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06779发布日期:2020-02-22 03:41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整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特别涉及一种整形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不同级别的市场研发出对应级别的显示设备,中高端的显示设备造型立体化,具有较高的金属质感,该显示设备中的前壳一般由制件经折弯装置一体折弯成型。

在相关技术中,制件经折弯装置一体折弯,以形成前壳的折弯段,在制件折弯时,前壳的圆角的外边缘受到拉应力作用,内边缘受到压应力作用,导致前壳的圆角的半径较大,使得显示设备的窄薄化设计受到限制,并且前壳对面板的角部的保护力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形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经折弯装置一体折弯的制件的圆角半径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整形装置,该整形装置用于对制件的圆角进行整形,所述制件还包括通过所述圆角相连接的两直板,所述整形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其上设有两第一轨道;两压合单元,分别安装于对应的所述第一轨道上;所述压合单元包括滑台、升降组件和压座;所述滑台上设有用于定位一所述直板的定位槽;所述滑台能够沿所述第一轨道移动;两所述压合单元的所述滑台的移动方向的相交处设有对应收容所述圆角的间隙,该间隙连通各所述定位槽;所述升降组件安装于所述滑台上,连接并带动所述压座压合或脱离所述滑台,而使所述压座压紧或松放所述制件;及挤形单元,包括驱动件、支座和两推杆;各所述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支座,另一端铰接所述支撑单元,并与所述滑台的端部抵接;所述驱动件连接并驱动所述支座直线移动,且带动各所述推杆与所述滑台抵接的一端摆动,使得两所述滑台中相对的端部相互靠近,并带动两所述直板朝向所述圆角挤压以减小所述圆角的半径。

可选的,所述整形装置还包括两复位单元,两所述复位单元与两所述压合单元一一对应;所述复位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撑单元上,弹性连接所述滑台上,使得所述滑台在弹性力作用下复位。

可选的,所述复位单元包括:安装座,安装于所述支撑单元上;拉杆,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拉杆的末端与所述滑台固定连接;及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拉杆的外周上;所述弹性件一端连接所述安装座,另一端连接所述拉杆的头部,使得所述拉杆在所述压座脱离所述滑台时带动所述滑台复位。

可选的,各所述推杆与所述滑台抵接的一端设有圆弧部,该圆弧部的圆心与所述推杆相对于所述支撑单元转动的转动轴线之间具有间隔。

可选的,两所述第一轨道之间具有夹角;两所述滑台的贴合端的端面平行,且与所述夹角的角度中分线平行。

可选的,两所述推杆沿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的轴线对称布置;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的轴线和所述夹角的角度中分线平行。

可选的,所述支撑单元上设有贯通的多个避让孔;多个所述避让孔在所述滑台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固定座,固设于所述滑台上,并随所述滑台的移动而移动;及多个气缸,安装于所述固定座上,且与多个所述避让孔一一对应;各所述气缸的输出轴贯穿所述支撑单元和所述固定座,以连接并带动所述压座升降;所述气缸的输出轴穿设于所述避让孔。

可选的,所述滑台上固设有多个导向杆,各所述导向杆分布于相邻的两所述气缸之间;各所述导向杆的轴线平行于所述气缸的输出轴的轴线;各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压座,而使所述压座在多个所述导向杆的导向作用下升降。

可选的,所述第一轨道包括第一轨道槽和分列于所述第一轨道槽两侧的第一挡板,该第一挡板安装于所述支撑单元,并抵接所述滑台上。

可选的,所述支撑单元还设有第二轨道,所述支座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轨道上;所述整形装置还包括限位座,该限位座安装于所述支撑单元上,并位于所述第二轨道的一端;所述限位座的一侧凸设有限位板,该限位板与所述支撑单元间隔相对,并抵接所述支座的上端。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整形装置中,压合单元包括滑台、升降组件和压座,滑台能够沿第一轨道移动,滑台上设有用于定位直板的定位槽,升降组件安装于滑台上,连接并带动压座压合或脱离滑台,而使压座压紧或松放制件的直板,通过压座压紧制件使得制件的表面受到压座的挤压力,制件稳固地压紧于压座和滑台之间,并且抑制制件的表面在整形过程中的起皱,而在压座松放直板时,制件便于脱离滑台。

