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压机二次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1658发布日期:2019-08-20 23:49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挤压机二次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造纸技术机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挤压机二次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造纸工业废纸制浆的发展趋势是:尽可能地将污染杂质在碎浆阶段去除,以节省电耗和减少后续浆料筛选设备,浆料除渣设备等去除污染物的负担;轻、重杂物尽可能的按原状除去,减轻后续工序的负担,转鼓碎浆机适用于这种情况。转鼓式碎浆机在完成碎浆、筛选的两个工序后。废纸由输送机送入缓慢转动的高浓碎浆区,随着转鼓转动被内壁上的刮板反复兜起到一定高度跌落,并与转鼓坚硬的内壁表面撞击,废纸分离成纤维,铁丝、包装袋、废纸残留物等外来杂质不被碎解。由于转鼓不断回转,并稍微倾斜,废纸浆沿着倾角前进,通过碎解区进入筛选区。在该区从转鼓侧加入稀释水,稀释的浆料通过筛孔进入浆池,轻、重杂质被反冲回鼓内,继续前进,在转鼓碎浆机末端排出,排出的转鼓碎浆机尾渣运输到挤压机通过挤压后沿出料口掉落在接渣车内运出。

在实际生产中转鼓碎浆机尾渣经挤压机挤压后出料口干度偏低,不能满足现场工艺需求,有一部分水从装车的车厢流到地面,造成环境污染。鉴于此种情况,迫切需要一种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进行干度提高的装置。

经检索:中国申请号为201721072686.0,申请日为2017.08.24,发明名称为:垃圾脱水装置,采用螺旋输送轴,脱水腔的过流面积不变,螺旋输送轴在输送方向上的螺旋叶片的直径发生变化,在传送物料的过程中,传送空间减小,对物料形成挤压效果,达到边传送边脱水的效果。该专利所述垃圾脱水装置对于垃圾脱水有较好的效果,但在造纸厂转鼓碎浆机尾渣处理中仅靠该装置仍不能达到工艺要求,并且新添置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又如中国申请号为201220169175.1,申请日为2012.04.20,发明名称为:一种尾渣挤压机,由机械加压装置、壳体、螺旋主轴、筛鼓、底座和传动装置构成,壳体设置在底座上,螺旋主轴穿过筛鼓位于壳体内,传动装置带动螺旋主轴旋转,机械加压装置设置在出料端的闸门处,筛鼓的直径为260mm。该专利所述的尾渣挤压机相对于螺旋式挤压机,其整机吨位较低,制作工作量及成本大大减小,动力消耗低,占地面积小,实际操作简便,运行稳定,生产能力大,可以替代螺旋挤压机进行挤压脱水。但处理后的尾渣会在运渣车停留一段时间,很难使尾渣中残留的水分不沿运渣车渗透下来,且需要新购进设备,并对设备进行管理,花费大量资金。

造纸生产中转鼓碎浆机尾渣经挤压机脱水后仍不能达到工艺要求,若采用大功率挤压机可达到工艺效果,但设备的购买以及使用和维修需要大量的费用,在节约费用以及连续生产的基础上,上述两种挤压机很难达成尾渣的工艺需求,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做出改进,一方面可达到工艺要求,减少现场污染,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的节约经费。现阶段存在的挤压机普遍不满足这两点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转鼓碎浆机尾渣经挤压机脱水处理后出料口干度偏低,不能满足现场工艺需求,有一部分水从装车的车厢流到地面,造成环境污染;新购进机器花费大量资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挤压机二次脱水装置,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增加截面控制部件,控制出料斗出口截面面积,对转鼓碎浆机尾渣二次脱水,满足现场工艺需求。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挤压机二次脱水装置,包括底座、侧板、推板、动力机构,所述的底座与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的推板与动力机构相连接,还包括截面控制部件,所述的底座在安装有截面控制部件的横向区域均布有孔洞;所述截面控制部件设置在至少一侧所述侧板的内表面,用于纵向改变尾渣在移动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动力机构施力于推板驱动尾渣在底座上移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底座上的孔洞直径为8mm-15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截面控制部件包括半圆形板,半圆形版半径为150-60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截面控制部件包括若干半圆形板,半圆形板之间沿出料方向半径呈线性增大,最大半圆形板半径为150-60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截面控制部件包括弧度板,弧度板为渐开线形状,最大外缘处距离侧板150-60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截面控制部件为可拆装,通过螺杆和螺母固定在侧板内侧。

作为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与底座固定连接,相接于侧板外侧。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支撑柱与侧板相接处设有挡板。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动力机构为螺杆传动装置或液压传动装置。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挤压机二次脱水装置包括底座、侧板、支撑柱、截面控制部件、盖板、推板、动力机构、挡板,底板、侧板和盖板形成一个空腔,推板在空腔内推动,使用时可为尾渣处理提供不同方向的压力,动力机构为推板提供动力,转鼓碎浆机尾渣在出料口处堆积,由推板缓慢推动、挤压,尾渣中含有的水分被挤出留在底板上,经底板上孔洞排出,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脱水的作用,又可连续作业,不耽误生产;

