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加工中心主轴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8564发布日期:2019-02-19 18:29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卧式加工中心主轴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工中心主轴,特别涉及一种卧式加工中心主轴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加工中心主轴包括主轴和包裹主轴的外壳,外壳与主轴之间设置有轴承,加工中心主轴对金属进行加工时需要淋水降温,尽管加工中心主轴的尺寸精度很高,主轴和外壳之间的缝隙极小,在现阶段技术水平上仍不可避免冷却水渗入外壳,虽然每次进水量非常少,但积少成多终会影响加工中心主轴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加工中心主轴排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卧式加工中心主轴排水结构,包括主轴和包裹所述主轴的外壳,所述外壳与主轴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外壳在靠近所述主轴加工工位的一端设置有溅液槽,所述溅液槽环绕所述主轴设置形成圆周,所述溅液槽圆周上的最低点开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穿透所述外壳与空气接触。

所述排水孔内壁设有螺槽,所述排水孔配有一异型螺栓,所述异型螺栓的表面圆周阵列有三至五道透水槽,使所述异型螺栓表面形成不连续的螺纹,所述螺纹与所述排水孔内壁的螺槽相匹配,装配后透水槽成为水流出通道。

所述透水槽为劣弧槽,所述透水槽所在圆的直径与所述异型螺栓的外径比例为1∶4至1∶6。

所述异型螺栓为无头螺栓,其中一底面设置有用于插置六角匙的六角槽,另一底面为平面。

所述溅液槽在圆心向外的方向上槽宽逐渐减小。

所述主轴在所述溅液槽范围内的弧面为均匀弧面或凸起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卧式加工中心主轴的外壳内设置有溅液槽和排水孔,利用主轴自身的高速转动将渗入外壳的冷却水甩到溅液槽上,经排水孔排出,渗入外壳中的冷却水被及时甩出,无法在外壳内累积,有利于保护卧式加工中心主轴免受冷却水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异型螺栓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局部具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局部具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错误实施方式的反面案例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半剖图。

图中:1、主轴;2、外壳;21、溅液槽;22、排水孔;3、轴承;4、异型螺栓;41、透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6,一种卧式加工中心主轴排水结构,包括主轴1和包裹主轴1的外壳2,外壳2与主轴1之间设置有轴承3,外壳2在靠近主轴1加工工位的一端设置有溅液槽21,溅液槽21环绕主轴1设置形成圆周,溅液槽21圆周上的最低点开有排水孔22,排水孔22穿透外壳2与空气接触。溅液槽21设置在外壳2内,靠近主轴1暴露处。

在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上,加工中心主轴结构已经非常紧密,但仍然无法避免冷却水进入外壳的问题。尽管冷却水的进入量很少,但积少成多就会对加工中心主轴产生不良影响。一是对加工中心主轴的锈蚀,二是加工中心主轴内部各部件之间大多数以润滑油作为介质,积水会降低润滑油的润滑作用,加快机械磨损。立式加工中心主轴是竖直设置的,具有自然泻水的结构,受冷却水渗水的程度没有卧式加工中心主轴那么严重,卧式加工中心主轴是横置的,外壳内容易藏水积水,本实用新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参照图2和图3,排水孔22内壁设有螺槽,排水孔22配有一异型螺栓4,异型螺栓4的表面圆周阵列有三至五道透水槽41,使异型螺栓4表面形成不连续的螺纹,螺纹与排水孔22内壁的螺槽相匹配,将异型螺栓4拧入排水孔22中,装配后透水槽41成为水流出通道。

外壳2用于与加工中心连接并支撑主轴1,在加工过程中始终静止不动,而主轴1高速转动。加工中心主轴需要不断淋水冷却,当冷却水渗入外壳2内时,位于下部渗入的冷却水直接流入溅液槽21中,位于上部渗入的冷却水附着于主轴1表面,并在主轴1的告诉转动下被甩到溅液槽21内,溅液槽21内的收集到的冷却水由小液滴渐渐积聚变大,在重力作用下沿溅液槽21滑下,到达溅液槽21最低点时进入排水孔22。

透水槽41为劣弧槽,透水槽41所在圆的直径与异型螺栓的外径比例为1∶4至1∶6。所谓劣弧槽,即从异型螺栓4的纵向方向看,透水槽41的所在圆与异型螺栓4的外径所在圆相交,且透水槽41所在圆的圆心在异型螺栓4外径所在圆之外。优选的,异型螺栓4由M10*1或M8*1规格的螺栓加工而成。

异型螺栓4为无头螺栓,其中一底面设置有用于插置六角匙的六角槽,另一底面为平面。异型螺栓4具有双重作用,一是透水槽41保证冷却水能畅顺流出;二是异型螺栓4主体阻挡加工时飞弹的铁屑弹入排水孔22中。透水槽41过大有可能弹进铁屑,过小会因为水自身的张力无法让冷却水顺利流出,采用上文所述尺寸,能够保证透水槽41不会弹入铁屑且透水槽41中的水能流出。

溅液槽21由外壳2的内壁向外凹陷而成,且由内向外槽宽逐渐减小。具体的,溅液槽21的截面槽形为梯形或U型,不易藏污纳垢又能使从主轴1甩出的冷却水迅速汇聚,并引导向排水孔22。例如图3中溅液槽21的截面槽形为U型,图4中溅液槽21的截面槽形为梯形。

主轴1在溅液槽21范围内的弧面为均匀弧面或凸起弧面,不能为向内凹的弧面,当然最优为凸起的弧面,有利于主轴1迅速将渗入的冷却水甩出。如图5所示,此为错误的实施方式,溅液槽21设置在主轴1向内凹陷处,不利于向溅液槽21甩出冷却水。正确的实施方式应如图3所示,主轴1在溅液槽21范围内的弧面均匀,为一段圆柱;如图4所示,主轴1在溅液槽21范围内的弧面向外凸起,这两种设置方式均有利于迅速将冷却水甩出。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