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落料工序自动化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3118发布日期:2019-04-24 00:59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一种落料工序自动化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压自动化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落料工序自动化生产线。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落料工序自动化生产线是先将板材剪成条料,然后人工送料进行冲压。由于上述生产工序存在生产效率低下,冲压时每次落下一片料,都需要人工用磁吸将产品取出才能继续生产。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和剪板工序增加成本。及物料流转和占用场地的成本,还会造成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的落料工序自动化生产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落料工序自动化生产线,其中,包括带刚打料杆的模具、在模具两侧分别设有的送料架和收料架,及在送料架一侧的模具上设有的滚轮送料机。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在下模上设有的刚性打料头。模具上设置有接料装置。接料装置包括在上模上设有与上模连接的第一连杆、在下模上设有与下模连接的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同时活动连接的第一转动销轴、与第一转动销轴分别连接的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在第三连杆的端部上设有与第三连杆活动连接的第二转动销轴、在第四连杆的端部上设有与第四连杆活动连接的第三转动销轴、与第二转动销轴活动连接的第五连杆、与第三转动销轴活动连接的第六连杆、与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端部连接的第四转动销轴,及在第一转动销轴上设有向上模与下模之间延伸的第七连杆和在第七连杆的端部上连接有的接料板。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运动时形成四边形剪刀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的效果。由于接料装置运动是随着模具的运动完成的,不需要电或气源,依托模具的传动方式,不但节约能源,故障率也很低,还有保养容易。另外,运转时整体结构极为安静,不造成工作场所的噪音。又由于接料装置是安装在模具上,不用另外购买外置设备,同时也节省工厂的占地空间,如此节省了生产成本。又由于滚轮送料机、模具和接料装置相互配合,实现自动化无人值守的生产,可大副提高生产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模具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模具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模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接料装置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接料装置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6所示,一种落料工序自动化生产线,包括带刚打料杆的模具1、在模具1两侧分别设有的送料架2和收料架3,及在送料架2一侧的模具1上设有的滚轮送料机4。模具1包括上模11、下模12、在下模12上设有的刚性打料头13。模具1上设置有接料装置5。接料装置5包括在上模11上设有与上模11连接的第一连杆51、在下模12上设有与下模12连接的第二连杆52、与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同时活动连接的第一转动销轴53、与第一转动销轴53分别连接的第三连杆54和第四连杆55、在第三连杆54的端部上设有与第三连杆54活动连接的第二转动销轴56、在第四连杆55的端部上设有与第四连杆55活动连接的第三转动销轴57、与第二转动销轴56活动连接的第五连杆58、与第三转动销轴57活动连接的第六连杆59、与第五连杆58和第六连杆59端部连接的第四转动销轴510,及在第一转动销轴53上设有向上模11与下模12之间延伸的第七连杆511和在第七连杆511的端部上连接有的接料板512。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三连杆54和第四连杆55运动时形成四边形剪刀的结构。

应用时,接料装置5运动是随着模具1的运动完成的,不需要电或气源,依托模具1的传动方式,不但节约能源,故障率也很低,还有保养容易。另外,运转时整体结构极为安静,不造成工作场所的噪音。接料装置5是安装在模具1上,不用另外购买外置设备,同时也节省工厂的占地空间,如此节省了生产成本。滚轮送料机4、模具1和接料装置5相互配合,实现自动化无人值守的生产,可大副提高生产的效率。

工作原理

接料装置5的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分别固定于上模11和下模12上。上模11和下模12分离时,接料装置5随之张开,第七连杆511带动接料板512在第一转动销轴53的转动下向前移动,深入模具1的内部,直到上模11上行顶到位,刚性打料头13才把粘在上模11的产品击出掉落到接料板512上。当上模11和下模12闭合时,四边形剪刀式的接料装置5在连杆结构的带动下,接到落料的接料板512退出模具1外围,之后掉落到模具1后方的料桶内。如此往复,再配合高速滚轮送料器可实现自动化生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