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7617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打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展,为了应付需要大量打标轴承的需要;现设计一种全自动打标装置,从进料至打标完成出料完全由控制中心控制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现提供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能够全自动完成打标轴承的整个过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其中,包括:

轴承供料系统,所述轴承供料系统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一传送带装置和遮挡装置;所述第一支撑座上设有沿左右方向的所述第一传送带装置,所述遮挡装置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装置的出口端的上方,并且所述遮挡装置距所述第一传送带装置的传送带的上端面的距离等于轴承的宽度;

轴承传送系统,所述轴承传送系统包括第二支撑座、第二传送带装置、抵板、第一光传感器、第二光传感器和第三光传感器;所述第二支撑座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支撑座的高度;所述第二支撑座的上设有沿前后方向的所述第二传送带装置;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出口端通过一滑梯连接位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前侧的进口端;所述第二传送带装置的进口端的一侧设有第三光传感器,所述第二传送带装置的出口端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一光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传感器,所述抵板设置于所述第二传送带装置的出口端;

轴承打标装置,所述轴承打标装置包括轴承移动装置、激光打标器、轴承滑台、工作台、第四光传感器、和屏幕;所述屏幕、所述轴承移动装置和轴承滑台安装于所述工作台的上端面;所述轴承滑台沿左右方向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位于所述轴承滑台的左侧的进口端连接位于所述第二传送带装置的后侧的出口端;所述轴承滑台位于所述轴承移动装置的前侧;所述屏幕通过一支柱设置于位于所述轴承滑台的前侧,所述支柱上设有所述第四光传感器;所述轴承移动装置的机器手上设有若干凹槽,每一所述凹槽的左右两侧的两内壁抵于一轴承的左右两侧,每一所述凹槽的后侧的内壁抵于一所述轴承的后侧,并且每一所述轴承的前侧抵于所述轴承滑台的滑动壁朝后的面上;所述激光打标器设置于所述滑动臂上;

框体,所述框体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右侧的端面,并且所述轴承滑台的出口段位于所述框体的上方。

上述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其中,所述轴承滑台为一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的块体;所述块体的竖直面位于所述工作台的左侧,所述块体的斜面位于所述工作台的右侧,并且所述块体的斜面朝上;所述块体的上端面的前侧设有一沿左右方向的所述滑动壁。

上述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其中,所述轴承移动装置包括所述机械手、滑块和滑轨;所述滑轨沿左右方向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上端面,并且所述机械手设置于所述滑块的上端面。

上述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其中,所述机械手包括夹片和第一气动杆;所述第一气动杆沿前后方向设置于所述滑块的上端面;所述第一气动杆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滑块上,所述第一气动杆的另一端可拆卸安装有所述夹片;所述夹片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板,所述矩形板的前端设置若干所述凹槽。

上述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其中,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送带装置,所述第一电机控制所述第一传送带装置;所述第二电机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传送带装置,所述第二电机控制所述第二传送带装置。

上述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其中,包括:第二气动杆,所述第二气动杆安装于所述滑轨的一侧,所述第二气动杆控制所述滑块前后移动于所述滑轨上。

上述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其中,包括:控制中心,所述控制中心设置于所述工作台内,所述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二气动杆、所述第一气动杆和所述屏幕。

上述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传送带装置和第二传送带装置能够自动完成从第一传送带装置至轴承打标装置的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机械手能够通过夹板的若干凹槽拖动若干轴承向边框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轴承供料系统的遮挡装置避免多个轴承叠加,避免每一次运送到轴承传送系统的轴承数过多。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光传感器能够感知运送到轴承传送系统的轴承数。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光传感器和第三光传感器确保抵板至第三光传感器之间具有足够的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抵板起到了固定第二传送带装置的出口端轴承的作用,同时使得第二传送带装置的若干个轴承连续排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的轴承打标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中:11、第一支撑座;12、第一传送带装置;13、遮挡装置;21、第二支撑座;22、第二传送带装置;23、抵板;24、第一光传感器;25、第二光传感器;26、第三光传感器;31、轴承移动装置;311、机械手;3111、凹槽;3112、夹片;3113、第一气动杆;3114、第二气动杆;312、滑动壁;313、滑块;314、滑轨;32、激光打标器;33、轴承滑台;34、工作台;35、第四光传感器;36、屏幕;361、支柱;4、框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见图1至图2所示,在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全自动轴承打标系统,其中,包括:

轴承供料系统,轴承供料系统包括第一支撑座11、第一传送带装置12和遮挡装置13;第一支撑座11上设有沿左右方向的第一传送带装置12,遮挡装置13设于第一传送带装置12的出口端的上方,并且遮挡装置13距第一传送带装置12的传送带的上端面的距离等于待加工轴承的宽度。

