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锯和在复式锯中使用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9410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复式锯和在复式锯中使用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复式锯,尤其涉及具有台切模式和斜断模式这两种工作模式的复式锯,以及在该复式锯使用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既能做斜断工作又能做台切工作的机器称为复式锯,在复式锯中,有一类复式锯是框架和台面板固定在一起,靠锯片相对于框架和台面板的相对运动来完成斜断、台切等工作模式转换的;当锯片的一部分穿越台面板上的锯片槽而高出台面板的上表面时,就可进行台切工作,而要进行斜断工作时,一般都将锯片的整体或大部转移到台面板的上表面以下,利用锯片的下半部分进行切割工作。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No.ZL201410203008.8公开了有代表性的这一类复式锯,其中,电机与锯片轴相对固定并一同绕某一确定轴上下摆转或电机与锯片轴相对固定并一同作上下直线位移来达到锯片升降,从而能够实现复式锯的工作模式转换。

例如,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No.ZL201520733769.4中,在框架8中设有圆筒形的安装孔82,在电机传动组件9上设有圆柱面92。当圆柱面92同心地配合在安装孔82中时,圆柱面92能够在安装孔82中围绕共同的第一轴线Z1转动。安装在电机传动组件9的输出轴93上的锯片7能够围绕穿过输出轴93的第二轴线Z2转动。电机与锯片轴相对固定并绕某一确定轴作纯转动,利用锯片轴与该确定轴的偏心距来达到锯片升降,从而也能实现复式锯的工作模式转换。

上述结构均有其不同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兼顾结构的可靠性,经济性,操作的便利性方面还有待完善。特别是,由于在上述结构中电机主体需要随锯片轴一起转动,一方面复式锯的整体结构显得笨拙低效,另一方面电机转动会造成电源线弯折扭曲。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复式锯中使用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及包括该工作模式转换装置的复式锯。该工作模式转换装置其能够使复式锯在锯片高度不同的多种工作模式之间进行转,并且在锯片轴和锯片升降以转换工作模式的过程中,电机和框架均可保持固定而无需运动。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复式锯中使用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其能够使所述复式锯在多种工作模式之间进行转换,所述工作模式转换装置包括:框架;以及电机组件,其安装在所述框架上,所述电机组件包括带有输出轴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模式转换装置还包括锯片轴组件,所述锯片轴组件包括:锯片轴,在所述锯片轴上安装有用于切割工件的锯片,所述锯片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输出轴的中心轴线平行,并且所述电机经由所述输出轴驱动所述锯片轴;以及可转动支撑部分,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围绕所述输出轴的中心轴线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框架上并且支撑所述锯片轴,其中,在转换所述复式锯的工作模式时,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围绕所述输出轴的中心轴线转动,使得所述锯片轴围绕所述输出轴运动到与所需工作模式对应的位置。

优选地,当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围绕所述输出轴的中心轴线转动时,所述锯片轴升高或降低,从而带动所述锯片到达与所述多种工作模式对应的不同高度。

优选地,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具有外圆柱面,所述框架具有圆孔部,所述圆孔部朝向所述锯片轴组件侧敞开,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通过所述外圆柱面同心配合在所述圆孔部中。

优选地,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具有沿所述外圆柱面的径向从所述外圆柱面向外伸出的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的面向所述圆孔部的端面可滑动地抵靠在所述圆孔部的孔口端面上。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输出轴轴齿,在所述锯片轴上设置有锯片轴齿轮,所述锯片轴齿轮与所述输出轴轴齿啮合。

优选地,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通过配合在其中的第一锯片轴轴承支撑所述锯片轴的相对于所述锯片轴齿轮远离所述圆孔部的孔底的一侧,所述锯片相对于所述第一锯片轴轴承位于远离所述圆孔部的孔底的一侧,并且所述框架通过配合在其中的输出轴轴承支撑所述输出轴。

优选地,所述第一锯片轴轴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锯片轴轴承沿所述锯片轴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并排布置。

