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压辊架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4689发布日期:2020-06-02 18:27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挤压辊架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冷弯成型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挤压辊架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方管生产是采用带钢通过多道成型机架冷弯成闭口圆管,高频焊接后,在定径整形成方管或矩形管;这种冷弯成型的缺点是每一种规格的管材需要对应规格的轧辊,机组更换钢管尺寸时需要更换轧辊。圆成方将平直带钢的成形为圆管,又二次成型为四边平直方矩管,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变形过程,加大了变形能耗及轧辊磨损。直接成方机组相对于传统的方管生产工艺可以减少或避免以上问题。目前大多数的厂家还采用传统的方管生产方式,有一些采用直接成方装置,但是这些装置均存在挤压成型的运行状态不稳定,挤压质量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挤压辊架成型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运行状态不稳定,挤压质量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挤压辊架成型装置,包括机架,

下辊机构,所述下辊机构转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侧辊机构,所述侧辊机构为对称设置在所述下辊机构上方的两个,所述侧辊机构移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上辊机构,所述上辊机构设置在所述侧辊机构的上方,

所述上辊机构包括升降装置、移动横梁和第一转动辊,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移动横梁升降运动,所述移动横梁的两端滑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转动辊转动设置在所述移动横梁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电机、蜗杆、蜗轮和丝杆,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蜗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所述蜗轮上沿中心轴线方向设置有螺纹孔,所述丝杆穿设在所述螺纹孔内,所述丝杆带动所述移动横梁升降。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移动横梁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固定凹槽,所述固定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凸向所述固定凹槽内侧的固定凸沿,

所述丝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固定凹槽内,所述丝杆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固定凸沿卡设在所述卡槽内。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侧辊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丝杆、移动块和第二转动辊,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丝杆转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移动块通过丝母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丝杆上,

所述移动块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辊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下辊机构包括传动轴和第三转动辊,所述传动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三转动辊固定套设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设置有半联轴器。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动辊从两端到中部逐渐向靠近其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转动辊为圆台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升降装置为两个,分别与所述移动横梁的两端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转动辊与所述机架之间设置有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升降装置带动移动横梁在机架上向下移动,移动横梁带动第一移动辊向下移动,两个侧辊机构均向成型机中心方向移动,同时,使下辊机构转动,下辊机构在传送待加工工件的同时,与上辊机构、两个侧辊机构一同对待加工工件进行挤压,使工件成型,为后续冲压焊接提供基础,设计合理,可靠性强。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横梁带动第一转动辊上下运动,且移动横梁的两端滑动设置在机架上,有利于增加第一转动辊运行的稳定性,提高工件的加工质量。

2、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机带动蜗杆转动,由于蜗轮与蜗杆啮合,使蜗杆带动蜗轮转动,带动丝杆在螺纹孔内上下移动,实现丝杆的升降,丝杆带动移动横梁上下移动,移动横梁带动第一移动辊上下移动,实现升降,设计简单合理,稳定实用易维修。

3、本实用新型中移动横梁上设置有连接件,连接件上设置有固定凹槽,丝杆的一端设置在固定凹槽内,固定凸沿卡设在卡槽内,从而使丝杆的一端固定在固定凹槽内,实现与连接件连接,从而实现丝杆带动移动横梁上下运动的目的,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4、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电机带动第二丝杆转动,使丝母在第二丝杆上移动,使移动块在第二丝杆上移动,实现侧辊机构横向调节的目的,第二转动辊转动设置在转动轴上,使第二移动辊在工件输送过程中转动,减小摩擦力,增加输送效果,转动轴设置在安装槽内,有利于节省空间,设计合理。

5、本实用新型中半联轴器通过与相应的半联轴器连接,实现传动轴与动力装置的连接,实现传动轴的转动,传动轴带动第三转动辊转动,从而实现对工件的主动传输,设计合理,可靠性强。

6、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转动辊从两端到中部逐渐向靠近其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第二转动辊为圆台形,有利于使各辊之间形成五边形的空间,使工件压成五边形的形状,便于后期将开口焊接,设计合理,便于成型,可靠性强。

7、本实用新型中升降装置为两个,分别与移动横梁的两端连接,有利于增加移动横梁提升的稳定性,增加操作的可靠性。

8、本实用新型中第三转动辊与机架之间设置有轴承,有利于减小第三转动辊与机架之间的摩擦力,增加第三转动辊和机架的使用寿命,也增加第三转动辊转动的流畅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下辊机构,21-传动轴,22-第三转动辊,3-上辊机构,31-升降装置,311-第一电机,312-蜗杆,313-丝杆,314-蜗轮,32-移动横梁,33-第一转动辊,4-侧辊机构,41-第二电机,42-第二丝杆,43-移动块,44-第二转动辊,45-安装槽,46-转动轴,5-连接件,6-固定凹槽,7-固定凸沿,8-卡槽,9-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挤压辊架成型装置,

