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温取向硅钢电磁感应加热炉炉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716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温取向硅钢电磁感应加热炉炉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エ业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ー种高温取向硅钢电磁感应加热炉炉床。
背景技术
生产高质量的取向硅钢产品必须要有成熟稳定的エ艺制度和温度制度。在热轧加热エ艺制度目前有以下两种エ艺路线(I)硅钢板坯装入保温坑中缓冷,在坯温大于250°C时再装入加热炉中加热,经加热炉预热、加热、均热エ序后,以1380±10°C温度出炉,进轧机进行轧制。(2)硅钢板坯先在步进式加热炉中加热到约1250°C出炉,经粗轧机轧制两道次后,在以1100°c装入电磁感应加热炉中加热到1380±10°C后出炉,进入轧机进行轧制。其中エ艺路线ー是比较传统和常规的技术路线,技术比较成熟,国内外大多数硅钢生产企业都采取此エ艺路线,但是采取此エ艺路线缺点是硅钢坯在炉内加热过程中氧化烧损严重,成材率低;炉修频率高,产量低;燃料消耗多;炉子寿命短;制造成本高;产品表面缺陷多;エ艺路线ニ是取向硅钢加热最新技术,此项技术成功应用在取向硅钢生产线上,使最終产品质量铁损降低3 4%,磁感应強度大幅度提高,轧制过程中边裂现象降低,加热过程中氧化烧损明显降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炉床作为感应炉炉内坯料支撑设备,研究、开发和应用本实用新型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高温取向硅钢电磁感应加热炉炉床。本实用新型包括立柱底座、立柱外管、立柱内管、定心片、定位棒、堵板、凸形耐热垫块、凹形耐热垫块、安装销、锚固钩、陶瓷纤维毯、耐火浇注料、连接板和橡胶软管。立柱外管插入立柱底座中,安装时标高调整完毕后,插ロ处连续焊接,立柱外管内部设立柱内管,立柱内管与立柱外管内部构成水冷循环回路;定心片沿立柱内管外壁三等分布置,且距立柱内管顶部100mm,保持立柱内管和立柱外管之间同心度;堵板位于立柱外管端部,顶部取齐,连接方式为连续焊接,使立柱水冷系统密闭可靠;在立柱内管上端部环形三等分处焊接定位棒,定位棒顶部高出立柱内管顶部20mm,使立柱内管与堵板之间保持20mm的装配间隙,防止因装配不当,立柱循环回路堵死现象;凸形耐热垫块位于立柱外管顶部,装配方式为插入式连续焊接;凹形耐热垫块位于凸形耐热垫块上,通过安装销与凸形耐热垫块连接;在立柱外管的上部和中部设置连接板,可将炉床立柱管连接成为ー个整体,提高炉床立柱管的刚性和稳定性;锚固钩以80mm IOOmm的间距均勻布置在立柱外管和连接板上,对耐火浇注料加以固定;陶瓷纤维毯包覆于立柱外管外壁,对其进行隔热保护,減少热损失;在陶瓷纤维毯外侧浇注耐火浇注料,与其一起构成复合隔热结构,对炉床外管进行隔热保护,降低炉内热损失,提高感应炉热效率;橡胶软管两端分别连接立柱外管的出口和相邻立柱外管的入口,使相邻的立柱外管的出、入口回路形成水冷循环系统,以炉床中心线为界,左右连接成2个循环回路系统。立柱外管下侧部的水冷系统出水ロ或入水ロ为法兰管接头。凸形耐热垫块的凸台两侧向上设5°坡度,凹形耐热垫块的凹槽两侧向下设5°坡度,可防止炉床受偏心力时剪断安装销,提高炉床组合式耐热垫块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在凸形耐热垫块的凸台顶部和凹形耐热垫块之间设2_缝隙,可增加垫块之间的热阻,減少炉床立柱水冷系统带走热量,有效减轻取向硅钢坯料加热过程下表面产生“黑印”温差。立柱底座通过4个高强螺栓连接在炉床提升装置上,用来支撑和固定整个炉床。该设备外形尺寸为10644X200X 1360mm(长X宽X高),用来支撑取向硅 钢板坯在电磁感应加热炉炉内加热,加热时间50min,炉温高达1400°C,坯料出炉温度1380±10°C。为防止炉床托着板坯加热过程中,坯料下表面产生“黑印”温差,炉床的结构必须作特殊设计,材料选型必须满足在1400°C炉温条件下长时间正常工作,以满足取向硅钢板坯出炉温度高、温度均匀性要求高、炉床使用寿命长的エ艺和生产要求。