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管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2395发布日期:2018-07-20 18:31阅读:547来源:国知局

本创作涉及手工具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省力的弯管器结构。



背景技术:

习知弯管器的技艺,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487634号的前案,由前案内容揭示主要于一第一手柄的一端设有一置管座,并藉由一固定柱将一弯管盘结合于第一手柄上,其中弯管盘的周缘设有一弯管槽,且藉由两结合组件使弯管盘及一作动块分别与一连接杆相枢设结合,该作动块上设有数个棘齿,另设有一第二手柄,该第二手柄上设有一可与各棘轮相卡合的卡掣座,且藉由第二手柄卡掣座与作动块各棘齿的卡合,而形成一可多段操作的弯管器。

习知前案第二手柄的卡掣座与作动块,利用卡掣座上的长条型的滑孔,提供卡掣座可跨越作动块的棘齿(仅两个),提供第二手柄的卡掣座可选性的对应不同棘齿(前或后)形成卡合。

由于习知前案第二手柄的卡掣座,利用长条型滑孔,将卡掣座错位达成卡合不同棘齿的手段,存由以下缺失:

1.用户必需将第二手柄扳动到默认位置后,才能透过滑孔来选择不同的棘齿卡合,导致使用者施力上的不便。

2.透过长条型滑孔来调整卡掣座相对作动块的间隙,导致夹持待加工管件的力道降低,使得待加工管件形成滑移,会让待加工管件弯曲度无法连续。

3.透过长条型滑孔来调整卡掣座相对作动块的间隙;过程中,使用者需对第二手柄施予相异于扳动方向的力量,方能调整卡掣座相对作动块的间隙。故使用者需单手对弯管器及待加工管件扶持(握提),另一只手才能对第二手柄施力,造成使用者调整过程中的麻烦与不便(不顺手)。

4.前案的结构,对于习惯使用右手施力的使用者,或许可方便进行施力。但对习惯左手施力的使用者而言,前案的结构则会形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习知技艺的问题与缺失,本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利用结构的设计,方便用户对管件进行弯曲。

根据本创作上述目的,提出一种弯管器结构,其包含:一第一手柄,一端具有一置管座,该置管座一侧具有一置管槽;一弯管盘,锁固于该置管座,弯管盘一侧对应置管槽具有一弯管槽;一作动块,具有一作动槽且作动槽与弯管槽匹配,并可沿该弯管槽外周缘滑动;一连接杆,两端分别与弯管盘及作动块枢接;一第二手柄,具有一与作动块枢接的上掣座;作动块相反于作动槽的另一端面,具有一棘齿列;一单向卡掣组,包含一容置槽、一剖槽、一弹性组件、一棘舌及一环套;容置槽,凹陷形成于该卡掣座端面;剖槽,贯穿第二手柄一侧形成,连通容置槽与外部;弹性组件,容置于容置槽;棘舌,容置于容置槽,一端压抵弹性组件,另端常态与该棘齿列形成单向卡阻;以及环套,滑设于第二手柄外周侧,配合一插销穿伸该剖槽后与棘舌连接形成同动。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达成多段操作且能节省施力的弯管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创作弯管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创作实施例作动示意图一。

图4是本创作实施例作动示意图二。

图5是本创作实施例作动示意图三。

图6是本创作单向卡掣组作动剖面示意图一。

图7是本创作单向卡掣组作动剖面示意图二。

其中:10、第一手柄,12、置管座,14、置管槽,16、固定孔,20、弯管盘,22、锁接截面,24、弯管槽,26、结合孔,28、连接孔,30、连接杆,40、作动块,41、枢设孔,42、作动槽,43、内枢孔,44、棘齿列,45、扭力弹簧,50、第二手柄,52、卡掣座,54、外枢孔,61、容置槽,62、剖槽,63、弹性组件,64、棘舌,65、环套,70、管状元件,A1、第一结合组件,A2、第二结合组件,A3、第三结合组件,A4、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请参照相关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创作弯管器结构实施例,为便于理解本创作实施方式,以下相同组件系采相同符号标示说明。

请参阅土1至图7所示,本创作的弯管器结构,其包含:

