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减少对熔炉内被处理产品污染的被蒸气补强的膨胀气体体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956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尽量减少对熔炉内被处理产品污染的被蒸气补强的膨胀气体体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尽量减少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对熔融(熔化)金属的污染。
背景技术
在金属铸造业中,金属(黑色的或有色的)在炉中被熔化,然后被倒 入模具中以凝固成铸件。在铸造熔化操作中,金属通常在电感应炉内被熔 化。熔化和输送金属而不使其暴露于大气空气以尽量减少金属(包括其合 金成分)的氧化常常是有利的,这不仅增大产量和合金回收率,而且能减 少会引起铸件缺陷(夹杂)以至于降低成品质量的金属氧化物的形成。此 外,熔融金属趋于从大气(环境空气)吸收气体(主要是氧和氢),这会 引起与气体相关的铸件缺陷,例如气孔。
已使用各种方法来防止金属暴露于大气空气,包括真空处理和用气体 或液体惰化。在真空处理中,在加热金属前对流体密封的炉腔抽取真空, 基本上排空所有的环境氧气。然而,此方法需要特殊的真空炉且通常仅适 合于小批量生产。此外,真空炉的使用也需要很长的冷却时间,这样就降 低了工厂的生产率。
对于气体惰化,将连续的惰性气体流注入到炉腔内。这^^形成了从炉 腔内清除环境氧气并且防止环境空气进入到炉腔中的惰性气体覆层(保护
气氛,blanket)。然而,此方法在处理过程中即使对于基本流体密封的炉 腔也需要使用极大量的气体。此外,此方法不能维持足够低的残余氧浓度 以防止在大部分金属产品上形成氧化层。来自于灼热炉内的上升热气流将 进入的冷惰性气体持续上推和离开金属表面。这样,当热空气和气体上升 时,所产生的气流持续向炉内引入新鲜冷空气。所注入的惰性气体在其注入炉中时也会随之巻入环境空气。由于这些影响,气体惰化技术虽说不是
不可能但也难以直接在金属表面上提供真正的惰性(0%O2)气氛。
对于液体惰化时,液体制冷剂(典型地为]\2或Ar)覆盖住金属(即, 热的固体金属或熔融金属)的整个暴露表面。由于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比其 气相和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其被上升热气流上推和离开熔体表面的可能性 小得多。在接触到金属表面后短时间内,液体气化成气体。当制冷剂从液 体沸腾为气体时,其在上升时体积膨胀约600-900倍。结果,该膨胀将环 境空气推离金属表面,从而抑制氧化。液体惰化的一个缺陷在于,难以有 效地在液态下将液体制冷剂输送到熔炉内。液化的气体极其冷。在储罐及 配送管路内,液态惰性气体持续地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使得一些液体在储 罐和配送管路内沸腾为蒸气。该蒸气必须在液体注入炉腔前被排出,否则 会导致流动飞溅和波动(这是由于气体在输送管道中易于阻塞液体流动)。 结果,制冷剂供应的一大部分由于沸腾而损失。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仍需要通过不损失大量惰性气体的清除净化过程 来获得低的残余氧浓度。

发明内容
本文描述了在诸如感应炉、漏斗等的容器内在金属表面上提供有效的 惰性覆层的系统和相应的方法。所述系统包括金属(例如,热的固体(炉 料/装料)金属或熔融金属)的容器和配置成朝所述金属输送双相惰性制冷 剂的系统。所述输送系统可包括靠近所述容器的顶部设置的喷管(喷枪)。 所述喷管包括朝金属表面引导液体制冷剂流和蒸气(态)制冷剂流的罩盖。 液体制冷剂移动至金属表面,在此其气化而产生一定体积(一定量,a volume of)的膨胀气体。此外,蒸气制冷剂朝所述膨胀气体被向下引导。 蒸气制冷剂补强(增强,补充,reinforce)膨胀气体,减緩其膨胀速率以 将膨胀气体维持在金属表面上。这样,液体和蒸气协同工作以抑制金属的 氧化。
