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847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在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例如如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0-112667)所述,报告有如下事例:以防止底架的腐蚀为目的,热交换器的翅片和传热管使用铝或铝合金,并且利用Zn-Al镀覆钢板或Zn-Al-Mg镀覆钢板构成底架。但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很难使制冷剂回路部件类全部为铝制或铝合金制,制冷剂回路部件的一部分需要使用铜配管。并且,由于铜配管产生的铜离子而使Zn-Al镀覆钢板或Zn-Al-Mg镀覆钢板的腐蚀加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266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不容易受到金属腐蚀的影响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
J Li ο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具备: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热交换器;底架,其用于载置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剂配管,其与热交换器相连。底架至少包括Zn-Al-Mg-Si镀覆钢板。制冷剂配管的至少一部分包括铜配管。这里,使热交换器为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热交换器,并使底架至少包括Zn-Al-Mg-Si镀覆钢板,从而能够抑制因结露水中所含的铜离子的影响而使底架发生腐蚀。底架既可以整体由Zn-Al-Mg-Si镀覆钢板形成,也可以一部分由Zn-Al-Mg-Si镀覆钢板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为:在第一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在室外单元的外壳内部利用隔板分隔成空气室和机械室,铜配管全部配置在机械室侧。这里,由于在机械室侧没有雨水的影响,因此能够将来自铜配管的铜离子的熔析抑制在最低限度,能够进一步地抑制底架产生腐蚀。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为:在第二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底架的至少机械室侧的部分由Zn-Al-Mg-Si镀覆钢板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为:在第三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在热交换器与外壳之间配置有树脂部件。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为:在第三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外壳包括顶板、左外壳部件、右前板和右后板。顶板、左外壳部件、右前板和右后板由熔融镀锌钢板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为: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Zn-Al-Mg-Si镀覆钢板是在向熔融Zn中添加了 10 12质量%的Al、2 4质量%的Mg和0.1 0.5质量%的Si的镀覆浴中镀覆而成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由于铜配管全部配置在机械室侧,因此仅在机械室内产生铜离子。由于机械室的底面部分由Zn-Al-Mg-Si镀覆钢板形成,因此,即使含有铜离子的结露水落到底板上,也能够抑制底架的腐蚀。实用新型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能够抑制因结露水中所含的铜离子的影响而使底架发生腐蚀。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能够将来自铜配管的铜离子的熔析抑制在最低限度。

图1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概略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在除去顶板的状态下,仅图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周围)。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除去顶板、左侧板、右前板和右后板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底架的俯视图。图6是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立体图。图7是沿着铅垂方向切断室外热交换器的扁平管和翅片时的局部放大图。