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线的抓取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98658发布日期:2019-06-22 01:32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线的抓取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线的抓取机构。



背景技术:

自动生产线是指由自动化机器体系实现产品工艺过程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是在连续流水线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加工对象自动地由一台机床传送到另一台机床,并由机床自动地进行加工、装卸、检验等;工人的任务仅是调整、监督和管理自动线,不参加直接操作;所有的机器设备都按统一的节拍运转,生产过程是高度连续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件需要从一个工位转移到另一个工位,需要机械手将工件抓取并转移到其他位置,现有技术的机械手抓取稳定性较低,影响自动线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线的抓取机构,提供一种抓取稳定性更好的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线的抓取机构,包括壳体、手爪、推板、内撑固定杆、连接件和连接销,所述的手爪包括L型爪体和气缸,所述的连接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壳体的一侧相连接,手爪通过连接销对称地设置在壳体的中部,所述的内撑固定杆通过连接销对称地设置在壳体的中部,所述的推板设置在壳体的下部,起到辅助支撑定位的作用。

进一步地,内撑固定杆包括气缸、轴承、连接杆、顶部套、内楔块、外楔块和端盖,所述的连接杆通过轴承与气缸相连接,所述的顶部套设置在连接杆的下部,所述的内楔块和外楔块分别设置在顶部套的上端和下端,所述的端盖设置在连接杆的末端。

进一步地,爪体的末端设置有贴片,用于固定工件。

进一步地,内撑固定杆的末端设置有贴片,用于固定工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内撑固定杆和手爪互相配合,准确固定工件并将工件转移到相应位置,提高了抓取工件的稳定性,可靠性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壳体,2、手爪,21、爪体,22、气缸Ⅰ,23、贴片Ⅰ,3、推板,4、内撑固定杆,41、气缸Ⅱ,42、轴承,43、连接杆,44、顶部套,45、内楔块,46、外楔块,47、端盖,48、贴片Ⅱ,5、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所示,一种自动线的抓取机构,包括壳体1、手爪2、推板3、内撑固定杆4、连接件5和连接销,所述的手爪2包括L型爪体21和气缸Ⅰ22,所述的连接件5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壳体1的一侧相连接,手爪2通过连接销对称地设置在壳体1的中部,所述的内撑固定杆4通过连接销对称地设置在壳体1的中部,所述的推板3设置在壳体1的下部,起到辅助支撑定位的作用。

进一步地,内撑固定杆4包括气缸Ⅱ41、轴承42、连接杆43、顶部套44、内楔块45、外楔块46和端盖47,所述的连接杆43通过轴承42与气缸Ⅱ41相连接,所述的顶部套44设置在连接杆43的下部,所述的内楔块45和外楔块46分别设置在顶部套44的上端和下端,所述的端盖47设置在连接杆43的末端。

进一步地,爪体21的末端设置有贴片Ⅰ23,用于固定工件。

进一步地,内撑固定杆4的末端设置有贴片Ⅱ48,用于固定工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下:抓取工件时,内撑固定杆4先定位工件,气缸Ⅱ41带动连接杆43运动,贴片Ⅱ48伸出并固定工件,然后手爪2抓取工件,气缸Ⅰ22带动爪体21运动到指定位置,贴片Ⅰ23伸出并固定工件,最后手爪2将工件移动到指定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内撑固定杆和手爪互相配合,准确固定工件并将工件转移到相应位置,提高了抓取工件的稳定性,可靠性好,实用性强。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