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及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23888927发布日期:2021-02-09 10:58阅读:65来源:国知局
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及设备与流程

[0001]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板带轧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冷轧机而言,一个完整的板形自动控制系统由预设定控制和反馈控制组成。预设定控制是板形控制计算机在带钢进入辊缝前,根据所选定的目标板形,预先设置板形调控机构的调节量并输出到板形执行机构。每一卷带钢头部板形反馈控制还不能投入,此时轧机各板形调节机构需要预设定值保证起始段带钢的板形,当反馈控制投入运行时,当时的预设定值就是反馈控制的起点和初始值,因此预设定控制是实现板形自动控制的先决条件。在没有配置板形检测辊的轧机上,无法实现板形的反馈控制,此时轧机的板形控制更多依赖板形的预设定。板形控制涉及到轧机辊系弹性变形和带钢的塑性变形计算及两者的耦合,国内冷轧机板形预设定大多建立在现场实测数据的经验上,不能满足产业应用的实际需要。因此,开发一种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及设备,可以有效克服上述相关技术中的缺陷,就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及设备。
[0004]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包括:获取输入数据,根据输入数据计算轧制效率系数,获取出口凸度分布,根据所述轧制效率系数获取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根据轧制力和所述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调用辊系弹性变形模型,采用所述辊系弹性变形模型计算初始有载辊缝;根据输入数据的变化,采用所述辊系弹性变形模型计算所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零点辊缝,根据所述零点辊缝及当前执行机构调节量,计算当前辊缝;根据所述当前辊缝及出口凸度分布,得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根据所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以及执行机构的输入数。
[0005]
在上述方法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根据输入数据计算轧制效率系数,包括:根据输入数据中的道次工艺数据,对厚度进行微调及张力进行微调,再调用轧制模型计算微调后的轧制力和前滑,根据微调前后的轧制力差和前滑差计算入口厚度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出口厚度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以及入口张力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出口张力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
[0006]
在上述方法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获取出口凸度分布,包括:
[0007]
profile1i=((1+fl0i)*profile0i+(fl0i*h0))*(h1/h0)

(fl1i*h1)
[0008]
其中,profile1i为出口凸度分布;fl0i为入口板形横向分布,第一道次时为原料板形,后续道次为前一道次出口板形;h0为道次入口厚度;h1为道次出口厚度;fl1i为各道次的出口目标板形;profile0i为入口凸度横向分布,第一道次时为原料凸度,后续道次为前一道次出口凸度;i为第i段带钢分段。
[0009]
在上述方法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根据所述轧制效率系数获取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包括:
[0010]
dfri=e_fr_t0*dt0i+e_fr_t1*dt1i+e_fr_h0*profile0i+e_fr_h1*profile1i
[0011]
其中,dfri为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e_fr_t0为入口张力对轧制力的效率系数;dt0i为入口单位张力增量;e_fr_t1为出口张力对轧制力的效率系数;dt1i为出口单位张力增量;e_fr_h0为入口厚度对轧制力的效率系数;e_fr_h1为出口厚度对轧制力的效率系数;i为第i段带钢分段。
[0012]
在上述方法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零点辊缝,包括:
[0013]
zp_prgi=prgi-e_prg_fri*fr-e_prg_fbwi*fbw-e_prg_fbii*fbi-e_prg_srii*sri
[0014]
其中,zp_prgi为零点辊缝;prgi为当前辊缝形状;e_prg_fri为轧制力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fr为轧制力;e_prg_fbwi为工作辊弯辊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fbw为当前工作辊弯辊力;e_prg_fbii为中间辊弯辊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fbi为当前中间辊弯辊力;e_prg_srii为中间辊串辊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sri为当前中间辊串辊量;i为第i段轧辊分段。
[0015]
在上述方法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根据所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以及执行机构的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执行机构增量,包括:
[0016][0017][0018]
其中,det1为第一中间变量;eff1i为对应执行机构的辊缝效率系数;disti为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dact1为第一执行机构增量;n为轧辊的分段数量;i为第i段轧辊分段。
[0019]
在上述方法实施例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根据所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以及执行机构的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执行机构增量,包括:
[0020][0021]
[0022][0023]
其中,det2为第二中间变量;eff2i为对应执行机构的辊缝效率系数;dact2为第二执行机构增量;dact3为第三执行机构增量。
[0024]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装置,包括:
[0025]
初始有载辊缝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输入数据,根据输入数据计算轧制效率系数,获取出口凸度分布,根据所述轧制效率系数获取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根据轧制力和所述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调用辊系弹性变形模型,采用所述辊系弹性变形模型计算初始有载辊缝;
