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UC型钻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0906发布日期:2019-01-22 21:32阅读:17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UC型钻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刀具,具体涉及一种微细钻头。



背景技术:

伴随着电子设备小型化,使得印刷电路板也不断地发展,从单层发展到双面板、多层板和挠性板,并不断地向高精度、高密度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为了保证更好的孔壁品质,减少钻针与孔壁的摩擦,钻针从普通的ST型,即钻针外径前后一致,进化到UC型,即钻针的头部外径大,中间和后段外径小的设计,这样在钻同样外径的孔时,钻针与基板的接触面积大大减少,从而可以降低钻孔过程中钻针与孔壁的摩擦热量,可提升孔壁质量。

但是这种设计使得钻针的强度减弱,经常会出现断针率高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高硬度和厚铜等复杂的板材,即使现在的UC型钻针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UC型钻针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高强度的UC型钻针。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强度UC型钻针,能够在保证孔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钻针的强度,降低断针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UC型钻针,其包括钻针本体和柄部,所述钻针本体前端设置有单主刀面和三个辅刀面构成钻尖,所述主刀面与一辅刀面之间的外侧凹设有间隙;所述钻针本体上还设置两个螺旋排屑槽,所述螺旋槽为一长槽和一短槽,长槽与短槽之间相互平行分布,并从钻尖开始,盘旋于钻针本体上;所述本体的中段呈锥状结构,后段呈圆形的二台阶式或者多台阶式。

进一步的,所述单主刀面和三个辅刀面,主刀面有一直的切削刃,三个辅刀面包括两个大辅刀面和一个小辅刀面,两个大辅刀面分别位于主刀面的两侧,小辅刀面位于主刀面的对角位置,4个刀面通过一定的倾斜角度形成钻尖,钻尖角为120-135°。

进一步的,所述钻针本体的外径为0.2-1.0mm,所设螺旋角度为15~50°,短螺旋槽占长螺旋槽的20%~90%。

进一步的,所述主刀面与一辅刀面之间的外侧凹设间隙的深度为钻头直径的1~40%,间隙长度占钻针本体长度的10%~30%。

进一步的,所述钻针本体的中段呈锥状结构,该锥状结尾后端所连接的圆台阶与钻针本体前端UC头外径一致,锥状结构的锥度范围为1°~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UC型钻针,其通过由单主刀面和三个辅刀面构成的UC型钻尖配合锥状的钻针本体,能够实现在保证孔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钻针的强度,能大幅度降低一些复杂板材在钻孔过程中断针的风险,且能保证足够的排屑性和耐磨性。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UC型钻针,其采用特定的UC型单刃刀结构,在主刀面和一辅刀面之间凹设有间隙,这样的设计减少切屑与孔壁之间的摩擦,可以很好的保证孔壁品质;所设沟槽为长短沟,结构强,钻针本体的中段呈锥状结构,相比普通的圆柱结构更强,可大大降低钻孔过程的断针率。

另外,钻针本体后段呈圆形的二台阶式或者多台阶式,与柄部相连接的圆台外径最大,由此可使不锈钢柄部和硬质合金本体在焊接时的面积增大,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钻针在焊接制程中的抗折强度,另一方面对于钻孔应用时断针率的下降也是有很好的正面作用。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例提供的UC型钻针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例提供的UC型钻针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例提供的UC型钻针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其所示本实例中给出的UC型钻针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UC型钻针主要由柄部11和本体12(也可称作切削部)相互配合构成。

其中,柄部采用不锈钢,本体采用硬质合金,通过高周波钎焊将柄部与本体焊接在一起,由此能够实现在保证整体强度的同时,节省原材料费用,达到低成本高效益,

本实例中的钻针本体12采用UC型结构,整体包括前端的钻头部121,位于钻头部121的后端的本体中段部181以及本体后段部191。

如此结构的钻针本体,其整体的外径为0.2-1.0mm,即根据具体部位的不同,外径在0.2-1.0mm之间变化。

本体前端的钻头部121采用UC型结构,即前端外径较大,形成为UC钻头121,这样可减少钻针与孔壁的摩擦,降低切削热,保证良好的孔壁品质。

在此基础上,为了增加钻针的强度,该钻头部121的钻尖采用单刃刀形式结合长短沟的设计。参见图2,其所示为本钻针刀面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整个刀面主要包括一个主刀面13,3个辅刀面14、15、16,主刀面13有一直的切削刃21,两个大的辅刀面14、16分别位于主刀面的两侧,最小的辅刀面15位于主刀面的对角位置,这4个刀面通过一定的倾斜角度形成钻尖,钻尖角为120-135°,本实例中优选为130°。

在此基础上,两个大的辅刀面14和16相对,主刀面13与辅刀面15相对,以保证钻针在钻孔过程中的平衡,达到良好的孔位精度。

其中主刀面13与辅刀面14之间凹设有间隙151,此间隙也可减少钻针与孔壁之间的摩擦,减少切削热。

该间隙151是由砂轮沿着钻针外圆面切出的一个小凹槽,该凹设间隙的深度为钻头直径的1~40%,间隙长度占钻针本体长度的10%~30%。

对于该结构的间隙151,为保证最佳效果,该凹设间隙的深度优选为钻头直径的1~40%,可以为1%、5%、8%、10%、12%、14%、16%、18%、20%、25%、28%、30%、33%、35%、36%、39%、40%。

进一步的,本实例在钻针本体12上还设置两个螺旋排屑槽一长排屑槽131和一短排屑槽141,其中,长排屑槽131和短排屑槽141之间相互平行分布,并从钻尖开始,盘旋于钻针本体的中段部181上。

这里的两个螺旋排屑槽的螺旋角度为15~50°,且短排屑槽141占长排屑槽131的20%~90%。为了达到最优的排屑效果,这里优选30%,或40%,或50%,或60%。

再者,长排屑槽131的起始端与主刀面13和辅刀面16同时相接,可将切屑有效的排出,短排屑槽141的起始端同时与3个辅刀面14、15、16相接,可保持钻针头部的平衡,保证钻针钻孔时定位准确。

参见图3,本实例中的钻针本体12的中段部181整体呈原锥状结构,相比普通的圆柱结构更强,可大大降低钻孔过程的断针率。

为了配合该原锥状结构的中段部181,本体后段部191优选采用圆形的二台阶式结构,其中第一圆台阶161的外径与UC头121的外径相等,可保证切屑的顺利排出,同时第二圆台阶171的外径较第一圆台阶161大,由此来增大不锈钢柄部和硬质合金本体在焊接时的面积,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钻针在焊接制程中的抗折强度,另一方面对于钻孔应用时断针率的下降也是有很好的正面作用。

由此构成的钻针,其强度高,能大幅度降低一些复杂板材在钻孔过程中断针的风险,且能保证足够的排屑性和耐磨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