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钣金件用折弯压合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11959发布日期:2023-02-01 02:17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钣金件用折弯压合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设计钣金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钣金件用折弯压合一体机。


背景技术:

2.钣金件作为机械加工中常见的部件,在包括汽车等行业中十分常见,故对于钣金件的加工操作也很普遍。常见的对于钣金件的加工包括剪、冲、切、复合、折弯、铆接、拼接、压合等。
3.现有的对于钣金件的加工通常是一个设备对应一种加工操,或者如图6所示的在一个加工设备(例如一个折弯机)上设置两个及以上的加工工位,以完成多种加工操作。图6所示的是在一个折弯机上完成对钣金件的折弯和压合操作,以增强钣金件的厚度和强度。由于折弯和压合操作在钣金件的作用点不同,所以包括图6在内的现有技术通常是将这两种操作在两个加工工位上完成,这就需要两套加工模具,增加了设备制造的成本;此外,这这种折弯机上由于需要两个加工工位,所以设备占地面积较大。
4.所以设计占地面积小且低成本的折弯机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钣金件用折弯压合一体机。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7.一种钣金件用折弯压合一体机,包括折弯机;所述折弯机包括用于放置钣金件的折弯基座,以及用于对钣金件进行折弯操作的折弯刀;所述折弯基座位于所述折弯刀下方,且所述折弯基座上形成有折弯槽,所述折弯槽位于所述折弯刀的刀头的正下方,并与所述刀头的厚度相当;所述折弯刀的刀柄端部与刀头侧壁之间形成有一直角,且所述刀柄端部与所述折弯基座的上表面抵靠,并将折弯后的钣金件的折痕压合。
8.优选的,所述折弯机还包括升降驱动机构,其位于所述折弯基座的后侧;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由升降电机、驱动电机和靠山座组成;所述升降电机与所述驱动电机垂直设置,并带动所述驱动电机沿所述折弯机的高度方向往复移动;所述靠山座固定于所述驱动电机的前端,并由所述驱动电机带动所述靠山座沿其设置方向往复移动。
9.优选的,所述靠山座与所述驱动电机同轴设置,且所述靠山座的设置方向垂直于所述折弯基座的设置方向,并由所述驱动电机驱动其远离所述折弯基座或与所述折弯基座的后侧壁抵接。
10.优选的,所述折弯基座设置于底座上,所述底座包括相互垂直的竖直部和横直部,所述竖直部上形成有三层阶梯状缺口;所述折弯基座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竖直部上的第二层台阶抵接的凸块;所述竖直部上的第三层台阶上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的内壁与所述凸
块的外壁紧贴,并用于限定所述折弯基座的位置。
11.优选的,所述凸块的高度不小于所述竖直部的第一层台阶至第二层台阶的之间的距离。
12.优选的,所述底座的横直部卡接于所述折弯机的工作台上,所述工作台由两个对称且间隔设置的限位块组成,所述限位块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折弯机的支撑座上;所述底座的横直部位于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且所述横直部的宽度等于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的最短距离。
13.优选的,所述折弯刀顶端卡接于刀座上,所述刀座通过直线驱动机构与所述折弯机连接,并由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带动所述刀座沿所述折弯机的高度方向移动。
1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5.通过在折弯刀的刀柄与刀头连接处设计一直角缺口,使得折弯刀与折弯基座完成对钣金件的折弯操作和压合操作,实现对钣金件的折弯压合一体操作,减小设备占地面积,节约生产制造成本;
16.通过直线驱动机构驱动折弯刀以及钣金件向折弯槽处移动,直至钣金件主体与刀柄抵接,钣金件折弯并产生折痕,保证同一批次的钣金件的折弯角度一致,进而保证同一批次的钣金件的压合力度和质量一致;
17.通过升降驱动机构驱动靠山座靠近并略高于折弯基座,为待折弯的钣金件提供抵接点,由此保证同一批次的钣金件的折弯宽度一致。
附图说明
18.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19.图2:本实用新型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20.图3: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加工图;
21.图4: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加工图;
22.图5: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底座结构图;
23.图6a:背景技术的折弯机构结构图;
24.图6b:背景技术的压合机构结构图;
25.图7:现有技术的折弯机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27.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2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钣金件用折弯压合一体机,包括折弯机1。具体的,所述折弯机1包括用于放置钣金件的折弯基座2,以及用于对钣金件进行折弯操作的折弯刀3;其中所述折弯基座2位于所述折弯刀3下方。
