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件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04585阅读:来源:国知局
模座13、下模动力件2、下模传动件、下模板11、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19、冲孔刀口内脱20及下模定位件21 ;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19固定于下模板11上,冲孔刀口内脱20及下模定位件21均固定于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19上,下模动力件2安装于下模座13上,下模传动件安装于下模动力件2的动力输出一侧,下模传动件与冲孔刀口内脱20相接以将下模动力件2产生的动力传递到冲孔刀口内脱20。
[0049]在位置对应关系上,切外形冲头23的位置与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19的位置相对应,上模定位件29的位置与下模定位件21的位置相对应。
[0050]进一步地,上模组件还包括:冲孔针24 ;切外形冲头23设置有供冲孔针24贯穿导正用的第三导正孔;第二脱料板9与冲孔针24上第二针头相对一侧相固定。上模传动件具体包括:设置于上模动力件2的动力输出一侧的上打板4,以及两端分别与上打板4及第二脱料板9相接的上打杆5。上打板4与上夹板7之间设置有上垫板6,第二脱料板9设置有止挡子板8。上垫板6与上模座I之间设置有上垫脚3。
[0051]进一步地,下模传动件包括:设置于下模动力件2的动力输出一侧的下打板14、一端与下打板14相接的下打杆17,以及分别与下打杆17的另一端及冲孔刀口内脱20相接的小打板18。下模板11与下模座13之间设置有下垫板12,小打板18嵌设于下垫板12内。下模动力件2的与下模座13的相对一侧固定于一固定板15上。为保证下打板14受力平衡,固定板15与下模座13之间设置有等高柱16。
[0052]在应用时,上模动力件2及下模动力件2均采用氮气弹簧。
[0053]上述部件具体用途可如下述:
[0054]第一,上模动力件部分由上模座1、上模动力件2、上垫脚3、上打板4等部件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共使用了 4个氮气弹簧,可提供共计12吨压力以提供足够的冲裁力,冲裁力通过上打杆5传递给第二脱料板9,继而传递到切外形冲头23,保证顺利切割出产品外形。
[0055]第二,上夹板部分由上垫板6、上夹板7等部件构成,主要用于固定冲孔倒角一体针25并导正上打杆5,保证冲裁力的顺利传递。
[0056]第三,第二脱料板部分由止挡板8、第二脱料板9、第一弹性件26等部件构成,第一弹性件26可采用弹簧,该部分主要用于固定切外形冲头23、冲孔针24,并传递冲裁力到切外形冲头23,为第一脱料板部分提供足够的脱料力。
[0057]第四,第一脱料板部分由第一脱料板10等部件构成,主要用于导正切外形冲头23,压料、脱料,另外,切外形冲头23也同样具有导正冲孔倒角一体针25及冲孔针24的作用。
[0058]第五,下模板部分由下模板11、下垫板12等部件构成,主要用于固定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19、冲孔刀口内脱20及下模定位件21等。
[0059]第六,下模动力件部分由下模座13、下打板14、下模动力件2、固定板15、等高柱16等部件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共计使用了 2个氮气弹簧来构成下模动力件2,共计6吨压力,提供足够的推件力通过下打杆17传递至下打板18,继而传递到冲孔刀口内脱20,保证产品从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19中顺利脱出。
[0060]上述金属件加工模具对产品加工的主要工作过程如下述:
[0061]动作一,如图1到图11的状态变化,上模动力件2提供冲裁力,通过上模传动件到达第二脱料板9,并带动第一脱料板10向下,第一脱料板镶件22接触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19后,上模定位件29与下模定位件26相作用定位,第一脱料板镶件22与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19之间放置有待加工产品,从而由于所传递的冲裁力,使切外形冲头23向下运动,与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19作用,冲切出产品外形如图12所示。
[0062]动作二,如图11到图13的状态变化,上模动力件2提供冲裁力,通过上模传动件到达第二脱料板9,并带动第二脱料板9向下,第一弹性件26与第二弹性件30压缩,致使冲孔倒角一体针25及冲孔针24向下,与冲孔刀口内脱20作用,在产品上冲出所有小孔如图14所示。
[0063]动作三,如图13到图15的状态变化,上模动力件2提供冲裁力,通过上模传动件到达第二脱料板9,并继续带动第二脱料板9向下,第一弹性件26与第二弹性件30进一步压缩,致使冲孔倒角一体针25继续向下,直至第一脱料板10与第二脱料板9完全闭合,在冲孔倒角一体针25所冲孔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腰形孔倒角如图16所示。
[0064]实施例二:
[0065]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区别主要在于:上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可倒置放置,从而也可对3D小件产品进行加工。
[0066]上述各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金属件加工模具,其在上模组件中同时设置有切外形冲头和冲孔倒角一体针,该模具可完成在同一侧执行切外形及冲孔倒角工艺,从而满足了某些3D小件加工要求;另外,由于冲孔倒角一体针的设计,以及切外形冲头上第二导正孔的设计,保证了切外形、冲孔及冲孔后的孔倒角成型工序只需要产品的一次定位,而无需移动产品,保证了产品的加工精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并且有效节省了机台与人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006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68]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主权项】