[0026]
当前辊缝获取模块,用于根据输入数据的变化,采用所述辊系弹性变形模型计算所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零点辊缝,根据所述零点辊缝及当前执行机构调节量,计算当前辊缝;
[0027]
增量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辊缝及出口凸度分布,得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根据所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以及执行机构的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执行机构增量,若两次计算得到的执行机构增量的差值小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执行机构的增量。
[0028]
第三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0029]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0030]
与处理器通信连接的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
[0031]
存储器存储有可被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处理器调用程序指令能够执行第一方面的各种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
[0032]
第四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使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的各种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
[003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及设备,通过对辊系和带钢进行横向分段,同时对相应的变量进行离散化,根据辊系弹性变形模型得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进一步得到当前辊缝,最后据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得到执行机构增量,通过两次执行机构增量的差值获取最终执行机构增量,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设定冷轧机板形,避免了依靠经验所产生的可靠性低,产业应用难以实现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流程图;
[0036]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7]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本发明提供的各个实施例或单个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结合,以形成可行的技术方案,这种结合不受步骤先后次序和/或结构组成模式的约束,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9]
通常六辊轧机板形执行调节机构包括工作辊弯辊力、中间辊弯辊力和中间辊的串辊等,而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就是在一定的原料条件下和给定目标板形的情况下计算这些执行机构的设定值。基于这种考虑,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参见图1,该方法包括:
[0040]
101、获取输入数据,根据输入数据计算轧制效率系数,获取出口凸度分布,根据所述轧制效率系数获取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根据轧制力和所述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调用辊系弹性变形模型,采用所述辊系弹性变形模型计算初始有载辊缝;
[0041]
具体地,输入数据包括道次工艺数据(如道次入口厚度h0、道次出口厚度h1、入口张力t0、出口张力t1、速度v、轧制力fr和前滑fs等)、辊系的尺寸数据、原料的凸度profile0i和板形fl0i数据、各道次的出口目标板形fl1i、以及板形策略数据(可用的板形执行机构、上下限、单步上下限和执行机构的优先级等)。在计算前对辊系(工作辊、中间辊和支撑辊)和带钢进行横向(带钢宽度方向)分段,同时对相应的变量进行离散化,并标注为下标i,带钢中心点为对应的基准点(零点)。
[0042]
102、根据输入数据的变化,采用所述辊系弹性变形模型计算所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零点辊缝,根据所述零点辊缝及当前执行机构调节量,计算当前辊缝;
[0043]
103、根据所述当前辊缝及出口凸度分布,得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根据所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以及执行机构的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执行机构增量,若两次计算得到的执行机构增量的差值小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执行机构的增量。
[0044]
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根据输入数据计算轧制效率系数,包括:根据输入数据中的道次工艺数据,对厚度进行微调及张力进行微调,再调用轧制模型计算微调后的轧制力和前滑,根据微调前后的轧制力差和前滑差计算入口厚度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出口厚度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以及入口张力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出口张力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
[0045]
具体地,根据道次工艺数据,对厚度进行微调(如增加dh)及张力进行微调(如增加dt),再调用轧制模型计算微调后的轧制力和前滑等,这样根据微调前后的轧制力差dfr和前滑差dfs计算入口厚度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e_fr_h0(dfr/dh0)和e_fs_h0(dfs/dh0),出口厚度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e_fr_h1(dfr/dh1)和e_fs_h1(dfs/dh1),以及
入口张力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e_fr_t0(dfr/dt0)和e_fs_t0(dfs/dt0),出口张力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e_fr_t1(dfr/dt1)和e_fs_t1(dfs/dt1),这些系数将用下一步的平直度模型,可大大减少调用轧制模型次数,提高计算效率。
[0046]
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获取出口凸度分布,包括:
[0047]