所述系统可包括多个不同特征,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任一项或其组合用于容纳熔融金属的敞口容器,该容器包括底壁、侧壁和开口; 惰性制冷剂源,所述惰性制冷剂包括液体流组分和蒸气流组分; 邻近所述开口设置的输送系统,该输送系统包括(1)包括入口和出 口的喷管,所述入口连接到所述惰性制冷剂源,和/或(2)与喷管的出口 端连接的罩盖,其中该罩盖朝熔融金属引导惰性制冷剂的组分;
罩盖配置成朝容器的底壁引导惰性制冷剂的液体组分,使得液体组分 接触熔融金属以形成具有一膨胀速率(膨胀率,rate of expansion)的一定 膨胀体积的气体( 一定体积的膨胀气体,an expanding volume of gas );
罩盖还配置成朝熔融金属引导蒸气组分以抑制所述膨胀体积的气体的 膨胀速率;
罩盖具有弯曲的壳体,该壳体带有入口和位于入口下游的出口; 罩盖设置成使得罩盖的出口与容器的开口大致共面或低于容器开口 ; 输送系统可工作以产生基于熔融金属的表面积在约0.002 lb/in2至约 0.005 lb/in2范围内的惰性制冷剂流量;
扩散器可工作以将液体流组分与蒸气流组分分离;以及 罩盖具有约0°至约90。的弯曲度。
本文还描述了一种在容器内在被加工处理的材料上提供蒸气覆层的方 法。该方法可包括多个不同特征,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任一项或其组合 在容器内形成熔融金属,该熔融金属具有限定有表面积的暴露表面; 产生^目惰性制冷剂,其中该惰性制冷剂包括液体流组分和蒸气流组
分;
引导液体流组分与熔融金属接触以产生具有一膨胀速率的膨胀气体体
积;以及
引导蒸气流组分进入容器中以抑制所述气体体积的膨胀速率; 以能够产生与熔融金属的暴露表面基本同范围的(同延的,共同扩张
的,同边界的,coextensive)膨胀气体体积的流量引导^jf目惰性制冷剂流; 基于熔融金属的表面积来确定流量;
提供基于熔融金属的表面积在约0.002 lb/ii^至约0.005 lb/ii^范围内的提供熔融金属,该熔融金属呈具有凸起的中央弯月部和低的(靠下的) 边缘弯月部的大致弯月形状,并且引导所述液体流组分与所述低的弯月部
接触;
维持所述流量以将液体流组分集中(局限)在熔融金属暴露表面的一 部分内;
提供包括底壁、侧壁和开口的容器,并且邻近所述侧壁引导液体流组 分,使得液体流组分在邻近所述侧壁的位置接触熔融金属;
从一源引导液体惰性制冷剂通过扩散器以将液体流组分与蒸气流组分 分离;以及
维持惰性制冷剂的流量,使得液体流集中在比熔融金属暴露表面小的 区域内。
通过尤其在结合附图时考虑下面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可清 楚看到本文所述的系统和方法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在附图中 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部件。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带有金属受热装料的容器和用于双相惰 性制冷剂的输送系统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图l所示的输送系统的近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这样的系统和方法,其中在诸如熔炉或转移系统(例如, 盛4A/钢桶、流槽等)的容器内、在金属(例如,熔融金属和/或受热的金属
装料)表面上产生和维持^L蒸气补强的一定膨胀体积的惰性气体(例如, 氩、氮或二氧化碳)。所述被补强的膨胀体积的惰性气体可由位于容器的 内表面的一个或多个侧面上的一定气化体积的液体制冷剂产生和维持。可 通过从炉顶的喷管系统用连续的液体制冷剂流补充所述气化体积的液体制冷剂来维持膨胀气体体积。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系统10。如所示,系统10包括容 器100和双相制冷剂输送系统200。容器100包括底壁105、侧壁110和由 边缘120限定的开口 115。容器100容纳金属300 (例如,熔融金属和/或 受热的炉料) 例如,容器100可以是金属熔池、感应炉或金属壳和/或转 移系统如盛4勿钢桶、流槽等。存在于熔融金属内的对流运动和/或表面张力 形成具有凸起的中央部310和沿容器100的侧壁110设置的低的边缘部320 的会聚弯月面。