优选地,所述框架包括设置在所述圆孔部的孔底的中央的具有中央通孔的圆柱部,所述输出轴轴齿穿过所述圆柱部的中央通孔并沿远离所述圆孔部的孔底的方向从所述圆柱部伸出。所述锯片轴组件还包括具有中央定位孔的内圈定位支撑座,所述内圈定位支撑座通过所述中央定位孔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圆柱部上,所述内圈定位支撑座与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内圈定位支撑座通过配合在其中的第二锯片轴轴承支撑所述锯片轴的相对于所述锯片轴齿轮接近所述圆孔部的孔底的一端。所述圆柱部的中心轴线和所述中央定位孔的中心轴线均与所述输出轴的中心轴线重合。

优选地,所述锯片轴组件还包括具有外圆柱定位面和中央通孔的外圈定位支撑座,所述外圈定位支撑座通过所述外圆柱定位面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圆孔部中或与所述圆孔部同心的圆孔中,所述外圈定位支撑座与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外圈定位支撑座通过配合在其中的第二锯片轴轴承支撑所述锯片轴的相对于所述锯片轴齿轮接近所述圆孔部的孔底的一端。所述输出轴轴齿穿过所述外圈定位支撑座的中央通孔,沿远离所述圆孔部的孔底的方向从所述外圈定位支撑座伸出,并且所述定位支撑座的所述外圆柱定位面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输出轴的中心轴线重合。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输出轴带轮,在所述锯片轴上设置有锯片轴带轮,所述输出轴带轮通过张紧在所述输出轴带轮和所述锯片轴带轮上的传动带来驱动所述锯片轴带轮。

优选地,所述工作模式转换装置还包括工作模式锁定机构,所述工作模式锁定机构用于相对于所述框架锁定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以便锁定所述复式锯的工作模式。

优选地,所述工作模式锁定机构包括:多个插销定位槽,其开在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的所述外圆柱面上并且沿所述外圆柱面的周向布置;插销,其套装在所述框架中并且能够被操作为沿所述外圆柱面的径向移动;以及弹性复位件,其用于向所述插销施加将所述插销抵压在所述外圆柱面上或所述插销定位槽中的力。其中所述多个插销定位槽布置成这样:当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转动到与所述多种工作模式中的一种工作模式对应的角度位置时,所述插销在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自动弹入相应的插销定位槽中。

优选地,在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件,在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件布置成这样:当将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转动到预定的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部件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以阻止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的继续转动。

优选地,所述工作模式转换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转动的驱转机构。

优选地,所述驱转机构包括:推拉杆,其套装在所述框架中并且能够被操作为沿接近或远离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的方向移动;以及连杆,其一端与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推拉杆铰接,从而当所述推拉杆被操作为沿接近或远离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连杆带动所述可转动支撑部分转动。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复式锯,所述复式锯包括上述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其中,在所述框架的上部固定或形成有台面板,所述复式锯的所述多种工作模式包括台切模式和斜断模式。在所述台切模式下,所述锯片的一部分高于所述台面板的上表面,在所述斜断模式下,所述锯片的整体或大部分低于所述台面板的上表面。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工作模式转换装置和复式锯,利用可转动支撑部分带动锯片轴绕输出轴转动的这种纯转动方式实现锯片轴和锯片的升降,极大地利用了锯片上、下两端的切割能力,并且加工制造方便,易于保证精度,易于操作。由于在锯片轴升降时只是锯片轴转动而电机主体无需运动,所以与背景技术中的使电机整体转动或移动的装置相比,质量小很多,操作更轻便,更有利于自动控制,同时不存在电机电源线随电机一同转动而出现的电源线弯折扭曲现象。复式锯的整体性能大为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在复式锯中使用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其中为了清楚的目的而未示出部分结构;

图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的剖视图;以及

图2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为了方便描述,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由图1中的坐标轴定义。

下面,将结合图1和图2A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在复式锯中使用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包括框架1、电机组件2、锯片轴组件3、驱转机构4和工作模式锁定机构5。