29.如图1所示,所述折弯刀3顶端卡接于刀座30上,所述刀座30通过直线驱动机构4与所述折弯机1连接,并由所述直线驱动机构4带动所述刀座30沿所述折弯机1的高度方向移动。所述直线驱动机构4可以是具有直线移动功能的现有部件或设备,如滑轨、丝杠等在此不做赘述。
30.如图3或图4所示,所述折弯刀3包括一体设置的刀头31和刀柄32,且所述刀柄32端部与刀头31侧壁之间形成有一直角;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将所述刀头31偏心设置于所述刀柄32的端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所述刀柄32的宽度设置较宽,并将刀头31居中设置于刀柄32的端部。此外,所述刀柄32的外侧面至所述刀头31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压合宽度进行调整,其具体尺寸在此不做限定。所述刀柄32端部与所述折弯基座2的上表面抵靠,并将折弯后的钣金件的折痕压合。
31.结合图1与图3或图4所示,所述折弯基座2上形成有折弯槽20,所述折弯槽20位于所述折弯刀3的刀头31的正下方,并与所述刀头31的厚度相当。所述折弯刀3由所述直线驱动机构4带动其与所述刀座30同步移动,所述折弯刀3与待折弯的钣金件接触,并对钣金件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得钣金件形变;直至钣金件的主体部分与所述折弯刀3的刀柄32端部抵接,钣金件折弯并产生折痕,由此保证同一批次的钣金件的折弯角度一致。此后,所述直线驱动机构4带动所述折弯刀3复位;由人工或机器人将折弯后的钣金件取出;直线驱动机构4再次带动所述折弯刀3向所述折弯槽20处移动,并在所述刀头31插入所述折弯槽20后停留3至5秒,该停留时间由人工或机器人将折弯后的钣金件的折痕与所述刀头31的侧壁紧贴;进而保证同一批次的钣金件的压合力度和质量一致;并在所述直线驱动机构4再次下压时将钣金件的折弯边与其主体压合,以增强钣金件的厚度,进而加强钣金件的强度。
32.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折弯机1还包括升降驱动机构11,其位于所述折弯基座2的后侧。如图2所示,所述升降驱动机构11由升降电机111、驱动电机112和靠山座113组成。所述升降电机111与所述驱动电机112垂直设置,并带动所述驱动电机112沿所述折弯机的高度方向往复移动;所述靠山座113固定于所述驱动电机112的前端,并由所述驱动电机112带动所述靠山座113沿其设置方向往复移动。所述靠山座113与所述驱动电机112同轴设置,且所述靠山座113的设置方向垂直于所述折弯基座2的设置方向,并由所述升降电机111和所述驱动电机112驱动其远离所述折弯基座2或与所述折弯基座2的后侧壁抵接。通过所述升降电机111驱动所述靠山座113移动至略高于所述折弯基座2的位置,再由所述驱动电机112驱动所述靠山座113与所述折弯基座2抵接,即所述靠山座113为待折弯的钣金件提供抵接点,由此保证同一批次的钣金件的折弯宽度一致。
33.结合图1和图5所示,所述折弯基座2设置于底座12上,所述底座12包括相互垂直的竖直部和横直部,所述竖直部上形成有三层阶梯状缺口。所述折弯基座2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竖直部上的第二层台阶抵接的凸块21;且所述凸块21的高度不小于所述竖直部的第一层台阶至第二层台阶的之间的距离。所述竖直部上的第三层台阶上设置有挡块121,所述挡块121的内壁与所述凸块21的外壁紧贴,并用于限定所述折弯基座2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挡块121通过螺栓或卡接等方式可拆卸地与所述底座12连接。通过更换所述挡块121调整所述
挡块121内壁与所述第一层台阶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宽度的所述折弯基座2,并在所述折弯机1的宽度方向上对所述折弯基座2进行位置限定,以保证钣金件在折弯和压合过程中所述折弯基座2的稳定性,这折弯压合质量的良好性。
34.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2的横直部卡接于所述折弯机1的工作台13上,所述工作台13由两个对称且间隔设置的限位块组成,所述限位块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折弯机1的支撑座14上;其可拆卸方式可以为螺栓连接或卡接等,在此不做赘述。所述底座12的横直部位于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且所述横直部的宽度等于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的最短距离。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所述工作台13的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可根据所述底座12的横直部的长度进行调整,并与所述底座12的横直部之间过盈配合,即所述底座12的尺寸可根据加工需求实时调整,提高设备灵活度。
35.如图7所示为现有技术的折弯机构的结构,该结构中通过在底座12与折弯基座2之间设置弹性件,该弹性件包括但不限定于弹簧。通过人工或其他外力对折弯基座2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以克服弹性件的作用力,并使得弹性件压缩;在放开所述折弯基座2后由弹性件将折弯基座2复位,并使得折弯基座2与折弯刀3的刀头31接触,进而使得钣金件产生折弯。本实用新型的折弯结构相对现有技术而言其折弯过程更加稳定,折弯效果更佳;具体而言,通过弹性件驱动折弯基座2相对刀头31移动,该移动过程具有一定振幅,故可能在钣金件表面不同位置形成折痕,且该操作无法保证同一批次的不同钣金件的折弯角度一致。
36.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