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伺服跟随自动铆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6841发布日期:2020-06-02 18:4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伺服跟随自动铆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伺服跟随自动铆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为便于灯具的悬挂安装,一般会在灯具的灯壳上铆合铆钉,通过铆钉将灯具安装在悬挂物(如灯架)上,为保证灯具悬挂的稳定性,灯壳上需要铆合多个铆钉,为了提高加工的效率,现有铆合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设备研发、使用、维护的成本更高,进而使灯具的加工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伺服跟随自动铆合装置,其保证灯壳铆合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灯具的加工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伺服跟随自动铆合装置,包括机座、送料机构、铆合机构及驱动机构,所述送料机构包括输送线和输送辊组,所述输送线设于机座的前侧,所述输送辊组设于机座上,并与所述输送线相衔接,所述铆合机构滑动地设置于机座上,并位于所述输送辊组的后侧,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铆合机构沿着灯壳的输送方向进行移动,以使所述铆合机构对向前输送的灯壳进行铆合。

优选地,所述铆合机构包括第一模架、第一油缸、上模板、凸模、下模板及凹模,所述第一油缸安装于第一模架顶部,所述上模板固设于第一油缸活塞杆上,所述凸模固设于上模板底部,所述下模板安装于第一模架上,所述凹模固设于下模板上,所述凹模上设有与凸模相对应的第一避让槽。

优选地,所述凹模包括前凹模和后凹模,所述前凹模和后凹模并排固设于下模板上,所述前凹模和后凹模上均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的侧边均设有第二避让槽,且所述前凹模的第一避让槽与所述后凹模的第二避让槽相对应、所述前凹模的第二避让槽与所述后凹模的第一避让槽相对应,所述凸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凸模的位置分别对应所述前凹模和后凹模的第一避让槽。

优选地,所述机座的顶部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导轨,所述第一模架的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两组滑块,所述滑块与导轨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伺服电机和丝杆机构,所述伺服电机通过丝杆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底座。

优选地,所述铆合机构的后侧并排设置有切断机构,所述切断机构包括第二模架、第二油缸、上刀模及下刀模,所述第二模架安装于底座上,所述第二油缸安装于第二模架顶部,所述上刀模固设于第二油缸活塞杆上,所述下刀模安装于第二模架上,并与所述上刀模相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机座的下方设有收集小车,所述收集小车位于下刀模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输送辊组包括依次前后设置于机座上的前辊组和后辊组,所述前辊组与其前侧的所述输送线相衔接,所述后辊组设于靠近所述导轨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导轨的前侧设有防护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送料机构将灯壳向铆合机构输送,并通过驱动机构带动铆合机构沿着灯壳的输送方向进行移动,使铆合机构依次完成灯壳上多个铆钉的铆合,同时,设备整体的结构紧凑,既能保证灯壳铆合的效率,又降低了灯具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为铆合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铆合机构的正视图;

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切断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铆合后灯壳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机座,110.导轨,120.防护栏,130.收集小车;

200.送料机构,210.前辊组,220.后辊组;

300.铆合机构,310.第一模架,320.第一油缸,330.上模板,340.凸模,350.下模板,360.凹模,361.前凹模,3611.前凹模的第一避让槽,3612.前凹模的第二避让槽,362.后凹模,3621.后凹模的第一避让槽,3622.后凹模的第二避让槽,370.底座,371.滑块;

400.切断机构,410.第二模架,420.第二油缸,430.上刀模,440.下刀模;

500.驱动机构,510.伺服电机,520.丝杆机构;

600.灯壳,610.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伺服跟随自动铆合装置,包括机座100、送料机构200、铆合机构300、切断机构400及驱动机构500。

机座100的顶部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导轨110,在本实施例中,导轨110的前侧设有防护栏120,防护栏120可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配合图1和图2所示,送料机构200包括输送线(图中未示出)和输送辊组,输送线设于机座100的前侧,输送辊组设于机座100上,并与输送线相衔接。输送辊组包括依次前后设置于机座100上的前辊组210和后辊组220,前辊组210与其前侧的输送线相衔接,后辊组220设于靠近导轨110的位置。

配合图1、图3至图5及图7所示,铆合机构300滑动地设置于机座100上,并位于输送辊组的后侧,驱动机构500用于带动铆合机构300沿着灯壳的输送方向进行移动,以使铆合机构300对向前输送的灯壳进行铆合。通过设定铆合机构300的移动速度与待铆灯壳的输送速度之间的差异,使铆合机构300和待铆灯壳沿输送方向移动时,待铆灯壳上的铆钉均可移动至铆合机构300的铆合位置。

铆合机构300包括第一模架310、第一油缸320、上模板330、凸模340、下模板350及凹模360,第一油缸320安装于第一模架310顶部,上模板330固设于第一油缸320活塞杆上,凸模340固设于上模板330底部,下模板350安装于第一模架310上,凹模360固设于下模板350上,凹模360上设有与凸模340相对应的第一避让槽,第一避让槽使铆钉能够顺利地铆入灯壳中。

凹模360包括前凹模361和后凹模362,前凹模361和后凹模362并排固设于下模板350上,前凹模361和后凹模362上均设有第一避让槽,第一避让槽的侧边均设有第二避让槽,且前凹模361的第一避让槽3611与后凹模362的第二避让槽3622相对应、前凹模361的第二避让槽3612与后凹模362的第一避让槽3621相对应,凸模3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模340的位置分别对应前凹模361和后凹模362的第一避让槽。

由于灯壳在进入凸模340和凹模360前,已在灯壳上放置有铆钉,前凹模361上设置的第二避让槽3612和后凹模362上设置的第二避让槽3622可以防止铆钉未铆合前被碰落,也便于已经铆有铆钉的灯壳顺利通过。所以第一油缸320动作一次,可以同时完成两个铆钉的铆合,一次铆合完成后,灯壳向前输送,继续后续的铆合。

配合图1、图2、图6及图7所示,铆合机构300的后侧并排设置有切断机构400,切断机构400包括第二模架410、第二油缸420、上刀模430及下刀模440,第二模架410安装于底座370上,第二油缸420安装于第二模架410顶部,上刀模430固设于第二油缸420活塞杆上,下刀模440安装于第二模架410上,并与上刀模430相对设置。一个灯壳全部铆合完成后,通过切断机构400将灯壳后端多余的部分切除,机座100的下方设有收集小车130,收集小车130位于下刀模440的下方,用于收集灯壳切断的废料。

配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模架310的底部设有底座370,底座370的底部设有两组滑块371,滑块371与导轨110滑动配合。驱动机构500包括伺服电机510和丝杆机构520,伺服电机510通过丝杆机构520传动连接底座37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灯壳进入前辊组210和后辊组220时,在已冲好孔的灯壳600上放上铆钉610(手动或采用自动设备均可),放好铆钉后灯壳进入铆合机构300进行第一次铆合(一次可铆合两个铆钉),第一次铆合完成后,灯壳继续向前输送的同时,伺服电机510通过丝杆机构520使底座370向后移动,使下一对铆钉位于两个凸模340下方,完成第二次铆合。灯壳一边向前输送一边铆合,直至完成一个灯壳上所有铆钉的铆合,一个灯壳铆合完成后,通过切断机构400将灯壳后端多余的部分切除,之后,伺服电机510通过丝杆机构520使底座370回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