框架1是用于安装电机组件2和锯片轴组件3等的基架。框架1的上部固定或形成有台面板(未示出)。框架1的中部右侧(即电机组件2的一侧)开有输出轴轴承安装孔14,在输出轴轴承安装孔14中配合有输出轴轴承22(稍后描述)。框架1的中部左侧设置有朝左(朝向锯片轴组件3的一侧)敞开的圆孔部11。圆孔部11具有圆筒的形式,即在圆孔部11的孔口处形成有朝向左侧的孔口端面13。框架1在圆孔部11的孔底的中央设置有圆柱部12,圆柱部12具有中央通孔。圆孔部11的内径大于圆柱部12的外径。圆孔部11的中心轴线、圆柱部12的中心轴线、圆柱部12的中央通孔的中心轴线均与输出轴轴承安装孔14的中心轴线重合(同轴)。圆柱部12的中央通孔与输出轴轴承安装孔14沿左右方向彼此连通,并且电机轴轴承安装孔14的内径大于圆柱部12的中央通孔的内径。

电机组件2用于为复式锯的锯片(未示出)提供驱动动力。电机组件2包括带有输出轴24的电机以及设置(一体形成或固定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24上的输出轴轴齿21、用于套接电机的输出轴24的输出轴轴承22、用于固定电机组件2的螺钉23、与电机连接的电源线(未示出)等。电机的输出轴24与输出轴轴承22配合。输出轴轴齿21穿过输出轴轴承安装孔14及圆柱部12的中央通孔,并且沿向左的方向从圆柱部12的左端伸出。上述输出轴轴承安装孔14的中心轴线同样与输出轴24的中心轴线及输出轴轴齿21的中心轴线重合。电机组件2通过轴承22与框架1中的输出轴轴承安装孔14配合后经由位于其左侧四角的螺钉23固定安装在框架1中部的右侧面。

锯片轴组件3用于支撑锯片轴32并使锯片轴32升高或降低,继而使固定安装在锯片轴32上的锯片升高或降低,从而使复式锯至少在台切模式和斜断模式这两种工作模式之间进行转换。其中,在所述台切模式下,锯片轴32升高到使得锯片的一部分高于台面板的上表面,在斜断模式下,锯片轴32降低到使得锯片的整体或大部分低于台面板的上表面。

如图2A所示,锯片轴组件3包括:可转动轴承座31(可转动支撑部分的实例)、锯片轴32、左轴承33、锯片轴齿轮35、右轴承36、内圈定位支撑座37等。

可转动轴承座31是锯片轴组件3的基础安装配合零件。可转动轴承座31具有与框架1的圆孔部11同心配合的外圆柱面311。可转动轴承座31通过外圆柱面311套装在圆孔部11中,从而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与圆孔部11的内周面构成滑动配合表面。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的中心轴线与圆孔部11的中心轴线重合。可转动轴承座31在外圆柱面311的左端形成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的截面呈圆形,限位凸台的周部形成沿外圆柱面311的径向从外圆柱面311向外伸出的限位凸缘315,该限位凸缘315的外径大于外圆柱面311的外径。限位凸缘315(限位凸台)的右端面与外圆柱面311连续,抵靠在框架1的圆孔部11的孔口端面13(见图1)上,并且能够相对于圆孔部11的孔口端面13而沿周向滑动。此外,在限位凸台的左端面上设有用于铰接将在下文中描述的连杆41的铰接孔,以及3个与将在下文中描述的螺纹孔柱对应的沉孔。

可转动轴承座31在与外圆柱面311的中心轴线相距预定距离处设左轴承安装部。左轴承安装部的一部分从限位凸台的左端面向左突伸。在左轴承安装部中开有左轴承安装孔。左轴承安装孔的中心轴线与外圆柱面311的中心轴线平行且彼此间的距离为E。

左轴承33用于安装锯片轴32。锯片轴32通过左轴承33可转动地安装在可转动轴承座31中。左轴承33支撑锯片轴32在框架1内的部分的左侧(锯片轴32的相对于锯片轴齿轮35远离圆孔部11的孔底的一侧)。在锯片轴32的位于左轴承33的左侧的部分上固定安装有锯片(未示出)。在锯片轴32的位于座轴承33的右侧的部分上固定安装有锯片轴齿轮35(其定位件图中未标示出来)。锯片轴齿轮35与从圆柱部12的左端伸出的输出轴轴齿21啮合,从而二者一同构成一对齿轮传动副。锯片轴32的中心轴线与输出轴24的中心轴线平行,从而彼此偏置。锯片轴齿轮35(或锯片轴32)与输出轴轴齿21的中心距为A,左轴承安装孔的中心轴线与外圆柱面31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E等于该中心距A。此外,该中心距A与锯片轴齿轮35的半径之和小于外圆柱面311的内径的一半,以确保整个锯片轴齿轮35可以置于外圆柱面311之内。

