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打泥机构铜套装配装置,属于打泥结构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炉冶炼为连续性生产,设备运转的好坏直接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DDS泥炮系统是高炉炉前的主要设备之一,而打泥机构则是DDS系统中的关键设备。打泥机构的工作原理是油缸的活塞杆固定不动,而油缸筒推动泥缸做往复运动。由于受到使用工况的影响,打泥机构要定期下线维修。而下线维修的关键在于对3个铜套的更换,其中2个开口铜套的更换存在一定的难点。在安装的时候要保证2个开口铜套的收缩外径尺寸小于打泥机构的筒体内径,才可以装配到位。但是现有技术中很难保证装配到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尝试了很多方案,但是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方案解决该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打泥机构铜套装配装置,该技术方案结构紧凑,可以快速的进行铜套装配,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装配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打泥机构铜套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装置包括开口铜套收缩装置本体和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设置在开口铜套收缩装置本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开口铜套收缩装置本体整体设置为圆形,包括第一收缩装置本体、第二收缩装置本体以及收缩螺栓,所述第一收缩装置本体和第二收缩装置本体均是半圆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收缩装置本体和第二收缩装置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和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将连接板固定在开口铜套收缩装置本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连接板设置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螺栓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收缩装置本体、第二收缩装置本体的圆周和端面上设置有螺栓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该技术方案制造材料简单,容易制作;2)该技术方案便于操作,稳定性和应用性强,工作效率高;3)该技术方案可以分离,方便拆卸,利用率高,成本较低,节约了企业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开口铜套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开口铜套收缩装置本体,2、连接装置,11、第一收缩装置本体,12、第二收缩装置本体,13、收缩螺栓,21、连接板,22、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一种打泥机构铜套装配装置,所述装配装置包括开口铜套收缩装置本体1和连接装置2,所述连接装置设置在开口铜套收缩装置本体上,所述开口铜套收缩装置本体整体设置为圆形,包括第一收缩装置本体11、第二收缩装置本体12以及收缩螺栓13,所述第一收缩装置本体11和第二收缩装置本体12均是半圆形。所述第一收缩装置本体和第二收缩装置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装置2。使用该装置可以快速的进行铜套装配。避免了不必要的返工,提高了装配质量。
实施例2: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21和连接螺栓22,所述连接螺栓将连接板固定在开口铜套收缩装置本体上。其余结构和优点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3: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连接板21设置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螺栓孔。其余结构和优点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4: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收缩装置本体、第二收缩装置本体的圆周和端面上设置有螺栓孔。其余结构和优点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工作原理:参见图1、2,首先将打泥机构铜套装配装置分解开,两个开口铜套装配到打泥机构推动泥缸铜套位。将挡板用螺栓紧固,紧固完成后要保证2个开口铜套内在里面做旋转。其次,将分解后的打泥紧固铜套装配装置组合套装在第一开口铜套上,套装的位置要保证留出10mm打泥紧固筒体的装配量且开口铜套的开口在水平位。完成后将收缩螺栓收缩到开口铜套外径小于筒体的内径即可。最后将筒体吊平进行装配,当第一个开口铜套装配完成后要保证筒体不动,按照前面的方法在进行第二个开口铜套的装配即可。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实施例2、3、4所述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与实施例1组合形成新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替代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