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用自动铰孔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4856发布日期:2019-08-09 22:05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用自动铰孔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制程设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轴承用自动铰孔机。



背景技术:

在轴承制程中,通常需要对轴承进行铰孔作业,现有的设备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作业效率及作业质量均受局限等不足。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用自动铰孔机,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对轴承内孔进行铰孔的作业效率,同时,提高轴承内孔的表面光洁度、孔隙率、圆度及尺寸精度,提升了轴承制程品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轴承用自动铰孔机,包括有铰孔机台主控单元、送料装置、铰孔单元和旋转送料机械手;所述送料装置具有上料工位,所述铰孔单元具有铰孔工位;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往复于上料工位与铰孔工位之间;

在上料工位处设置有第一顶料杆和用于驱动第一顶料杆升降动作的第一顶料杆驱动装置;在铰孔工位处设置有第二顶料杆和用于驱动第二顶料杆升降动作的第二顶料杆驱动装置;

所述铰孔单元包括有铰刀、用于驱动铰刀旋转动作的铰刀旋转驱动装置、用于带动铰刀升降动作的铰刀升降驱动装置;还配置有用于擦拭铰刀的擦拭单元;

所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分别连接于送料装置、第一顶料杆驱动装置、铰刀旋转驱动装置、铰刀升降驱动装置、旋转送料机械手、擦拭单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擦拭单元包括有擦拭带、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及可调式擦拭组件,可调式擦拭组件包括有旋转杆、用于驱动旋转杆旋转以靠近或远离铰刀的擦拭旋转驱动装置,旋转杆的一端连接于擦拭旋转驱动装置,旋转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导轮部,擦拭带传动连接于第一带轮、导轮部、第二带轮;所述擦拭旋转驱动装置连接于前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铰孔工位的一侧配置有用于下压工件的旋转定位机械手,所述旋转定位机械手连接于前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送料装置包括有铰孔机台震动料盘,铰孔机台震动料盘连接有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上料工位对应位于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的末端,第一顶料杆位于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的末端下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铰孔工位的一侧设置有下料槽,下料槽的末端连接有收料箱。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铰孔机主机架和位于铰孔机主机架一侧的独立式辅助机架;所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铰孔单元、旋转送料机械手及擦拭单元均设置于铰孔机主机架上,所述送料装置的铰孔机台震动料盘设置于独立式辅助机架上,所述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位于铰孔机主机架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具有可张合控制的弹性夹,弹性夹具有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及连接于第一夹臂、第二夹臂之间的弹簧;还设置有随同旋转送料机械手以抵推第一夹臂控制弹性夹张开的旋转板,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旋转到铰孔工位时,旋转板抵推第一夹臂的一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夹臂的另一端张开。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实现了自动上料、自动铰孔、自动擦拭铰刀等工序,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对轴承内孔进行铰孔的作业效率,同时,确保内孔不会有毛刺,提高轴承内孔的表面光洁度、孔隙率、圆度及尺寸精度,提升了轴承制程品质。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201、铰孔机台主控单元 202、送料装置

203、铰孔单元 204、旋转送料机械手

205、上料工位 206、铰孔工位

207、第一夹臂 208、第二夹臂

209、弹簧 210、旋转板

211、下料槽 212、收料箱

213、擦拭带 214、第一带轮

215、第二带轮 216、旋转杆

217、铰孔机主机架 218、独立式辅助机架

219、旋转定位机械手。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一种轴承用自动铰孔机,包括有铰孔机台主控单元201、送料装置202、铰孔单元203和旋转送料机械手204;所述送料装置202具有上料工位205,所述铰孔单元203具有铰孔工位206;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往复于上料工位205与铰孔工位206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具有可张合控制的弹性夹,弹性夹具有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及连接于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之间的弹簧209;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的一端(也可以指前端)之间用于夹持工件,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的另一端(也可以指后端)之间用于连接前述弹簧209,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两者的中段部位枢接在一起,这样,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形成X状结构,在按压第一夹臂207的后端部位时,弹簧209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夹臂207的前端部位向外张开。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204连接有用于驱动其旋转动作的驱动装置,一般选用电机,还设置有随同旋转送料机械手204以抵推第一夹臂207控制弹性夹张开的旋转板210;此处,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204是沿着弧形导引板往复位移动作的,当旋转送料机械手204旋转到铰孔工位206时,旋转板210抵推第一夹臂207的一端,弹簧209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夹臂207的另一端张开。