内圈定位支撑座37的中心开有一个与框架1上的圆柱部12同心配合的中央定位孔。圆柱部12的中心轴线和中央定位孔的中心轴线均与输出轴24的中心轴线(即输出轴轴齿21的中心轴线)重合。内圈定位支撑座37在沿径向与中央定位孔相距预定距离处开有右轴承安装孔。中央定位孔的中心轴线(输出轴24的中心轴线)与右轴承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平行且彼此间的距离为E1。该距离E1也等于锯片轴齿轮35与输出轴轴齿21的中心距A。此外,内圈定位支撑座37还在与中央定位孔相距预定距离处沿周向形成有与可转动轴承座31上的连接孔对应的3个螺纹孔柱。螺纹孔柱的位置应确保螺纹孔柱不与锯片轴齿轮35发生干涉。

右轴承36固定安装在内圈定位支撑座37的右轴承安装孔中,用于支撑锯片轴32在框架1内的部分的右端(锯片轴32的相对于锯片轴齿轮35接近圆孔部11的孔底的一端)。右轴承36的外径小于左轴承33的外径。

另外,锯片轴组件3还包括孔用弹性挡圈34、轴用弹性挡圈38、连接螺钉39。孔用弹性挡圈34设置在左轴承33和可转动轴承座31之间。轴用弹性挡圈38设置在内圈定位支撑座37和框架1的圆柱部12之间。孔用弹性挡圈34用于辅助可转动轴承座31、锯片轴32、左轴承33的轴向定位。轴用弹性挡圈38用于辅助框架1与内圈定位支撑座37的轴向定位。连接螺钉39可经由可转动轴承座31中的沉孔旋入内圈定位支撑座37的螺纹孔柱的螺纹孔中以便将内圈定位支撑座37固定连接到可转动轴承座31上。

如图1所示,驱转机构4包括连杆41和推拉杆42。连杆41的后端与可转动轴承座31的限位凸台上的铰接孔铰接,连杆41的前端与推拉杆42铰接,连杆41的中部呈弯曲状以避免与左轴承安装部发生干涉。推拉杆42套装在框架1上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推拉杆42设置为可以沿前后方向移动以接近或远离可转动轴承座31。在框架1上设置有与推拉杆42配合以引导推拉杆42的移动的孔和/或槽。推拉杆42的后端与连杆41铰接,推拉杆42的前端设有操作手柄,操作手柄位于框架1的外部。当用户握住操作手柄沿朝向或远离可转动轴承座31的前后方向推拉推拉杆42时,推拉杆42通过连杆41驱动可转动轴承座31转动。

如图1所示,工作模式锁定机构5包括插销51、开在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上的两个插销定位槽312、以及弹性复位件等(未示出)。插销51套装在框架1上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插销51设置为可以沿外圆柱面311的径向(前后方向)移动。在框架1上设置有与插销51配合以引导插销51的移动的孔和/或槽,在圆孔部11的外周的与插销51对应的位置处开有切口。插销51的后端头部做成球面状,插销51的前端设有操作手柄,操作手柄位于框架1的外部。弹性复位件位于插销51与框架1之间,并且用于向插销51施加径向力,以便在没有其他外力的情况下,将插销51的后端头部抵压在外圆柱面311上或抵压在插销定位槽312中。

当复式锯已处于台切模式或斜断模式时,插销51的后端头部穿过圆孔部11的切口并置于两个插销定位槽312中的相应一个中,此时插销51起到相对于框架1锁定可转动轴承座31从而锁定复式锯的工作模式的作用。在将复式锯从一种工作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模式的过程中,插销51的后端头部置于圆孔部11的切口中并且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以后端头部的末端顶在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上,从而可相对于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滑动。当锯片到达与台切模式或斜断模式对应的高度时,可转动轴承座31转动到相应的角度位置,相应的插销定位槽312转到与插销51正对的位置,从而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插销51的后端头部自动地从外圆柱面311弹入相应的插销定位槽312中。

