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96415发布日期:2021-03-17 00:4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切削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



背景技术:

传统切槽刀具结构在进行不同刀具更换时需要将原刀具从刀架中取出再安装新的刀具,然后进行新刀具的对刀,如果是内冷槽刀甚至需要拆除和重新安装冷却液传输管道,这严重增加零件加工的辅助时间,显著降低了加工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可换头的切槽刀具,这种刀具有一个公用的刀体,更换刀具时只需要换相应的刀板即可,如果是内冷槽刀,冷却液传输管道是与公用刀体连接,无需拆卸,这极大节约了换刀时间。

现有技术中的可换头的切槽刀具,刀板通过在侧面与前面设置螺钉压紧在刀体上,向刀体内斜方向设置螺钉与刀板上方接触,将刀片压紧在刀槽内。更换刀板时,需将侧面和前面螺钉取出才能完成刀板的更换,更换刀板时又需再一次重新拧紧螺钉,在诸多螺钉拧出与拧入的过程中,极易造成螺钉滑落于机床中的风险。为实现刀具的模块化,通常使用螺钉固定刀板的结构,现有的模块化刀具需要将螺钉完全拆下才能更换刀板,不仅存在螺钉在拧出与拧入的过程中滑落于机床中的风险,而且在便捷换刀方面没有最大化利用可换头的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松开紧固件接口向上提拉拆卸刀板、且不需要拆下紧固件的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包括刀体、刀板、刀片和压紧件,所述刀板包括夹持部、压紧部和连接部,所述夹持部通过一夹缝分为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所述压紧部固定于上夹持部的一侧,所述连接部固定于下夹持部的一侧,所述压紧部设于连接部的正上方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夹缝朝外的一端具有安装刀片的夹槽,所述刀体设有第一刀槽和阶梯刀槽,所述夹持部设于第一刀槽内,所述第一刀槽包括第一前定位面、第一侧定位面和第一底定位面,所述夹持部对应设有可分别与第一前定位面、第一侧定位面和第一底定位面接触配合的设有夹持部后定位面、夹持部侧定位面和夹持部底定位面,所述下夹持部上设有第一u形沉台孔,所述第一u形沉台孔内设有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紧固于第一侧定位面上,所述第一u形沉台孔开口朝向第一底定位面,所述阶梯刀槽包括第二刀槽和第三刀槽,所述第三刀槽设于第二刀槽的上方,所述连接部设于第二刀槽内,所述第二刀槽包括第二前定位面和第二底定位面,所述连接部对应设有分别与第二前定位面和第二底定位面接触配合的连接部后定位面和连接部底定位面,所述连接部设有第二u形沉台孔,所述第二u形沉台孔内设有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紧固于第二前定位面上,所述第二u形沉台孔的开口朝向第二底定位面,所述第三刀槽包括阶梯面和第三前定位面,所述压紧部位于第三刀槽的前方,且压紧部朝向第三前定位面的面为压紧部后定位面,所述压紧件夹设于第三前定位面与压紧部后定位面之间,且压紧件紧固于阶梯面上,所述压紧部后定位面设有压紧沉台,所述压紧件设有可与压紧沉台接触配合的压紧凸部,所述压紧凸部在压紧部后定位面上的宽度b1,压紧部后定位面与第三前定位面之间的间隙为b2,b1<b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压紧沉台具有第一锥面,所述压紧凸部具有与所述第一锥面配合的第二锥面。