双相制冷剂输送系统200将液体和蒸气的惰性制冷剂配送到容器100 中。系统200可包括设置在容器100顶部的喷管210。喷管210可与惰性 液体制冷剂源400 (例如,储存容器)连通。惰性液体制冷剂可包括但不 限于氩、氮或二氧化碳。
如上所述,在从源400移动至容器100的过程中,惰性液体制冷剂吸 收热量,形成蒸气/气态组分。因此,扩散器220可连接到喷管210以将蒸 气组分与液体组分分离(即,将蒸气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分离)。扩散器 220可例如包括设置在喷管210的排出端的烧结的10-80 ft等级的塞子。扩 散器220容纳在壳罩或罩盖230内,罩盖230配置成引导离开扩散器的液 体和气体组分,从而将它们导入容器100。具体地,罩盖230成形为朝金 属300的表面引导^4目流或制冷剂(即,液体制冷剂500A的流和蒸气制 冷剂500B的流)。
图2示出图l所示的罩盖230的近视图。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罩盖230 包括入口端235、第一部分237、第二部分239和出口端240。罩盖230向 下弯曲离开罩盖的纵向轴线(用X表示),从而形成第一弯曲部或外弯曲 部245和第二弯曲部或内弯曲部250。弯曲度可包括但不限于在约0° (其 中出口 240大致垂直于轴线X )至约90°(其中出口 240大致平行于轴线X) 的范围内向下弯曲。軍盖的尺寸可以是适合于其所述目的的任意尺寸。例 如,罩盖230可具有大约4-6英寸(10.16 cm-15.24 cm)的总长。作为具 体示例,第一部分237 (从入口 235延伸到弯曲部245/250)可为约3-5英寸(7.62 cm-12.7 cm)(例如,4英寸(10.16 cm)),而第二部分(从弯 曲部245/250延伸到出口 240 )可为约0.5-3英寸(1.27 cm-7.62 cm )(例 如,约1.5英寸(3.81 cm))。罩盖通道的直径(用D表示)可为约0.5 英寸至2英寸(1.27 cm-5.08 cm )(例如,1英寸(3.54 cm))。优选地, 通道的直径D从入口 235到出口 240是基本连续的。形成罩盖的材料包括 但不限于不锈钢管材。
罩盖230被定向设置为将液体制冷剂500A和蒸气制冷剂500B引入容 器中。例如,罩盖230可设置在靠近容器100的开口 115的地方。作为具 体示例,出口端240可与容器100的开口 115大致共面,或者可设置成略 低于开口 115而伸入到容器内部。此外,罩盖230可如此安设在容器上, 使得罩盖的内弯曲部250邻近侧壁110设置。
通过此构型,液体制冷剂500A沿着/邻近容器100的侧壁110被引导, 使得液体制冷剂可到达金属300并沿低的弯月部320形成液体制冷剂的集 中的(局部化的)池或体积500C。这与将液体覆层引导到整个金属表面上 的传统液体制冷剂输送系统相反。反之,本发明的输送系统200控制各参 数以使液体制冷剂500A变得在金属300上集中。也就是说,液体制冷剂 500A仗葭盖了金属表面的一部分,将液体制冷剂集中在与容器100的侧壁 110大致邻近的区域内。
如上所述,液体制冷剂池500C形成在容器的侧壁110附近。更有效 的是,将液体制冷剂500A顺着容器的侧壁110输送(至弯月面的低部320) 以尽量增加输送至弯月面部位的制冷剂,并在金属环境内的最低高度位置 (例如,炉的最低水平位置)形成液体制冷剂池500C。相比之下,将液体 制冷剂500A输送至弯月面的高部310将抑制实际(沿侧壁110 )输送至弯 月面的低部320的制冷剂量,因为制冷剂500C会被捕集在炉料(在热循 环中熔化的固体炉料)内部或上方。另外,沿容器100的侧壁110 (例如, 垂直于和邻近炉的浇注口 )安置输送系统200提供了额外的优点,即自动 地有利于金属倾倒至转运4力钢桶、流槽、漏斗模具等时的惰性保护。
