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6973发布日期:2020-05-22 20:31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弹性针生产应用领域,具体涉及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中,有一种弹性针包含有圆环部和处于圆环部下部的引脚,这一弹性针在生产过程初始状态下,两个引脚呈八字型,并延伸出圆环部的外侧,因此需要将两个引脚压到与圆环的直径保持一致。

传统工艺中所采用的传送轨道一般两根轨道拼接而成,轨道拼接处为一条直缝,由于弹性针的体积较小,在传送过程中容易掉落,同时在对弹性针变形时一般采用人工方式,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弹性针的变形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以达到实现弹性针传送变形的一体化、实现弹性针生产的自动生产、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包含有对弹性针进行传送的传送组件和对弹性针进行变形的变形组件;

所述传送组件包含有第一传输轨道和第二传输轨道,所述第一传输轨道和第二传输轨道的接触端形成有一俯视呈箭头型的调节缝隙;

所述变形组件包含有底座、设置在底座内的呈竖直状的t型移动槽和与所述t型移动槽配合的移动板,所述t型移动槽包含有相互垂直的横槽和纵槽,所述移动板设置在所述纵槽内,且所述移动板朝向横槽的边缘设有一纵条,所述纵条的顶端低于所述移动板的顶端,所述纵条的厚度、纵槽的槽宽和弹性针的厚度保持一致。

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第一传输轨道、第二传输轨道以及呈箭头型的调节缝隙保证了弹性针的传输质量,利用t型槽和移动板实现弹性针的变形,达到实现弹性针传送变形的一体化、实现弹性针生产的自动生产、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传输轨道和第二传输轨道均由直线震动送料器进行驱动,其中第一传输轨道端部与所述变形组件连接,所述第二传输轨道的端部与外部振动送料器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有供弹性针放置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形状与弹性针的外轮廓形成的图案一致,所述通孔与所述t型移动槽向连通且相互垂直,所述通孔与第一传输轨道配合。

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底部通过两根立柱设置在工作台上,所述立柱上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提升气缸;

所述安装板的底部设有凹形的安装口;

所述提升气缸的活动端顶端设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安装口相配合。利用提升气缸实现对移动板的驱动,实现了生产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第一传输轨道、第二传输轨道以及呈箭头型的调节缝隙保证了弹性针的传输质量,利用t型槽和移动板实现弹性针的变形,达到实现弹性针传送变形的一体化、实现弹性针生产的自动生产、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利用提升气缸实现对移动板的驱动,实现了生产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中传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中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的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弹性针2.传送组件21.第一传输轨道22.第二传输轨道23.调节缝隙31.底座311.通孔32.移动板321.纵条322.安装口33.横槽34.纵槽35.立柱36.安装板37.提升气缸371.安装柱4.移动块41.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利用第一传输轨道、第二传输轨道以及呈箭头型的调节缝隙保证了弹性针的传输质量,利用t型槽和移动板实现弹性针的变形,达到实现弹性针传送变形的一体化、实现弹性针生产的自动生产、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4所示,一种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包含有对弹性针1进行传送的传送组件2和对弹性针进行变形的变形组件;

所述传送组件包含有第一传输轨道21和第二传输轨道22,所述第一传输轨道和第二传输轨道的接触端形成有一俯视呈箭头型的调节缝隙23;

所述第一传输轨道和第二传输轨道均由直线震动送料器(未画出)进行驱动,其中第一传输轨道端部与所述变形组件连接,所述第二传输轨道的端部与外部振动送料器(未画出)连接。

所述变形组件包含有底座31、设置在底座内的呈竖直状的t型移动槽和与所述t型移动槽配合的移动板32,所述t型移动槽包含有相互垂直的横槽33和纵槽34,所述移动板设置在所述纵槽内,且所述移动板朝向横槽的边缘设有一纵条321,所述纵条的顶端低于所述移动板的顶端,所述纵条的厚度、纵槽的槽宽和弹性针的厚度保持一致;

所述底座上设有供弹性针放置的通孔311,所述通孔的形状与弹性针的外轮廓形成的图案一致,所述通孔与所述t型移动槽向连通且相互垂直,所述通孔与第一传输轨道配合。

所述底座的底部通过两根立柱35设置在工作台上,所述立柱上设有安装板36,所述安装板上设有提升气缸37;

所述安装板的底部设有凹形的安装口322;

所述提升气缸的活动端顶端设有安装柱371,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安装口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再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弹性针1从振动送料机上移动到第二传输轨道22上之后,第二传输轨道和第一传输轨道在直线振动器的作用下做直线震动送料,弹性针1由第二传输轨道22过渡到第一传输轨道21时,由于第一传输轨道和第二传输轨道之间存在箭头型的调节缝隙23,使得弹性针处于第二传输轨道22端部时直接被第一轨道的端部的两边缘接引,避免弹性针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掉落,同时调节缝隙23的存在,也降低了第一传输轨道和第二传输轨道在震动过程中发生碰撞的概率,延长了第一传输轨道和第二传输轨道的使用寿命。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将第一传输轨道的一端按照实施例中的三角调节缝隙结构,另一端按照第二传输轨道端部的三角凸起进行设计,便于传输轨道的延长。也可以将第一传输轨道的两端均设计成三角调节缝隙结构,并分别匹配一个第二传输轨道来进行弹性针的传输)

再如图1和图4,弹性针1经第一传输轨道21传输到通孔311与t型移动槽的相交处(轨道的端部处于通孔与所述t型移动槽的交界处),结合图3,此时弹性针体处于横槽23内,并且弹性针的圆环部挂在纵条321上,提升气缸27控制移动板32上升,此时纵条321沿着纵槽向上移动,并带动弹性针沿着横槽22向上移动,此时利用横槽的两侧壁对弹性针的引脚进行变形,使得两引脚端部的距离与圆环部的直径保持一致。

提升气缸将弹性针上升至移动块4的安装槽41内后下降【其中提升气缸的上升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移动块设置在底座上(移动块可与底座发生相对移动),且当移动块处于底座上是,安装槽与横槽连接,由于弹性针本身的弹性,可卡在安装槽内】,便于将弹性针移动至下一个工位处,同时提升气缸可对下一个弹性针进行变形操作。

通过以上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通过利用第一传输轨道、第二传输轨道以及呈箭头型的调节缝隙保证了弹性针的传输质量,利用t型槽和移动板实现弹性针的变形,达到实现弹性针传送变形的一体化、实现弹性针生产的自动生产、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适用于注塑件组装的弹性针传输变形一体机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