所述压紧件包括压套和双头螺栓,所述压套与双头螺栓的一头螺纹连接,所述阶梯面上设有压紧螺纹孔,所述双头螺栓另一头与压紧螺纹孔配合,所述压紧凸部设于压套上。

所述压紧部后定位面与夹持部侧定位面之间具有夹角α,75°≤α≤90°。

所述第一紧固件为第一紧固螺栓,所述第一侧定位面上设有与第一紧固螺栓配合的第一螺纹孔。

所述第二紧固件为第二紧固螺栓,所述第二前定位面上设有与第二紧固螺栓配合的第二螺纹孔。

一种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包括刀体、刀板、刀片和压紧件,所述刀板包括夹持部和压紧部,所述夹持部通过一夹缝分为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所述压紧部固定于上夹持部的一侧,所述夹缝朝外的一端具有安装刀片的夹槽,所述刀体设有第一刀槽和第三刀槽,所述夹持部设于第一刀槽内,所述第一刀槽包括第一前定位面、第一侧定位面和第一底定位面,所述夹持部对应设有可分别与第一前定位面、第一侧定位面和第一底定位面接触配合的设有夹持部后定位面、夹持部侧定位面和夹持部底定位面,所述下夹持部上设有第一u形沉台孔,所述第一u形沉台孔内设有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紧固于第一侧定位面上,第一u形沉台孔开口朝向第一底定位面,所述第三刀槽包括第三底定位面和第三前定位面,所述压紧部位于第三刀槽的前方且压紧部与第三底定位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压紧部朝向与第三前定位面的面为压紧部后定位面,所述压紧件夹设于第三前定位面与压紧部后定位面之间,且压紧件紧固于第三底定位面上,所述压紧部后定位面设有压紧沉台,所述压紧件设有可与压紧沉台接触配合的压紧凸部,所述压紧凸部在压紧部后定位面上的宽度b1,压紧部后定位面与第三前定位面之间的间隙为b2,b1<b2。

一种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包括刀体、刀板、刀片和压紧件,所述刀板设有用于安装刀片的夹槽,所述刀体设有第一刀槽,所述刀板设于第一刀槽内,所述第一刀槽包括第一前定位面、第一侧定位面和第一底定位面,所述刀板对应设有可分别与第一前定位面、第一侧定位面和第一底定位面接触配合的设有刀板后定位面、刀板侧定位面和刀板定位面,所述刀板上设有第一u形沉台孔,所述第一u形沉台孔内设有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紧固于第一侧定位面上,第一u形沉台孔开口朝向第一底定位面,所述刀板上设有锥孔,所述锥孔具有开缝,所述开缝设于刀板的顶面上,所述刀板于开缝与夹槽之间的部分形成上夹持部,所述夹槽的下部分构成下夹持部,所述压紧件设于锥孔内,并紧固于第一侧定位面上,所述压紧件具有可与锥孔配合的压紧锥面。

一种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包括刀体、刀板、刀片和压紧件,所述刀板包括夹持部和设于夹持部一侧的连接部,所述夹持部设有用于安装刀片的夹槽,所述刀体设有第一刀槽和第二刀槽,所述夹持部设于第一刀槽内,所述第一刀槽包括第一前定位面、第一侧定位面和第一底定位面,所述夹持部对应设有可分别与第一前定位面、第一侧定位面和第一底定位面接触配合的设有夹持部后定位面、夹持部侧定位面和夹持部底定位面,所述夹持部上设有第一u形沉台孔,所述第一u形沉台孔内设有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紧固于第一侧定位面上,第一u形沉台孔开口朝向第一底定位面,所述第二刀槽包括第二前定位面和第二底定位面,所述连接部对应设有分别与第二前定位面和第二底定位面接触配合的连接部后定位面和连接部底定位面,所述连接部设有第二u形沉台孔,所述第二u形沉台孔内设有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紧固于第二前定位面上,所述第二u形沉台孔的开口朝向第二底定位面,所述夹持部上设有锥孔,所述锥孔具有开缝,所述开缝设于夹持部的顶面上,所述夹持部于开缝与夹槽之间的部分形成上夹持部,所述夹槽的下部分构成下夹持部,所述连接部固定于下夹持部上,且连接部与上夹持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压紧件设于锥孔内,并紧固于连接部上,所述压紧件具有可与锥孔配合的压紧锥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压紧件为锥头螺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通过紧固件与u形沉台孔的结合,松开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旋转压紧件使压紧凸部401位于间隙n内,然后向上提拉刀板即可完成刀板脱离刀体,实现刀板的快速拆卸,从而大大加快了拆卸过程,节约了换刀时间,该拆卸过程仅需松开紧固件,不需要拆卸紧固件,不会造成紧固件滑落于机床中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刀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刀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压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压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刀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刀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刀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刀体;11、第一刀槽;111、第一前定位面;112、第一侧定位面;113、第一底定位面;114、第一螺纹孔;115、压紧孔;12、第二刀槽;121、第二前定位面;122、第二底定位面;123、第二螺纹孔;13、第三刀槽;131、阶梯面;132、第三前定位面;133、压紧螺纹孔;134、第三底定位面;2、刀板;201、刀板后定位面;202、刀板侧定位面;203、刀板定位面;204、锥孔;205、开缝;206、压紧孔;3、刀片;4、压紧件;401、压紧凸部;402、第二锥面;403、限位侧面;41、压套;42、双头螺栓;5、夹持部;501、夹缝;502、夹槽;503、夹持部后定位面;504、夹持部侧定位面;505、夹持部底定位面;51、上夹持部;52、下夹持部;521、第一u形沉台孔;6、压紧部;601、压紧部后定位面;61、压紧沉台;7、连接部;701、连接部后定位面;702、连接部底定位面;71、第二u形沉台孔;81、第一紧固件;82、第二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包括刀体1、刀板2、刀片3和压紧件4,刀板2包括夹持部5、压紧部6和连接部7,夹持部5通过一夹缝501分为上夹持部51和下夹持部52,压紧部6固定于上夹持部51的一侧,连接部7固定于下夹持部52的一侧,压紧部6设于连接部7的正上方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间隙m。夹缝501一端是封闭的,朝外的一端具有安装刀片3的夹槽502,刀体1设有第一刀槽11和阶梯刀槽,夹持部5设于第一刀槽11内,第一刀槽11包括第一前定位面111、第一侧定位面112和第一底定位面113,夹持部5对应设有可分别与第一前定位面111、第一侧定位面112和第一底定位面113接触配合的设有夹持部后定位面503、夹持部侧定位面504和夹持部底定位面505。下夹持部52上设有第一u形沉台孔521,第一u形沉台孔521内设有第一紧固件81,第一紧固件81紧固于第一侧定位面112上,通过第一紧固件81与第一u形沉台孔521的台阶抵靠,以使夹持部5压紧于第一刀槽11内。

