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螺栓冲压淬火冷却一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48882发布日期:2023-02-03 22:23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型螺栓冲压淬火冷却一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大型螺栓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大型螺栓冲压淬火冷却一体装置。


背景技术:

2.螺栓是常见的五金部件,大型螺栓与较小的螺栓在生产工艺上具有差别,大型螺栓由于其使用工况较为特殊,对其结构强度要求较高,所以体积较大,(冷镦机加工工件的直径一般为25毫米以下),通常采用大型冲压机对其进行冲压,从而形成螺帽的形状;实际工作时是人工拿着钳子,将料棒移动到高频加热器进行局部升温,便于冲压成型,再将局部升温后的料棒移动到冲压机上进行冲压,之后将冲压后的料棒收集到淬火内一起进行淬火和冷却;现有的操作方式具有以下缺陷;1、在不同的工位之间需要频繁的移动工件,需人工频繁的介入,工件在移动过程中存在较长的加工真空期,劳动强度大,加工效率低。
3.再例如,现有专利cn201910870909.5和cn202010094240.8,该引述专利功能较为单一,工件在冲压和淬火之间需人工进行移动,工件不能够在不同的工序之间自动高效的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以上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型螺栓冲压淬火冷却一体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型螺栓冲压淬火冷却一体装置,包括截断机、冲压机、高频加热器、料棒和恒温组件,所述冲压机位于截断机和恒温组件中间的位置,所述截断机一侧设有料棒转移机构,所述冲压机下端设有料棒退料机构,料棒退料机构包括软化工位和冲压工位,所述冲压机一侧设有淬火推进机构;所述料棒转移机构包括旋转电机、定位部、转移部和夹持部,所述旋转电机带动转移部和夹持部在水平方向往复转动,所述定位部将两水平放置的料棒转动到竖直放置,所述夹持部用于夹持料棒;所述转移部将定位部上的料棒转移到软化工位上,将软化工位上的料棒移到冲压工位,将冲压工位上的料棒转移到淬火推进机构;所述料棒退料机构还包括软化部、冲压部和自动提升部,所述软化部对料棒的一端进行加温,所述冲压部对料棒加温的一端进行冲压形成螺帽,所述自动提升部将一端加温的料棒和冲压后的料棒提升,用于夹持部夹取;淬火推进机构包括锥形斗、加热部,所述锥形斗对料棒的路径进行导向,所述加热部将竖直摆放的料棒依次进入到恒温组件内;所述恒温组件一侧设有冷却箱;所述截断机和冲压机侧表面各安装有稳定部,所述稳定部使料棒保持竖直的状态。
6.所述定位部包括安装在截断机侧表面的步进电机,步进电机旋转端安装有转动
盘,转动盘两侧安装有u形磁铁一,u形磁铁一与截断机输出端对齐。
7.进一步的,所述转移部包括安装在截断机和冲压机之间的滑轨,所述旋转电机安装在滑轨一端,所述滑轨另一端安装有轴承一,旋转电机旋转端安装有螺纹轴一,螺纹轴一一端与轴承一内圈固定连接,所述滑轨上安装有滑动块,滑动块下端安装有连接板,连接板下端安装有矩形盒,矩形盒一端安装有匚形杆,所述冲压机侧表面安装有匚形干涉板。
8.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部包括安装在矩形盒一端的连接块,连接块中心处开有矩形孔,矩形孔内侧安装有滑动杆,滑动杆一端安装有u形磁铁二,u形磁铁二一侧设有三角块,连接块与u形磁铁二之间安装有压缩弹簧一。
9.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部还包括安装在矩形盒另一端和匚形杆一端的实心块,实心块上开有l形槽,l形槽内安装有l形杆,所述l形杆与l形槽滑动连接,所述l形槽与l形杆之间安装有压缩弹簧二,所述l形杆一端安装有缓冲垫,l形杆另一端安装有弧形夹持板一,连接块侧表面安装有弧形夹持板二。
10.进一步的,所述软化部包括安装在截断机侧表面的支撑架一,支撑架一一端安装有承载台,承载台上端安装有限位管,承载台中心处开有连通孔一,所述高频加热器输出端位于限位管上方。
11.进一步的,所述冲压部包括安装在冲压机下端的底模,底模下端开有连通孔二,冲压部上端安装有顶模。
12.进一步的,所述自动提升部包括安装在冲压机下端一侧的轴承二,轴承二设有两对,轴承二内圈安装有螺纹轴二,螺纹轴二下端安装有互相啮合的齿轮一,所述螺纹轴二上端安装有升降板,升降板与螺纹轴二螺纹连接,所述升降板两端安装有提升杆,提升杆穿过连通孔一和连通孔二,所述提升杆上端安装有永磁铁;所述冲压机下端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旋转端安装有与齿轮一啮合的齿轮二。
