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闭式锻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05354发布日期:2018-08-21 08:14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锻压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闭式锻压模具。



背景技术:

闭式锻压模具是一类常见的锻造成形模具,其能够实现对等速轴承架等汽车零部件的挤压成型,闭式锻压模具的上、下模内均形成有模腔,完成合模后,上、下模腔合围成一个完整的、具有预定形状的模腔。锻造过程中,上模内的上冲头和下模内的下冲头同时挤压工件的上、下端面,从而使得工件的材料在模腔内流动从而实现最终的挤压成型。

现有技术中的闭式锻压模具存在如下显著缺点:当合模压力过大或使用过于频繁时,下冲头因为承受的压力过大出现被镦粗的现象,从而使得下冲头与下模的内孔孔壁的静摩擦力变大,锻造结束后,下冲头难以向下退回。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闭式锻压模具,

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闭式锻压模具,其包括:

上模,所述上模的上端面上形成有向内凹入的上沉孔,所述上沉孔的下方连接有上导向孔,所述上导向孔的下端向外扩张并形成上模腔,所述上沉孔的孔径大于所述上导向孔的孔径;

上模压力块,所述上模压力块容置于所述上沉孔内,所述上模压力块内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上导向孔连通并同轴设置;

上冲头,所述上冲头包括细的上冲头杆部和形成于所述上冲头杆部上端的较粗的上冲头根部,所述上冲头杆部自上而下依次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上导向孔内,所述上冲头根部的直径大于所述上沉孔的孔径,当所述上冲头向下移动时,所述上冲头杆部的下端能够进入所述上模腔内;

下模,所述下模的下端面上形成有向内凹入的下沉孔,所述下沉孔的上方连接有下导向孔,所述下导向孔的上端向外扩张并形成下模腔,所述下沉孔的孔径大于所述下导向孔的孔径;

下模压力块,所述下模压力块容置于所述下沉孔内,所述下模压力块的上部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下模压力块的下部形成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并连通的回位沉孔,所述回位沉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下导向孔连通并同轴设置;

下冲头,所述下冲头包括较细的下冲头杆部及形成于所述下冲头杆部下端的较粗的下冲头根部,所述下冲头杆部自下而上依次贯穿于所述回位沉孔、所述第二通孔及所述下导向孔内,所述下冲头根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回位沉孔的孔径,当所述下冲头向上移动时,所述下冲头杆部的上端能够进入所述下模腔内,所述下冲头根部的上端能够进入所述回位沉孔内;

复位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下冲头根部上,所述复位弹簧的外径大于所述回位沉孔的孔径。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其还包括套设在所述下冲头根部的弹簧套,所述弹簧套的外径小于所述回位沉孔的孔径,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弹簧套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当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完成合模后,所述上模腔和所述下模腔合围成具有预定形状的挤压模腔。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上冲头杆部的直径与所述上导向孔的孔径相匹配,所述下冲头杆部的直径与所述下导向孔的孔径相匹配。

本发明提供的闭式锻压模具,其在下冲头根部增设一个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能够向下压迫下冲头,从而保证锻压结束后,下冲头能够顺利退回。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述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简单描述,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闭式锻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闭式锻压模具包括上模1、上模压力块2,上冲头3,下模4、下模压力块5、下冲头6、弹簧套7及复位弹簧8等部件。具体的:

所述上模1的上端面上形成有向内凹入的上沉孔11,所述上沉孔11的下方连接有上导向孔12,所述上导向孔12的下端向外扩张并形成上模腔13,所述上沉孔11的孔径大于所述上导向孔12的孔径。所述上沉孔11与所述上导向孔12同轴设置。

所述上模压力块2容置于所述上沉孔11内,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压力块2的外径与所述上沉孔11的孔径大致相等,因此所述上模压力块2过盈配合在所述上沉孔11内。所述上模压力块2内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上导向孔12上下连通并同轴设置。