另外,工作模式锁定机构5还包括从可转动轴承座31的限位凸缘315沿径向向外突出的限位凸块313以及设置在框架1上的限位柱(未示出)。当可转动轴承座31转动到预定的角度位置时,作为第二限位部件的实例的限位柱将抵接作为第一限位部件的实例的限位凸块313以阻止可转动轴承座31继续转动。以这种方式,能够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将可转动轴承座31的转动范围加以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块313和限位柱的位置设置成使得锯片轴32始终位于穿过输出轴24的中心轴线的竖直平面的前侧(接近插销51和推拉杆42的一侧)。

工作模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在工作模式转换装置装配好后,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套装在圆孔部11内,与圆孔部11的内周面构成滑动配合表面。外圆柱面311还与圆孔部11一起限定了容纳锯片轴齿轮35、内圈定位支撑座37等的内部空间。限位凸缘315的右端面抵靠框架1的圆孔部11的孔口端面13以限定可转动轴承座31相对于框架1的轴向位置。内圈定位支撑座37与可转动轴承座31固定连接,并且内圈定位支撑座37套装在框架1的圆柱部12上。锯片轴32分别通过左轴承33和右轴承36被稳定地支撑在与框架1配合的可转动轴承座31和内圈定位支撑座37上,并且锯片轴32上的锯片轴齿轮35与输出轴轴齿21啮合。

当工作模式转换装置已处于台切模式或斜断模式时,锯片轴升高或降低至相应的工作位置并被工作模式锁定机构5锁定。此时,开启电机,电机经由输出轴24驱动锯片轴。具体地说,电机的输出轴24带动输出轴轴齿21围绕输出轴24的中心轴线旋转,进而驱动与输出轴轴齿21啮合的锯片轴齿轮35、与锯片轴齿轮35同轴固定的锯片轴32以及固定在锯片轴32上的锯片围绕锯片轴32的中心轴线而旋转,由此来完成对工件的切割工作。

当需要转换复式锯的工作模式时,用户向前拉动工作模式锁定机构5的插销51前端的操作手柄,使插销51的后端头部从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的插销定位槽312中脱出,从而可随后通过前后推拉锯片轴驱转机构4的推拉杆42前端的操作手柄使可转动轴承座31开始转动。一旦可转动轴承座31已经开始转动,即可松开插销51前端的操作手柄,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插销51的后端头部的末端将顶在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上滑动。

由于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的中心轴线与输出轴24的中心轴线重合并且锯片轴组件3中的可转动轴承座31中的左轴承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外圆柱面311的中心轴线的偏心距E以及内圈定位支撑座37中的右轴承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相对于输出轴24的中心轴线的偏心距E1均等于由输出轴轴齿21和锯片轴齿轮35构成的齿轮副的中心距A,所以当可转动轴承座31在锯片轴驱转机构4的作用下围绕输出轴24的中心轴线(即外圆柱面311的中心轴线)而转动时,锯片轴32以及安装在锯片轴32上面的锯片轴齿轮35将随着可转动轴承座31的转动而围绕输出轴24(输出轴轴齿21)进行转动,从而使锯片轴32产生高低位置变化,并由锯片轴32带动锯片到达与所需工作模式对应高度。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当将推拉杆42向前拉动时,推拉杆42通过连杆41带动可转动轴承座31顺时针转动,进而使锯片降低;当将推拉杆42向后推动时,推拉杆42通过连杆41带动轴承座逆时针转动,进而使锯片升高。在这一过程中,锯片轴齿轮35和输出轴轴齿21因中心距A不变而始终保持正确的啮合状态。

由于在转换复式锯的工作模式时,电机的输出轴24保持不动,因而在锯片轴32以及安装在锯片轴32上面的锯片轴齿轮35围绕输出轴轴齿21进行转动(公转)时,锯片轴32和锯片轴齿轮35本身因与输出轴轴齿21啮合而进行转动(自转)。也就是说,锯片轴32以及安装在锯片轴32上面的锯片轴齿轮35相对于输出轴轴齿21作行星运动。利用作行星运动的锯片轴32以及安装在锯片轴32上面的锯片轴齿轮35,既能保证良好的运动传递,又能顺利地带动锯片的升降,极大地利用了锯片上、下两端的切割能力,并且加工制造方便,易于保证精度,易于操作。此外,由于电机组件与框架固定而在转换工作模式的过程中保持不动,因此使得整个装置的质量减轻、操作更轻便、更有利于自动控制、避免了电机电源线与电机一同转动而出现的电源线弯折扭曲现象。