13.进一步的,所述加热部包括安装在冲压机一侧的直线电机一,直线电机一伸缩端安装有l形推动板,高频加热器输出端设在l形推动板上方,锥形斗设在高频加热器输出端上方;所述恒温组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两端开有t形孔,箱体一侧安装有水平台,箱体内侧设有火焰喷射器,箱体内侧安装有承重板。
14.进一步的,所述稳定部包括安装在截断机和冲压机侧表面的固定板,固定板一端安装有矩形套管,矩形套管中心处安装有齿轮二,齿轮二两侧设有齿条,齿条与齿轮二啮合,所述齿条一端安装有夹爪,所述截断机和冲压机侧表面安装有直线电机二,直线电机二伸缩端与齿条固定连接。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料棒转移机构的作用可将定位部上的料棒转移到软化工位上,将软化工位上的料棒移到冲压工位,将冲压工位上的料棒转移到淬火推进机构,实现自动转移工件,较少人工的参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加工效率;通过自动提升部的作用可使料棒在升温或冲压的工位时,可自动退料,配合夹持的运转,可进一步提高料棒的转移效率;通过加热部的作用可预先对料棒进行自动升温操作,利用高频加热器的特性可快速对料棒进行加温,省去传统淬火炉对料棒缓慢加温的过程;配合恒温组件的温度保持,可实现淬火的操作;通过l形推动板的间歇运动可对恒温组件一边上料一边下料;通过稳定部的作用使料棒在加工时具有稳定的状态,防止料棒倾斜。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大型螺栓冲压淬火冷却一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料棒退料机构的示意图;图3是淬火推进机构的示意图;图4是料棒转移机构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夹持部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箱体的横截面示意图;图7是t形孔的示意图;图8是稳定部的示意图;图9是定位部的侧视示意图;图10是滑轨的局部示意图;图中,1、截断机;2、冲压机;3、高频加热器;4、料棒;5、恒温组件;6、软化工位;7、冲压工位;8、旋转电机;9、定位部;10、转移部;11、夹持部;12、软化部;13、冲压部;14、自动提升部;15、锥形斗;16、加热部;17、冷却箱;18、稳定部;19、步进电机;20、转动盘;21、u形磁铁一;22、滑轨;23、轴承一;24、螺纹轴一;25、滑动块;26、连接板;27、矩形盒;28、匚形杆;29、匚形干涉板;30、连接块;31、矩形孔;32、滑动杆;33、u形磁铁二;34、三角块;35、实心块;36、l形槽;37、l形杆;38、压缩弹簧二;39、缓冲垫;40、弧形夹持板一;41、弧形夹持板二;42、支撑架一;43、承载台;44、限位管;45、连通孔一;46、底模;47、连通孔二;48、顶模;49、轴承二;50、螺纹轴二;51、齿轮一;52、升降板;53、提升杆;54、永磁铁;55、直线电机一;56、l形推动板;57、箱体;58、t形孔;59、水平台;60、火焰喷射器;61、承重板;62、固定板;63、矩形套管;64、齿轮三;65、齿条;66、压缩弹簧一;67、直线电机二;68、夹爪;69、齿轮二;70、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大型螺栓冲压淬火冷却一体装置,请参考图1-图10:包括截断机1、冲压机2、高频加热器3、料棒4和恒温组件5,冲压机2位于截断机1和恒温组件5中间的位置,截断机1一侧设有料棒转移机构,冲压机2下端设有料棒退料机构,料棒退料机构包括软化工位6和冲压工位7,冲压机2一侧设有淬火推进机构;料棒转移机构包括旋转电机8、定位部9、转移部10和夹持部11,旋转电机8带动转移部10和夹持部11在水平方向往复转动,定位部9将两水平放置的料棒4转动到竖直放置,夹持部11用于夹持料棒4;转移部10将定位部9上的料棒4转移到软化工位6上,将软化工位6上的料棒4移到冲压工位7,将冲压工位7上的料棒4转移到淬火推进机构;料棒退料机构还包括软化部12、冲压部13和自动提升部14,软化部12对料棒4的一端进行加温,冲压部13对料棒4加温的一端进行冲压形成螺帽,自动提升部14将一端加温的料棒4和冲压后的料棒4提升,用于夹持部11夹取;淬火推进机构包括锥形斗15、加热部16,锥形斗15对料棒4的路径进行导向,加热
部16将竖直摆放的料棒4依次进入到恒温组件5内;恒温组件5一侧设有冷却箱17;截断机1和冲压机2侧表面各安装有稳定部18,稳定部18使料棒4保持竖直的状态。
