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拉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50068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拉延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拉延模具。
【背景技术】
[0002]拉延模具是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常用的一套设备,在汽车零件的开发过程中,拉延成型模具在生产中需要的压力非常的大,如果在模具最后几毫米墩死的时候压机对模具施加的力超过成型力较多时能够使上上凹模不墩死,这样就不会对模具及机床产生致命的伤害,当拉延打两个料片时,在零件成型的最后几个毫米墩死时,所述拉延模具的报废率非常高,因而该类模具在此时使用寿命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拉延模具,其具有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5]—种新型拉延模具包括上凹模、与上凹模相配合的下凸模和承压机构。所述上凹模的中部向下凹设有成型腔,所述上凹模包括第一上凹模和与该第一上凹模对应的第二上凹模。所述第一上凹模上向下凹设有第一成型腔,所述第二上凹模对应第一成型腔向下凹设有第二成型腔,所述第二上凹模通过多个固定轴连接于第一上凹模上,且所述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组成所述成型腔。所述承压机构固定装设于所述第一上凹模和第二上凹模前后两端的连接处。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上凹模的前后两端分别向前和向后凸设有第一卡持块,所述第二上凹模的前后两端对应所述第一卡持块凸设有第二卡持块,所述承压机构呈“U”字形结构,所述承压机构卡持于所述第一卡持块和第二卡持块上,且所述承压机构上贯穿开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承压机构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孔固定装设于所述第一卡持块和第二卡持块上。
[0007]优选地,所述固定轴的两端设有螺纹,所述固定轴贯穿连接所述第一上凹模和第二上凹模上,且凸伸出所述第一上凹模和第二上凹模外,凸伸出第一上凹模和第二上凹模外的固定轴的两端装设限位螺母。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上凹模上凸设有多个限位销,所述第二上凹模上对应开设有多个限位孔,所述第一上凹模的限位销装设于所述第二上凹模的限位孔内。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拉延模具由于所述上凹模包括第一上凹模和第二上凹模,且所述第一上凹模和第二上凹模前后两端的连接处设有承压机构,如果在生产中放了两个板料,在最后墩死时,压机对上凹模施加的力会主要集中在承压机构上,承压机构会首先开裂致使第一上凹模和第二上凹模也随之分开,上凹模和下凸模就不会完全的墩死,进而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0010]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1]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拉延模具的立体图。
[0013]图2是图1所示一种新型拉延模具的立体分解图。
[0014]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15]上凹模一 1、第一上凹模一 11、第一成型腔一 111、第一卡持块一 112、第二上凹模一
12、第二成型腔一121、第二卡持块一122、成型腔一13、限位销14、承压机构一2、固定孔一21、固定轴一3、限位螺母一4。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8]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新型拉延模具包括上凹模、与上凹模相配合的下凸模I和承压机构2。所述上凹模I的中部向下凹设有成型腔13,所述上凹模I包括第一上凹模11和与该第一上凹模11对应的第二上凹模12。所述第一上凹模11上向下凹设有第一成型腔111,所述第二上凹模12对应第一成型腔111向下凹设有第二成型腔121,所述第二上凹模12通过多个固定轴3连接于第一上凹模11上,且所述第一成型腔111与第二成型腔121组成所述成型腔
13。所述承压机构2固定装设于所述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前后两端的连接处。
[0019]所述第一上凹模11的前后两端分别向前和向后凸设有第一卡持块112,所述第二上凹模12的前后两端对应所述第一卡持块112凸设有第二卡持块122。所述承压机构2呈“U”字形结构,所述承压机构2卡持于所述第一卡持块112和第二卡持块122上,且所述承压机构2上贯穿开设有多个固定孔21,所述承压机构2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孔21固定装设于所述第一卡持块112和第二卡持块122上。
[0020]所述固定轴3的两端设有螺纹,所述固定轴3贯穿连接所述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上,且凸伸出所述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外,凸伸出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外的固定轴3的两端装设限位螺母4,防止固定轴3左右滑动,使所述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连接不稳定,进而影响产品成型质量。
[0021]所述第一上凹模11上凸设有多个限位销14,所述第二上凹模12上对应开设有多个限位孔,所述第一上凹模11的限位销14装设于所述第二上凹模12的限位孔内,当所述第二上凹模12装设于所述第一上凹模11上时,将所述限位销14装设于第二上凹模12的限位孔内,以便于固定轴3的装设,提高了模具的安装效率。
[00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拉延模具由于所述上凹模I包括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且所述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前后两端的连接处设有承压机构2,如果在生产中放了两个板料,在最后墩死时,压机对上凹模I施加的力会主要集中在承压机构2上,承压机构2会首先开裂致使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也随之分开,上凹模I和下凸模就不会完全的墩死,进而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0023]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采用与其相同或相似的其它装置,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新型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凹模、与上凹模相配合的下凸模和承压机构(2),所述上凹模(I)的中部向下凹设有成型腔(13),所述上凹模(I)包括第一上凹模(11)和与该第一上凹模(11)对应的第二上凹模(12),所述第一上凹模(11)上向下凹设有第一成型腔(111),所述第二上凹模(12)对应第一成型腔(111)向下凹设有第二成型腔(121),所述第二上凹模(12)通过多个固定轴(3)连接于第一上凹模(11)上,且所述第一成型腔(111)与第二成型腔(121)组成所述成型腔(13),所述承压机构(2)固定装设于所述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前后两端的连接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凹模(11)的前后两端分别向前和向后凸设有第一卡持块(112),所述第二上凹模(12)的前后两端对应所述第一卡持块(112)凸设有第二卡持块(122),所述承压机构(2)呈“U”字形结构,所述承压机构(2)卡持于所述第一卡持块(112)和第二卡持块(122)上,且所述承压机构(2)上贯穿开设有多个固定孔(21),所述承压机构(2)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孔(21)固定装设于所述第一卡持块(112)和第二卡持块(122)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3)的两端设有螺纹,所述固定轴(3)贯穿连接所述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上,且凸伸出所述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外,凸伸出第一上凹模(11)和第二上凹模(12)外的固定轴(3)的两端装设限位螺母(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凹模(11)上凸设有多个限位销(14),所述第二上凹模(12)上对应开设有多个限位孔,所述第一上凹模(11)的限位销(14)装设于所述第二上凹模(12)的限位孔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拉延模具包括上凹模、下凸模和承压机构。上凹模的中部向下凹设有成型腔,上凹模包括第一上凹模和第二上凹模。第一上凹模向下凹设有第一成型腔,第二上凹模向下凹设有第二成型腔,第二上凹模通过多个固定轴连接于第一上凹模上,且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组成上述成型腔。承压机构固定装设于第一上凹模和第二上凹模前后两端的连接处。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一上凹模和第二上凹模前后两端的连接处设有承压机构,在生产中放了两个板料,在最后墩死时,压机对上凹模施加的力会主要集中在承压机构上,承压机构会首先开裂致使第一上凹模和第二上凹模也随之分开,上凹模和下凸模就不会完全的墩死,进而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IPC分类】B21D37/10
【公开号】CN205362396
【申请号】CN201620054311
【发明人】李春年
【申请人】重庆数码模车身模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7月6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