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丝圈缠绕机脱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85392发布日期:2019-04-03 01:43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丝圈缠绕机脱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胎钢丝圈缠绕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丝圈缠绕机脱圈装置。



背景技术:

轮胎与轮毂的结合部位-钢丝圈,是使轮胎牢固的固定在轮毂上,将车辆负荷传递到轮胎的主要部件,钢丝圈的品质直接影响车辆的保气性、舒适性和安全性。钢丝圈是汽车轮胎上起承载和安全作用的一个重要部件,通常根据其断面形状进行分类,其中六角形钢丝圈主要用于载重轮胎及工程轮胎。己有技术的钢丝圈生产线主要包括相隔距离依次设置的钢丝导开装置、钢丝除污装置、钢丝电加热装置、挤出机、储存装置、预弯曲装置及缠绕机;缠绕机包括排送丝装置和缠绕装置,缠绕装置包括机架、滑动轴驱动电机、滚珠丝杠、滚珠丝杠螺母、滑动轴轴承座、滑动轴、缠绕盘、主轴及主轴驱动电机;其中机架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滑动轴驱动电机安装在机架上,其输出轴与滚珠丝杠的一端;滚珠丝杠螺母套在滚珠丝杠上,并且通过支撑板与滑动轴轴承座固定在一起;滑动轴的后端连接在滑动轴轴承座上,前端与缠绕盘相接;主轴套在滑动轴的外部,其后端连接有一个主轴同步带轮,而前端则固定在缠绕盘上;主轴驱动电机也安装在机架上,其输出轴通过电机同步带轮及同步带与主轴同步带轮相连。主轴的端部设置有缠绕盘,主轴的转动带动缠绕盘的转动完成钢丝的缠绕。当缠绕完毕后,由脱圈装置将缠绕盘夹住并控制缠绕盘收缩,脱圈装置将钢丝圈夹持并向前移动使其与缠绕盘脱离。现有的脱圈装置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低,导致脱圈效率低,并且不易于操作工人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钢丝圈缠绕机脱圈装置,能够提高脱圈效率,并且易于操作工人调节、提高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丝圈缠绕机脱圈装置,包括移动托板、夹持滑轨、第一滑块、第二滑块、转动丝杠、丝杠中间架、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固定架、第一气缸接头、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固定架、第二气缸接头和抱圈臂,所述夹持滑轨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托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均滑动连接在所述夹持滑轨上,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夹持滑轨的两端,所述第一气缸固定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气缸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固定架上,所述第二气缸固定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气缸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气缸固定架上,所述抱圈臂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抱圈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固定架和所述第二气缸固定架上,所述丝杠中间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托板上,所述转动丝杠贯穿所述抱圈臂、所述第一气缸固定架、所述丝杠中间架和所述第二气缸固定架设置,所述第一气缸接头套设在所述转动丝杠上,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贯穿所述第一气缸固定架与所述第一气缸接头相连接,所述第二气缸接头套设置在所述转动丝杠上,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贯穿所述第二气缸固定架与所述第二气缸接头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抱圈臂包括立板、连接板、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上抓圈辊和下抓圈辊,所述连接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板的上端,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两端,所述上抓圈辊安装在所述上固定板上,所述下抓圈辊固定在所述下固定板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底座、无杆气缸、移动滑轨和移动滑块,所述无杆气缸安装在所述固定底座上,所述无杆气缸的上表面与所述移动托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滑轨设置在所述固定底座的上端,所述移动滑块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托板的下表面,所述移动滑块安装在所述移动滑轨上,所述移动托板和所述固定底座通过所述移动滑块和所述移动滑轨的配合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丝杠的一端设置有手轮。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托板上设置有刻度尺,所述刻度尺位于所述第一滑块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托板的两端固定设置有轴承座,所述转动丝杠的两端设置在所述轴承座内。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丝杠和所述丝杠中间架之间设置有隔套。

进一步的,所述丝杠中间架设置在所述移动托板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对称设置在所述丝杠中间架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无杆气缸实现脱圈工序的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提高脱圈效率,并且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的立板、连接板、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上抓圈辊和下抓圈辊能够对钢圈进行稳定的夹持,保证工作的可靠性;通过设置的手轮和刻度尺,使操作工人在设备防护栏外部就可以转动手轮进行调节,缩短操作工人调整规格的时间,提高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刻度尺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

