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有色冶金领域,为一种能处理铜锍、废杂铜等物料的铜冶炼装置,具体为一种火精炉炼铜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铜的火法冶炼分为吹炼工艺和和精炼工艺。就铜的吹炼工艺而言,当今世界上90%以上都采用PS转炉。就铜的精炼工艺而言,大多数采用反射炉、回转炉、倾动炉等。这两种冶炼过程不能在同一炉内进行,存在冶炼周期长、规模小、效率低等缺点。
目前国外有两种用于工业化生产的连续吹炼工艺,一种是日本研发的三菱法,其采用顶吹炉将铜锍连续吹炼至粗铜,实现了连续炼铜。三菱法是目前投资较少、成本较低的连续炼铜工艺;另一种是美国犹他Kennecott冶炼厂的炼铜工艺,采用闪速炉将铜锍吹炼成粗铜,这种冶炼方法虽然对环境较为友好,但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连续炼铜工艺,而且工艺较为复杂。以上两种工艺,虽然解决了吹炼作业的环保问题,但都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火精炉炼铜装置,具有操作简单、环保的技术效果,以下是具体技术方案:
一种火精炉炼铜装置,包括炉体,其中炉体一端设置有热料口,另一端上方设置有冷料口,铜锍经溜槽流入热料口,废杂铜经冷料口加入,所述的炉体底部设有若干氧枪插孔,氧枪插孔内插有氧枪。
进一步的,还包括托座、滚圈、齿圈、电机、放铜口,其中齿圈镶嵌固定在炉体上与电机相连接,滚圈套设在炉体托座上。
进一步的,炉体为可转动卧式圆筒形,内部为中空炉腔,顶部设有烟道口和溶剂口。
进一步的,炉腔内放渣口和放铜口一端为炉渣沉降区。
进一步的,氧枪个数为1-25个,其中相邻的氧枪之间间距为0.5-1.5米。
进一步的,氧枪与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a≤45°。
进一步的,热料口、放渣口、氧枪口、放铜口、烟道口、熔剂口、冷料口等位置均设有铜水套。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液态铜锍可通过溜槽进入热料口流入炉内,有效利用热态铜锍显热,且防治了包子吊运所产生的低空污染,废杂铜可以通过自动加料装置加入炉内,氧枪插孔内插有氧枪,保证炉腔内有足够的氧气含量,从而使反应充分,大大提高火精炉冶炼强度,废渣中含铜量比其它工艺低,处理能力大,效率高,环保好,劳动条件好,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安全,炉体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氧枪的位置关系图;
其中:1、热料口2、烟道口3、溶剂口4、冷料口5、放渣口6、放铜口7、氧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由图1图2可知,一种火精炉炼铜装置,包括炉体,还包括托座、滚圈、齿圈、电机、放铜口,其中炉体一端设置有热料口1,另一端上方设置有冷料口4,铜锍经溜槽流入热料口1,废杂铜经冷料口4加入,所述的炉体底部设有若干氧枪插孔,氧枪插孔内插有氧枪7,其中齿圈镶嵌固定在炉体上与电机相连接,通过驱动齿圈转动而驱动炉体转动,滚圈套设在炉体切可以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托座上,其中炉体为可转动卧式圆筒形,内部为中空炉腔,顶部设有烟道口2和溶剂口3,在炉腔内放渣口5和放铜口6一端为炉渣沉降区,在热料口1、放渣口5、氧枪插孔、放铜口6、烟道口2、熔剂口3、冷料口4位置均设有铜水套。
实施例2
由图1、图3可知,氧枪7个数为1-25个,其中相邻的氧枪7之间间距为0.5-1.5米,氧枪7与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a≤45°。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有三个作业位置,生产作业时,氧枪7位于炉体底部;进行保温作业时,转动炉体指氧枪位于侧部。液态铜锍可通过溜槽从热料口1连续加入炉内,废杂铜可通过自动加料装置从冷料口4连续加入炉内、溶剂(石英)从溶剂口3加入。氧气、天然气、空气和氮气可通过氧枪鼓入,通过合理调节气体配比,实现炉内反应的进行,炉内烟气经烟道口2排出回收处理。炉渣经沉淀后,由放渣口5排出,反应完成后的粗铜或阳极铜经放铜口6放出。
正常生产时,氧枪位于炉体底部,氧气、天然气、空气和氮气按照合理配比鼓入熔池,炉内熔体搅拌剧烈,通过熔融的铜液传递热量,反应充分,处理量大;天然气作为燃料,热利用率高,节能环保。根据生产情况,炉体转至氧枪位于水平位,即可实现保温作业。
液态铜锍和废杂铜可直接加入炉内进行处理,通过控制氧气、天然气、空气和氮气的配比,即可产出粗铜,也可通过四种气体调节配比完成冶炼操作,直接产出阳极铜。放渣端设有炉渣沉淀区,炉渣容易排出,渣含铜较其他工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