这样,通过上述軍盖构型,液体制冷剂500A的液流邻近侧壁110在金属300的表面上形成了小体积的液体制冷剂500C。由于由熔融金属300 的表面产生的热量以及由炉壁110辐射出的热量,液体制冷剂池500C气 化,从而产生在金属300的整个暴露表面上膨胀的一定膨胀体积的惰性气 体600。此膨胀将环境空气推离金属300的表面,并透过在熔融表面熔化 的任意炉料。这又直接在金属表面上提供真正的惰性气氛。气体600的膨 胀率通常取决于用来形成惰性覆层的惰性气体的种类(例如,氩、氮或二 氧化碳)。例如,当液体制冷剂池500C从液体沸腾成气体时,在其上升 时体积可膨胀大约600-900倍。作为具体示例,在从-302。F (-185。C )加热 到室温时,氩膨胀达液体体积的840倍。
膨胀气体600膨胀得越快,其逸出容器100就越快,从而损失在周围 环境中。这种损失不仅降低惰性覆层的效能,而且改变环境大气(例如, 将使用者暴露在惰性气体下)。为了尽量降低和/或消除所述膨胀体积的气 体600从容器100损失的速率,输送系统200还将一大片蒸气制冷剂500B 导入容器中,其中其补强了从液体制冷剂池500C产生的所述膨胀体积的 惰性气体600,从而在暴露的金属表面附近维持所述膨胀体积600。具体地, 罩盖230朝膨胀气体600引导蒸气制冷剂500B,从而补强膨胀气体并抑制 其膨胀速率和向容器IOO上方的大气中的扩散。这緩解了传统的液体惰化 的主要缺点(如上所述),其中惰性制冷剂的大部分4皮损失(例如在通气 以避免喷管飞溅时)。
来自源400的双相制冷剂500A、 500B的流量应当能够提供一定连续 体积的膨胀惰性气体600,以便在金属300的表面上维持液体制冷剂的集 中池500C (即,防止液体制冷剂500A形成覆盖金属300的整个表面的池 500C),并且维持朝向金属表面的流动补强蒸气制冷剂500B。优选地, 流量被确定为金属300的表面积的函数。这与现有技术的用金属体积计算 流量的方法相反。优选地,制冷剂的连续流在容器100内的流量对于暴露 的金属表面积维持为约0.002 lb/in2到约0.005 lb/in2(约0.14 g/cm2到约0.35 g/cm2)。这l更将制冷剂流维持在这样的流量下,该流量能够产生能补强膨 胀气体600的有利量的蒸气制冷剂500B。例如,根据制冷剂分配系统的热质量和制冷剂供应罐的工作压力,离开喷管210的液体制冷剂500A与蒸 气制冷剂500B的比率可以是大约99/1到大约51/49。高出优选范围的流量 趋于增加处理成本,并且导致由于制冷剂500C在从液体转变为蒸气时的 体积和力学膨胀而引起金属300 "跳出"容器IOO。这对容器100周围区域 内的使用者带来了危险。
在工作时,罩盖230将液体制冷剂500A导入容器100,使得液体制冷 剂从邻近侧壁110的喷管210下落并邻近容器100的侧壁在金属300的表 面上形成小体积(池500C)的液体制冷剂。液体体积500C气化,从而形 成在金属300的真个表面上膨胀的膨胀气体600。同时,罩盖230将蒸气 500C朝金属表面向下引导,从而抑制膨胀气体600的膨胀,在金属300的 表面附近维持被补强的蒸气。
传统的方法使用已膨胀的惰性气体或惰性制冷剂液体作为容器内熔融 金属和/或炉料的保护屏障。用被蒸气补强的膨胀气体形成惰性覆层的方法 与这些传统方法的区别在于,为炉子操作人员提供了更高等级的安全性, 提高了惰性覆层的连贯一致性和效果,并且增大了惰性气体效率或降低了 应用成本。它将全部惰性产品从源400通过输送系统200在熔体界面上方 某处输送至容器100的内部气氛。
上述系统对于将蒸气制冷剂500B导入容器100是有效的,可使蒸气 制冷剂得到充分利用,使用其来补强膨胀气体600。在传统的系统中,由 于闪熔收缩损失(flash loss),喷管末端的3-15%的惰性制冷剂被浪费。 本系统通过完全利用蒸气制冷剂500B、将其以能够尽量减少和/或避免闪 熔收缩损失的方式(以一定速度和一定量)导入容器100来避免这些损失。
尽管已参照具体实施例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 清楚可对此作出各种改变和改进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例如,罩盖 230可具有适合于其所述目的(将双相流导入容器)的任意尺寸和形状, 并且可根据诸如制造成本、制造方法和应用位置参数等因素而加以修改。 另外,尽管流量主要取决于容器100内金属300需要被膨胀气体600保护 的表面积,但也可使用次要因素来确定液体制冷剂的流量,例如被保护的合金或金属的活性、通气系统的存在和强度以及最终用户对于所生产金属