1.一种金属件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模组件及下模组件,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上模动力件、上模传动件、上夹板、第一脱料板、第二脱料板、冲孔倒角一体针、切外形冲头、夹板镶件、第一脱料板镶件、第二脱料板镶件、上模定位件、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脱料板镶件设置有供所述切外形冲头贯穿导正用的第一导正孔,所述冲孔倒角一体针的第一针头沿冲孔方向设置有倒角成型部及冲孔部,所述冲孔部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倒角成型部的径向尺寸,所述切外形冲头设置有供所述冲孔倒角一体针贯穿导正用的第二导正孔;所述上模动力件安装于所述上模座上,所述上模传动件安装于所述上模动力件的动力输出一侧,所述上模传动件与所述第一脱料板相接以将所述上模动力件产生的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二脱料板,所述夹板镶件与所述冲孔倒角一体针上与所述第一针头相对一侧相固定,所述第二脱料板设置有所述第二脱料板镶件,所述第二脱料板镶件固定有所述切外形冲头,所述上夹板设置有所述夹板镶件,所述第一脱料板设置有所述第一脱料板镶件,所述第一脱料板镶件固定有所述上模定位件,所述第一脱料板与所述第二脱料板之间固定有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脱料板镶件与所述第二脱料板镶件之间固定有第二弹性件,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下模动力件、下模传动件、下模板、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冲孔刀口内脱及下模定位件;所述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固定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冲孔刀口内脱及所述下模定位件均固定于所述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上,所述下模动力件安装于所述下模座上,所述下模传动件安装于所述下模动力件的动力输出一侧,所述下模传动件与所述冲孔刀口内脱相接以将所述下模动力件产生的动力传递到所述冲孔刀口内脱, 所述切外形冲头的位置与所述下模切外形刀口镶件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上模定位件的位置与所述下模定位件的位置相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件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冲孔针;所述切外形冲头设置有供所述冲孔针贯穿导正用的第三导正孔;所述第二脱料板与所述冲孔针上第二针头相对一侧相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件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传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模动力件的动力输出一侧的上打板,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打板及所述第二脱料板相接的上打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件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打板与所述上夹板之间设置有上垫板,所述第二脱料板设置有止挡子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金属件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垫板与所述上模座之间设置有上垫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件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传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模动力件的动力输出一侧的下打板、一端与所述下打板相接的下打杆,以及分别与所述下打杆的另一端及所述冲孔刀口内脱相接的小打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金属件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与所述下模座之间设置有下垫板,所述小打板嵌设于所述下垫板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件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动力件的与所述下模座的相对一侧固定于一固定板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件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下模座之间设置有等尚柱。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金属件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动力件及所述下模动力件均采用氮气弹簧。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金属件加工模具,其在上模组件中同时设置有切外形冲头和冲孔倒角一体针,该模具可完成在同一侧执行切外形及冲孔倒角工艺,从而满足了某些3D小件加工要求;另外,由于冲孔倒角一体针的设计,以及切外形冲头上第二导正孔的设计,保证了切外形、冲孔及冲孔后的孔倒角成型工序只需要产品的一次定位,而无需移动产品,保证了产品的加工精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并且有效节省了机台与人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IPC分类】B21D37-10, B21D37-12
【公开号】CN204412908
【申请号】CN201520005210
【发明人】何创新, 赵磊
【申请人】深圳市富诚达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月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