标号说明:1:空调装置(冷冻装置);20:室外单元;21:储液器;23:压缩机;24:四路切换阀;25: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26:膨胀阀;27:液体侧封闭阀;28:气体侧封闭阀;35:室外风扇;40:室内单元;41:室内热交换器;42:室内风扇;50:夕卜壳;[0044]51:前板;51a:空气的吹出口;52:底架;53a:空气的吸入口;54:左侧板(相邻侧板);54a:空气的吸入口;55:右前板;56:右后板;57:顶板;57a:弯折部;58:隔板;60:风扇格栅;71:液体制冷剂连络配管;72:气体制冷剂连络配管;81:吸入管;82:喷出管;83:第一气体制冷剂管;831: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管;832:铜制的管;84:液体制冷剂管;841: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管;842:铜制的管;85:第二气体制冷剂管;151:左外壳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作为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I)空调装置的概要(1-1)整体结构空调装置I是所谓的分体式的空调装置,如图1所示,该空调装置I具有室外单元20、室内单元40、及将室外单元20和室内单元40连接起来的液体制冷剂连络配管71和气体制冷剂连络配管72。(1-2)室内单元室内单元40设置在作为空气调和的对象的室内。室内单元40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1和室内风扇42。室内热交换器41是由传热管和多个传热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室内热交换器41的液体侧与液体制冷剂连络配管71连接,室内热交换器41的气体侧与气体制冷剂连络配管72连接。利用未图示的马达使室内风扇42旋转,室内风扇42取入室内空气并向室内热交换器41送风,促进室内热交换器41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1-3)室外单元室外单元20设置在室外。在室外单元20的后述的外壳50内主要具有储液器(accumulator) 21、压缩机23、四路切换阀24、室外热交换器25、膨胀阀26、液体侧封闭阀27、气体侧封闭阀28和室外风扇35。利用制冷剂配管81 85将储液器21、压缩机23、四路切换阀24、室外热交换器25、膨胀阀26、液体侧封闭阀27和气体侧封闭阀28连接起来。后面,将对借助于制冷剂配管的连接进行说明。(2)对室外单元的详细说明图2示出了室外单元20的概略立体图。50是外壳,60是安装于外壳50的前表面的风扇格栅。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采用了“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等表示方向的表述,但在没有特别地说明的情况下,表示以配置有风扇格栅60的前板51作为正面而从正面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方向。(2-1)外壳57、151、55、56分别是构成外壳50的一部分的顶板、左外壳部件、右前板、右后板。60是安装于外壳50的外侧的风扇格栅。顶板57的周缘部具有朝下弯折的弯折部57a。如图3所不,左外壳部件151由前板51和左侧板54 —体地形成。外壳50由左外壳部件151、右前板55、右后板56、顶板57和后述的底架52 (图4)构成。左外壳部件151、右前板55、右后板56和顶板57使用熔融镀锌钢板。在外壳50的配置于室外风扇35的吹出侧的前板51形成有从室外风扇35送来的空气的吹出口 51a。吹出口 51a是圆形的开口。从吹出口 51a的开口的周缘部设置有朝向外壳50的内侧凸出的喇叭口 65。在吹出口 51a的外壳50外侧以覆盖整个吹出口 51a的方式安装有风扇格栅60。(2-1-1)底架如图4所不,底架52构成外壳50的下表面。如图5所不,底架52是大致长方形的板状部件。在底架52上载置有后述的热交换器25。在底架52的周缘部设置有朝上延伸的未图不的弯折部。利用螺钉等将左外壳部件151、右前板55、右后板56和隔板58固定于弯折部。底架52使用Zn-Al-Mg-Si镀覆钢板。优选Zn-Al-Mg-Si镀覆钢板是在向熔融Zn中添加了 10 12质量%的Al、2 4质量%的Mg和0.1 0.5质量%的Si的镀覆浴中镀覆而成的。具体而言,底架52使用Zn-Al (11%)-Mg (3%)-Si (0.2%)镀覆钢板。因此,即使利用铜配管构成后述的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并使底架暴露在含有铜离子的水中,也能抑制底架的腐蚀。(2-1-2)左外壳部件左外壳部件151是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的板状部件,前板51和左侧板54一体地成形。左外壳部件151从底架52向大致铅垂上方延伸到顶板57。左外壳部件151与底架52和顶板57分别利用螺钉等固定。前板51是构成外壳50的左侧正面的板状部件。在前板51形成有从室外风扇35送来的空气的吹出口 51a。吹出口 51a是圆形的开口。从吹出口 51a的开口的周缘部设置有朝向外壳50的内侧凸出的喇叭口 65。在吹出口 51a的外壳50外侧安装有风扇格栅60。左侧板54是构成外壳50的左侧面的部件,其与室外热交换器25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面对。在左侧板54形成有借助室外风扇35吸入到外壳50内的空气的吸入口54a。(2-1-3)右前板右前板55是构成外壳50的右前表面和右侧面的前部的板状部件。右前板55从底架52向大致铅垂上方延伸到顶板57,并通过螺钉等与底架52固定。此外,右前板55的左端部通过螺钉等与左外壳部件151的前板51的右端部固定。