包括机架1,

下辊机构2,下辊机构2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

侧辊机构4,侧辊机构4为对称设置在下辊机构2上方的两个,侧辊机构4移动设置在机架1上,

上辊机构3,上辊机构3设置在侧辊机构4的上方,

上辊机构3包括升降装置31、移动横梁32和第一转动辊33,升降装置31设置在机架1上,升降装置31带动移动横梁32升降运动,移动横梁32的两端滑动设置在机架1上,第一转动辊33转动设置在移动横梁32上。

本实施例在工作过程中,升降装置31带动移动横梁32在机架1上向下移动,移动横梁32带动第一移动辊向下移动,两个侧辊机构4均向成型机中心方向移动,同时,使下辊机构2转动,下辊机构2在传送待加工工件的同时,与上辊机构3、两个侧辊机构4一同对待加工工件进行挤压,使工件成型,为后续冲压焊接提供基础,设计合理,可靠性强。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横梁32带动第一转动辊33上下运动,且移动横梁32的两端滑动设置在机架1上,有利于增加第一转动辊33运行的稳定性,提高工件的加工质量。

进一步,升降装置31包括第一电机311、蜗杆312、蜗轮314和丝杆313,第一电机311的输出端与蜗杆312的一端连接,蜗杆312与蜗轮314啮合,蜗轮314上沿中心轴线方向设置有螺纹孔,丝杆313穿设在螺纹孔内,丝杆313带动移动横梁32升降。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311带动蜗杆312转动,由于蜗轮314与蜗杆312啮合,使蜗杆312带动蜗轮转动,带动丝杆313在螺纹孔内上下移动,实现丝杆313的升降,丝杆313带动移动横梁32上下移动,移动横梁32带动第一移动辊上下移动,实现升降,设计简单合理,稳定实用易维修。

进一步,移动横梁32上设置有连接件5,连接件5上设置有固定凹槽6,固定凹槽6的侧壁上设置有凸向固定凹槽6内侧的固定凸沿7,

丝杆313的一端设置在固定凹槽6内,丝杆313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槽8,固定凸沿7卡设在卡槽8内。

本实施例中移动横梁32上设置有连接件5,连接件5上设置有固定凹槽6,丝杆313的一端设置在固定凹槽6内,固定凸沿7卡设在卡槽8内,从而使丝杆313的一端固定在固定凹槽6内,实现与连接件5连接,从而实现丝杆313带动移动横梁32上下运动的目的,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进一步,侧辊机构4包括第二电机41、第二丝杆42、移动块43和第二转动辊44,第二电机41与第二丝杆42的一端连接,第二丝杆42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移动块43通过丝母移动设置在第二丝杆42上,

移动块43上设置有安装槽45,安装槽45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转动轴46,第二转动辊44转动设置在转动轴46上。

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机41带动第二丝杆42转动,使丝母在第二丝杆42上移动,使移动块43在第二丝杆42上移动,实现侧辊机构4横向调节的目的,第二转动辊44转动设置在转动轴46上,使第二移动辊在工件输送过程中转动,减小摩擦力,增加输送效果,转动轴46设置在安装槽45内,有利于节省空间,设计合理。

进一步,下辊机构2包括传动轴21和第三转动辊22,传动轴21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第三转动辊22固定套设在传动轴21上,传动轴21的一端设置有半联轴器。

本实施例中半联轴器通过与相应的半联轴器连接,实现传动轴21与动力装置的连接,实现传动轴21的转动,传动轴21带动第三转动辊22转动,从而实现对工件的主动传输,设计合理,可靠性强。

进一步,第一转动辊33从两端到中部逐渐向靠近其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

第二转动辊44为圆台形。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辊33从两端到中部逐渐向靠近其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第二转动辊44为圆台形,有利于使各辊之间形成五边形的空间,使工件压成五边形的形状,便于后期将开口焊接,设计合理,便于成型,可靠性强。

进一步,升降装置31为两个,分别与移动横梁32的两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升降装置31为两个,分别与移动横梁32的两端连接,有利于增加移动横梁32提升的稳定性,增加操作的可靠性。

进一步,第三转动辊22与机架1之间设置有轴承9。

本实施例中第三转动辊22与机架1之间设置有轴承9,有利于减小第三转动辊22与机架1之间的摩擦力,增加第三转动辊22和机架1的使用寿命,也增加第三转动辊22转动的流畅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