阶梯刀槽包括第二刀槽12和第三刀槽13,第三刀槽13设于第二刀槽12的上方,连接部7设于第二刀槽12内,第二刀槽12包括第二前定位面121和第二底定位面122,连接部7对应设有分别与第二前定位面121和第二底定位面122接触配合的连接部后定位面701和连接部底定位面702,连接部7设有第二u形沉台孔71,第二u形沉台孔71内设有第二紧固件82,第二紧固件82紧固于第二前定位面121上,同理,通过第二紧固件82与第二u形沉台孔71的台阶抵靠,以使连接部7压紧于第二刀槽12内。第一u形沉台孔521开口朝向第一底定位面113。第二u形沉台孔71的开口朝向第二底定位面122。方便后续拆卸时,不需要拆卸第一紧固件81和第二紧固件82。

第三刀槽13包括阶梯面131和第三前定位面132,阶梯面131也是第三刀槽13的底定位面。压紧部6位于第三刀槽13的前方,压紧部6朝向第三前定位面132的面为压紧部后定位面601,压紧件4夹设于第三前定位面132与压紧部后定位面601之间,且压紧件4紧固于阶梯面131上(即压紧件4紧固于刀体1上),压紧部后定位面601设有压紧沉台61,压紧件4设有可与压紧沉台61接触配合的压紧凸部401。压紧凸部401与压紧沉台61接触配合,压力作用于压紧部6,通过压紧沉台61带动压紧部6下压,以使压紧部6带着上夹持部51下压,夹紧夹槽502内的刀片3。

压紧凸部401在压紧部后定位面601上的宽度b1,压紧部后定位面601与第三前定位面132之间的间隙(设该间隙为间隙n)为b2,b1<b2。压紧时,压紧凸部401与压紧部后定位面601上的压紧沉台61接触。需要拆卸时,旋转压紧件4,以使压紧凸部401转一定角度(近似90°)位于间隙n内。压紧凸部401两侧具有限位侧面403,即两个限位侧面403之间的间距也为b1。

该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刀板2具体拆卸过程为:松开第一紧固件81和第二紧固件82,旋转压紧件4使压紧凸部401位于间隙n内,然后向上提拉刀板2即可完成刀板2脱离刀体1,实现刀板2的快速拆卸,从而大大加快了拆卸过程,节约了换刀时间,该拆卸过程仅需松开紧固件,不需要拆卸紧固件,不会造成紧固件滑落于机床中的风险。拆卸后,第一紧固件81和第二紧固件82以及压紧件4都是在刀体1上。

本实施例中,压紧沉台61具有第一锥面,压紧凸部401具有与第一锥面配合的第二锥面402。压紧沉台61实际上为压紧部后定位面601上的一个锥面凹槽,第二锥面402卡合在该锥面凹槽内,通过二者的配合以使压紧件4带动压紧部6下压,从而带动上夹持部51下压夹持刀片3。

优选的,压紧件4包括压套41和双头螺栓42,压套41与双头螺栓42的一头螺纹连接,阶梯面131上设有压紧螺纹孔133,双头螺栓42另一头与压紧螺纹孔133配合,压紧凸部401设于压套41上。双头螺栓42在向下旋转时,其下端的螺纹与压紧螺纹孔133拧紧配合,上端的螺纹旋转驱动压套41下降,以使压紧部6下压。

