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炉炉况失常的定量化恢复方法

文档序号:3341149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炉炉况失常的定量化恢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炉炼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炉炉况失常的定量化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首钢高炉的原燃料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经常发生波动;高炉设备老化,经常发生无计划休风。高炉针对原燃料质量变化引起的炉内煤气分布异常变化,炉内调节不及时、不准确、不到位,不能及时遏制炉况的恶化趋势,多次导致严重的高炉炉况失常,经济技术指标损失惨重。首钢高炉逐步形成了炉况失常的定量化恢复技术,使炉况恢复过程规范化、定量化。但高炉炉况失常的种类繁多、情况各异,悬料、管道行程、连续塌料、炉缸堆积、炉冷等炉况失常的表现及恢复不尽相同,因此高炉炉况失常的定量化恢复技术,利用炉况失常后对炉况的干预措施,实现炉况顺行与风量恢复;炉况具备“顺行、稳定、全风、炉温”的操作标准后,利用装料制度的及时调整,实现炉内矿批、焦炭负荷的恢复并进行强化冶炼,从而达到炉况的成功恢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炉炉况失常的定量化恢复方法,规范高炉炉况失常的恢复阶段及各项参数控制标准,为恢复过程的安全、高效提供保障。本发明包括炉况恢复过程四个阶段顺行恢复阶段、风量恢复阶段、矿批恢复阶段及强化冶炼阶段。(I)顺行恢复阶段①风量减至能够达到炉况顺行的水平,但不低于全风量的359Γ40%。②根据炉况失常的原因,若为悬料、管道行程、连续塌料等,焦炭负荷退至全焦负荷2. 8^3. O ;若为炉缸堆积,焦炭负荷退至全焦负荷2. Γ2. 6 ;若为炉冷,焦炭负荷可进一步以循环焦的形式退至全焦负荷I. 8^2. 2。③矿批按正比于风量的矿批再减轻10°/Γ20%控制,但不小于正常矿批的50°/Γ55%。④若炉况失常为炉缸堆积或炉况失常大于10日,加入锰矿,锰矿用量按铁水[Μη]%在O. 89Γ1. 0%控制。高炉配料中的炉渣校核碱度较正常生产低O. 03、. 05。(2)风量恢复阶段①加风在出铁见渣后,每次加风幅度8(Tl20mVmin、加风间隔30 40分钟。②装料制度调整确立煤气疏导原则,煤气形态从炉喉十字测温温度看,边缘点温度在250°C 350°C,中心点温度在550°C 650°C,次中心点温度在350°C 45(TC。③料速在5 7批,随风量水平的上升,矿批随之加重,矿批大小可按正比于风量的矿批再减轻10°/Γ20%控制。炉内进行全焦冶炼,焦炭负荷2. 6^3. 2。④炉温控制在O. 89Γ1. 2%,渣铁物理热维持在1480°C 1500°C,炉渣校核碱度
I.0(Tl. 10。风量恢复至全风量的90°/Γ95%,炉内停加锰矿。(3)矿批恢复阶段