的质量要求。此外,尽管仅示出了惰性制冷剂的单个源400,但应当理解也可在喷管210上连接多个源400以向容器提供多种类型的惰性制冷剂,包括混合物。
另外,所述系统和方法可包括任一种或多种适当的控制器和/或传感器,以便有利于在加热炉内的装料期间监测和控制各种工作参数。也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适当的传感器和相关设备以便优选地在紧邻装料表面的位置处测量和监测各种气体的浓度。另外,当容器100为感应炉时,感应炉可包括任意适当数量和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以监测炉内的氮和/或任意其它气体类别的温度、压力、流量和浓度中的一项或多项。
应当理解,如本文所用的术语如"顶,,、"底,,、"前"、"后"、"侧,,、"高度"、"长度"、"宽度,,、"上,,、"下"、"内"、"外"等仅描述了基准点而非将本发明限制于任意特定的取向或构型。因此,本发明意图涵盖对本发明的各种改进和变型,只要它们都处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减少熔融金属的氧化的方法,该方法包括(a)在容器内形成熔融金属,所述熔融金属具有限定有表面积的暴露表面;(b)产生包括液体流组分和蒸气流组分的双相惰性制冷剂;(c)引导所述液体流组分与所述熔融金属接触以产生具有一膨胀速率的膨胀气体体积;以及(d)引导所述蒸气流组分进入所述容器中以抑制所述气体体积的膨胀速率。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b )包括(b.l)以能够产生与所述熔融金属的暴露表面基本同范围的膨胀气体体积的流量引导双相惰性制冷剂流。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取决于所述熔融金属的表面积。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基于所述熔融金属的表面积在约0.002 lb/in2至约0.005 lb/in2的范围内。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融金属呈具有凸起的中央弯月部和低的边缘弯月部的大致弯月形状,并且(c)包括(c.l)引导所述液体流组分与所述低的弯月部接触。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e)维持所述流量以将所述液体流组分集中在所述熔融金属暴露表面的一部分内。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包括底壁,侧壁,和开口;并且(c)还包括邻近所述侧壁引导所述液体流组分,使得所述液体流组分在邻近所述侧壁的位置接触所述熔融金属。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维持所述惰性制冷剂的流量,使得液体流集中在比所述熔融金属暴露表面的总表面积小的区域内。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基于所述熔融金属的表面积在约0.002 lb/in2至约0.005 lb/in2的范围内。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包括侧壁;所述熔融金属呈具有凸起的中央弯月部和位于所述侧壁附近的低的边缘弯月部的大致弯月形状;(b)产生所述双相惰性制冷剂包括(b.l)从一源引导液体惰性制冷剂通过扩散器以将所述液体流组分与所述蒸气流组分分离;以及(c )引导所述液体流组分包括(c.l)沿所述侧壁引导所述液体流组分,使得所述液体流组分接触所述低的弯月部而形成集中在所述低的弯月边缘部内的 一定体积的气化液体制冷剂。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b)产生所述双相惰性制冷剂包括(b.l)从一源引导液体惰性制冷剂通过扩散器以将所述液体流组分与所述蒸气流组分分离。