本实施例中,压紧部后定位面601与夹持部侧定位面504之间具有夹角α,α的范围为75°≤α≤90°。本实施例中,α取值90°。即压紧部6和连接部7均与夹持部5垂直,压紧部6和连接部7与夹持部5成t形布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81为第一紧固螺栓,第一侧定位面112上设有与第一紧固螺栓配合的第一螺纹孔114,第一紧固螺栓的螺帽可以抵靠在第一u形沉台孔521的台阶上。第二紧固件82为第二紧固螺栓,第二前定位面121上设有与第二紧固螺栓配合的第二螺纹孔123同理,第二紧固螺栓的螺帽可以抵靠在第二u形沉台孔71的台阶上。压紧件4与第一紧固件81是垂直的。

实施例2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

本实施例中,刀板2仅设置夹持部5和压紧部6,不设置连接部7,连接部7作为刀体1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刀体1不需要设置第二刀槽12来安装连接部7,因此,刀体1设有第一刀槽11和第三刀槽13,第三刀槽13与实施例1的第三刀槽13是一致的。由于没有到第二刀槽12,也就没有阶梯面131,因此该实施例中,第三刀槽13包括第三底定位面134和第三前定位面132,第三底定位面134与阶梯面131实际上是等同的。

本实施例中,刀板2仅通过夹持部5上的第一紧固件81紧固于刀体1上。由于没有连接部7,因此也不需要设置第二紧固件82。为了提高连接强度,可以设置多个第一紧固件81和多个第一u形沉台孔521。

拆卸时,同样也是松开第一紧固件81,然后旋转压紧件4使压紧凸部401位于间隙n内,然后向上提拉刀板2即可完成刀板2的拆卸。

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中,刀板2包括夹持部5和连接部7,将实施例1的压紧部6与连接部7合成一体构成本实施例的连接部7。同样在夹持部5上设置第一u形沉台孔521和第一紧固件81,在连接部7上设置第二u形沉台孔71和第二紧固件82来固定刀板。压紧方式有不同,该实施例压紧方式为:在夹持部5上设有锥孔204,锥孔204具有开缝205,开缝205设于夹持部5的顶面上,夹持部5于开缝205与夹槽502之间的部分形成上夹持部51,夹槽502的下部分构成下夹持部52,连接部7固定于下夹持部52上,且连接部7与上夹持部5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间隙p,压紧件4设于锥孔204内,并紧固于连接部7上,压紧件4具有可与锥孔204配合的压紧锥面。

压紧过程为:拧紧压紧件4,拧紧压紧件4的压紧锥面挤压锥孔204,锥孔204变形导致开缝205张开变形,驱使上夹持部51压紧刀片2。拆卸过程,松开第一紧固件81和第二紧固件82,然后向上提拉刀板2,实现刀板2的拆卸,此时,压紧件4位于刀板2的锥孔204内,第一紧固件81和第二紧固件82均在刀体1上。由于连接部7与刀板2是一体,因此拆卸刀板2时,可以不需要松开压紧件4。

本实施例中,压紧件4与第一紧固件81是平行的,压紧件4为锥头螺栓,连接部7上对应设有螺纹孔(图中未示出)。压紧锥面为锥头螺栓的锥头。

为了提高连接强度,可以设置多组第一紧固件81和第一u形沉台孔521,或者在第一u形沉台孔521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紧固件81。本实施例中,优选在第一u形沉台孔521内设置两个第一紧固件81。

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如图13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快速拆卸的切槽刀具,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

本实施例中,刀板2只包括夹持部5,将连接部7与刀体1设置成一体。刀板2仅通过夹持部5上的第一紧固件81固定在刀体1上。刀体1上仅需要设置第一刀槽11来安装夹持部5。刀板2对应设有可分别与第一前定位面111、第一侧定位面112和第一底定位面113接触配合的设有刀板后定位面201、刀板侧定位面202和刀板定位面203。压紧件4紧固在第一侧定位面112上(刀体1上),第一侧定位面112设有压紧孔115。

为了提高连接强度,可以设置多组第一紧固件81和第一u形沉台孔521,或者在第一u形沉台孔521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紧固件81。

压紧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拆卸时,松开第一紧固件81,然后松开压紧件4,以使其脱离连接部7,然后向上提拉刀板2即可拆卸刀板2,此时,第一紧固件81在刀体1上,压紧件4在刀板2的锥孔204内。该实施例刀板2的紧固部分不需要拆卸,仅拆卸压紧件4。

其余结构与实施例3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