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型氧枪除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9071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Y型氧枪除渣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Y型氧枪除渣器。
背景技术
目前,炼钢技术主要采用的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方法,氧气通过氧枪送入转炉内 部。在吹炼和溅渣护炉两种操作过程中会引起氧枪粘钢和渣,若不及时的清除,仍反复使 用,氧枪粘渣和钢就会越来越严重,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提出氧枪,强行操作时,一 是氮封口会被拉坏,二是破坏氧枪提升装置,从而造成严重后果。现有的氧枪除渣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人工清渣,不但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 而且只能在停止生产时才能进行,费工费时、对人体有极大的伤害;另一类是采用机械手, 通过远程遥控完成清渣工作,除渣效果的好坏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刀具的设计、整个除渣装
置的布置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除渣方法的弊端,提供一种Y型氧枪除渣器。本实 用新型所提供的Y型氧枪除渣器,是由V型气缸支座1、气缸2、心轴3、转臂4、除渣刀5、支 承座7、销轴8、机架9和铜合金支撑套10组成,其特征在于V型气缸支座1安装在支承座7 下面与机架9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气缸2安装在V型气缸支座1上,两者使用螺栓连接; 心轴3将支承座7、铜合金支撑套10和转臂4连接在一起,并且转臂4通过铜合金支撑套 10绕心轴3转动;气缸2通过销轴8驱动转臂4 ;除渣刀5与转臂4使用螺钉连接;除渣器 在工作状态时呈“Y”型,左、右两个气缸2驱动转臂4绕心轴3在支承座7内转动。所述的除渣刀采用的是特种合金材料3Gr2V8W,该除渣刀有有两个切削刃和两个 压渣面,一是入刀刃11 ;二是内切刃12,其角度是40°。所述转臂4与除渣刀5连接的部分采用的是圆弧腹板结构;转臂4与气缸2推杆 相连的部分采用的是销轴8与转臂4侧旁槽组成的高副机构。所述的支承座结构,很好的保证了支承座与转臂、心轴之间的连接和运动关系。本实用新型氧枪除渣器的优点是便于氧枪换枪操作的顺利进行、延长了氧枪的 使用寿命、替代了人工除渣、提高了生产效率、安全可靠且结构紧凑。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3本实用新型的除渣刀图中1-V型气缸支座,2-气缸,3-心轴,4-转臂,5-除渣刀,6-氧枪,7-支承座, 8-销轴,9-机架、10-铜合金支撑套、11-入刀刃、12-内切刃。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Y型氧枪除渣器,主要是由V型气缸支座1、气缸2、心轴 3、转臂4、除渣刀5、氧枪6、支承座7和销轴8组成。气缸与V型气缸支座是使用螺栓连接 的,气缸杆采用高副驱动转臂,从而实现转臂抱枪与回位的工作。如图2所示V型气缸支座放在支承座7与机架9之间,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除渣 刀5与转臂4的腹板采用螺钉连接,支承座7与转臂4、铜合金支撑套10通过心轴3将其三 者连接在一起。如图3所示除渣刀有两个切削刃,入刀刃11和内切刃12,入刀刃是由两个面的交 线组成,以便除渣刀能够进入渣内,有两个压渣面;内切刃由四个面的交点为切入口,具有 切渣的功能,其角度为40°。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由气缸2驱动转臂4抱住氧枪6,然后由氧枪提升装置提升氧 枪6,除渣刀5切入渔内,这样就可以清除氧枪6表面粘的渣,而不会影响炼钢节奏,从而提 高了炼钢生产的效率且安全可靠。
权利要求一种Y型氧枪除渣器,其特征在于该除渣器由V型气缸支座(1)、气缸(2)、心轴(3)、转臂(4)、除渣刀(5)、支承座(7)、销轴(8)、机架(9)和铜合金支撑套(10)组成,所述V型气缸支座(1)安装在支承座(7)下面与机架(9)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所述气缸(2)装在V型气缸支座(1)上两者用螺栓连接;所述心轴(3)将支承座(7)、铜合金支撑套(10)和转臂(4)三者连接在一起,所述转臂(4)通过铜合金支撑套(10)绕心轴(3)在水平面内转动;所述气缸(2)通过销轴(8)驱动转臂(4);除渣刀(5)与转臂(4)用螺钉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Y型氧枪除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渣刀(5)采用的是特 种合金材料3Gr2V8W,该除渣刀有两条切削刃,一条是入刀刃(11);另一条是内切刃(12), 其角度是40°。
3.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Y型氧枪除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臂⑷与除渣刀(5)连 接的部分采用的是圆弧腹板结构;转臂(4)与气缸(2)推杆相连的部分采用的是销轴(8) 与转臂(4)侧旁槽组成的高副机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炼钢厂转炉吹氧的一种Y型氧枪除渣器,属于冶金设备技术领域。该Y型氧枪除渣器是由V型气缸支座、气缸、心轴、转臂、除渣刀、支承座和销轴组成,除渣器在工作状态时呈Y型,左、右两个转臂通过心轴在支承座内转动;除渣刀与转臂使用螺钉连接;左、右气缸安装在V型气缸支座上。本实用新型的Y型氧枪除渣器,一方面是结构紧凑、便于氧枪换枪操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是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炼钢厂的生产效率且性能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C21C5/46GK201620174SQ201020062488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14日
发明者朱增波, 陈富强 申请人:安徽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