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拉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8769阅读:25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拉床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金属切削机床,具体指一种立式拉床。



背景技术:

通常,拉床是利用各种拉刀在制造物的表面或内面实施各种形态切削加工的机床。

目前使用的立式内拉床,通常包括一个底座,底座上的一个床身,一个滑台,以及液压驱动机构,液压驱动机构驱动滑台上下运动,然后利用主滑台上的拉刀对工件进行拉削运动。这样子结构的立式拉床为了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需要增加拉刀的走刀行程,拉刀和主滑台往往尺寸较大,不易于加工,且制造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工作效率高并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的立式拉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立式拉床,包括底座,竖直固定在底座上的床身所述床身的前侧面上设置有沿床身上下运动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由驱动机构驱动其做上下运动,驱动机构固定设置在床身上;所述升降机构上固定有若干组刀架,刀架上安装有主拉刀和副拉刀,副拉刀平行对称设置在主拉刀的两侧;所述主拉刀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前端部自下而上宽度保持不变,后端部自下而上呈一定的斜度a向外扩张,其中,0°<a<1°;所述床身正前方设置有工件装夹机构,该工件装夹机构固定于底座上且与所述刀架相对应设置。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工件装夹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基座,基座上安装有夹具底座,夹具底座上后侧设置有工件加工部,工件加工部上安装有若干个子夹具;所述子夹具包括安装在夹具底座上的铰接座,铰接座上铰接有上压紧块,上压紧块的后侧下方设置有下压紧块,并且下压紧块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夹具底座上,下压紧块上固定连接有定位元件,所述上压紧块前侧

下方设置有驱动上压紧块的驱动装置一,并且驱动装置一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夹具底座上。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驱动装置一驱动上压紧块的具体结构为:

所述上压紧块的左右方向上开设有通孔一,上下方向上开设有通孔二,并且通孔一和通孔二相互导通,所述驱动装置一包括驱动装置本体和驱动杆,驱动杆的左右方向上开设有通孔三,并且驱动杆穿设在通孔二内,所述驱动杆通过卡紧销穿设所述通孔一和通孔三连接所述上压紧块,所述卡紧销相对所述通孔一可前后移动。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通孔一为倾斜设置的条形通孔,条形通孔远离铰接座的一侧向上倾斜。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定位元件包括定位块和定位柱,定位柱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并且定位柱下端的两个侧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为45°。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夹具底座上前侧对应于工件加工部的位置设置有工件装夹部,工件装夹部上安装有若干个所述的子夹具。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夹具底座下方连接有分度盘,分度盘下方设置有驱动分度盘转动的驱动装置二,驱动装置二设置在所述基座上。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竖直安装在床身上的滑轨,滑轨上设置有沿滑轨上下运动的滑块,滑块前侧连接有滑台,滑台上安装有所述刀架。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丝杆和伺服电机,所述丝杆一端通过支撑座固定在床身上,丝杆另一端连接在驱动丝杆转动的伺服电机上,丝杆上安装有丝杆螺母,所述滑台通过丝杆螺母和丝杆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主拉刀和副拉刀上方均设置有限位挡块。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拉床在进行工件切削时,由于主拉刀的右端部存在一个锥度,工件的进刀量是逐步增多的,这样的设计对于有精度要求的工件加工面就能保证其工件质量。

2.本实用新型拉床的滑台和拉刀的占用空间相对之前的技术来说更小,这样就从制造角度降低了成本,同时有效增加了拉刀的走刀行程。

3.本实用新型的工件装夹机构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对工件的装夹,同时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立式拉床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刀架及拉刀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主拉刀结构简图。

图4为工件装夹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子夹具结构示意图。

图6为驱动装置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定位元件截面图。

图8为升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

1-底座,2-床身,3-升降机构,4-驱动机构,5-刀架,6-工件装夹机构,7-主拉刀,8-副拉刀,9-左端部,10-右端部,11-基座,12-夹具底座,13-工件加工部,14-子夹具,15-铰接座,16-上压紧块,17-下压紧块,18-定位元件,19-驱动装置一,20-通孔一,21-通孔二,22-驱动装置本体,23-驱动杆,24-通孔三,25-卡紧销,26-工件,27-定位块,28-定位柱,29-工件装夹部,30-分度盘,31-驱动装置二,32-滑轨,33-滑块,34-滑台,35-丝杆,36-伺服电机,37-支撑座,38-丝杆螺母,39-限位挡块,40-夹具底座本体,41-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3所示,.一种立式拉床,包括底座1,竖直固定在底座1上的床身2,其特征在于,所述床身2的前侧面上设置有沿床身2上下运动的升降机构3,升降机构3由驱动机构4驱动其做上下运动,驱动机构4固定设置在床身2上;所述升降机构3上固定有若干组刀架5,刀架5上安装有主拉刀7和副拉刀8,副拉刀8平行对称设置在主拉刀7的两侧;所述主拉刀7具有前端部9和后端部10,前端部9自下而上宽度保持不变,后端部10自下而上呈一定的斜度a向外扩张,其中,0°<a<1°;所述床身2正前方设置有工件装夹机构6,该工件装夹机构6固定于底座1上且与所述刀架5相对应设置。通过对主拉刀7的结构进行改进,使主拉刀7的一部分的进刀量随着走刀行程的增加而增加,从而让工件22的加工过程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以保证工件26加工质量,同时有效减小了拉刀和滑台34的体积,增加了有效走刀行程。