在上料工位205处设置有第一顶料杆和用于驱动第一顶料杆升降动作的第一顶料杆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送料装置202包括有铰孔机台震动料盘,铰孔机台震动料盘连接有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上料工位205对应位于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的末端,第一顶料杆位于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的末端下方。

在铰孔工位206处设置有第二顶料杆和用于驱动第二顶料杆升降动作的第二顶料杆驱动装置;所述铰孔工位206的一侧配置有用于下压工件的旋转定位机械手219,所述旋转定位机械手219连接于前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201。所述铰孔工位206的一侧设置有下料槽211,下料槽211的末端连接有收料箱212。

所述铰孔单元203包括有铰刀、用于驱动铰刀旋转动作的铰刀旋转驱动装置、用于带动铰刀升降动作的铰刀升降驱动装置;还配置有用于擦拭铰刀的擦拭单元,本实施例中,所述擦拭单元包括有擦拭带213、第一带轮214、第二带轮215及可调式擦拭组件,可调式擦拭组件包括有旋转杆216、用于驱动旋转杆216旋转以靠近或远离铰刀的擦拭旋转驱动装置,旋转杆216的一端连接于擦拭旋转驱动装置,旋转杆216的另一端连接有导轮部,擦拭带213传动连接于第一带轮214、导轮部、第二带轮215;所述擦拭旋转驱动装置连接于前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201。

所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201分别连接于送料装置202、第一顶料杆驱动装置、铰刀旋转驱动装置、铰刀升降驱动装置、旋转送料机械手204、擦拭单元,以实现对整个铰孔机的智能控制。

还有,本实施例中,轴承用自动清洗机的机架并非整体一体式,其设计为两部分,即包括有铰孔机主机架217和位于铰孔机主机架217一侧的独立式辅助机架218;所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201、铰孔单元203、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及擦拭单元均设置于铰孔机主机架217上,所述送料装置202的铰孔机台震动料盘设置于独立式辅助机架218上,所述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位于铰孔机主机架217上。

接下来,大致介绍一下本实施例之轴承用自动铰孔机的动作过程:

1、工件经铰孔机台震动料盘排序输出,沿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输送至末端;此时,旋转送料机械手204位于上料工位205,其弹性夹的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的前端对应正对位于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上最前端的工件上方,最前端的工件在第一顶料杆的向上顶料动作作用下向上推入弹性夹内;

2、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夹住工件从上料工位205旋转至铰孔工位206,此时,工件对应位于铰孔工位206处,旋转板210抵推弹性夹使其张开,旋转定位机械手219也旋转到铰孔工位206,于工件上方将工件下压进入铸模内(随后,旋转送料机械手204以空载状态旋转到上料工位205,旋转定位机械手219也朝向铰孔工位206外侧旋转以远离铰孔工位206;)铰刀向下旋转以对工件进行铰孔作业;

3、完成铰孔作业后,铰刀上升脱离工件;工件在第二顶料杆的向上顶料动作作用下向上凸露于铰孔工位206;前述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已进入下一次送料循环,在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夹住下一工件从上料工位205旋转至铰孔工位206时,利用旋转送料机械手204顺势将上一次已经铰孔完毕的工件推出铰孔工位206,落入下料槽211,并沿下料槽211滑落入收料箱212内;

对于铰刀的擦拭,可以依需设定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或者是铰孔加工设定个数工件后进行一次;本实施例中,铰刀通常是有三个不同高度状态,即,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高度、第二高度及第三高度,在铰孔机主机架217上可以配置三个指示灯以用于直观体现当前铰刀所在高度;铰刀在第一高度时,表示擦拭位置高度,可调式擦拭组件旋转动作靠近铰刀,利用擦拭对铰刀进行擦拭除屑,擦拭作业完成之后,可调式擦拭组件旋转动作远离铰刀并复位;铰刀在第二高度时,表示待铰孔动作状态;铰刀在第三高度时,表示正在铰孔动作状态;如此,也能够让操作人员清楚获知铰刀当前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实现了自动上料、自动铰孔、自动擦拭铰刀等工序,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对轴承内孔进行铰孔的作业效率,同时,确保内孔不会有毛刺,提高轴承内孔的表面光洁度、孔隙率、圆度及尺寸精度,提升了轴承制程品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