如上所述,当锯片到达与台切模式或斜断模式对应的高度时,相应的插销定位槽312转到与插销51正对的位置,从而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插销51的后端头部自动地从外圆柱面311弹入插销定位槽312中,操作方便。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图2B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其中,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对这些部件的不必要的重复描述。

如图2B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不具有第一实施例中的内圈定位支撑座37、右轴承36、圆柱部12、连接螺钉39、轴用弹性挡圈38等部件。此外,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轴承安装部形成为分别沿锯片轴32的中心轴线方向从可转动轴承座31的限位凸台的左端面和右端面突伸,并且在轴承安装部中设置有两个并排布置的左轴承33,锯片轴32通过这两个左轴承33安装和支撑在可转动轴承座31中。在两个左轴承33之间设置有垫圈38B,垫圈38B与设置在左轴承33和锯片轴齿轮35之间的孔用弹性挡圈34一起,用于辅助轴承座31、锯片轴32、两个左轴承33的轴向定位。另外,在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上开有一条轴向定位用的环形槽314,在环形槽314中安装有用于辅助框架1与可转动轴承座31的轴向定位的定位螺钉39B。第二实施例中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上所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锯片轴组件3采用对锯片轴32进行左右两端支撑(分别在左轴承33和右轴承36处)的两端支撑结构。在第二实施例中,采用以并排布置的两个轴承对锯片轴进行支撑的单端支撑结构。这样可以使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单。

变型例

尽管在上文中具体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对这些优选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

例如,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工作模式转换装置用于具有台切模式和斜断模式这两种工作模式的复式锯,然而,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工作模式转换装置还可以用于具有三种以上的工作模式的复式锯,在多种工作模式中,锯片轴(锯片)的高度可以彼此不同或彼此相同。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锯片轴32通过转动带动锯片到达与所需工作模式对应的不同高度,然而,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锯片轴32也可以通过转动带动锯片到达与不同工作模式对应的高度相同但前后位置不同的位置。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机是通过设置在输出轴24上的输出轴轴齿21与设置在锯片轴32上的锯片轴齿轮35之间的齿轮传动来驱动锯片轴,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电机可通过带传动来驱动锯片轴。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输出轴带轮设置在输出轴上,锯片轴带轮设置在锯片轴上,并且传动带张紧在输出轴带轮和锯片轴带轮上。传动带可以是平带、V带、同步带等,输出轴带轮和锯片轴带轮具有与传动带相应的类型。当电机启动时,通过传动带将来自电机的动力从输出轴带轮传递给锯片轴带轮,进而使锯片轴和锯片围绕锯片轴的中心轴线旋转。在转换复式锯的工作模式时,随着可转动轴承座围绕输出轴的中心轴线转动,锯片轴和安装在锯片轴上的锯片轴带轮围绕输出轴(输出轴带轮)转动。在此过程中,由于锯片轴带轮与输出轴带轮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传动带可始终保持张紧。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机组件2的锯片轴组件3分别设置在框架1的相反两侧,然而,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电机组件2和锯片轴组件3也可以均设置在框架1的同一侧。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可转动轴承座31通过其外圆柱面311套装在圆孔部11中,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设计为使可转动轴承座31通过其内周面套装在形成圆孔部11的圆筒部的外周面上,即由可转动轴承座31的内周面与圆筒部的外周面共同构成滑动配合表面;或者设计为使可转动轴承座31套装在形成在框架上的圆环行槽中。只要可转动支撑部分能够相对于框架而围绕输出轴的中心轴线转动,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与圆孔部11的内周面构成滑动配合表面,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可转动轴承座的外圆柱面与圆孔部的内周面之间可设置轴承或轴瓦等。

内圈定位支撑座37通过其螺纹孔柱以及连接螺钉39与内圈定位支撑座27固定连接,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内圈定位支撑座37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可转动轴承座31连接;或者,内圈定位支撑座37可以与可转动轴承座31成一体。

尽管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内圈定位支撑座37通过其螺纹孔柱以及连接螺钉39与内圈定位支撑座27固定连接,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内圈定位支撑座37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可转动轴承座31连接;或者,内圈定位支撑座37可以与可转动轴承座31成一体。