①料速控制6. 5^7. 5批/小时,实现对加料间隙煤气发展程度的控制。②矿批的加重幅度在It/批 3t/批,焦炭负荷的加重幅度在O. 2^0. 4,矿批与焦炭负荷加重后稳定16 24小时,观察炉内煤气分布的变化,并有针对性的调整装料制度,维持煤气分布的稳定,兼顾适当提高煤气利用率。炉内风温提高至1150°C 1250°C,煤比提高至100Kg/t 120Kg/t。铁水[Si]含量控制在O. 5% 0. 8%,渣铁物理热控制在1500°C 1520°C。(4)强化冶炼阶段矿批恢复至正常水平,焦炭负荷达到5. 0,炉况顺行,料尺运动良好,渣铁物理热充沛,透气性指数稳定,炉况维持16 24小时后,加重焦炭负荷至正常生产水平,炉内使用全风温、全顶压操作,铁水[Si]含量控制在O. 39ΓΟ. 5%,渣铁物理热控制在1500°C 1520°C。高炉炉况失常的定量化恢复方法理论分析
炉况顺行,炉内煤气流与炉料实现稳定的逆流运动,是高炉正常冶炼的基础,炉况失常后必须尽快恢复炉况顺行,尤其在悬料、管道行程、连续塌料等失常炉况下,主动控制风量,至炉内料尺运动良好、炉况顺行,避免炉况的进一步恶化,为炉况恢复奠定基础。炉况恢复是在炉况顺行的基础上恢复高炉规定的风量、炉温等操作指标,高炉达到正常生产的实际风速范围,有利于实现炉缸径向的活度、热度均匀,缓解渣铁渗透困难对炉况的影响。炉况恢复过程实际风速达到规定范围才能继续开风口,恢复过程避免长期慢风作业。炉内风量恢复必须以充足的炉温、炉况的顺行为前提,不顾实际炉况表现的强行加风易加剧炉况失常的程度。炉温不仅仅是指铁水[Si]含量,更重要的是渣铁物理热,充足的炉温也是预防炉况恢复过程中其它意外恶性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炉料“撮堆式”的装料制度使分布在炉喉径向的炉料堆尖较高,炉料很难按预想只分布在炉喉中间环带,而是滚动进入炉喉中心与边缘环带,且由于炉料滚动量的不确定性,炉喉中心与边缘的矿焦比很难准确控制,受布料偏析、炉内气流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往往造成装料制度调整后炉内煤气分布方面不见效果甚至朝反方向演变的情况,所以说“撮堆式”装料制度与“平铺式”装料制度相比,矿石“撮堆”使装料制度对炉内煤气分布控制的准确性、有效性方面较差。炉内实现“平铺式”装料制度的手段是多环布料,多环布料可以利用溜槽角度的改变,将炉料直接分布在炉喉径向的任何位置上,任何单环布料所要达到的目的,多环布料都能达到,而且效果要比单环布料好。多环布料与单环布料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直接将炉料分布在炉喉径向,单环布料主要依靠炉料的溜动实现炉料在炉喉径向的二次分配,但二次分配的可控性差,不利于炉内煤气分布的有效调整,在炉况恢复期间,使用多环布料相对单环布料是有利的。炉况恢复过程,避免装料制度“一退到底”,高炉“一退到底”的装料制度往往对炉内煤气分布控制的准确性、有效性方面较差,造成炉况恢复过程中难于按既有炉况恢复思路对炉内煤气分布进行有效调整,延长炉况恢复的时间。装料制度的“撮堆式”布料经常导致炉内煤气分布的不稳定,在加料间隙炉内易产生气流,从而使透气性指数波动、料尺运动变差,为了削弱加料间隙炉内气流的发展程度,采用相对较快的料速是一种调节手段,尤其体现在装料制度调整的趋势性不明显时。炉况恢复过程不要刻意追求矿批的大小,在炉内装料制度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维持适当的小矿批、保持适当的快料速是合适的。炉况恢复过程,焦炭负荷是适应炉况失常程度、实现炉况顺行与风量恢复的变量,炉况恢复过程不要急于加重焦炭负荷,不要急于进入强化冶炼阶段,避免炉况恢复过程的反复。
