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铜件加工用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9537发布日期:2019-05-21 21:08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铸铜件加工用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铜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铸铜件加工用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铸铜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铸铜的历史非常悠久,且技术成熟。铸铜的工艺要比锻铜复杂,艺术创作的复原性好,因此适合成为精细作品的材料,很受艺术家的喜爱,尤其人物雕塑最为常见。但其容易氧化,所以要多注意保养。铸铜件主要由铁、碳和硅组成的合金的总称。在这些合金中,含碳量超过在共晶温度时能保留在奥氏体固溶体中的量。

目前,铸铜杆在机械领域的应用非常多,为了铸铜杆能更好的适用于机械部件中,经常需要对铸铜杆进行焊接,但是,在进行焊接加工时,无法根据铸铜杆的大小进行夹持固定,在铸铜杆不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焊接,很容易出现误差,从而导致铸铜杆的浪费,造成工作效率延缓,铸铜杆浪费以及成本增加的情况,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铸铜件加工用的固定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铸铜件加工用的固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铸铜件加工用的固定装置,包括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上端固定有两个固定盒,两个固定盒之间共同固定有保护盒,所述保护盒的下端固定在承载板的上端,所述保护盒内设有转动装置,所述固定盒内设有调节装置,且转动装置和调节装置相互连接,所述固定盒的一侧固定有套管,所述套管内设有移动装置,且移动装置和调节装置相互连接,所述移动装置上设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一端贯穿套管的侧壁并延伸至套管的一侧,所述移动杆的一端固定有夹持块,且两个夹持块相互对应,所述保护盒的上端固定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端设有放置槽,且两个夹持块分别位于放置槽的两侧,所述承载板的上端一侧固定有焊接设备,所述焊接设备的一端和放置槽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设置在保护盒内的第一转动杆,所述保护盒的一侧贯穿设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固定有转动轮,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三锥形齿轮,所述第一转动杆上固定套装有第四锥形齿轮,且第三锥形齿轮和第四锥形齿轮相互啮合,所述保护盒的两侧和两个固定盒的一侧分别贯穿设有两个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贯穿两个第二轴套并延伸至两个固定盒内,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一锥形齿轮,且第一锥形齿轮和调节装置相互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在固定盒内相对侧壁之间的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上固定套装有两个第二锥形齿轮,其中一个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一锥形齿轮相互啮合,另外一个第二锥形齿轮和移动装置相互连接。

优选地,所述移动装置包括两个滑块,所述套管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和滑块对应的滑槽,且两个滑块分别安装在两个滑槽内,两个滑块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移动杆的两侧,所述套管和固定盒的一侧共同贯穿设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内贯穿设有第一螺杆,所述移动杆的一端螺纹套接在第一螺杆的一端,所述第一螺杆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五锥形齿轮,且第五锥形齿轮和另外一个第二锥形齿轮相互啮合。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上端设有四个凹槽,所述凹槽内的底部设有通孔,所述保护盒的上端设有四个和通孔对应的螺纹盲孔,所述通孔内贯穿设有螺钉,所述螺钉的下端延伸至螺纹盲孔内,所述螺钉的上端位于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承载板的下端四角均固定有承载杆,所述承载杆的下端固定有垫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两个夹持块、支撑板和放置槽之间的配合,解决了铸铜件稳定性差的问题,将铸铜件放置到放置槽内,再利用夹持块进行夹持,提高了铸铜件的稳定性,防止在进行焊接时铸铜件发生移动造成浪费的情况发生;

2、通过转动装置、调节装置和移动装置的配合,能根据不同铸铜件的大小调节夹持块的位置,解决了实用性差的问题,达到了对不同大小的铸铜件都能进行稳定夹持的效果,方便了对铸铜件进行焊接,提高了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该装置解决了在对铸铜件进行焊接加工时不能稳定固定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不能对不同大小的铸铜件进行夹持固定的问题,避免了因铸铜件不能稳定固定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延误工作进度以及增加工人劳动强度的情况发生,灵活性强,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铸铜件加工用的固定装置固定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铸铜件加工用的固定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铸铜件加工用的固定装置的A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铸铜件加工用的固定装置的B处放大图。