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型式简约、安装方便、工作可靠、操作和检修方便、清渣容易,是高温取向硅钢电磁感应加热炉支撑取向硅钢坯坯加热的专用设备。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其中,立柱底座I、立柱外管2、凸形耐热垫块7、凹形耐热垫块8、安装销9、锚固钩10、陶瓷纤维毯11、耐火浇注料12、连接板13、橡胶软管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图。其中,立柱底座I、立柱外管2、立柱内管3、定心片4、定位棒5、堵板6、凸形耐热垫块7、凹形耐热垫块8、安装销9、锚固钩10、陶瓷纤维毯11、耐火浇注料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B-B剖面图。其中,立柱外管2、立柱内管3、锚固钩10、陶瓷纤维毯11、耐火浇注料12、连接板1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耐热垫块装配图。其中,凸形耐热垫块7、凹形耐热垫块8、安装销9。
具体实施方式
图I-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ー种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立柱底座I、立柱外管2、立柱内管3、定心片4、定位棒5、堵板6、凸形耐热垫块7、凹形耐热垫块8、安装销9、锚固钩10、陶瓷纤维毯11、耐火浇注料12、连接板13和橡胶软管14。每台炉床设置12个立柱底座,每个立柱底座上立2个立柱外管。立柱外管2插入立柱底座I中,安装时标高调整完毕后,插ロ处连续焊接,每个立柱外管2内部设立柱内管3,立柱内管3与立柱外管2内部构成水冷循环回路;定心片4沿立柱内管3外壁三等分布置,且距立柱内管3顶部100mm,保持立柱内管3和立柱外管2之间同心度;堵板6位于立柱外管2端部,顶部取齐,连接方式为连续焊接,使立柱水冷系统密闭可靠;在立柱内管3上端部环形三等分处焊接定位棒5,定位棒5顶部高出立柱内管3顶部20mm,使立柱内管3与堵板6之间保持20mm的装配间隙,防止因装配不当,立柱循环回路堵死现象;凸形耐热垫块7位于立柱外管2顶部,装配方式为插入式连续焊接;凹形耐热垫块8位于凸形耐热垫块7上,通过安装销9与凸形耐热垫块7连接;在12个立柱底座的24个炉床外管的上部和中部设置连接板13,可将炉床立柱管连接成为ー个整体,提高炉床立柱管的刚性和稳定性;锚固钩10以IOOmm的间距均匀布置在立柱外管2和连接板13上,对耐火浇注料12加以固定;陶瓷纤维毯11包覆于立柱外管2外壁,对其进行隔热保护,減少热损失;在陶瓷纤维毯11外侧浇注耐火浇注料12,与其一起构成复合隔热结构,对炉床外管2进行隔热保护,降低炉内热损失,提高感应炉热效率;橡胶软管14两端分别连接立柱外管2的出口和相邻立柱外管2的入口,使相邻的立柱外管2的出、入口回路形成水冷循环系统,以炉床中心线为界,左右连接成2个循环回路系统。立柱底座I由无缝钢管和钢板装配焊接,机加工成型,通过4个高强螺栓连接在炉床提升装置上,用来支撑和固定整个炉床。立柱外管2由无缝不锈钢管(Cr25Ni20)小108X8mm机加工成型,下侧部焊接小60X4mm法兰管接头,作为水冷系统出、入水ロ。立柱内管3由无缝不锈钢管(Cr25Ni20)小60 X 4mm机加工成型,下端部焊接DN60非标法兰与立柱外管2进行装配,同时DN60非标法兰ロ也是水冷系统出、入水ロ。定心片4采用不锈钢板(Cr25Ni20)加工成型。定位棒5采用不锈钢(Cr25Ni20)圆钢(j56mm加工成型。堵板6采用5 = IOmm不锈钢板(Cr25Ni20)加成成型。凸形耐热垫块7采用Cr28Ni48W5合金精密铸造成型,凸台两侧向上设5°坡度,在凸形耐热垫块7中心线位置且距离底部90mm处设小30mm安装孔洞,凸形耐热垫块7的高度为143mm(该长度是到凸台最高处的长度)。凹形耐热垫块8采用Co60合金精密鋳造成型,凹槽两侧向下设5°坡度,在凹形耐热垫块8中心线位置且距离底部195mm处设小30mm安装孔洞,凹形耐热垫块8的高度为234mm (该长度是到凹槽最低处的长度),与凸形耐热垫块7组合装配后,形成高度为285mm的组合式耐热垫块。在凸形耐热垫块7的凸台顶部和凹形耐热垫块8之间设2_缝隙,可増加垫块之间的热阻,減少炉床立柱水冷系统带走热量,有效减轻取向硅钢坯料加热过程下表面产生