19.具体在实际应用中,原料通过截断机1后截成符合规定的料棒4,通过截断机1的推送,料棒4移动到定位部9的位置,控制定位部9的转动可使料棒4与定位部9贴合,定位部9吸住料棒4,之后在带动定位部9转动90度,使料棒4处于竖直的状态;再控制转移部10工作,转移部10带动夹持部11移动到料棒4的位置,并自动夹住料棒4,转移部10开始向右侧移动,转移部10带动料棒4从定位部9移动到软化工位6的位置,之后控制最左侧的夹持部11断电并释放料棒4,料棒4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软化部12的位置进行升温软化;同时转移部10向左侧移动复位,中间夹持部12与正在软化的料棒4对齐;通过高频加热器3的工作对料棒4进行加温,对料棒4的一端软化完毕后,控制自动提升部14工作,自动提升部14与料棒4的下表面接触,并将料棒4顶升到中间夹持部12的位置,夹持部12将软化后的料棒4夹紧,再次控制转移部10向右侧移动,使料棒4从软化部12的位置移动到冲压部13的位置,夹持部11自动释放料棒4,料棒4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到冲压工位7,转移部10再次复位,在复位的过程中,中间夹持部12离开冲压工位7后,右侧夹持部12到达冲压工位7前控制冲压机2工作,冲压完毕后;右侧的夹持部11移动与冲压工位7对齐的位置;控制自动提升部14工作将冲压工位7上的料棒4顶起,右侧的夹持部11夹住成型的料棒4,最后控制转移部10向右侧移动,带动料棒4移动到加热部16的正上方,夹持部11释放料棒4,料棒4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之后控制转移部10带动夹持部11复位;通过加热部16的作用对料棒4整体进行加温,之后将料棒4推动到恒温组件5内,保持一定时间后被推出,最终落到冷却箱17内进行冷却。
20.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说明书附图9,定位部9包括安装在截断机1侧表面的步进电机19,步进电机19旋转端安装有转动盘20,转动盘20两侧安装有u形磁铁一21,u形磁铁一21与截断机1输出端对齐。
21.具体在实际应用中,步进电机19的转动可带动转动盘20转动,转动盘20带动u形磁铁一21处于水平的位置,与截断机1输出端处于对齐的位置,截断机1将料棒4推送到与u形磁铁一21对齐的位置,之后控制u形磁铁一21通电,将料棒4吸附住,之后控制步进电机19转动90度,使料棒4处于竖直的状态。
22.参照说明书附图1、说明书附图5和说明书附图10,转移部10包括安装在截断机1和冲压机2之间的滑轨22,旋转电机8安装在滑轨22一端,滑轨22另一端安装有轴承一23,旋转电机8旋转端安装有螺纹轴一24,螺纹轴一24一端与轴承一23内圈固定连接,滑轨22上安装有滑动块25,滑动块25下端安装有连接板26,连接板26下端安装有矩形盒27,矩形盒27一端安装有匚形杆28,冲压机2侧表面安装有匚形干涉板29。
23.具体在实际应用中,转移部10带动夹持部11移动分为最左侧和最右侧两个位置,旋转电机8转动带动螺纹轴一24转动,螺纹轴一24旋转带动滑动块25移动,通过滑轨22的作用使滑动块25稳定的滑动。
24.参照说明书附图1、说明书附图4和说明书附图5,夹持部11包括安装在矩形盒27一端的连接块30,连接块30中心处开有矩形孔31,矩形孔31内侧安装有滑动杆32,滑动杆32一端安装有u形磁铁二33,u形磁铁二33一侧设有三角块34,连接块30与u形磁铁二33之间安装
有压缩弹簧一66。
25.具体在实际应用中,当转移部10带动最左侧的夹持部11向最左侧的位置移动时,三角块34先于料棒4接触,三角块34与料棒4之间的作用力带动压缩弹簧一66受到压缩,当料棒4与u形磁铁二33对齐时,通过压缩弹簧一66弹性的作用使u形磁铁二33与料棒4贴合,控制u形磁铁二33通电使u形磁铁二33吸进料棒4,当转移部10向右侧移动时,可带动料棒4与定位部9分离(定位部9上的u形磁铁一21断电),在向右侧移动过程中(料棒4受到u形磁铁一16的推力)压缩弹簧一66会再次压缩和释放。
26.参照说明书附图1、说明书附图4和说明书附图5,夹持部11还包括安装在矩形盒27另一端和匚形杆28一端的实心块35,实心块35上开有l形槽36,l形槽36内安装有l形杆37,l形杆37与l形槽36滑动连接,l形槽36与l形杆37之间安装有压缩弹簧二38,l形杆37一端安装有缓冲垫39,l形杆37另一端安装有弧形夹持板一40,连接块30侧表面安装有弧形夹持板二41。
