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力胀芯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71238发布日期:2020-02-08 05:53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动力胀芯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装夹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装夹带有中心孔的盘类零件的气动力胀芯夹具。



背景技术:

夹具是机械加工中用来迅速紧固工件使机床、刀具、工件保持正确相对位置的工艺装置,是不可缺少的部件,随着机床技术向高速、高效、精密、智能方向的发展,对夹具也提出了高精、高效、经济等要求,现有技术中,用于带有中心孔的盘类零件(如齿轮)的夹具一般为手动装夹的滚珠芯轴,滚珠芯轴通过盖板和螺帽对工件进行压紧定位,为了提高定位精度,通常设置滚珠与芯轴及工件内孔的间隙较小,而工件内孔均留有加工余量,其孔径为范围值,无法保证各工件均顺利装夹,工件与夹具之间常出现配合间隙过小或过大的情况,导致工件装夹困难或定位不精确,影响加工效率或质量,操作人员手动装夹的劳动强度高、效率低,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利用气动力胀芯的结合对现有技术中用于装夹带有中心孔的盘类零件的夹具加以改进,从而保证定位精度,提高工件的装夹效率,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动力胀芯夹具,该气动力胀芯夹具包含连接盘和定位板,所述连接盘和定位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位于连接盘和定位板之间至少设置有三组气缸缸体组,所述气缸缸体组上端设置有圆柱螺纹连接体,所述圆柱螺纹连接体通过螺纹连接将气缸缸体组与定位板固定连接,所述圆柱螺纹连接体轴向设有活塞通孔,所述定位板外端面设置有装夹部分,所述装夹部分包含气动胀芯和胀套,所述气动胀芯中心轴向设置有真空芯柱,所述真空芯柱下端面设有芯柱活塞通孔,所述芯柱活塞通孔与活塞通孔由活塞输出杆贯穿定位板双向联动连接,所述气动胀芯下端外圈对称设置有螺栓通孔,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定位板,所述胀套上端外圈设置有固定环槽和膨胀槽,所述胀套通过固定环套接于气动胀芯外圈,所述装夹部分与气缸缸体组共同构成气动力胀芯夹具单元,所述气动力胀芯夹具至少设置有三组气动力胀芯夹具单元。

进一步,所述活塞通孔、芯柱活塞通孔和活塞输出杆直径相同。

更进一步,所述膨胀槽槽间隙范围为:0.01mm-0.02mm。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气动力胀芯夹具由可输出恒力矩的动力装置带动装夹部分工作,可产生持续、稳定的装夹力,工件定位可靠,复位精度高,操作方便,装夹效率高,操作人员劳动强度低,其装夹部分为以锥形面的胀芯和胀套配合,与工件内孔孔径适应性强,对工件前序加工精度要求低,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气动力胀芯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1-连接盘、2-定位板、3-气缸缸体组、301-圆柱螺纹连接体、302-活塞通孔、4-气动胀芯、401-真空芯柱、402-芯柱活塞通孔、403-螺栓通孔、5-胀套、501-固定环槽、502-膨胀槽、6-活塞输出杆、7-固定环、8-气动力胀芯夹具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涉及了一种气动力胀芯夹具,其特征在于:该气动力胀芯夹具包含连接盘(1)和定位板(2),所述连接盘(1)和定位板(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位于连接盘(1)和定位板(2)之间至少设置有三组气缸缸体组(3),所述气缸缸体组(3)上端设置有圆柱螺纹连接体(301),所述圆柱螺纹连接体(301)通过螺纹连接将气缸缸体组(3)与定位板(2)固定连接,所述圆柱螺纹连接体(301)轴向设有活塞通孔(302),所述定位板(2)外端面设置有装夹部分,所述装夹部分包含气动胀芯(4)和胀套(5),所述气动胀芯(4)中心轴向设置有真空芯柱(401),所述真空芯柱(401)下端面设有芯柱活塞通孔(402),所述芯柱活塞通孔(402)与活塞通孔(302)由活塞输出杆(6)贯穿定位板(2)双向联动连接,所述气动胀芯(4)下端外圈对称设置有螺栓通孔(403),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定位板(2),所述胀套(5)上端外圈设置有固定环槽(501)和膨胀槽(502),所述胀套(5)通过固定环(7)套接于气动胀芯(4)外圈,所述活塞通孔(302)、芯柱活塞通孔(402)和活塞输出杆(6)直径相同,所述膨胀槽(502)槽间隙范围为:0.01mm-0.02mm,所述装夹部分与气缸缸体组(3)共同构成气动力胀芯夹具单元(8),所述气动力胀芯夹具至少设置有三组气动力胀芯夹具单元(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气动力与胀芯结合,可产生持续、稳定的装夹力,工件定位可靠,复位精度高,操作方便,装夹效率高,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使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