如图1、4、5所示,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工件装夹机构6包括固定在底座1上的基座11,基座11上安装有夹具底座12,夹具底座12上后侧设置有工件加工部13,工件加工部13上安装有若干个子夹具14;所述子夹具14包括安装在夹具底座12上的铰接座15,铰接座15上铰接有上压紧块16,上压紧块16的后侧下方设置有下压紧块17,并且下压紧块17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夹具底座12上,下压紧块17上固定连接有定位元件18,所述上压紧块16前侧下方设置有驱动上压紧块16的驱动装置一19,并且驱动装置一19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夹具底座12上。所述上压紧块16和下压紧块17均可以从工件装夹机构6上拆卸下来,根据实际工件形状,设计压紧块压紧面的形状,使工件装夹机构6对于工件26的装夹更加有效,从而提高加工质量。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驱动装置一19驱动上压紧块16的具体结构为:

所述上压紧块16的左右方向上开设有通孔一20,上下方向上开设有通孔二21,并且通孔一20和通孔二21相互导通,所述驱动装置一19包括驱动装置本体22和驱动杆23,驱动杆23的左右方向上开设有通孔三24,并且驱动杆23穿设在通孔二21内,所述驱动杆23通过卡紧销25穿设所述通孔一20和通孔三24连接所述上压紧块16,所述卡紧销25相对所述通孔一20可前后移动。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通孔一20为倾斜设置的条形通孔,条形通孔远离铰接座15的一侧向上倾斜。所述驱动装置一19驱动上压紧块16时,卡紧销25沿着条形通孔表面向靠近铰接座15的一侧移动,倾斜设置的通孔一20满足了卡紧销25的位移趋势。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一19进一步设置为气缸或液压缸或丝杆步进电机。

如图7所示,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定位元件18包括定位块27和定位柱28,定位柱28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并且定位柱28下端的两个侧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为45°。通过定位块27和定位柱28的结构设计,能够更好地对工件26进行装夹定位,提高工件26的加工精度。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夹具底座12上前侧对应于工件加工部13的位置设置有工件装夹部29,工件装夹部29上安装有若干个所述的子夹具14。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夹具底座12下方连接有分度盘30,分度盘30下方设置有驱动分度盘30转动的驱动装置二31,驱动装置二31设置在所述基座11上。分度盘30可以有效控制工件加工部13和工件装夹部29的调换。所述驱动装置二31进一步设置为伺服电机或异步减速电机。

如图8所示,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升降机构3包括竖直安装在床身2上的滑轨32,滑轨32上设置有沿滑轨32上下运动的滑块33,滑块33前侧连接有滑台34,滑台34上安装有所述刀架5。

如图9所示,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丝杆35和伺服电机36,所述丝杆35一端通过支撑座37固定在床身2上,丝杆35另一端连接在驱动丝杆35转动的伺服电机36上,丝杆35上安装有丝杆螺母38,所述滑台34通过丝杆螺母38和丝杆35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立式拉床中,所述主拉刀7和副拉刀8上方均设置有限位挡块39。所述主拉刀7和副拉刀8对工件进行切削时会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限位挡块39的存在恰好能从一定程度上抵消该作用力,使拉床的切削过程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操作人员将工件26装夹至定位柱28上,操作人员按下启动按钮,气缸驱动上压紧块16向下压紧工件26,工件装夹机构6向一侧转过90°,伺服电机36驱动丝杆35转动带动滑台34向上运动,当滑台34升至顶部后,工件装夹机构6继续向一侧转过90°,此时完成了工件加工部13和工件装夹部29之间的对调,同时位于工件装夹部29的子夹具14其上压紧块16松开,同时伺服电机36驱动丝杆35带动滑台34向下运动,拉刀对工件26开始切削,每次操作人员按下启动按钮后,拉床重复上述动作。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