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取出的合金轧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1553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取出的合金轧制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取出的合金轧制模具。



背景技术: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以金属为基添加其他非金属元素通过合金化工艺(熔炼、机械合金化、烧结、气相沉积等等)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金属材料叫做合金。将合金锻造成型需要使用相应形状的模具,现有的模具大多是在合金熔融状时倒入封闭的模具中,冷却成型,但是这种方式成型的合金不易被取出,且对模具的材质要求非常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便于取出的合金轧制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取出的合金轧制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取出的合金轧制模具,包括上模座,所述上模座通过铰接件铰接有下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上端等距离设置有四个导柱,所述上模座的上端的中部设置有压块,所述下模座的上端开设有与导柱一一对应的导柱槽,所述下模座的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折弯块,所述折弯块的中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凹槽的下端设置有压料板,所述压料板的前后侧壁与折弯块相连接,所述压料板的上端的前后两端连接有凸块,且凸块的侧边与折弯块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模座远离铰接件的一端安装有提手。

优选的,所述导柱的上端呈半圆弧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凸块远离折弯块的一端呈圆弧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压料板的上端和凸块的圆弧端均设置有橡胶层。

优选的,所述压块的高度与压料板的上端到下模座的上端面的距离相同。

优选的,所述压块的两端设置成与凸块对应的圆弧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便于取出的合金轧制模具,将合金水平放在两块折弯块上的定位槽内,手拉提手,翻转上模座,使上模座与下模座卡合,反复按压几次,合金成型,翻转上模座,即可将成型的合金取下,非常方便,整个轧制过程都在凹槽内完成,不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安全性高,导柱的设置,使上模座和下模座卡合准确,定位槽很好的将合金固定,压料板的上端和凸块的圆弧面设置有橡胶层,一方面保护压料板降低长期冲压造成的损耗,另一方面也保护合金在冲压的过程中在橡胶层的保护缓冲作用下不会被划伤,提升产品质量,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取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卡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座、2下模座、3铰接件、4导柱、5压块、6导柱槽、7凹槽、8折弯块、9定位槽、10压料板、11橡胶层、12凸块、13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取出的合金轧制模具,包括上模座1,上模座1通过铰接件3铰接有下模座2,上模座1远离铰接件3的一端安装有提手13,方便按压,上模座1的上端等距离设置有四个导柱4,导柱4的上端呈半圆弧状设置,减少按压时对导柱槽6造成破坏,上模座1的上端的中部设置有压块5。

下模座2的上端开设有与导柱4一一对应的导柱槽6,下模座2的中部开设有凹槽7,凹槽7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折弯块8,折弯块8的中部开设有定位槽9,凹槽7的下端设置有压料板10,压块5的高度与压料板10的上端到下模座2的上端面的距离相同,卡合完全,压料板10的前后侧壁与折弯块8相连接,压料板10的上端的前后两端连接有凸块12,凸块12远离折弯块8的一端呈圆弧状设置,使合金折弯处成圆弧轧制,且凸块12的侧边与折弯块8相连接,压料板10的上端和凸块12的圆弧端均设置有橡胶层11,保护需要轧制的合金,压块5的两端设置成与凸块12对应的圆弧状。

本便于取出的合金轧制模具,将合金水平放在两块折弯块8上的定位槽9内,手拉提手13,翻转上模座1,使上模座1与下模座2卡合,反复按压几次,合金成型,翻转上模座1,即可将成型的合金取下,非常方便,整个轧制过程都在凹槽7内完成,不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安全性高,导柱4的设置,使上模座1和下模座2卡合准确,定位槽9很好的将合金固定,压料板10的上端和凸块12的圆弧面设置有橡胶层11,一方面保护压料板10降低长期冲压造成的损耗,另一方面也保护合金在冲压的过程中在橡胶层11的保护缓冲作用下不会被划伤,提升产品质量,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取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