另外,驱动件连接并驱动支座直线移动,且带动各推杆与滑台接触的一端摆动,使得两滑台中相对的端部相互靠近,并带动两直板朝向圆角汇聚以调整制件的圆角,其中,受两压合单元对应压合的两直板的内壁受到汇聚于圆角处的拉应力,该拉应力带动两直板的物料汇聚地流向于圆角上,从而该圆角的半径实现缩小,进而提高制件1对其他部件的角部的保护力度和便于显示设备的窄薄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整形装置的制件的部分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整形装置的制件的原始状态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整形装置的制件的整形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的爆炸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沿图6的a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7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中支撑单元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中压合单元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中压合单元对直板的压合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中压合单元对直板的松放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中挤形单元的结构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中挤形单元与压合单元的部分连接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制件;11、直板;12、圆角;13、平板;

2、整形装置;21、支撑单元;211、平台;2111、第一轨道;2112、第二轨道;2113、避让孔;2114、挡板;212、支脚;22、压合单元;22a、间隙;221、滑台;2211、滑动部;2211a、凹槽;2211b、凸台;2212、定位部;2212a、定位槽;222、升降组件;2221、固定座;2222、气缸;2223、导向杆;223、压座;23、挤形单元;231、驱动件;232、支座;233、推杆;2331、圆弧部;234、第一转轴;235、第二转轴;236、限位座;2361、限位板;24、复位单元;241、安装座;242、拉杆;243、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针对不同级别的市场研发出对应级别的显示设备,中高端的显示设备造型立体化,具有较高的金属质感,该显示设备中的前壳一般由制件经折弯装置一体折弯成型。

在相关技术中,制件经折弯装置一体折弯,以形成前壳的折弯段,在制件折弯时,前壳的圆角的外边缘受到拉应力作用,内边缘受到压应力作用,导致前壳的圆角的半径较大,使得显示设备的窄薄化设计受到限制,并且前壳对面板的角部的保护力度较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整形装置2的制件1的部分结构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整形装置2的制件1的原始状态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用于整形装置2的制件1的整形状态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2的立体图。

参阅图1至图4所示,制件1为整体连续结构,由两直板11、圆角12和平板13构成。两直板11和圆角12一同由平板13的边缘向前折弯而成。制件1对其他部件的角部的保护力度和便于显示设备的窄薄化设计

直板11呈平板状,两直板11分别对应与平板13的左右两侧边缘相接。圆角12的截面呈圆弧状,圆角12的两侧分别与两直板11平滑过渡相接。圆角12截面圆弧的两端对应于圆角12的两侧位置,即圆弧的两端分别与两直板11相接。具体的,两直板11相互垂直,此处并不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整形装置2,该整形装置2主要用于对制件1的圆角12进行整形。通过整形装置2带动两直板11朝向圆角12挤压以减小制件1的圆角12,其中,两直板11的内壁受到汇聚于圆角12处的拉应力,该拉应力带动两直板11的物料汇聚地流向于圆角12上,从而该圆角12的半径实现缩小,进而提高制件1对其他部件的角部的保护力度和便于显示设备的窄薄化设计。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2的爆炸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2中支撑单元21的结构图。

结合图5和图9所示,整形装置2主要包括支撑单元21、两压合单元22、挤形单元23和两复位单元24,两压合单元22分别安装于支撑单元21上,并对两直板11压紧,两压合单元22在挤形单元23的带动下朝向制件1的圆角12的方向上移动,使得受压合单元22压合的两直板11的内壁受到汇聚于圆角12处的拉应力,从而该圆角12的半径实现缩小。

支撑单元21包括平台211和连接平台211的多个支脚212,多个支脚212共同支撑于平台211。

平台211的上表面设有两第一轨道2111、第二轨道2112和多个避让孔2113,两第一轨道2111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可选的为直角,以对应于两压合单元22的布置。两第一轨道2111与第二轨道2112间隔布置。第二轨道2112对应于挤形单元23布置。第一轨道2111设有第一轨道槽,第二轨道2112设有第二轨道槽。

多个避让孔2113对应设置于各第一轨道2111上,该避让孔2113用于避免两压合单元22在移动的过程中与平台211干涉。具体的,避让孔2113为长条通孔。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2的俯视图。图7是沿图6的a向的剖视图。图8是图7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阅图6至图8所示,两压合单元22分别安装于对应的第一轨道2111上,并与两第一轨道2111一一对应。压合单元22包括滑台221、升降组件222和压座223,升降组件222具有多个,多个升降组件222安装于滑台221上,连接并带动压座223压合或脱离滑台221,而使压座223压紧或松放制件1的直板11。

滑台221包括滑动部2211和定位部2212,定位部2212安装于滑动部2211上,并随滑动部2211的移动而移动。

滑动部2211可移动地安装于第一轨道2111上,并能够沿第一轨道2111的长度方向移动。

滑动部2211可选的呈矩状。滑动部2211的两侧设有凹槽2211a,可选的,凹槽2211a的下侧壁位于平台211的上表面的下方,平台211上还设有多组挡板2114,各组挡板2114对应于第一轨道槽设置,并安装支撑单元21的平台211上。