一第一手柄10,具有一置管座12、一置管槽14及一固定孔16。前述置管座12形成于第一手柄10的一末端。前述置管槽14凹陷形成置管座12的一侧。前述固定孔16贯穿置管座12形成。

一弯管盘20,具有一锁接截面22、一弯管槽24、一结合孔26及一连接孔28。前述锁接截面22,形成于弯管盘20的一侧。弯管槽24相对锁接截面22凹陷形成于弯管盘20的另一侧的外周面,并与置管槽12位置匹配。前述结合孔26匹配固定孔16形成于锁接截面22,配合一固定柱穿过固定孔16后与结合孔26锁合,而将弯管盘20固定于第一手柄10。前述连接孔28贯穿弯管盘20中央形成。

一连接杆30,一端藉由一第一结合组件A1与弯管盘20的连接孔28相结合,使连接杆30藉由连结孔28为支点而相对弯管盘20枢转,且连接杆30的另一端设有一第二结合组件A2。

一作动块40,具有一枢设孔41、一作动槽42、一内枢孔43、一棘齿列44、第一定位孔。前述枢设孔41贯穿作动块40上段形成,并与连接杆30的第二结合组件A2结合,使作动块40的一端面可沿着弯管盘20外周缘滑动。前述作动槽42,对应弯管槽24凹陷形成于作动块40的一侧,并匹配弯管槽24共同组合成完整圆形8截面。前述内枢孔43,贯穿作动块40的下段形成。前述棘齿列44,同心内枢孔43形成于作动块40的外周面。实施时,枢设孔41为大径段、小径段的阶级孔,提供一扭力弹簧45容置,且扭力弹簧45的一端与作动块40固设,另端与连接杆30连接,透过扭力弹簧45迫使作动块40以枢设孔41为轴心抵接弯管盘20,避免第二手柄50扳动的过程中牵引作动块40运动。

一第二手柄50,具有一卡掣座52、及两外枢孔54。前述卡掣座52形成于第二手柄50的一端,其外轮廓略呈一ㄩ字形。各外枢孔54,匹配内枢孔43贯穿卡掣座50的两端形成,并藉由第三结合组件A3穿伸两外枢孔54及内枢孔43,以连接卡掣座52与作动块40。

一单向卡掣组,包含一容置槽61、一剖槽62、一弹性组件63、一棘舌64及一环套65。前述容置槽61,凹陷形成于卡掣座52端面,且呈大径段、小径段的阶级槽。前述剖槽以连接杆30的第一结合组件A1为支点朝第一手柄10的置管座12的方向转动,并将一管状元件70穿经第一手柄10的置管座12,与弯管盘20的弯管槽24及作动块40的作动槽42所形成的通道。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次施力于第二手柄50同时以弯管盘20第一结合组件A1(连接孔28)为支点,使第二手柄50异于卡掣座52的一端朝第一手柄10的方向移动;过程中,单向卡掣组的棘舌64与作动块40的棘齿列44形成卡合,而连动作动块40以第二结合组件A2(枢设孔41)为轴心,沿弯管盘20的弯管槽24外周缘运动,使伸设于弯管槽24及作动槽42间的管状元件70产生弯曲的现象。

该使用者力量不足时,再藉由棘舌64与作动块40的棘齿列44可单向退让互动,移动第二手柄50反向第一手柄10方向运动位移,寻求较佳施力的力矩;过程中,棘舌64受棘齿列44推顶而压缩弹性组件63,使棘舌64退缩没入容置槽61中,而对作动块40的棘齿列44形成退让,使第二手柄50以作动块40的第三结合组件A3(内枢孔43、两外枢孔54)为轴心摆动,俾使棘舌64相对棘齿列44运动,待棘舌64位移到棘齿列44默认位置后,再度将第二手柄50向第一手柄10方向运动扳动,达成省力的效益。

请参阅图6、7所示,透过环套65连动插销A4及棘舌64,俾使棘舌64压缩弹性组件63,使棘舌64没入容置槽61中,方便卡掣座52(棘舌64)可快速于棘齿列44外周缘运动。

以上所述说明,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意在明确本创作的特征,并非用以限定本创作实施例的范围,本技术领域内的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创作所作的均等变化,以及本领域内技术人员熟知的改变,仍应属本创作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