所述上冲头3包括较细的上冲头杆部31和形成于所述上冲头杆部31上端的较粗的上冲头根部32,所述上冲头杆部31自上而下依次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上导向孔12内,所述上冲头根部32的直径略大于所述上沉孔11的直径。

当所述上冲头3向下移动时,所述上冲头杆部31的下端能够进入所述上模腔13内从而自上而下挤压待挤压成型的工件100。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冲头杆部31的直径略小于所述上导向孔12的孔径,因此当所述上冲头杆部31的下端进入所述上模腔13后,所述上冲头杆部31与所述上导向孔12的孔壁之间基本不存在间隙,从而防止在挤压过程中工件的材料从所述上模腔13流入至所述上导向孔12内。

所述下模4的下端面上形成有向内凹入的下沉孔41,所述下沉孔41的上方连接有下导向孔42,所述下导向孔42的上端向外扩张并形成下模腔43,所述下沉孔41的孔径大于所述下导向孔42的孔径。

所述下模压力块5容置于所述下沉孔41内,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压力块5的外径与所述下沉孔41的孔径大致相等,因此所述下模压力块5过盈配合在所述下沉孔41内。所述下模压力块5的上部形成有第二通孔52,所述下模压力块52的下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通孔52同轴并连通的回位沉孔51。所述回位沉孔5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52的孔径,所述第二通孔52与所述下导向孔42上下连通并同轴设置。

所述下冲头6包括较细的下冲头杆部61及形成于所述下冲头杆部61下端的较粗的下冲头根部62,所述下冲头杆部61向下而上依次贯穿于所述回位沉孔51、所述第二通孔52及所述下导向孔42内。所述下冲头根部62的直径小于所述回位沉孔51的孔径。

当所述下冲头6向上移动时,所述下冲头杆部61的上端能够进入所述下模腔43内从而自下而上挤压待挤压成型的工件100。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冲头杆部61的直径略小于所述下导向孔42的孔径,因此当所述下冲头杆部61的上端进入所述下模腔43后,所述下冲头杆部61与所述下导向孔42的孔壁之间基本不存在间隙,从而防止在挤压过程中工件的材料从所述下模腔43流入至所述下导向孔42内。

请继续参考图1所示,当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4完成合模后,所述上模腔13和所述下模腔43上、下合围成一个与待挤压成型的工件100的目标形状相匹配的模腔。

所述弹簧套7套设于所述下冲头根部62上并能沿所述冲头根部62上下滑动,所述弹簧套7的外径小于所述回位沉孔51的孔径,所述弹簧套7的下端外翻形成水平的支撑部71。所述复位弹簧8套设于所述弹簧套7上并沿沿着所述弹簧套7上下伸缩,所述复位弹簧8的外径大于所述回位沉孔51的孔径。所述复位弹簧8的下端支撑在所述支撑部71上,所述复位弹簧8的上端则与所述下模压力块5的下端面相抵触。

继续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的闭式锻压模具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步骤一、将待挤压成型的工件100至于下模腔内;

步骤二、控制系统控制上模1下行,直至上模1与下模4完成合模;

步骤三、控制系统控制上冲头3、下冲头6分别向下、向上挤压工件100以实现对工件100的挤压成型。此时,所述下冲头杆部61的顶部进入至所述下模腔内,同步地:所述下冲头根部62上端和所述弹簧套7的上端均伸入至所述回位沉孔51内,而所述复位弹簧8则被压缩;

步骤四、完成挤压成型后,上模1上行回程。控制系统控制下冲头6向下移动退回。同步的,所述复位弹簧8产生向下的回弹力,该回弹力能够向下压迫所述下冲头6,从而使得下冲头6能够获得额外的退回动力,保证了下冲头6能够顺利退回。

上文对本发明进行了足够详细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描述。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实施例中的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真实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做出所有改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是由所述的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的,而不是由实施例中的上述描述来限定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