图中:1第一螺杆、2第一锥形齿轮、3第二螺杆、4第二锥形齿轮、5固定盒、6保护盒、7承载板、8第一转动杆、9第三锥形齿轮、10第四锥形齿轮、11支撑板、12移动杆、13放置槽、14夹持块、15滑块、16滑槽、17焊接设备、18转动轮、19第二转动杆、20垫板、21承载杆、22套管、23第一轴套、24凹槽、25螺钉、26第五锥形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铸铜件加工用的固定装置,包括承载板7,方便支撑和固定,承载板7的上端固定有两个固定盒5,两个固定盒5之间共同固定有保护盒6,保护盒6的下端固定在承载板7的上端,保护盒6内设有转动装置,固定盒5内设有调节装置,且转动装置和调节装置相互连接,转动装置转动带动调节装置移动,固定盒5的一侧固定有套管22,套管22内设有移动装置,且移动装置和调节装置相互连接,移动装置上设有移动杆12,移动杆12的一端贯穿套管22的侧壁并延伸至套管22的一侧,移动杆12的一端固定有夹持块14,移动杆12移动时带动夹持块14移动,且两个夹持块14相互对应,通过转动装置、调节装置和移动装置的配合,方便带动移动杆12移动,进而带动夹持块14移动,方便对铸铜杆进行夹持固定;

保护盒6的上端固定有支撑板11,支撑板11的上端设有放置槽13,便于放置铸铜杆,且两个夹持块14分别位于放置槽13的两侧,承载板7的上端一侧固定有焊接设备17,便于对铸铜杆进行焊接,焊接设备17的一端和放置槽13相对应,承载板7的下端四角均固定有承载杆21,承载杆21的下端固定有垫板20,方便支撑承载板7,提高承载板7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铸铜杆的稳定性,方便进行焊接加工。

本实用新型中,转动装置包括设置在保护盒6内的第一转动杆8,保护盒6的一侧贯穿设有第二转动杆19,第二转动杆19的一端固定有转动轮18,转动轮18转动带动第二转动杆19转动,第二转动杆19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三锥形齿轮9,第二转动杆19转动带动第三锥形齿轮9转动,第一转动杆8上固定套装有第四锥形齿轮10,且第三锥形齿轮9和第四锥形齿轮10相互啮合,第三锥形齿轮9转动带动第四锥形齿轮1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动杆8转动,保护盒6的两侧和两个固定盒5的一侧分别贯穿设有两个第二轴套,第一转动杆8的两端分别贯穿两个第二轴套并延伸至两个固定盒5内,第一转动杆8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一锥形齿轮2,且第一锥形齿轮2和调节装置相互连接,第一转动杆8转动带动第一锥形齿轮2转动,从而为调节装置的移动提供动力。

本实用新型中,调节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在固定盒5内相对侧壁之间的第二螺杆3,第二螺杆3上固定套装有两个第二锥形齿轮4,其中一个第二锥形齿轮4和第一锥形齿轮2相互啮合,另外一个第二锥形齿轮4和移动装置相互连接,第一锥形齿轮2转动带动一个第二锥形齿轮4转动,该第二锥形齿轮4转动带动第二螺杆3转动,第二螺杆3转动带动另外一个第二锥形齿轮4转动,方便为移动装置提供动力。

本实用新型中,移动装置包括两个滑块15,套管22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和滑块15对应的滑槽16,且两个滑块15分别安装在两个滑槽16内,两个滑块15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移动杆12的两侧,方便移动杆12移动,减少移动杆12移动时遇到的阻力,套管22和固定盒5的一侧共同贯穿设有第一轴套23,第一轴套23内贯穿设有第一螺杆1,移动杆12的一端螺纹套接在第一螺杆1的一端,第一螺杆1转动带动移动杆12移动,第一螺杆1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五锥形齿轮26,且第五锥形齿轮26和另外一个第二锥形齿轮4相互啮合,第五锥形齿轮26移动时带动第一螺杆1移动,从而调节移动杆12的位置,方便根据铸铜杆的大小调节夹持块14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板11的上端设有四个凹槽24,凹槽24内的底部设有通孔,保护盒6的上端设有四个和通孔对应的螺纹盲孔,通孔内贯穿设有螺钉25,螺钉25的下端延伸至螺纹盲孔内,螺钉25的上端位于凹槽24内,方便安装和拆卸,提高安装和拆卸的效率,节省大量的时间。

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先将需要加工的铸铜件放置到支撑板11上的放置槽13内,然后转动转动轮18,转动轮18转动带动第二转动杆19转动,第二转动杆19转动带动第四锥形齿轮10转动,第四锥形齿轮10转动带动第三锥形齿轮9转动,第三锥形齿轮9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杆8转动,第一转动杆8转动带动两个第一锥形齿轮2转动,第一锥形齿轮2转动带动第二锥形齿轮4转动,第二锥形齿轮4转动带动第二螺杆3转动,第二螺杆3转动带动另一个第二锥形齿轮4转动,同时又带动第五锥形齿轮26转动,第五锥形齿轮26转动带动第一螺杆1转动,第一螺杆1转动带动移动杆12移动,移动杆12移动带动夹持块14移动,利用两个夹持块14将放置在放置槽13内的铸铜件进行夹持固定,然后再利用焊接设备17对铸铜件进行焊接加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