一组挡板2114可选设有两个,两挡板2114分列于第一轨道槽的两侧,且抵接凹槽2211a的下侧壁,以避免滑动部2211在移动的过程中翘起,从而提高滑动部2211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滑台221的稳定性。

定位部2212上设有贯通的定位槽2212a,定位槽2212a根据直板11的外轮廓设置,以定位直板11。可选的,定位槽2212a的内壁贴合于直板11的内壁。

在两压合单元22中,两压合单元22的两定位部2212在的移动方向的相交处设有对应收容圆角12的间隙22a,该间隙22a连通各定位槽2212a,通过间隙22a提供了圆角12的整形空间,从而提高圆角12的整形顺畅度。

其中,滑动部2211沿第一轨道2111的长度方向移动,而定位部2212随滑动部2211的移动而移动,在两定位部2212相互贴合时,两定位部2212贴合的一端为定位部2212的贴合端,两滑台221的的定位部2212的贴合端的端面平行,且与两第一轨道2111之间的夹角的角度中分线平行,便于两定位部2212同时对两直板11的内壁产生拉应力,该拉应力的方向汇聚于圆角12上。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2中压合单元22的结构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2中压合单元22对直板11的压合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2中压合单元22对直板11的松放示意图。

结合图10至图12所示,压座223与定位部2212一一对应,与定位部2212间隔相对,且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压合或远离定位部2212,以实现压座223压紧或松放制件1。通过压座223压紧制件1,使得制件1在沿第一轨道2111的长度方向移动时与滑台221的滑动部2211保持静止状态,进一步地缩小制件1的圆角12的半径。

在压座223压紧制件1时,压座223的下侧表面贴合于制件1的表面,使得制件1受到压座223和定位部2212之间的挤压力,通过压座223压紧制件1使得制件1的表面受到压座223的挤压力,制件1稳固地压紧于压座223和定位部2212之间,并能够随着压合单元22的移动而移动,使得制件1的直板12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只能沿着预定方向流动,从而制件1的圆角12产生塑性变形,实现制件1的尖角造型,并且抑制制件1的表面在整形过程中的起皱。

而在压座223松放制件1时,压座223与定位部2212之间的空间便于制件1脱离定位部2212。

升降组件222与滑台221一一对应,安装于滑台221上,连接并带动压座223压合或脱离滑台221的定位部2212,而使压座223压紧或松放制件1。

升降组件222包括固定座2221和气缸2222,气缸2222安装于固定座2221上,固定座2221固设于滑动部2211上,并随滑动部2211的移动而移动。

气缸2222的输出轴贯穿支撑单元21的平台211和固定座2221,以连接并带动压座223升降,从而实现压座223压合或脱离滑台221的定位部2212。其中,气缸2222的输出轴穿设于避让孔2113,通过避让孔2113防止气缸2222在移动过程中与平台211的干涉。

可选的,气缸2222具有多个,多个气缸2222的输出轴共同作用于压座223上。气缸2222和避让孔2113一一对应,多个避让孔2113可选的在滑台22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升降组件222还包括多个导向杆2223,该导向杆2223的轴线平行于气缸2222的输出轴的轴线。导向杆2223固设于滑动部2211上,且穿设于压座223,而使压座223在导向杆2223的导向作用下升降,通过导向杆2223提高压座223的升降顺畅度和平稳度。

可选的,各导向杆2223分布于相邻的两气缸2222,从而进一步提高压座223的升降顺畅度和平稳度。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2中挤形单元23的结构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2中挤形单元23与压合单元22的部分连接图。

参阅图13至图14所示,挤形单元23包括驱动件231、支座232、两推杆233和限位座236。挤形单元23通过与两压合单元22联动,带动两压合单元22同时朝向圆角12挤压,从而减小制件1的圆角12。

具体的,制件1的圆角12的半径由r≥5mm变为r≤1mm,由于挤形单元23和压合单元22均对制件1的直板11施加作用力,故挤形单元23和压合单元22的材料可选的经调制的45#钢,此处不做限定。

驱动件231安装于平台211上,作为挤形单元23的动力源。驱动件231可选的为气缸与液压缸。驱动件231的输出轴的轴线和夹角的角度中分线平行。

驱动件231连接并驱动支座232直线移动,而支座232可移动地安装于第二轨道2112,通过第二轨道2112提高支座232的移动平稳度。

可选的,支座232上还设有限位座236,该限位座236安装于支撑单元21的平台211上,并位于第二轨道2112的一端。限位座236的一侧凸设有限位板2361,该限位板2361与支撑单元21的平台211间隔相对,并抵接支座232的上端,从而防止支座232在移动过程中翘起,进一步地提高支座232的移动平稳性。

