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增压拉伸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3420发布日期:2020-05-12 17:28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增压拉伸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伸模具。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一种典型的拉伸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上模1’(也叫凸模)、下模2’(也叫凹模)、压边圈3’、上压缸4’和下顶缸5’,上压缸4’和下顶缸5’均由一油压机6’提供油压,以对待拉伸的毛胚200压住向下移动,完成这个拉延压边作用。

在拉伸模具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模具实际需要的拉延成型吨位(油压机的上压缸吨位)不是很大,但是又要对模具的压边力的吨位(也就是油压机的下顶缸吨位)要求很高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标准油压机的上压缸吨位要远大于下顶缸的吨位(例如800吨的油压机上压缸吨位能够达到800吨,但是下顶缸却只能达到160吨)。这样导致在设计模具选择机台时,为了使达到模具压边力的要求(油压机的下顶缸吨位),不得不在选型时选择吨位更大的油压机设备,这样浪费掉生产资源,冲压生产的零件核算成本与油压机的吨位大小息息相关。大的吨位意味着大的成本。在小型拉延模具上,对压边力要求不高,一般我们能够用弹簧或者氮气缸来代替油压机的下顶缸的作用。但是在中大型模具上,对压边力的要求就比较高了,这时候弹簧或者氮气缸的吨位就满足不了大吨位的压边力了,只能用油压机的下顶缸来工作。例如压边力需要200吨,就需要放在下缸压力能达到200吨压力的油压机上,设计模具时就会第一选择下缸压力达到200吨的油压机,也就是要选择1200吨压力的油压机。但实际上设计要求的油压机吨位可能只需要500吨就够了。而目前业内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自增压拉伸模具,模具上自带一套压力系统,以对压边力作一个补充,从而在满足下顶缸的压力足够的前提下,降低上压缸吨位。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增压拉伸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压边圈、上压缸和下顶缸,所述下模和所述压边圈均设于所述上模的下方,且所述压边圈位于所述下模的外圈,所述上压缸设在所述上模的上方并通过所述上模为所述下模和所述压边圈提供压紧力,所述下顶缸为所述压边圈提供上顶力,所述上压缸和下顶缸均连接于一油压机,还包括一自带油压系统,所述自带油压系统包括复数个小油缸,复数个所述小油缸固定于所述压边圈上,且小油缸的顶杆自上而下作用于所述下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自带油压系统还包括至少一分流阀和至少一液压泵,一所述液压泵通过一分流阀分别连接至多个所述小油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压边圈的侧面设有复数个侧向开口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面设有一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一通孔,所述小油缸的缸体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且所述顶杆由所述通孔伸向所述下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容置槽的顶面和小油缸的缸体之间还设有一垫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增压拉伸模具上自带一套压力系统,能从压边圈施加压力于下模,以对压边力作一个补充,从而在满足下顶缸的压力足够的前提下,降低上压缸吨位,大大地降低了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增压拉伸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增压拉伸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具自带的油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模具自带的油压系统在去除压边圈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增压拉伸模具100,包括上模1、下模2、压边圈3、上压缸4和下顶缸5,所述下模2和所述压边圈3均设于所述上模1的下方,且所述压边圈3位于所述下模2的外圈,所述上压缸4设在所述上模1的上方并为所述上模提供压紧力,所述下顶缸5设于所述下模2的下方并为所述下模2提供上顶力,所述上压缸4和下顶缸5均连接于一油压机7(未图示)。

本实用新型的自增压拉伸模具还包括一自带油压系统6,所述自带油压系统6包括复数个小油缸61、至少一分流阀62和至少一液压泵63,复数个所述小油缸61固定于所述压边圈3上,且小油缸61的顶杆612自上而下作用于所述下模2。一所述液压泵63通过一分流阀62分别通过油管64连接至多个所述小油缸61。即可由一个液压泵63为多个小油缸6供油。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压边圈3的侧面设有复数个侧向开口的容置槽32,所述容置槽32的底面设有一固定板34,固定板34上设有一通孔36,所述小油缸61的缸体固定在所述固定板34上,且所述顶杆612由所述通孔36伸向所述下模。

所述容置槽32的顶面和小油缸61的缸体614之间还设有一垫板38,可以增加压边圈3的受力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模具工作时,上压缸4抬高上模1离开,下顶缸5的顶杆52将压边圈3顶起,同时液压泵63供油将分布的小油缸61顶出顶杆。准备拉延时,上模1向下先接触压边圈3一起将待拉伸的毛胚200压住向下移动,这时候下顶缸5逐渐受力,模具上的小油缸61也开始受力,在下顶缸5和小油缸61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这个拉延压边作用。

本实用新型将小型油缸均匀分布在模具的压边圈3上,小油缸61的顶杆612作用在下模2上,能从压边圈3施加压力于下模2,以对压边力作一个补充,从而在满足下顶缸5的压力足够的前提下,降低上压缸4的吨位。

现以原需要1200吨油压机的模具为例,即下顶缸5需要200吨,上压缸4只需800吨。改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后,只需800吨油压机就能完成,也就是说只需达到上压缸4的需求即可。在模具工作时,下顶缸5起主要作用,准备拉延时,下顶缸5与小油缸61共同作用,完成这个拉延压边作用,由于800吨油压机油压机的下顶缸5为160吨,如果这时候所有小油缸61共同作用力为40吨,那么压边力的总和就能达到200吨,这样我们就能够在800吨的压力机上完成本需要在1200吨上完成的工作,大大地降低了上压缸吨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增压拉伸模具上自带一套压力系统,能从压边圈施加压力于下模,以对压边力作一个补充,从而在满足下顶缸的压力足够的前提下,降低上压缸吨位。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增压拉伸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压边圈、上压缸和下顶缸,所述下模和所述压边圈均设于所述上模的下方,且所述压边圈位于所述下模的外圈,所述上压缸设在所述上模的上方并通过所述上模为所述下模和所述压边圈提供压紧力,所述下顶缸为所述压边圈提供上顶力,所述上压缸和下顶缸均连接于一油压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自带油压系统,所述自带油压系统包括复数个小油缸,复数个所述小油缸固定于所述压边圈上,且小油缸的顶杆自上而下作用于所述下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增压拉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带油压系统还包括至少一分流阀和至少一液压泵,一所述液压泵通过一分流阀分别连接至多个所述小油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增压拉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圈的侧面设有复数个侧向开口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面设有一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一通孔,所述小油缸的缸体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且所述顶杆由所述通孔伸向所述下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增压拉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顶面和小油缸的缸体之间还设有一垫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增压拉伸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压边圈、上压缸和下顶缸,所述下模和所述压边圈均设于所述上模的下方,且所述压边圈位于所述下模的外圈,所述上压缸设在所述上模的上方并通过所述上模为所述下模和所述压边圈提供压紧力,所述下顶缸为所述压边圈提供上顶力,所述上压缸和下顶缸均连接于一油压机,还包括一自带油压系统,所述自带油压系统包括复数个小油缸,复数个所述小油缸固定于所述压边圈上,且小油缸的顶杆自上而下作用于所述下模。本实用新型模具上自带一套压力系统,以对压边力作一个补充,从而在满足下顶缸的压力足够的前提下,降低上压缸吨位,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陈旭燎;高航;余仕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州汇龙机械模具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05
技术公布日:2020.05.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