尽管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采用了通过中央定位孔与圆柱部12配合从而以内圆定位的内圈定位支撑座37,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以外圆定位的外圈定位支撑座来代替内圈定位支撑座37。具体地说,与内圈定位支撑座37不同的是,该外圈定位支撑座可具有外圆柱定位面和中央通孔,外圆柱定位面可转动地套装在圆孔部11或与所述圆孔部同心的圆孔中。输出轴轴齿21穿过外圈定位支撑座的中央通孔并向左伸出,且不与该中央通孔接触。通过弹性挡圈来辅助外圈定位支撑座与框架1之间的轴向定位。

尽管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介绍了两种支撑锯片轴的轴承布置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轴承布置方式来支撑锯片轴32,例如,可以采用轴向长度较长的单个轴承来代替第二实施例中的两个并排布置的左轴承33。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弹性挡圈34、38、垫圈38B等来辅助可转动轴承座31、内圈定位支撑座37、锯片轴32、左轴承33、框架1之间的轴向定位,然而,本使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这些弹性挡圈和垫圈,或采用其他方式来辅助上述部件的轴向定位。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的左端形成有截面为圆形的限位凸台,以限位凸台的周部作为限位凸缘315,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限位凸缘也可以从外圆柱面的其他部位伸出;此外,限位凸缘的截面形状不必是圆形,只要其能够抵靠在圆孔部11的孔口端面13上即可。

尽管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分别利用限位凸缘315与孔口端面13的配合以及定位螺钉39B与环形槽314的配来限定可转动轴承座31相对于框架1的轴向位置,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仅通过推拉杆42和连杆41来限定定可转动轴承座31相对于框架1的轴向位置;或者,可以通过插销51的后端头与形成在外圆柱面311上的环行槽(该环形槽与插销定位槽312接续但比插销定位槽312浅)的配合来限定可转动轴承座31相对于框架1的轴向位置。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插销定位槽312的数量为两个以对应两种工作模式的不同锯片高度,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插销定位槽312的数量也可以多于两个以对应更多种工作模式的不同锯片高度/锯片位置。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以可转动轴承座31作为可转动支撑部分的实例,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可转动支撑部分中也可以不设置轴承,而是仅开有支撑锯片轴32并与锯片轴32配合的通孔。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机组件直接通过螺钉23固定在框架1上,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电机组件也可以通过螺栓、螺杆、铆钉等紧固件和/或安装架、安装夹具等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安装在框架1上。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了具有推拉杆42和连杆41的手动驱转机构,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丝杆-丝杆螺母-连杆驱动、齿轮驱动、电机驱动等手动或电动驱动机构作为驱动可转动轴承座31转动的驱转机构;此外,也可以不设置驱转机构,而是例如由用户直接用手或用工具拨转可转动轴承座31或锯片轴32。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工作模式锁定机构5采用了插销51沿外圆柱面311的径向移动的径向插销锁定机构,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轴向插销锁定机构、径向弹片锁定机构、紧固螺钉等作为锁定复式锯的工作模式的锁定机构。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限位凸块313和与限位凸块313配合的限位柱,并且限位凸块313设置为从可转动轴承座31的限位凸缘315沿径向向外突出,即设置在限位凸缘315的周面上,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限位凸块313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可转动轴承座31的外圆柱面311上,或者设置在限位凸台的左端面上;限位凸块313和限位柱也可以由其他的限位部件代替;此外,也可以不设置任何用于限制可转动轴承座31的转动范围的结构。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机的输出轴24在复式锯在工作模式转换期间保持不动,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即使电机的输出轴24在工作模式转换期间是可转动的,由于电机输出轴轴齿21与锯片轴齿轮35保持啮合,所以仍然能够顺利地带动锯片进行升降。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机的输出轴既包括直接形成在电机上的电机输出轴,也包括通过传动机构由电机驱动以输出旋转的输出轴,只要该输出轴与电机具有固定的位置关系即可。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框架1既可以是一个整体部件,也可以由彼此间具有固定位置关系的多个部件构成。

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各实施例和变型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而是在本实用新型所披露内容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必要的修改和变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涵盖所有这些修改和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