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壁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1777阅读:9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壁钻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的结构设计和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薄壁钻。



背景技术:

传统的薄壁钻在加工有色金属的通孔时,当工件的厚度比较薄,例如在4mm以内时,在钻头的刀尖穿出孔壁时,会在工件的出口处留有毛刺和振纹,影响工件表面的外观和装配精度。这是由于工件比较薄,刚性差,在被加工时产生了振动,同时由于工件材料塑性强,抗剪切强度高,在钻头刀尖不锋利的情况下不容易被完全切除,所以在通孔出口处留有毛刺。

人们迫切希望获得一种技术效果优良的薄壁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壁钻。

所述薄壁钻包括刀柄1和刀身,刀身的后端与刀柄1固定连接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刀柄1和刀身的长度相同,刀身的直径是刀柄1直径的2/3,保证使用的舒适度,形成对刀身的有效保障,降低刀身受损的概率。刀身的外表面设置有纳米金刚石保护层,保护层能够增大刀身的强度和刚度,延长使用寿命,纳米金刚石保护层的外表面设置有防锈油层,防锈油层能够有效避免刀身受到腐蚀,所述刀身构成如下:排屑槽2、内冷孔3、刀尖4、内凹刃5和刃带6;所述刀尖4的底端通过内凹刃5连接于刀身的前端,所述刀尖4的长度为内凹刃5长度的1.8-2.2倍,刀尖4的角度为120°,刀尖4对待加工零件进行加工时,借助内凹刃5使刀的锋利肩部很容易的剪断软屑,保证工件出口不会有毛刺,内凹刃5同时使工件在被切削时受力方向是向内的,刀尖4的长度为内凹刃5长度的1.8-2.2倍,能够有效的避免工件的振动,效果最为理想。刀尖4和内凹刃5均包括两个刃带6,刀尖4和内凹刃5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能够增大刀尖4和内凹刃5的强度和刚度,延长使用寿命,保护层的外表面设置有防锈油层,防锈油层能够有效避免刀尖4和内凹刃5受到腐蚀,防锈油层表面粗糙度为200nm,提高加工效率,两个内冷孔3和两个排屑槽2的一端交替均匀布置在刀尖4和内凹刃5上,内冷孔3的孔径为1-1.5mm,能够有效降低加工工件时的温度,排屑槽2的另一端延展到刀身尾端,排屑槽2能够及时的将碎屑从加工处传递到刀身尾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薄壁钻用于加工厚度小于4mm的薄壁工件,所述薄壁钻加工部位包括120°的刀尖和两个带内凹角度的切削刃,这样做的好处是除了保留120°刀尖,使正常切入孔壁以外,同时利用两个内凹刃使刀的锋利肩部很容易的剪断软屑,保证工件出口不会有毛刺,同时利用两个内凹刃角度,使工件在被切削时受力方向是向内的,不会引起跳动,避免工件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为薄壁钻结构示意图。

图2为薄壁钻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所述薄壁钻包括刀柄1和刀身,刀身的后端与刀柄1固定连接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刀柄1和刀身的长度相同,刀身的直径是刀柄1直径的2/3,保证使用的舒适度,形成对刀身的有效保障,降低刀身受损的概率。刀身的外表面设置有纳米金刚石保护层,保护层能够增大刀身的强度和刚度,延长使用寿命,纳米金刚石保护层的外表面设置有防锈油层,防锈油层能够有效避免刀身受到腐蚀,所述刀身构成如下:排屑槽2、内冷孔3、刀尖4、内凹刃5和刃带6;所述刀尖4的底端通过内凹刃5连接于刀身的前端,所述刀尖4的长度为内凹刃5长度的1.8-2.2倍,刀尖4的角度为120°,刀尖4对待加工零件进行加工时,借助内凹刃5使刀的锋利肩部很容易的剪断软屑,保证工件出口不会有毛刺,内凹刃5同时使工件在被切削时受力方向是向内的,刀尖4的长度为内凹刃5长度的1.8-2.2倍,能够有效的避免工件的振动,效果最为理想。刀尖4和内凹刃5均包括两个刃带6,刀尖4和内凹刃5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能够增大刀尖4和内凹刃5的强度和刚度,延长使用寿命,保护层的外表面设置有防锈油层,防锈油层能够有效避免刀尖4和内凹刃5受到腐蚀,防锈油层表面粗糙度为200nm,提高加工效率,两个内冷孔3和两个排屑槽2的一端交替均匀布置在刀尖4和内凹刃5上,内冷孔3的孔径为1-1.5mm,能够有效降低加工工件时的温度,排屑槽2的另一端延展到刀身尾端,排屑槽2能够及时的将碎屑从加工处传递到刀身尾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薄壁钻用于加工厚度小于4mm的薄壁工件,所述薄壁钻加工部位包括120°的刀尖和两个带内凹角度的切削刃,这样做的好处是除了保留120°刀尖,使正常切入孔壁以外,同时利用两个内凹刃使刀的锋利肩部很容易的剪断软屑,保证工件出口不会有毛刺,同时利用两个内凹刃角度,使工件在被切削时受力方向是向内的,不会引起跳动,避免工件的振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