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卷丝机的立式数控车底车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16055发布日期:2019-01-05 09:38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卷丝机的立式数控车底车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立式车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卷丝机的立式数控车底车床。



背景技术:

立式数控车床属于大型机械设备,用于加工径向尺寸大而轴向尺寸相对较小的工件,如各种盘和轮类工件,现有立式数控车床的夹具通常会将工件的上下端夹紧以固定工件,但是在铝锅的生产过程中,这种固定方式使得车床不能加工到铝锅的锅底,并且车刀切割出的铝丝废料会到处散落,影响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加工到铝锅的锅底,并且车刀切割出的铝丝废料会到处散落,影响工作环境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含卷丝机的立式数控车底车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卷丝机的立式数控车底车床,包括台面,所述台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矩形的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与台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加强杆,所述台面的顶部边缘处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主轴,所述主轴的上方通过法兰盘固定连接有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法兰盘和主轴上均开设有相连通的气孔,所述主轴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与气孔相连通的旋转接头,所述主轴位于台面下的侧壁固定套接有第一同步轮,所述第二加强杆上通过支架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套接有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二同步轮和第一同步轮上共同绕接有同步带,所述台面上设置有车底机构,所述车底机构包括z轴硬轨,所述z轴硬轨与台面的顶部固定相连,所述z轴硬轨上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z轴硬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马达,所述第一伺服马达的输出轴通过丝杆与滑块连接,所述滑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平方向设置的x轴硬轨,所述x轴硬轨上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x轴硬轨远离真空吸盘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马达,所述第二伺服马达的输出轴末端通过丝杆与滑杆连接,所述滑杆靠近真空吸盘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刀架,所述台面的一侧设置有与真空吸盘相对应的卷丝机,所述卷丝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矩形的第二支撑架,所述箱体靠近台面的一端固定连通有进入口,且进入口与台面相抵,所述箱体的内底部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顶部偏心处固定连接有两个缠绕杆,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固定连接有与转盘相对应的第二伺服电机。

优选的,所述台面上设置有与真空吸盘相对应的车口机构,所述车口机构包括十字滑台硬轨,所述十字滑台硬轨与台面的底部固定相连,所述台面上开设有与真空吸盘相对应的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刀架,所述第二刀架的底端与十字滑台硬轨连接,所述十字滑台硬轨的侧壁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三伺服马达和第四伺服马达。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顶部边缘处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箱体的一侧滑动连接有密封门,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末端通过支架与密封门的顶部固定相连。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固定连接有工控机,所述工控机的一侧固定嵌设有显示器。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底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设置的螺杆,所述螺杆上滑动套接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上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母与螺杆螺纹套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卷丝机的立式数控车底车床,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含卷丝机的立式数控车底车床,通过真空吸盘的设置,真空吸盘与台面转动连接,将待加工的铝锅倒扣在真空吸盘上,真空吸盘将铝锅牢牢的吸附住,同时第一伺服电机启动,第一伺服电机通过第一同步轮、第二同步轮和同步带带动真空吸盘旋转,此时第一刀架上的刀具在第一伺服马达和第二伺服马达的带动下能做x轴和z轴方向的移动,并且铝锅的上方没有普通夹具的阻挡,从而使得刀具能任意的对锅底进行加工。

2、该含卷丝机的立式数控车底车床,通过箱体的设置,刀具切割铝锅时会产生铝丝废料,铝丝废料在高速旋转的真空吸盘上的离心力以及车刀的阻挡作用下会向着箱体内部飞去,同时箱体内的转盘在第二伺服电机的带动下转动,使转盘上的缠绕杆卷住铝丝,将其收集在箱体内,从而不会到处散落,影响工作环境。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发明利用真空吸盘和卷丝机的设置来实现方便加工锅底并且能收集铝丝废料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含卷丝机的立式数控车底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含卷丝机的立式数控车底车床的右视图。