profile1i=((1+fl0i)*profile0i+(fl0i*h0))*(h1/h0)

(fl1i*h1)
ꢀꢀꢀ
(1)
[0048]
其中,profile1i为出口凸度分布;fl0i为入口板形横向分布,第一道次时为原料板形,后续道次为前一道次出口板形;h0为道次入口厚度;h1为道次出口厚度;fl1i为各道次的出口目标板形;profile0i为入口凸度横向分布,第一道次时为原料凸度,后续道次为前一道次出口凸度;i为第i段带钢分段。
[0049]
具体地,基于带钢塑性变形时金属的流动规律,调用平直度模型计算出口凸度分布如(1)式。fl0i:入口板形横向分布,第一道次时为原料板形,后续道次为前一道次出口板形;profile0i:入口凸度横向分布,第一道次时为原料凸度,后续道次为前一道次出口凸度;fl1i:各道次的出口目标板形;计算入口和出口总单位张力增量dt i=-(fl0i+fl1i)*e,e为带钢弹性模量;计算入口单位张力增量dt0i=dti*e_fs_t1/(e_fs_t1-e_fs_t0);计算出口单位张力增量dt1i=dti*e_fs_t0/(e_fs_t0-e_fs_t1);计算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dfri如(2)式。
[0050]
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根据所述轧制效率系数获取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包括:
[0051]
dfri=e_fr_t0*dt0i+e_fr_t1*dt1i+e_fr_h0*profile0i+e_fr_h1*profile1i
ꢀꢀꢀ
(2)
[0052]
其中,dfri为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e_fr_t0为入口张力对轧制力的效率系数;dt0i为入口单位张力增量;e_fr_t1为出口张力对轧制力的效率系数;dt1i为出口单位张力增量;e_fr_h0为入口厚度对轧制力的效率系数;e_fr_h1为出口厚度对轧制力的效率系数;i为第i段带钢分段。
[0053]
根据轧制力fr和带钢与工作辊间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dfri,以及辊系的尺寸数据和初始的板形执行机构数据,调用辊系弹性变形模型计算初始有载辊缝形状prgi,具体计算过程为属于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不再赘述。
[0054]
通过输入数据(如轧制力、弯辊力和串辊等)的微小变化,调用辊系弹性变形模型计算其对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如轧制力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e_prg_fri(dprgi/dfr),工作辊弯辊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e_prg_fbwi(dprgi/dfbw),中间辊弯辊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e_prg_fbii(dprgi/dfbi),中间辊及串辊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e_prg_srii(dprgi/dsri),及所有影响辊缝(板形)因素的效率系数,这些系数将用下一步的板形执行机构调节量计算,可大大减少调用辊系弹性变形模型的次数,提高计算效率。
[0055]
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零点辊缝,包括:
[0056]
zp_prgi=prgi-e_prg_fri*fr-e_prg_fbwi*fbw-e_prg_fbii*fbi-e_prg_srii*sri(3)
[0057]
其中,zp_prgi为零点辊缝;prgi为当前辊缝形状;e_prg_fri为轧制力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fr为轧制力;e_prg_fbwi为工作辊弯辊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fbw为当前工作辊弯辊力;e_prg_fbii为中间辊弯辊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fbi为当前中间辊弯辊力;e_prg_srii为中间辊串辊对辊缝离散各点的影响;sri为当前中间辊串辊量;i为第i段轧辊分段。
[0058]
根据零点辊缝和当前的执行机构调节量计算当前辊缝形状prgi:
[0059]
prgi=zp_prgi+e_prg_fri*fr+e_prg_fbwi*fbw+e_prg_fbii*fbi+e_prg_srii*sri(4)
[0060]
再计算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的偏差disti=profile1i-prig。
[0061]
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根据所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以及执行机构的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执行机构增量,包括:
[0062][0063][0064]
其中,det1为第一中间变量;eff1i为对应执行机构的辊缝效率系数;disti为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dact1为第一执行机构增量;n为轧辊的分段数量;i为第i段轧辊分段。
[0065]
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所述根据所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以及执行机构的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执行机构增量,包括:
[0066][0067][0068][0069]
其中,det2为第二中间变量;eff2i为对应执行机构的辊缝效率系数;dact2为第二中间变量;dact3为第三中间变量。
[0070]
根据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和执行机构的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需要的执行机构的增量dact,根据执行机构的优先级先计算优先级高,再依次计算优先级低的执行机构,直至所有的调节机构,可以采用两个执行调节机构联合计算或单个执行机构计算,计算出的调节量将做超限判断。其中,单个执行机构计算如(5)式及(6)式所示;两个执行调节机构联合计算如(7)式、(8)式及(9)式所示。
[0071]
判断前后两次循环执行机构增量的差是否足够小,若足够小,如弯辊力前后差1kn(即预设阈值),则结束循环;如果不是,则重新调用辊系弹性模型,以新的当前值继续循环,直至足够小。最后输出执行机构调节量计算值,也是调节机构的设定值,计算结束。
[0072]
具体算例可以参见表1,在表1为六机架连轧机机组参数和给定带钢已知条件,依托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提供的预设定技术计算各种执行机构的设定值,结果见表2,工作辊弯辊力、中间辊弯辊力及中间辊串辊为计算的设定值。
[0073]
表1算例已知条件
[0074][0075][0076]
表2轧制设定值(d1500-1900,sw=1230)
[0077]
道次厚度道次压下量道次压下率总压下率工作辊直径张力屈服强度轧制速度轧制力工作辊弯辊力中间辊弯辊力中间辊串辊 (mm)(mm)(%)(%)(mm)(kn)(mpa)(m/min)(kn)(kn)(kn)(mm) 2
ꢀꢀꢀꢀ
135.3 138
ꢀꢀꢀꢀ