炉况恢复过程经常出现炉温高、慢风多、渣皮脱落等现象,易造成渣铁流动能力差、黏沟,炉前出铁工作困难,炉内适当降低炉渣碱度,不刻意提高炉渣碱度、追求铁水一级品率,提高渣铁流动能力,以利于炉况恢复。炉况恢复过程风温是确保炉况顺行的重要调节手段,为确保炉况顺行,高炉温情况下降低风温;透气性指数波动,优先调整风温;低炉温情况下使用高风温;调整炉况后,优先考虑提高风温。对于高炉上部煤气紊乱引起的炉况失常,使用相对高的顶压是有利的,有利于稳定炉内的煤气分布;对于炉况下部失常,需要使用相对低的顶压,以保持相对高的实际风速,使风口前的热量能够沿炉缸径向尽量向炉缸中心传递,炉缸径向活度、热度尽量均匀,否则黏稠的渣铁在炉缸中心部位难于向下渗透。高炉炉况的实际表现是炉况恢复的前提,针对实际炉况分析其内在机理、探寻其产生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调整措施,对待恢复过程的高炉切不可把以前的操作经验强加给高炉,而应把经验融合在针对高炉炉况实际的治理措施中,片面的以经验代替分析,只能恶化炉况,延长炉况恢复的时间。炉况恢复过程可借鉴煤气利用率的变化定性 分析炉内煤气分布存在的问题,若炉内煤气利用率高、透气性指数紧,则表明炉内上部的压差相对较高;若炉内煤气利用率低、透气性指数紧,则表明炉内软熔带以下部位的压差相对较高;若炉内煤气利用率波动、透气性指数与之对应性波动,则表明炉内上部煤气分布不稳定;若炉内煤气利用率基本稳定、透气性指数波动,则表明炉内软熔带以下部位煤气分布不稳定。炉况恢复过程通过调整炉内煤气的分布与稳定,实现风量恢复的目的,合理的煤气分布主要是炉内中心与边缘的煤气分配,稳定的煤气分布包括炉内煤气分布在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的稳定,炉况恢复就是引导炉内煤气的分布,实现炉况顺行与风量恢复,实现炉内矿批、焦炭负荷的恢复并进行强化冶炼。炉况恢复是在炉况顺行情况下实现全风作业,再采取高风温、喷煤等优化措施,过早采取优化措施易延长炉况恢复的时间。风量恢复是炉况恢复的核心,根据炉况恢复的进程,将高炉炉况恢复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顺行恢复阶段、风量恢复阶段、矿批恢复阶段及强化冶炼阶段,这四个阶段作为炉况失常后的恢复过程,环环相扣、不可或缺,按部就班实现风量的恢复是炉况恢复的中心任务。(I)顺行恢复阶段无论是悬料、管道行程、连续塌料等上部炉况失常现象,还是炉缸堆积、炉冷等下部炉况失常现象,高炉普遍面临着炉况顺行变差、风量无法达到规定范围的困境,因此恢复炉况顺行成为炉况恢复的基础。围绕恢复炉况顺行的任务,炉内需要及时停止高炉强化冶炼措施,将风量控制至能够达到炉况顺行目的的水平,实现炉内上部炉料与煤气之间的稳定逆流运动,确保一定的炉缸热度,为后续的炉况恢复奠定基础。同时,顺行恢复阶段对矿批、焦炭负荷、装料制度、洗炉料等进行调整,为风量恢复阶段的风量恢复、热度控制等做充足的准备。风量需要果断减至能够达到炉况顺行的水平,切忌减风不果断,煤气流稳定不住,加剧炉况的恶化趋势。但考虑后续炉况恢复的难度及炉前出铁工作的要求,风量不低于全风量的359Γ40%。风量控制到位的标准是炉况顺行得到恢复,料尺运动良好,透气性指数在合理范围,且稳定性良好。