图中:1万向轮、2第二加强杆、3第一伺服电机、4第二伺服电机、5第二支撑架、6真空吸盘、7第二刀架、8转盘、9缠绕杆、10密封门、11气缸、12箱体、13第一刀架、14z轴硬轨、15第一伺服马达、16滑块、17x轴硬轨、18第二伺服马达、19滑杆、20台面、21第一支撑架、22第三伺服马达、23十字滑台硬轨、24第一加强杆、25第四伺服马达、26第一同步轮、27工控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照图1-2,一种含卷丝机的立式数控车底车床,包括台面20,台面2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矩形的第一支撑架21,第一支撑架21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加强杆24,第一加强杆24与台面20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加强杆2,台面20的顶部边缘处开设有通孔,通孔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主轴,主轴的上方通过法兰盘固定连接有真空吸盘6,法兰盘和真空吸盘6上均有孔眼,通过螺栓使法兰盘和真空吸盘6紧连,并且之间用密封垫进行密封,法兰盘上可根据不同产品,安装不同模具,真空吸盘6、法兰盘和主轴上均开设有相连通的气孔,主轴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与气孔相连通的旋转接头,旋转接头接气管与外部真空发生器连通,实现真空吸附功能,主轴位于台面20下的侧壁固定套接有第一同步轮26,第二加强杆2上通过支架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3,第一伺服电机3的输出轴末端固定套接有第二同步轮,第二同步轮和第一同步轮26上共同绕接有同步带,台面20上设置有车底机构,车底机构包括z轴硬轨14,z轴硬轨14与台面20的顶部固定相连,z轴硬轨14上滑动连接有滑块16,z轴硬轨1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马达15,第一伺服马达15的输出轴通过丝杆与滑块16连接,滑块1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平方向设置的x轴硬轨17,x轴硬轨17上滑动连接有滑杆19,x轴硬轨17远离真空吸盘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马达18,第二伺服马达18的输出轴末端通过丝杆与滑杆19连接,滑杆19靠近真空吸盘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刀架13,台面20的一侧设置有与真空吸盘6相对应的卷丝机,卷丝机包括箱体12,箱体1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矩形的第二支撑架5,箱体12靠近台面20的一端固定连通有进入口,且进入口与台面20相抵,箱体12的内底部转动连接有转盘8,转盘8的顶部偏心处固定连接有两个缠绕杆9,第二支撑架5上固定连接有与转盘8相对应的第二伺服电机4,第二伺服电机4的输出轴通过锥齿轮和转杆带动转盘8转动。

台面20上设置有与真空吸盘6相对应的车口机构,车口机构包括十字滑台硬轨23,为一种能精确做x、y轴一端的机构,为现有技术,十字滑台硬轨23与台面20的底部固定相连,台面20上开设有与真空吸盘6相对应的滑槽,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刀架7,第二刀架7的底端与十字滑台硬轨23连接,十字滑台硬轨23的侧壁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三伺服马达22和第四伺服马达25,通过第三伺服马达22和第四伺服马达25使第二刀架7实现x轴和z轴方向的移动,便于对铝锅的锅口边缘处切削。

箱体12的顶部边缘处固定连接有气缸11,箱体12的一侧滑动连接有密封门10,气缸11的活塞杆末端通过支架与密封门10的顶部固定相连,工作时密封门10成关闭状态,取铝丝时,可气动打开密封门10以取出内部的铝丝。

第一支撑架21上固定连接有工控机27,工控机27的一侧固定嵌设有显示器,工控机27控制该车床上的所有电器元件,工控机27与电器元件的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

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5的底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1,便于移动该车床。

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5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设置的螺杆,螺杆上滑动套接有防滑垫,防滑垫上设置有螺母,螺母与螺杆螺纹套接,车床确定安装位置时,向下拧动螺母,使防滑垫与地面相抵,从而使得该车床固定时不会轻易移动。

本发明中,真空吸盘5与台面7转动连接,将待加工的铝锅倒扣在真空吸盘5上,真空吸盘5将铝锅牢牢的吸附住,同时第一伺服电机4启动,第一伺服电机4通过第一同步轮6、第二同步轮和同步带带动真空吸盘5旋转,此时第一刀架10上的刀具在第一伺服马达14和第二伺服马达17的带动下能做x轴和z轴方向的移动,并且铝锅的上方没有普通夹具的阻挡,从而使得刀具能任意的对锅底进行加工,通过箱体8的设置,刀具切割铝锅时会产生铝丝废料,铝丝废料在高速旋转的真空吸盘5上的离心力以及车刀的阻挡作用下会向着箱体8内部飞去,同时箱体8内的转盘在第二伺服电机24的带动下转动,使转盘上的缠绕杆25卷住铝丝,将其收集在箱体8内,从而不会到处散落,影响工作环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