“黑印”温差。安装销9直径为30mm、长度为190mm。锚固钩10采用(j56mm不锈钢圆钢(Cr25Ni20) “V”弯成型。陶瓷纤维毯11为S = 30mm含锆陶瓷纤维毯。耐火浇注料12为AL2O3 ^ 70%低水泥自留浇注料。连接板13为S = IOmm不锈钢板(Cr25Ni20)加工成型。
权利要求1.一种高温取向硅钢电磁感应加热炉炉床,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底座(I)、立柱外管(2)、立柱内管(3)、定心片(4)、定位棒(5)、堵板(6)、凸形耐热垫块(7)、凹形耐热垫块(8)、安装销(9)、锚固钩(10)、陶瓷纤维毯(11)、耐火浇注料(12)、连接板(13)和橡胶软管(14);立柱外管⑵插入立柱底座⑴中,插口处连续焊接;立柱外管⑵内部设立柱内管(3);定心片(4)沿立柱内管(3)外壁三等分布置;堵板(6)位于立柱外管(2)端部,顶部取齐,连接方式为连续焊接;在立柱内管(3)上端部环形三等分处焊接定位棒(5);凸形耐热垫块(7)位于立柱外管(2)顶部,装配方式为插入式连续焊接;凹形耐热垫块(8)位于凸形耐热垫块(7)上,通过安装销(9)与凸形耐热垫块(7)连接;在立柱外管(2)的上部和中部设置连接板(13);锚固钩(10)均匀布置在立柱外管(2)和连接板(13)上;陶瓷纤维毯(11)包覆于立柱外管(2)外壁;在陶瓷纤维毯(11)外侧浇注耐火浇注料(12);橡胶软管(14)两端分别连接立柱外管(2)的出口和相邻立柱外管(2)的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炉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外管(2)下侧部的水冷系统出水口或入水口为法兰管接头。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炉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心片⑷距立柱内管(3)顶部IOOmm0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炉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棒(5)顶部高出立柱内管(3)顶部20mm。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炉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形耐热垫块(7)的凸台两侧向上设5°坡度。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炉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形耐热垫块(8)的凹槽两侧向下设5°坡度;在凸形耐热垫块(7)的凸台顶部和凹形耐热垫块(8)之间设2_缝隙。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炉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固钩(10)布置的间距为80mm IOOmm0
专利摘要一种高温取向硅钢电磁感应加热炉炉床,属于工业炉技术领域。该设备包括立柱底座(1)、立柱外管(2)、立柱内管(3)、定心片(4)、定位棒(5)、堵板(6)、凸形耐热垫块(7)、凹形耐热垫块(8)、安装销(9)、锚固钩(10)、陶瓷纤维毯(11)、耐火浇注料(12)、连接板(13)和橡胶软管(14)。其优点在于,结构型式简约、安装方便、工作可靠、清渣容易,可减少轧制过程中硅钢带的边裂,提高成材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高温取向硅钢电磁感应加热炉支撑取向硅钢坯坯加热的专用设备。
文档编号C21D9/70GK202530126SQ201220138500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日
发明者何其佳, 余威, 刘志民, 吴文溪, 戚开民, 曹彦宏, 曹恒, 李冰, 李春生, 梅苏, 江京臣, 王惠家, 苗为人, 蹇军强, 陈迪安, 高文葆, 麻卫平 申请人: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