炉内控制风量的同时需要对矿批、焦炭负荷及装料制度进行调整,以利于风量恢复阶段炉内的风量恢复。根据炉况失常的原因,若为悬料、管道行程、连续塌料等,焦炭负荷退至全焦负荷2. 8^3. O ;若为炉缸堆积,焦炭负荷退至全焦负荷2. Γ2. 6 ;若为炉冷,焦炭负荷可进一步以循环焦的形式退至全焦负荷I. 8^2. 2,之后根据炉温水平,逐步缩小循环焦批量,提高焦炭负荷至2. 8^3. O0控制风量至炉况顺行,随风量水平的降低,炉内料速减慢,加料间隙煤气的稳定性变差,易加剧炉况的不稳定性,因此随风量水平减小,炉内随之减轻矿批。但矿批的大小涉及到装料制度等问题,因此应根据实际炉况表现确定矿批减轻的幅度,若装料制度方面布料宽度较大,矿批可稍大;若布料宽度较小,矿批宜稍小,矿批大小可按正比于风量的矿批再减轻109Γ20%控制,但考虑到矿批过小对装料制度的影响,矿批不小于正常矿批的509^55%。风量控制到低水平后,顶压按实际风量相应降低,若炉况失常为悬料、管道行程、连续塌料等上部失常现象,顶压使用宜偏高;若炉况为炉缸堆积、炉冷等下部失常现象,顶压使用宜偏低,顶压使用水平取决于高炉保持炉内规定实际风速的需要。 风温、煤粉的使用根据实际炉况表现,若炉温充足、渣铁物理热充沛,降低风温至750°C、00°C,停止喷吹煤粉;若炉温偏低、渣铁物理热不足,适当使用高风温,同时要持续喷煤,稳定煤比在正常水平,避免重负荷料下达至炉缸后,炉缸热度大幅下降,使渣铁渗透困难,破坏炉缸初始煤气分布,进一步恶化炉况。若炉况失常为炉缸堆积或炉况失常时间较长,顺行恢复阶段炉内开始加入锰矿,锰矿用量按铁水[Mn]%在O. 8% I. 0%控制。高炉配料中的炉渣校核碱度较正常生产低O. 03、. 05,防止铁水高硅高碱度,造成炉内渣铁渗透困难,并影响炉前出铁工作。(2)风量恢复阶段炉况顺行得到改善,料尺运动良好,透气性指数稳定在合理范围,炉况维持广2小时后,炉况恢复可进入风量恢复阶段,风量恢复是炉况恢复过程的重点。风量恢复阶段的任务是在炉况顺行的基础上,逐步平衡风量至规定范围,炉况失常程度严重的情况,需要堵部分风口恢复风量。风量恢复阶段,炉内需确保实际风速达到正常范围,避免恶化炉缸工作状态。炉内以风量的恢复为中心任务,矿批、焦炭负荷、装料制度等方面为风量恢复创造必要的条件,风量恢复阶段矿批、焦炭负荷的恢复不宜过于急迫,防止炉况恢复过程的反复。根据顺行恢复阶段的实际风量水平,确定堵风口数,确保实际风速达到正常生产时的水平,避免长期慢风作业对炉缸工作的破坏性影响,经验证明堵风口处理炉况失常是有效的手段。捅开风口的条件炉况顺行,下料顺畅;实际风速达到正常生产时的水平;风口活跃,明亮、无生降,渣铁物理热充沛;炉前工作正常。高炉达到捅开风口的条件,并能够稳定Γ2小时,炉内可捅开风口进行加风,加风的时机一般选在出铁见渣后,避免可能的炉前渣铁排出不畅造成被迫减风,每次加风幅度8(Tl20m3/min、加风间隔30 40分钟。炉况恢复过程,确立煤气疏导原则,煤气有稳定的出路,炉况才能稳定和恢复,否则必然引起炉内的气流状态,从而透气性指数波动,风量无法恢复。风量恢复阶段的装料制度需要确保炉内边缘与中心煤气的开放与稳定,两者必须兼顾,否则炉内透气性指数波动,造成无法加风、热制度波动,易加剧炉况失常的程度。炉况恢复过程的煤气分布,从炉喉摄像看,一般是“边缘一环、中心一盆”,边缘煤气明显见亮,但宽度不能过宽,中心煤气呈明显的火盆状,但煤气火力度并不强劲;从炉喉十字测温温度看,边缘点温度在250°C ^350°C,中心点温度在550°C 650°C,次中心点温度在350°C 45(TC。