(101)上还连接第一刻度盘(205);在所述壳体(201)上还分别枢接第二刻度盘(202)及齿轮(20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度盘(205)、第二刻度盘(202)均与所述齿轮(204)啮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201)上、位于齿轮(204)的一侧还安装止转块(203),所述止转块(203)安装于腰形槽(207)内,所述止转块(203)与弹簧(206)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顶块(211)及第二顶块(214)上均开有“V”形开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翻边子模或引伸子模的自动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顶块(211)及第二顶块(214)内均设有斜面,所述斜面与第一顶块(211)及第二顶块(214)的轴线之间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12° ±1°。
【文档编号】B21D19/00GK204018542SQ201420467822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9日
【发明者】王静娴 申请人:无锡微研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