(2-1-4)右后板右后板56是构成外壳50的右背面和右侧面的后部的板状部件。右后板56从底架52向大致铅垂上方延伸到顶板57,并分别通过螺钉等与底架52和顶板57固定。在左外壳部件151的左侧板54的后端部与右后板56的背面侧端部的左右方向之间,形成有由室外风扇35吸入到外壳50内的空气的吸入口 53a。(2-1-5)顶板顶板57是构成外壳50的上表面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部件。顶板57的周缘部具有朝下弯折的弯折部57a。利用螺钉等将左外壳部件151和右后板56固定于弯折部。(2-2)隔板隔板58是从外壳50的底架52向大致铅垂上方延伸到顶板57的板状部件。隔板58的下部通过螺钉等与底架52固定。如图3所示,隔板58在俯视时具有弧状的形状。隔板58将外壳50的内部分割成空气室SI和机械室S2。隔板58使用熔融镀锌钢板。空气室SI是被左外壳部件151和隔板58包围侧面而形成的空间,其主要配置有室外风扇35和室外热交换器25。在空气室SI中,为了空气流动而成为向外部敞开的结构,容易受到雨水等的影响。并且,由于配置有热交换器25,因此容易产生结露等。机械室S2是被右前板55、右后板56和隔板58包围侧面而形成的空间,其配置有压缩机23、四路切换阀24及电气部件单元等。机械室不会暴露于雨水中。(2-3)借助于制冷剂配管的连接利用吸入管81将压缩机23的吸入口与四路切换阀24连接起来。在吸入管81,在压缩机23的吸入口与四路切换阀24之间设置有储液器21。利用喷出管82将压缩机23的喷出口与四路切换阀24连接起来。利用第一气体制冷剂管83将四路切换阀24与室外热交换器25的气体侧连接起来。利用液体制冷剂管84将室外热交换器25与液体侧封闭阀27连接起来。在液体制冷剂管84,在室外热交换器25与液体侧封闭阀27之间设置有膨胀阀26。液体侧封闭阀27与液体制冷剂连络配管71连接。利用第二气体制冷剂管85将四路切换阀24与气体侧封闭阀28连接起来。气体侧封闭阀28与气体制冷剂连络配管72连接。如图6所示,第一气体制冷剂管83通过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管831直接与热交换器25连接,并与铜制的管832连接。同样地,液体制冷剂管84通过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管841直接与热交换器25连接,并与铜制的管842连接。(2-4)压缩机[0106]压缩机23吸入气体制冷剂并压缩气体制冷剂。压缩机23是容积式压缩机。(2-5)四路切换阀四路切换阀24在空调装置I的制冷运转与制热运转的切换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时,将喷出管82与第一气体制冷剂管83连接起来,并将吸入管81与第二气体制冷剂管85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将喷出管82与第二气体制冷剂管85连接起来,并将吸入管81与第一气体制冷剂管83连接起来。(2-6)储液器储液器21具有将制冷剂分离成气相和液相的气液分离功能。流入到储液器21的制冷剂分离成液相和气相,集中于上部空间的气相的制冷剂被提供给压缩机23。(2-7)室外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5利用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冷凝或蒸发。室外热交换器25全部是铝制或铝合金制。室外热交换器25以与外壳50之间空出适当的空间的方式,或者以在外壳50与室外热交换器25之间设置树脂部件等的方式配置在外壳50内,以免室外热交换器25与外壳50直接接触。被室外风扇35从外壳50外取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5后,从形成于外壳50的吹出口 51a排出到外壳外。室外热交换器25具有扁平管93、翅片94和集管91、92。图6是室外热交换器25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在图6中,省略地图示了翅片94。此外,扁平管93的参照标号省略了一部分。室外热交换器25如图3那样地沿着外壳50的背面从隔板58的端部附近向左方延伸,且在外壳50的左后方角部附近改变其方向并沿着后述的左侧板54向前方延伸。图7是沿着铅垂方向切断扁平管93和翅片94时的局部放大图。扁平管93具有:成为传热面的上下的平面部;以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内部流路93a。扁平管93在使平面部朝向上下的状态下隔开间隔地排列多层。翅片94是图7所示的形状的翅片,其与扁平管93接触。在翅片94形成有沿着水平细长地延伸的多个切口 94a,以便相对于排列在两集管91、92之间的多层扁平管93而插入翅片94。如图7所示,这些翅片94的切口 94a的形状与扁平管93的截面的外形大致一致。集管91、92与沿着上下方向排列多层的扁平管93的两端连结。集管91、92具有支承扁平管93的功能、将制冷剂引导到扁平管93的内部流路93a中的功能和使从内部流路93a出来的制冷剂集合的功能。(2-8)膨胀阀设置膨胀阀26是为了进行制冷剂压力及制冷剂流量的调节,膨胀阀26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均具有使制冷剂膨胀的功能。(2-9)封闭阀液体侧封闭阀27和气体侧封闭阀28分别与液体制冷剂连络配管71和气体制冷剂连络配管72连接。在通常运转时,两封闭阀27、28处于打开的状态。(2-10)室外风扇利用马达35a使室外风扇35旋转,室外风扇35从外壳50的外部取入室外空气。被取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5后从形成于外壳50的吹出口 51a被排出到外壳50的外面。