围绕煤气分布的目标,装料制度方面,焦炭装料尽量不做改动,若焦炭装料的中心焦炭量较少,可适当加入中心焦;矿石装料适当向中间环带收缩,以减轻炉内边缘与中心的矿焦比,使炉内边缘与中心的煤气流旺盛,还需避免炉内边缘与中心煤气发展程度的失衡,切忌单纯“放边”的煤气调整措施,疏松边缘的同时必须保证中心煤气开。实践表明,“一退到底”的装料制度缺乏可控性,往往造成炉况恢复过程的反复,炉况恢复过程常常由于风量恢复阶段的装料制度不合适,造成风量无法恢复,或者风量恢复后透气性指数波动的局面,延缓炉况恢复进程。风量恢复阶段,料速维持在5 7批,较高的料速有利于稳定加料间隙煤气流的过分发展,矿批不宜过大,与风量匹配合理的矿批也有利于同时发展炉内边缘与中心的煤气流,减慢炉内边缘与中心的煤气流速,维持炉内边缘与中心煤气的均衡发展。随风量水平的上升,矿批随之加重,根据实际炉况表现确定矿批加重的幅度,矿批大小可按正比于风量的矿批再减轻109Γ20%控制。风量恢复阶段,为有效实现风量的恢复,炉内进行全焦冶炼,炉内进行全焦冶炼,焦炭负荷2. 6^3. 2,维持炉内上部良好的透气性,为风量恢复创造条件。随风量水平的上升,炉料在炉内的滞留时间缩短,若炉温降至规定范围以下,提高风温至ioo(nioo°c。顶压的使用遵循顺行恢复阶段的使用原则,若炉况失常为悬料、管道行程、连续塌料等现象,顶压使用宜偏高;若炉况失常为炉缸堆积、炉冷等现象,顶压使用宜·偏低,顶压使用水平取决于炉内实际风速的要求。风量恢复阶段,炉温控制在O. 89Γ1. 2%,渣铁物理热维持在1480°c ^1500°C,炉渣校核碱度I. 0(Tl. 10。风量恢复至全风量的90°/Γ95%,炉内停加锰矿。风量恢复阶段,炉前出铁工作必须缩小出铁间隔、改用大钻头、排净渣铁,尤其在炉冷、炉缸堆积等失常炉况条件下,只有及时将低温渣铁排出,炉况恢复才有可能。但炉前出铁工作在炉况失常后,常因炉前各沟及小坑无法及时清理干净,不能及时出铁。在炉况恢复过程中,炉前出铁工作必须服务于炉内恢复,在炉冷等失常炉况恢复中要注意防止渣铁黏稠堵死铁口,渣铁流明显变小后用氧气管烧开或用开口机钻开。随风量水平的上升,渣铁流动能力增强,炉前出铁工作的难度将逐步降低,但出铁工作还应以适应炉内恢复为主,不能因炉前出铁因素影响炉况恢复。风量达到全风量的909Γ95%,出铁间隔过渡至正常生产时的出铁间隔,钻头也可随着炉温的降低按正常生产时的钻头大小使用。(3)矿批恢复阶段风量恢复至全风量,炉况顺行,料尺运动良好,炉温在O. 89Γ1. 2%,渣铁物理热维持在1480°C 1500°C,炉况维持8 16小时后,炉况恢复可进入矿批恢复阶段。矿批恢复阶段的任务是在炉内风量恢复至全风量,但矿批尚未达到正常的情况下,进一步加重矿批,为后续的强化冶炼奠定基础。矿批的加重涉及装料制度的调整,若装料制度调整不及时、不到位,易在矿批加重的同时造成炉内煤气分布紊乱。若炉况失常的原因在于炉缸堆积、炉冷等,矿批恢复阶段的时间可适当延长,因为炉况下部失常多伴随着死焦堆的变化,而这些因素的消除需要一定的时间、热度与风量。装料制度需要向正常装料制度靠拢,矿石装料逐步向中心与边缘摊开,以实现对炉内中心与边缘煤气的有效控制,并提高煤气利用率。矿批恢复阶段,可通过先加重矿批,然后根据煤气的变化来确定装料制度的调整方向、调整幅度,煤气调整遵循“打开中心、稳定边缘,稳定中心、照顾边缘”的动态调整思路,切忌盲目追求程式化的装料制度。矿批恢复阶段,料速控制至6. 5^7. 5批/小时,装料制度要保证在此料速下,实现对加料间隙煤气发展程度的控制,避免加料间隙产生的气流影响透气性指数的稳定。
