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启动功能的螺丝拧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1568发布日期:2018-08-04 13:33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自启动功能的螺丝拧紧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手工的螺丝拧紧需要手工放置螺丝和对准螺丝头部,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整体效率提升比较有限。因此市场上推出了实现全机械自动化的螺丝拧紧机,这种自动螺丝拧紧机,螺丝的输送、锁紧完全自动,而且速度快、精度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工。但是目前自动螺丝拧紧机,在装夹工件后,人工按下按钮才启动程序进行加工,这样浪费了时间,效率不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自启动功能的螺丝拧紧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自启动功能的螺丝拧紧机,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上设有用于固定工件的夹具,所述夹具包括安装板和设置在安装板上的工作平台,所述工作平台上设有定位孔,工作平台的侧面安装有通过工件按压实现启动的启动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启动开关包括有基座、簧片组件、压杆、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和第三触片,所述簧片组件包括簧片、复位弹簧和传动杆,所述基座内设有腔体,所述第一触片设置在腔体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触片和第三触片分别置在腔体的顶端和底端;基座上设有容置传动杆并连通腔体的导向孔,传动杆能够在导向孔内上下移动;所述簧片设置在腔体内并固定在传动杆上,所述簧片的一端滑动连接在第一触片上,簧片的另一端安装有触点并位于第二触片和第三触片之间;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腔体的内壁和传动杆的底端连接;所述压杆的一端铰接在基座上,压杆的中部压接在传动杆的顶端上。

进一步地,所述触点的表面镀有银镍合金层。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杆的顶端安装有滚珠,并且在压杆上设有与滚珠配合的滚道。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机构包括导轨和滑块,所述滑块可滑动连接在导轨上,所述导轨上设有若干条导向沟槽。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一种具有自启动功能的螺丝拧紧机,当工件放置在工作平台上时,通过定位孔进行定位,同时工件压在启动开关上,启动开关直接启动加工程序,减少了人工按压开关的工序,节约了加工时间、提高加工效率、运行可靠。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螺丝拧紧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启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具有自启动功能的螺丝拧紧机,包括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输送机构2,所述输送机构2上设有用于固定工件的夹具3,所述夹具3包括安装板和设置在安装板上的工作平台,所述工作平台上设有定位孔,工作平台的侧面安装有通过工件按压实现启动的启动开关4。当工件放置在工作平台上时,通过定位孔进行定位,同时工件压在启动开关4上,启动开关4直接启动加工程序,减少了人工按压开关的工序,节约了加工时间、提高加工效率、运行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启动开关4包括有基座41、簧片组件、压杆42、第一触片43、第二触片44和第三触片45,所述簧片组件包括簧片48、复位弹簧46和传动杆47,所述基座41内设有腔体,所述第一触片43设置在腔体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触片44和第三触片45分别置在腔体的顶端和底端;基座41上设有容置传动杆47并连通腔体的导向孔,传动杆47能够在导向孔内上下移动;所述簧片48设置在腔体内并固定在传动杆47上,所述簧片48的一端滑动连接在第一触片43上,簧片48的另一端安装有触点并位于第二触片44和第三触片45之间;所述复位弹簧46的两端分别与腔体的内壁和传动杆47的底端连接;所述压杆42的一端铰接在基座41上,压杆42的中部压接在传动杆47的顶端上。自然状态下,由于复位弹簧46的弹力作用,将传动杆47顶起,使簧片48的上的触点与第二触片44接触,形成常闭接触;工件放置时,压在压杆42上,按下压杆42,压杆42使传动杆47向下运动,使簧片48向下移动,断开常闭接触,使触点与第三触片45接触,形成常开接触,由此完成一次动作转换;同时复位弹簧46受到压缩;当外力消除,受到压缩的复位弹簧46将簧片48和传动杆47顶起,复位弹簧46恢复至自然状态,同时触点再次与第二触片44接触,形成常闭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触点的表面镀有银镍合金层,不仅使触点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抗电弧烧损能力,而且具有较好的抗金属转移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杆47的顶端安装有滚珠,并且在压杆42上设有与滚珠配合的滚道。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机构2包括导轨和滑块,所述滑块可滑动连接在导轨上,所述导轨上设有若干条导向沟槽。通过在导轨上设置导向沟槽,可以提升对滑块上夹具3固定工件的定位精准度。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