1、移动托板 2、夹持滑轨 3、第一滑块

4、手轮 5、转动丝杠 6、第一气缸

7、第一气缸固定架 8、抱圈臂 9、钢圈

10、第一气缸接头 11、丝杠中间架 12、上抓圈辊

13、上固定板 14、连接板 15、下固定板

16、下抓圈辊 17、立板 18、第二气缸固定架

19、第二气缸 20、第二气缸接头 21、隔套

22、轴承座 23、第二滑块 24、移动滑块

25、移动滑轨 26、无杆气缸 27、固定底座

28、刻度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钢丝圈缠绕机脱圈装置,包括移动托板1、夹持滑轨2、第一滑块3、第二滑块23、转动丝杠5、丝杠中间架11、第一气缸6、第一气缸固定架7、第一气缸接头10、第二气缸19、第二气缸固定架18、第二气缸接头20和抱圈臂8,夹持滑轨2固定设置在移动托板1的上表面上,第一滑块3和第二滑块23均滑动连接在夹持滑轨2上,第一滑块3和第二滑块23分别设置在夹持滑轨2的两端,第一气缸固定架7固定设置在第一滑块3的上表面,第一气缸6固定设置在第一气缸固定架7上,第二气缸固定架18固定设置在第二滑块23的上表面,第二气缸19固定设置在第二气缸固定架18上,抱圈臂8设置有两个,两个抱圈臂8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缸固定架7和第二气缸固定架18上,丝杠中间架11固定设置在移动托板1上,转动丝杠5贯穿抱圈臂8、第一气缸固定架7、丝杠中间架11和第二气缸固定架18设置,第一气缸接头10套设在转动丝杠5上,第一气缸6的活塞杆贯穿第一气缸固定架7与第一气缸接头10相连接,第二气缸接头20套设置在转动丝杠5上,第二气缸19的活塞杆贯穿第二气缸固定架18与第二气缸接头20相连接。

抱圈臂8包括立板17、连接板14、上固定板13、下固定板15、上抓圈辊12和下抓圈辊16,连接板14固定设置在立板17的上端,上固定板13和下固定板15对称设置在连接板14的两端,上抓圈辊12安装在上固定板13上,下抓圈辊16固定在下固定板15上。抱圈臂8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缸固定架7和第二气缸固定架18上,抱圈臂8通过立板17的下端分别与第一气缸固定架7和第二气缸固定架18相连接。

还包括固定底座27、无杆气缸26、移动滑轨25和移动滑块24,无杆气缸26安装在固定底座27上,无杆气缸26的上表面与移动托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移动滑轨25设置在固定底座27的上端,移动滑块24固定设置在移动托板1的下表面,移动滑块24安装在移动滑轨25上,移动托板1和固定底座27通过移动滑块24和移动滑轨25的配合滑动连接。

转动丝杠5的一端设置有手轮4。

移动托板1上设置有刻度尺28,刻度尺28位于第一滑块3一侧。

移动托板1的两端固定设置有轴承座22,转动丝杠5的两端设置在轴承座22内。

转动丝杠5和丝杠中间架11之间设置有隔套21。隔套21的设置可以调节轴承的游隙和预压。

丝杠中间架11设置在移动托板1的中间位置。

第一滑块3和第二滑块23对称设置在丝杠中间架11的两侧。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驱动用抱圈臂8将钢圈9缠绕线生产的钢丝圈从缠绕盘上取下,

工作时,设置在第一气缸固定架7上的抱圈臂8和设置在第二气缸固定架18上的抱圈臂8对称设置在在缠绕盘的两侧,此时第一气缸6的活塞杆和第二气缸19的活塞杆为伸长状态,钢圈9缠绕在缠绕盘上后,同时驱动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19,第一气缸6的活塞杆回缩至第一气缸6内,由于第一气缸接头10固定设置在转动丝杠5上,第一气缸6带动第一气缸固定架7、第一滑块3和安装在第一气缸固定架7上的抱圈臂8沿夹持滑轨2一同向丝杠中间架11方向运动,同时第二气缸19的活塞杆回缩至第二气缸19内,由于第二气缸接头20固定设置在转动丝杠5上,第二气缸19带动第二气缸固定架18、第二滑块23和安装在第二气缸固定架18上的抱圈臂8沿夹持滑轨2一同向丝杠中间架11方向运动,直至安装在第一气缸固定架7上的抱圈臂8和安装在第二气缸固定架18上的抱圈臂8将缠绕在缠绕盘上的钢圈9夹持住。抱圈臂8上的上抓圈辊12和下抓圈辊16分别固定住钢圈9上端和下端,此时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19停止运动,此时第一气缸6的活塞杆和第二气缸19的活塞杆为缩短状态。

驱动无杆气缸26,移动托板1在无杆气缸26的带动下,移动托板1下端固定的移动滑块24沿设置在固定底座27上的移动滑轨25作直线运动,带动移动托板1和夹持住的钢圈9一同做直线运动,直至到达存圈三角支架位置,无杆气缸26停止,再次同时启动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19,第一气缸6的活塞杆伸长,带动第一气缸6固定板、第一滑块3和安装在第一气缸6固定板上的抱圈臂8沿夹持滑轨2一同向丝杠中间架11反方向运动,同时第二气缸19的活塞杆伸长,带动第二气缸19固定板、第二滑块23和安装在第二气缸19固定板上的抱圈臂8沿夹持滑轨2一同向丝杠中间架11反方向运动,将钢圈9放置在存圈三角支架上,完成一次脱圈存圈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无杆气缸实现脱圈工序的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提高脱圈效率,并且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的立板、连接板、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上抓圈辊和下抓圈辊能够对钢圈进行稳定的夹持,保证工作的可靠性;通过设置的手轮和刻度尺,使操作工人在设备防护栏外部就可以转动手轮进行调节,缩短操作工人调整规格的时间,提高准确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