矿批恢复阶段,矿批加重至正常水平,焦炭负荷加重至5. 0,炉内实现喷吹煤粉,煤比提高至100Kg/ri20Kg/t。矿批的加重幅度在It/批 3t/批,焦炭负荷的加重幅度在O. 2^0. 4,矿批与焦炭负荷加重后稳定16 24小时,观察炉内煤气分布的变化,并有针对性的调整装料制度,维持煤气分布的稳定,兼顾适当提高煤气利用率。炉内风温提高至1150°C 1250°C,适当使用高风温有利于加速消除炉况失常的影响,顶压使用全顶压。矿批恢复阶段,炉内要实现喷煤,煤比提高至100Kg/t 120Kg/t。炉内热制度方面,铁水[Si]含量控制在O. 59ΓΟ. 8%,渣铁物理热控制在150(TC 1520°C,炉渣校核碱度按正常生产控制。炉前出铁工作可按正常炉况组织,确保及时出净渣铁。(4)强化冶炼阶段矿批恢复至正常水平,焦炭负荷达到5. 0,炉况顺行,料尺运动良好,渣铁物理热充沛,透气性指数稳定,炉况维持16 24小时后,炉况恢复可进入强化冶炼阶段。强化冶炼阶段的任务是加重焦炭负荷至正常水平,提高喷煤比,为了减弱喷煤比增加对炉缸工作状态的影响,进行全富氧、全风温冶炼。强化冶炼阶段面临煤比提高后产生的煤气变化,必须及时调整装料制度,稳定煤气分布,才能实现炉况恢复的成功。 强化冶炼阶段,装料制度的调整属于微调,随着焦炭负荷的加重,煤比进一步增力口,尤其是煤比超过150Kg/t后,受未燃煤粉的影响,炉缸初始煤气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造成炉缸初始煤气的边缘与中心气流出现失衡现象,边缘煤气发展,中心煤气弱化,进而造成炉内透气性指数的不稳定,炉缸工作状态恶化。因此,强化冶炼阶段在加重焦炭负荷的同时,要认真观察炉内煤气变化的趋势,分析煤气变化的原因,及时、有针对性的调整装料制度,实现重负荷状态下煤气分布的稳定。强化冶炼阶段,提高煤气利用率也是重要工作,随着焦炭负荷的加重,炉内实现全风温操作,必须依靠煤气利用率的提高,实现炉内热制度的稳定,随煤气利用率的提高,炉内透气性指数减小,避免透气性指数的减小影响到料尺工作。随着焦炭负荷的提高,炉内透气性指数下降,炉内不应以透气性指数的大小评价炉况而应更多关注透气性指数的稳定性,透气性指数稳定,表明炉况顺行,只要料尺运动良好,炉内就具备重负荷生产的条件。炉内操作方面强调超前调剂、稳定调剂,维持稳定的风量、风温、富氧率,利用煤粉量的调剂实现炉内热制度的稳定。强化冶炼阶段,炉内使用全风温、全顶压操作,铁水[Si]含量控制在O. 39ΓΟ. 5%,渣铁物理热控制在1500°C 1520°C,炉前确保及时出净渣铁。3、有益效果炉况失常对高炉经济技术指标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炉况失常后,需要及时进行炉况恢复,避免加剧炉况的失常程度。炉况失常的定量化恢复技术借助矿批、焦炭负荷及装料制度等方面的配合,将炉况上部失常、下部失常等失常炉况纳入相对统一的处理轨道,理顺炉况恢复过程的思路,避免炉况恢复过程的随意操作、不规范操作,造成炉况恢复过程的反复。
具体实施例方式首钢高炉2010年I月4日23 :50炉喉卡物、不能上料,造成深料线,I月5日01 :23停风处理发现布料溜槽护板上翘,I月6日,在风量尚未达到全风的情况下,高炉10 50被迫进行12小时检修处理溜槽护板,19 50堵10个风口送风,因溜槽护板上翘引起的煤气异常变化已经对高炉操作炉型产生破坏性影响,造成炉况无法恢复,高炉炉况处于失常状态,被迫进行炉况恢复。表I高炉炉况恢复过程参数