(2)本实用新型底板处的孔洞,使由于挤压尾渣产生的的水分不会滞留在底板上,及时的排水,不妨碍持续作业的脱水效果,底板的孔径根据实际生产线上转鼓碎浆机尾渣的经一次挤压的产出量以及尾渣的含水量确定大小;

(3)本实用新型在底板上通过螺杆螺母在两侧侧板内侧固定有截面控制部件,通过设有截面控制部件缩小出料口径,提高背压,增加了挤压机的脱水能力,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解决了转鼓碎浆机尾渣一次挤压后含水量较大的现象;

(4)本实用新型侧板接有的截面控制部件为可拆装装置,可根据实际生产所产生的尾渣量调整出料口截面的大小,实现连续生产;

(5)本实用新型支撑柱与侧板相接处有挡板,尾渣通过截面控制部件后,出料口径增大,压力减小,会造成垃圾脱离出料斗的现象,增加一个挡板,使尾渣继续留在出料斗内,避免了现场环境的污染;

(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截面控制部件为弧形板的出料斗主视图;

图2为截面控制部件为弧形板的出料斗左视图;

图3为截面控制部件为弧形板的出料斗俯视图;

图4为截面控制部件为多个弧形板套接的出料斗主视图。

图中:1、底座;2、侧板;3、支撑柱;4、截面控制部件;5、盖板;6、推板;7、动力机构;8、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挤压机二次脱水装置包括底座1、侧板2、支撑柱3、截面控制部件4、盖板5、推板6、动力机构7、挡板8,底座1上接有侧板2,底座1与侧板2、盖板5形成空腔,推板6在空腔内做往复运动,动力机构7为螺杆传动装置,具体的螺杆传动装置为市场上所销售的,支撑柱3焊接在底座1上与侧板2相接。截面控制部件4为两个直径为300mm的半圆形不锈钢板板,通过螺杆、螺母连接在两侧侧板2内侧,可根据一次脱水挤压的渣量调节不锈钢板的直径来改变出料斗出料口截面面积,底座1在安装有截面控制部件4的横向区域均布有直径为10mm孔洞,支撑柱3两侧之间连接有挡板8。

转鼓碎浆机尾渣经挤压机一次脱水后,尾渣被运送到出料斗进行出料,由于一次挤压脱水得到的尾渣含水量较高满足不了工艺需求,需进行二次脱水。出料斗处的尾渣由螺杆传动的推板6循环送料,实现挤压机二次脱水的连续作业。当挤压机日产尾渣50t,出料斗空腔出口处两侧均设有直径为300mm半圆形不锈钢板,尾渣在底座1、侧板2、盖板5形成的空腔内由推板6向前推动,出口处截面面积减小,增加尾渣的背压,尾渣中的水分由于提高的压力集中在尾渣底部,通过半圆形不锈钢板附近底座1上的直径为10mm的孔洞排出。尾渣经过不锈钢板后,压力减小易脱离出料斗,不锈钢板出口处设置挡板8,阻挡尾渣脱离出料斗对现场环境造成污染。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挤压机二次脱水装置,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截面控制部件4为两侧均有三个半圆形不锈钢板套接。使用多个不同大小弧形部件套接,可使截面控制部件4所受压力变为渐进式压力,减小了尾渣对单一弧形部件的压力,当挤压机日产尾渣100t,动力机构7为液压传动装置,具体的可以为液压缸,渐进式三个半圆形不锈钢板最大板直径为150mm,第二板直径为120mm,第三板直径为90mm,三个板沿尾渣移动方向固定安装,靠近盖板5的板为直径90mm的第三板,沿尾渣移动方向板直径依次增大,不锈钢板与底座1套接处有直径为14mm的孔洞,推板6推动尾渣向前运动,经过截面控制部件的套接不锈钢板,尾渣中含有的水分被挤出集中在底部,沿底座1上的孔洞排出,完成脱水过程,尾渣通过套接的不锈钢板后,所受压力减小,易向上翻出出料斗,造成现场的环境污染,增加挡板8,对尾渣的运动进行限制,便于尾渣顺利排出出料斗进入出料斗下的接渣车中。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挤压机二次脱水装置,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截面控制部件4为一侧设有一渐开线状弧度板。使用渐开线状弧度板,弧度板所受压力为渐进式压力,尾渣不会在部件连接处残留。当挤压机一次脱水日产尾渣量为75t,动力机构为螺杆传动,弧度板距安装侧侧板2最大距离为450mm,截面控制部件4所处区域底座1上均布有直径为12mm的孔洞。推板6推动尾渣向前运动,经弧度板处,一侧沿侧板内表面运动,另一侧沿弧度板表面运动,截面面积减小,压力增大,水分留在底座1上沿底座1上的孔洞排出,完成脱水过程。

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前提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