各推杆233的一端铰接支座232,另一端铰接支撑单元21的平台211上,并与滑台221的滑动部2211的端部抵接,具体的,推杆233和支座232之间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234,推杆233和滑动部2211之间设有第二转轴235,通过支座232的移动实现推杆233绕第二转轴235摆动。

两推杆233沿驱动件231的输出轴的轴线对称布置,从而实现驱动件231同时带动两推杆233,并且提高两推杆233的联动性。

推杆233与滑台221的滑动部2211抵接的一端设有圆弧部2331,该圆弧部2331便于推杆233与滑动部2211抵接。

该圆弧部2331的圆心与第二转轴235的轴线错位设置,使得圆弧部2331的圆心与推杆233相对于平台211的转动的转动轴线之间具有间隔,从而实现圆弧部2331相对于滑动部2211的摆动,以实现滑动部2211沿第一轨道2111移动。

驱动件231驱动支座232沿第二轨道2112移动,且同时带动两推杆233与滑台221抵接的一端摆动,推杆233的圆弧部2331相对于滑台221的滑动部2211的摆动,使得两滑台221的定位部2212中相对的端部相互靠近或远离。

在驱动件231的输出轴处于伸出状态时,两推杆233的圆弧部2331相对于滑动部2211摆动,使得两滑动部2211在朝向圆角12的方向上挤压,此时制件1处于压合状态,两定位部2212中相对的端部相互靠近,并带动两直板11朝向圆角12挤压以减小制件1的圆角12。

在制件1的圆角12完成整形工序后,升降组件222带动压座223在高度方向上远离定位部2212,以实现压座223松放制件1,从而便于制件1脱离于定位部2212。

在压座223完全远离定位部2212时,驱动件231的输出轴才能开始复位,此时,两推杆233的圆弧部2331相对于滑动部2211摆动,使得两滑动部2211在背向圆角12的方向上移动,两定位部2212中相对的端部相互远离。

复位单元24具有两个,两复位单元24与两压合单元22一一对应。复位单元24安装于支撑单元21的平台211上,弹性连接滑台221的滑动部2211上,使得滑动部2211在弹性力作用下复位,从而实现压合单元22的复位,并且保证两压合单元22在初始状态的间隙22a。其中,复位单元24对滑动部2211施加的弹性力能够将压合单元22在整形动作之后预置到初始位置,以便实现下一个整形动作,进而实现循环操作。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装置2的俯视图。图7是沿图6的a向的剖视图。

参阅图6和图7所示,复位单元24包括安装座241、拉杆242和弹性件243。

安装座241支撑单元21的平台211上,安装座241可以通过螺丝固设于平台211上。拉杆242可移动地穿设于安装座241上,拉杆242的末端与滑台221的滑动部2211固定连接。

可选的,滑动部2211凸设有凸台2211b,该凸台2211b位于滑动部2211远离圆角12的一端上。凸台2211b与拉杆242的末端固定连接。

弹性件243套设于拉杆242的外周上,弹性件243可选的为拉簧。弹性件243一端连接安装座241,另一端连接拉杆242的头部,使得拉杆242在压座223脱离滑台221的定位部2212时带动滑动部2211复位,并且保证两压合单元22在初始状态的间隙22a。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整形装置2中,压合单元22包括滑台221、升降组件222和压座223,滑台221能够沿第一轨道2111的长度方向移动,滑台221上设有用于定位直板11的定位槽2212a,升降组件222安装于滑台221上,连接并带动压座223压合或脱离滑台221,而使压座223压紧或松放制件1,通过压座223压紧制件1使得制件1的表面受到压座223的压力,制件1稳固地压紧于压座223和滑台221之间,并且抑制制件1的表面在整形过程中的起皱,而在压座223松放制件1时,制件1便于脱离滑台221。

另外,驱动件231连接并驱动支座232直线移动,且带动各推杆233与滑台221接触的一端摆动,使得两滑台221中相对的端部相互靠近,并带动两直板11朝向圆角12挤压以减小制件1的圆角12,其中,受两压合单元22对应压合的两直板11的内壁受到挤压于圆角12处的拉应力,该拉应力带动两直板11的物料汇聚地流向于圆角12上,从而该圆角12的半径实现减小,进而提高制件1对其他部件的角部的保护力度和便于显示设备的窄薄化设计。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