权利要求
1.一种高炉炉况失常的定量化恢复方法;包括炉况恢复过程四个阶段顺行恢复阶段、风量恢复阶段、矿批恢复阶段及强化冶炼阶段;其特征在于,工艺步骤及控制的技术参数如下 (1)顺行恢复阶段 风量减至能够达到炉况顺行的水平,但不低于全风量的35% 40% ; 根据炉况失常的原因,当为悬料、管道行程、连续塌料时,焦炭负荷退至全焦负荷.2.8 3. O ;当为炉缸堆积,焦炭负荷退至全焦负荷2. 4 2. 6 ;当为炉冷,焦炭负荷进一步以循环焦的形式退至全焦负荷I. 8 2. 2 矿批按正比于风量的矿批再减轻10% 20%控制,但不小于正常矿批的50% 55% ; 当炉况失常为炉缸堆积或炉况失常大于10日,加入锰矿,锰矿用量按铁水%11]%在.O.8% I. 0%控制;高炉配料中的炉渣校核碱度较正常生产低O. 03 O. 05 ; (2)风量恢复阶段 加风在出铁见渣后,每次加风的幅度8(Tl20mVmin、加风间隔30 40分钟; 装料制度调整确立煤气疏导原则,煤气形态从炉喉十字测温温度看,边缘点温度在250°C 350°C,中心点温度在550°C 650°C,次中心点温度在350°C 450°C ; 料速在5 7批,随风量水平的上升,矿批随之加重,矿批大小按正比于风量的矿批再减轻10% 20%控制;炉内进行全焦冶炼,焦炭负荷2. 6^3. 2 ; 炉温控制在O. 8% I. 2%,渣铁物理热维持在1480°C 1500°C,炉渣校核碱度较正常生产低O. 03 O. 05 ;风量恢复至全风量的90% 95%,炉内停加锰矿; (3)矿批恢复阶段 料速控制6. 5 7. 5批,实现对加料间隙煤气发展程度的控制; 矿批的加重幅度在It/批 3t/批,焦炭负荷的加重幅度在O. 2 O. 4,矿批与焦炭负荷加重后稳定16 24小时,观察炉内煤气分布的变化,并有针对性的调整装料制度,维持煤气分布的稳定;炉内风温提高至1150°C 1250°C,煤比提高至100Kg/t 120Kg/t。铁水[Si]含量控制在O. 59ΓΟ. 8%,渣铁物理热控制在1500°C 1520°C (4)强化冶炼阶段 矿批恢复至正常水平,焦炭负荷达到5. 0,炉况顺行,炉况维持16 24小时后,加重焦炭负荷至正常水平,炉内使用全风温、全顶压操作,炉温控制在O. 3% O. 5%,渣铁物理热控制在 1500。。 1520 0C ο
全文摘要
一种高炉炉况失常的定量化恢复方法,属于高炉炼铁技术领域。包括炉况恢复过程四个阶段顺行恢复阶段、风量恢复阶段、矿批恢复阶段及强化冶炼阶段。优点在于,借助矿批、焦炭负荷及装料制度等方面的配合,将炉况上部失常、下部失常等失常炉况纳入相对统一的处理轨道,理顺炉况恢复过程的思路,避免炉况恢复过程的随意操作、不规范操作,造成炉况恢复过程的反复。
文档编号C21B5/00GK102899431SQ20121040552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3日
发明者马洪斌, 丁汝才, 刘国友 申请人: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首钢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