12、 一种加热系统,包括用于容纳熔融金属的敞口容器,该容器包括底壁、侧壁和开口;惰性制冷剂源,所述惰性制冷剂包括液体流组分和蒸气流组分;邻近所述开口设置的输送系统,该输送系统包括包括入口和出口的喷管,其中所述入口连接到所述惰性制冷剂源;与所述喷管的出口连接的罩盖,其中所述罩盖朝所述熔融金属引导所述惰性制冷剂的组分,其中所述軍盖配置成朝所述容器的底壁? 1导所述惰性制冷剂的液体组分,使得所述液体组分接触所述熔融金属以形成具有一膨胀速率的一定膨胀体积的气体;其中所述軍盖还配置成朝所述熔融金属引导蒸气组分以抑制所述膨胀体积的气体的膨胀速率。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包括弯曲的壳体,该壳体包括入口和位于所述入口下游的出口。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具有约0°至约卯。的弯曲度。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包括定向成与所述容器的开口大致共面的出口 。
16、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包括在略低于所述容器的开口处定位在所述容器内的出口。
17、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系统可工作以产生基于所述熔融金属的表面积在约0.002 lb/ii^至约0.005 lb/in、范围内的惰性制冷剂流量。
18、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軍盖安设成邻近所述容器的侧壁。
19、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喷管的出口处并容纳在所述罩盖内的扩散器,所述扩散器可工作以将液体流组分与蒸气流组分分离。
20、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包括弯曲的壳体,该壳体包括入口和位于所述入口下游的出13 ;所述罩盖的出口与所述容器的开口大致共面或设置在所述容器的开口下方;并且所述输送系统可工作以产生基于所述熔融金属的总表面积在约0.002lb/in2至约0.005 lb/in2范围内的惰性制冷剂流量。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的出口安设成邻近所述容器的侧壁。
22、 一种加热系统,包括用于容纳熔融金属的敞口容器,该容器包括底壁、侧壁和开口;惰性制冷剂源,所述惰性制冷剂包括液体流组分和蒸气流组分;邻近所述开口设置的输送系统,该输送系统包括包括入口和出口的喷管,所述入口连接到所述惰性制冷剂源;用于从所述喷管接纳惰性制冷剂的装置,所述装置还用于朝所述容器的底壁引导惰性制冷剂的液体组分,使得所述液体组分与所述熔融金属接触以形成具有一膨胀速率的 一定膨胀体积的气体,其中所述用于接纳惰性制冷剂的装置还配置成朝熔融金属引导蒸气组分以抑制所述膨胀体积的气体的膨胀速率。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系统可工作以产生基于所述熔融金属的表面积在约0.002 lb/ii^至约0.005 lb/ii^范围内的惰性制冷剂流量。
24、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接纳惰性制冷剂的装置安设成邻近所述容器的侧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描述了在诸如感应炉等的容器内在金属表面(热的固体(炉料)金属或熔融金属)上提供有效的惰性覆层的系统和相应的方法。所述系统包括金属的容器和配置成朝所述金属输送双相惰性制冷剂的系统。所述输送系统可包括设置在所述容器顶部的喷管。所述喷管具有朝金属表面引导液体制冷剂流和蒸气流的罩盖。液体制冷剂接触金属表面,从而在金属表面上产生一定体积的膨胀气体。蒸气制冷剂产生减缓膨胀气体的膨胀速率的补强蒸气,从而将膨胀气体留存在金属表面上。
文档编号C21D1/74GK101516547SQ200780034848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23日
发明者T·D·拉索尔达 申请人:乔治洛德方法研究和开发液化空气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