轴承传送系统,轴承传送系统包括第二支撑座21、第二传送带装置22、抵板23、第一光传感器24、第二光传感器25和第三光传感器26;第二支撑座21的高度低于第一支撑座11的高度;第二支撑座21上设有沿前后方向的第二传送带装置22;第一传送带12的出口端通过一滑梯连接位于第二传送带22的进口端;第二传送带装置22的进口端的一侧设有第三光传感器26,第二传送带装置22的出口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光传感器24和第二光传感器25,抵板23设置于第二传送带装置22的出口端。

轴承打标装置,轴承打标装置包括轴承移动装置31、激光打标器32、轴承滑台33、工作台34、第四光传感器35、和屏幕36;屏幕36、轴承移动装置31和轴承滑台33安装于工作台34的上端面;轴承滑台33沿左右方向设置于工作台34上,位于轴承滑台33的左侧的进口端连接位于第二传送带22装置的后侧的出口端;轴承滑台33位于轴承移动装置31的前侧;屏幕36通过一支柱361设置于位于轴承滑台33的前侧,支柱361上设有第四光传感器35;轴承移动装置31的机器手311上设有若干凹槽3111,每一凹槽3111的左右两侧的两内壁可抵于一待加工轴承的左右两侧,每一凹槽3111的后侧的内壁可抵于一待加工轴承的后侧,并且每一轴承的前侧抵于轴承滑台33的滑动壁312朝后的面上;激光打标器32设置于滑动臂312上。

框体4,框体4设置于工作台34的右侧的端面,并且轴承滑台33的出口端位于框体4的上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轴承滑台33为一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的块体;块体的竖直面位于工作台34的左侧,块体的斜面位于工作台34的右侧,并且块体的斜面朝上;块体的上端面的前侧设有一沿左右方向的滑动壁312。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轴承移动装置31包括机械手311、滑块313和滑轨314;滑轨314沿左右方向设置于工作台34的上端面,并且机械手311设置于滑块314的上端面。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机械手311包括夹片3112和第一气动杆3113;第一气动杆3113沿前后方向设置于滑块313的上端面;第一气动杆3113的一端设置于滑块313上,第一气动杆3113的另一端设有夹片3112;夹片3112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板,矩形板的前端设置若干凹槽3111。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夹片3112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气动杆3113;不同夹片3112上可设有不同尺寸的凹槽3111,不同尺寸的凹槽3111可卡紧不同尺寸的轴承;通过更换不同的夹片3112,使得机械手311适应对不同尺寸的轴承的拖动工作。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电机传动连接第一传送带装置12,第一电机控制第一传送带装置12;第二电机传动连接第二传送带装置13,第二电机控制第二传送带装置22。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包括:第二气动杆3114,第二气动杆3114安装于滑轨314的一侧,第二气动杆3114控制滑块313前后移动于滑轨314上。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包括: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设置于工作台34内,控制中心通信连接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二气动杆3114、第一气动杆3113和屏幕36。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包括:控制中心控制第一传送带装置12、第二传送带装置22、轴承移动装置31和激光打标器32;第一光传感器24、第二光传感器25、第三光传感器26和第四光传感器35传送数据给控制中心。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包括:输入装置,使用者通过输入装置可控制中心的启停等操作。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工作原理,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2所示:

使用者通过输入装置启动本实用新型,第二光传感器25和第三光传感器26会感知是否存在轴承,若不存在轴承,则第一传送带装置12启动,将第一传送带装置12上的若干轴承运送部分至第二传送带装置22上。

第二传送带装置22将若干轴承运送至抵板23,抵板23挡住若干轴承,使得若干轴承紧凑排列;此时第二光传感器25和第三光传感器26感知存在轴承,会暂时停止第一传送带装置12直到第二光传感器25和第三光传感器26再次感知缺乏轴承再启动;

轴承移动装置31向抵板23移动,将机械手311上的夹片3112的最靠近抵板23的凹槽3111移动至抵板23卡住的一轴承,使得该轴承位于最靠近抵板23的凹槽3111内;随后向边框4移动一端距离(两凹槽3111之间的距离)。此时,第二传送装置22将另一个轴承运送抵板23;轴承移动装置31再次向抵板23移动,将机械手311上的夹片3112的最靠近抵板23的凹槽3111移动至抵板23卡住的一轴承,使得该轴承位于最靠近抵板23的凹槽3111内;随后向边框4移动一端距离(两凹槽3111之间的距离)。轴承移动装置31不断重复上述步骤,使得若干轴承通过轴承移动装置31向边框4移动。

同时,当若干轴承向边框4移动时,每一轴承位于第四光传感器35下时,位于滑动壁312的激光打标装置32会发射激光对轴承进行打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