11.39330.606730.3330.33260274.2972.81198.112932.384.43413.414520.86430.52937.9756.78260212.621093.21319.312423.590.95396.814530.57830.28633.0971.08260163.611164.98477.211360.889.13353.254540.40440.17430.0879.78260124.341217.97682.610684.688.06326.354550.28560.118829.3785.7221091.341263.1966.48588.467.21262.614560.230.055619.4788.521050.921288.831200824964.61240.145
[007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通过对辊系和带钢进行横向分段,同时对相应的变量进行离散化,根据辊系弹性变形模型得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进一步得到当前辊缝,最后据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得到执行机构增量,通过两次执行机构增量的差值获取最终执行机构增量,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设定冷轧机板
形,避免了依靠经验所产生的可靠性低,产业应用难以实现的问题。
[0079]
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实现基础是通过具有处理器功能的设备进行程序化的处理实现的。因此在工程实际中,可以将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及其功能封装成各种模块。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装置,该装置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法。参见图2,该装置包括:
[0080]
初始有载辊缝获取模块201,用于获取输入数据,根据输入数据计算轧制效率系数,获取出口凸度分布,根据所述轧制效率系数获取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根据轧制力和所述单位宽度轧制力增量调用辊系弹性变形模型,采用所述辊系弹性变形模型计算初始有载辊缝;
[0081]
当前辊缝获取模块202,用于根据输入数据的变化,采用所述辊系弹性变形模型计算所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零点辊缝,根据所述零点辊缝及当前执行机构调节量,计算当前辊缝;
[0082]
增量获取模块203,用于根据所述当前辊缝及出口凸度分布,得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根据所述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以及执行机构的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得到执行机构增量,若两次计算得到的执行机构增量的差值小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执行机构的增量。
[008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方装置,采用初始有载辊缝获取模块、当前辊缝获取模块及增量获取模块,通过对辊系和带钢进行横向分段,同时对相应的变量进行离散化,根据辊系弹性变形模型得到输入数据对初始有载辊缝的效率系数,进一步得到当前辊缝,最后据当前辊缝与目标辊缝偏差得到执行机构增量,通过两次执行机构增量的差值获取最终执行机构增量,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设定冷轧机板形,避免了依靠经验所产生的可靠性低,产业应用难以实现的问题。
[0084]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实施例中的装置,除了可以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于实现本发明提供的其他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区别仅仅在于设置相应的功能模块,其原理与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装置实施例的原理基本相同,只要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述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方法实施例中的具体技术方案,通过组合技术特征获得相应的技术手段,以及由这些技术手段构成的技术方案,在保证技术方案具备实用性的前提下,就可以对上述装置实施例中的装置进行改进,从而得到相应的装置类实施例,用于实现其他方法类实施例中的方法。例如:
[0085]
基于上述装置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带轧机板形预设定装置,还包括:微调模块,用于根据输入数据中的道次工艺数据,对厚度进行微调及张力进行微调,再调用轧制模型计算微调后的轧制力和前滑,根据微调前后的轧制力差和前滑差计算入口厚度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出口厚度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以及入口张力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出口张力对轧制力和前滑的效率系数。
[0086]
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是依托电子设备实现的,因此对相关的电子设备有必要做一下介绍。基于此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3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processor)301、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304、至少一个存
储器(memory)302和通信总线303,其中,至少一个处理器301,通信接口304,至少一个存储器302通过通信总线3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至少一个处理器301可以调用至少一个存储器302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前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0087]
此外,上述的至少一个存储器302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方法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088]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0089]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0090]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基于这种认识,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0091]
在本专利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它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9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