27.具体在实际应用中,该夹持部11设有两组,中间一组的夹持部11负责将料棒4从软化工位6移动到冲压工位7,右侧一组的夹持部11负责将料棒4从冲压工位7移动到加热部16的位置,当夹持部11与软化工位6或者冲压工位7对齐时,上移的料棒4将会撑开弧形夹持板一40和弧形夹持板二41,通过压缩弹簧二38的作用可使弧形夹持板一40和弧形夹持板二41夹紧料棒4,通过摩擦力可使料棒4处于稳定的状态;中间位置夹持部11上的缓冲垫39与匚形干涉板29左端接触时,或右侧位置夹持部11上的缓冲垫39与匚形干涉板29右端接触时,当转移部10再次向右侧移动,此时匚形干涉板29阻止l形杆37移动,压缩弹簧二38受到压缩,弧形夹持板一40远离弧形夹持板二41,从而释放料棒4。
28.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说明书附图2,软化部12包括安装在截断机1侧表面的支撑架一42,支撑架一42一端安装有承载台43,承载台43上端安装有限位管44,承载台43中心处开有连通孔一45,高频加热器3输出端位于限位管44上方。
29.具体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转移部10和夹持部11的工作,当料棒4落入到软化部12位置时,通过承载台43和限位管44的作用使料棒4处于稳定的状态,控制高频加热器3工作,高频加热器3输出端对料棒4的上端进行加热,到一定时间后,控制高频加热器3停止工作。
30.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说明书附图2,冲压部13包括安装在冲压机2下端的底模46,底模46下端开有连通孔二47,冲压部13上端安装有顶模48。
31.具体在实际应用中,冲压机2的工作带动顶模48下压,顶模48与底模46贴合,从而对料棒4进行冲压操作。
32.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说明书附图2,自动提升部14包括安装在冲压机2下端一侧的轴承二49,轴承二49设有两对,轴承二49内圈安装有螺纹轴二50,螺纹轴二50下端安装有互相啮合的齿轮一51,螺纹轴二50上端安装有升降板52,升降板52与螺纹轴二50螺纹连接,升降板52两端安装有提升杆53,提升杆53穿过连通孔一45和连通孔二47,提升杆53上端安装有永磁铁54;所述冲压机2下端安装有驱动电机70,驱动电机70旋转端安装有与齿轮一51啮合的齿轮二69。
33.具体在实际应用中,控制驱动电机70正转带动齿轮二69转动,齿轮二69转动带动另一个齿轮二69转动,齿轮二69转动带动螺纹轴二50对向转动,不同螺纹轴二50上的螺纹
旋向相反,从而使升降板52向上移动,驱动电机70反转带动升降板52下降,升降板52的移动带动提升杆53升降,提升杆53对料棒4起到升降的作用,通过永磁铁54的作用可使料棒4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34.参照说明书附图1、说明书附图3、说明书附图6和说明书附图7,加热部16包括安装在冲压机2一侧的直线电机一55,直线电机一55伸缩端安装有l形推动板56,高频加热器3输出端设在l形推动板56上方,锥形斗15设在高频加热器3输出端上方;恒温组件5包括箱体57,箱体57两端开有t形孔58,箱体57一侧安装有水平台59,箱体57内侧设有火焰喷射器60,箱体57内侧安装有承重板61。
35.具体在实际应用中,夹持部11释放料棒4,料棒4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到锥形斗15内,通过锥形斗15的作用可使料棒4保持竖直的状态下落到l形推动板56与承重板61之间的位置,两个料棒4叠放在一起,高频加热器3对上端的料棒4进行全面的升温,升温到指定温度时,控制直线电机一55伸长,直线电机一55带动l形推动板56和下方的料棒4向右侧推动直至进入到恒温组件5内,当l形推动板56复位时,上方的料棒4会下落到l形推动板56上;恒温组件5内的料棒4呈一字排列,通过l形推动板56的反复移动可将料棒4推到冷却箱17内进行冷却。
36.参照说明书附图1、说明书附图2、说明书附图3、说明书附图4,稳定部18包括安装在截断机1和冲压机2侧表面的固定板62,固定板62一端安装有矩形套管63,矩形套管63中心处安装有齿轮三64,齿轮三64两侧设有齿条65,齿条65与齿轮三64啮合,齿条65一端安装有夹爪68,截断机1和冲压机2侧表面安装有直线电机二67,直线电机二67伸缩端与齿条65固定连接。
37.具体在实际应用中,当料棒4在在软化工位6或加热部16升温时,控制直线电机二67伸长,直线电机二67伸长带动齿条65移动,通过齿轮三64的作用使齿条65对向运动,齿条65带动夹爪68夹住料棒4,之后在从开,使料棒4处于居中的位置,保持一定的稳定的性。
3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1.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2.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