即,通过室外风扇35旋转而大致如图3中的箭头所示那样地使空气移动。(2-11)风扇格栅风扇格栅60是用于防止人的手指或异物接触到室外风扇35的大致长方形的盖部件。风扇格栅60以覆盖左外壳部件151的前板51的整个吹出口 51a的方式安装于外壳50的外侧。(3)特征(3-1)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I的室外单元20具备: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热交换器25 ;Zn-Al (11%) -Mg (3%) -Si (0.2%)镀覆钢板制的底架52 ;和与热交换器25相连的制冷剂配管81 85。并且,制冷剂配管81 85的至少一部分包括铜配管832、842。这里,由于用Zn-Al (11%)-Mg (3%)-Si (0.2%)镀覆钢板形成底架52,因此,与以往的用Zn-Al镀覆钢板或Zn-Al-Mg镀覆钢板构成的底架相比,更能够抑制由于结露水中含有的铜离子的影响而造成的底架腐蚀。(3-2)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I的室外单元20中,将铜配管832、842配置在被隔板58隔出的机械室S2中。因此,能够将来自铜配管832、842的铜离子的熔析抑制在最低限度,并能够进一步地抑制底架产生腐蚀。由此,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空调装置I的室外单元20的耐蚀性。(4)变形例下面,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另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多个变形例。(4-1)变形例 A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室外单元20用于空调装置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于其它的冷冻装置。(4-2)变形例 B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空调装置I的室外单元20中,用Zn-Al (11%) -Mg(3%)-Si (0.2%)镀覆钢板形成底架52,但也可以用Zn-Al (11%)-Mg (3%)-Si (0.2%)镀覆钢板仅形成底架52的机械室S2侧的部分,而空气室SI侧的部分用Zn-Al镀覆钢板或Zn-Al-Mg镀覆钢板构成。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由于铜配管全部配置在机械室侧,因此仅在机械室内产生铜离子。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即使含有铜离子的结露水落到底板上,也能够抑制底架的腐蚀。(4-3)变形例 C并且,在空调装置I的室外单元20中,也可以使配置在机械室侧的制冷剂配管81、82、85为铜配管。
权利要求1.一种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室外单元具备: 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热交换器(25); 底架(52),其用于载置所述热交换器;以及 制冷剂配管(81 85),其与所述热交换器相连, 所述底架至少包括Zn-Al-Mg-Si镀覆钢板, 所述制冷剂配管的至少一部分包括铜配管(832、8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室外单元还具备外壳(50),在所述外壳内部利用隔板(58)分隔成空气室(SI)和机械室(S2 ),所述铜配管全部配置在所述机械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底架的至少所述机械室侧的部分由Zn-Al-Mg-Si镀覆钢板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 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外壳之间配置有树脂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包括顶板(57)、左外壳部件(151)、右前板(55)和右后板(56), 所述顶板、所述左外壳部件、所述右前板和所述右后板由熔融镀锌钢板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Zn-Al-Mg-Si镀覆钢板是在向熔融Zn中添加了 10 12质量%的Al、2 4质量%的Mg和0.1 0.5质量%的Si的镀覆浴中镀覆而成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其采用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热交换器,不容易受到金属腐蚀的影响。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室外单元(20)具备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热交换器(25);制冷剂配管,其至少一部分包括铜配管;以及Zn-Al(11%)-Mg(3%)-Si(0.2%)镀覆钢板制的底架(52)。
文档编号C23C2/40GK203024290SQ201220727049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星加启太郎, 升井友洋, 根来晋一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