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压机前梁内防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5494发布日期:2019-01-02 22:46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挤压机前梁内防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挤压机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挤压机前梁内防尘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挤压机前梁板上有一个可以活动的承压垫,挤压时所有的推力都间接传递到这个承压垫上。挤压结束后,与承压垫连接的油缸活塞杆将此承压垫推出并将模具顶到最外侧,进行压余剪切。顶出后承压垫和前梁板之间会产生缝隙,此时,挤压时的残余粉末和一些尘垢容易从此缝隙中掉下,积累久了容易影响承压垫和前梁板贴合的平面度,而且,若不拆除承压垫无法清理,拆除承压垫涉及很多装置,维护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挤压机前梁内防尘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前梁板和承压垫间隙容易掉落粉末和灰尘等杂质导致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挤压机前梁内防尘装置,包括前梁板、承压垫和挡圈,所述前梁板、承压垫和挡圈内部均设置通孔,所述前梁板一侧设置大凹槽,所述承压垫设置于该大凹槽内并与前梁板接触连接,所述挡圈设置于近前挡板和承压垫通孔侧的连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前梁板内设置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一端连接承压垫用于顶压承压垫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前梁板近承压垫一侧内部设置小凹槽一,所述承压垫近前梁板一侧内部设置小凹槽二,所述小凹槽一和小凹槽二组合成类U型凹槽,所述挡圈卡设于该类U型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挡圈的材质为金属。

采用上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前梁板和承压垫内孔侧的接触处设置挡圈,阻挡了前挡板和承压垫的内孔和二者之间的间隙的通道,从而避免了在承压垫顶出后,残余粉末和灰尘等杂质落入前梁板和承压垫之间的间隙的问题,进而避免了拆除承压垫进行清理的问题,节约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挤压机前梁内防尘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承压垫顶出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前梁板,2-承压垫,3-挡圈,4-活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挤压机前梁内防尘装置,包括前梁板1、承压垫2和挡圈3,所述前梁板1、承压垫2和挡圈3内部均设置通孔,所述前梁板1一侧设置大凹槽,所述承压垫2设置于该大凹槽内并与前梁板1接触连接,所述挡圈3设置于近前挡板和承压垫2通孔侧的连接处。其中,承压垫2用高性能的材料经过加工并热处理,拥有很高的强度,所述挡圈3的材质为金属。

所述前梁板1内设置活塞杆4,所述活塞杆4一端连接承压垫2用于顶压承压垫2移动。

所述前梁板1近承压垫2一侧内部设置小凹槽一,所述承压垫2近前梁板1一侧内部设置小凹槽二,所述小凹槽一和小凹槽二组合成类U型凹槽,所述挡圈3卡设于该类U型凹槽内,其中,挡圈3在小凹槽二中的宽度大于承压垫2的移动行程,且挡圈3的内部通孔与前梁板1和承压垫2内部通孔大小一致。

该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挤压结束后,与承压垫连接的活塞杆将此承压垫顶出,承压垫如图2箭头方向移动,此时,前梁板和承压垫产生一定空隙,挡圈设置于空隙边缘处,从而避免了前梁板和承压垫内孔中的残余粉末和灰尘落入空隙中。

综上,本实用新型在前梁板和承压垫内孔侧的接触处设置挡圈,阻挡了前挡板和承压垫的内孔和二者之间的间隙的通道,从而避免了在承压垫顶出后,残余粉末和灰尘等杂质落入前梁板和承压垫之间的间隙的问题,进而避免了拆除承压垫进行清理的问题,节约维护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