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准确定位浇铸装置。
背景技术:
浇铸,是指将液态的金属注入到模中,使之硬化而具有特殊形状的过程。
在浇铸前,需要经过中频炉对铸铁进行熔融,成液体状态的铁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然后注入到浇铸包中,再通过浇铸包浇铸至型腔内,一般的型腔有砂型,金属型等等,在设定的型腔内流动,之后冷却成型。
目前,市面上的浇铸装置一般包括支架、转动连接于支架上的中频炉、吊钩以及吊至吊钩上的浇铸包,当需要将中频炉内的铜水或者铁水倒入到浇铸包中时,首先需要操作吊钩将吊钩上的浇铸包吊至中频炉的一侧,再将中频炉的底部进行旋转,使铜水或者铁水倒入到浇铸包中。
这种浇铸装置虽然可以在浇铸包内使铜水或者铁水成型,但是在将浇铸包吊至中频炉一侧时,不方便快速的准确定位,从而使得中频炉与浇铸包不能很好地对准,在进行浇铸时,铜水或者铁水容易落到浇铸包外,从而使得浇铸装置的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准确定位浇铸装置,其具有使浇铸包与中频炉准确定位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准确定位浇铸装置,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支架、中频炉、浇铸包以及设于浇铸包上的凸起,还包括分别与处于浇铸位置的浇铸包相切的两定位板,当浇铸包处于浇注位置下降时,两定位板分别与凸起的相对称的两端相抵触,所述的底座靠浇铸包一侧设有位于浇铸包下方且供定位板固定的固定座,定位板与固定座之间连接有供定位板复位运动的弹性件。
如此设置,在准确定位浇铸装置进行工作时,浇铸包需要先移动到靠近中频炉的位置,在浇铸包移动的过程中,使浇铸包逐渐与定位板靠近,当与定位板靠近时,移动浇铸包使之与两定位板相抵触,当浇铸包与两定位板都相抵触时,此时浇铸包处于规定的浇铸位置,此时再对浇铸包进行升降操作,使之处于规定的高度,从而方便简单地完成了浇铸包的定位,使得中频炉进行浇铸时不宜有铁水掉落至浇铸包外,在中频炉转动进行浇铸的过程中,浇铸包也随之下降,当浇铸包上的凸起与定位板的上端相抵触,定位板进行收缩,当浇铸工作完成时,浇铸包移至其他地方,此时浇铸包与定位板分离,定位板由于弹性件的弹性回复作用回到初始位置,从而利于定位板的多次使用,且不影响中频炉的浇铸工作,从而使得整个准确定位浇铸装置具有使浇铸包与中频炉准确定位的优点。
进一步设置:弹性件包括固定于底座上且供定位板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底柱,定位板与底柱之间连接有压缩弹簧。
如此设置,通过底柱使得定位板更加稳定的固定在固定座上,使得定位板的位置更加固定不易产生偏移,从而使得定位板对于浇铸包的定位效果更加准确,不易产生误差,使得铁水更加不易掉至浇铸包外,而且通过压缩弹簧使得弹性件的复位效果更加优秀,增加了弹性件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设置:底柱的内部设有用于容纳压缩弹簧的内腔,底柱的上端开设有与定位板横截面相同且与内腔相连通的通槽,定位板的下端固定有与内腔上壁相抵触的限位板。
如此设置,使得压缩弹簧位于内腔内不易产生偏移,定位板下端的限位板使得定位板不会由于复位过度而导致定位板与底柱相互脱离,从而使得整个弹性件在工作中时更加的可靠,不仅保证了对于定位板的支撑效果,也使得定位板在完成工作时更加有效快速的进行复位,保证了整个准确定位浇铸装置的准确定位效果。
进一步设置:限位板的横截面与内腔的横截面相同。
如此设置,使得限位板与内腔上壁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使得限位板对于定位板的限位效果更加优秀,使得定位板更加不易于底柱相互分离,同时也使得压缩弹簧与限位板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使得压缩弹簧通过限位板对定位板的复位作用更加明显有效。
进一步设置:底柱与固定座之间连接有供定位板沿固定座长度方向线性运动的线性模组。
如此设置,通过线性模组使得底柱做沿固定座长度方向的线性运动,从而使得底柱带动定位板进行线性运动,使得两定位板之间距离可调节,从而使得准确定位浇铸装置适用于不同规格大小的浇铸包,当浇铸包的规格大小进行改变时,准确定位浇铸装置也能对该浇铸包进行有效地准确定位,使得整个准确定位浇铸装置的适用范围更大,灵活性更高。
进一步设置:线性模组包括设于固定座上的导轨、设于底柱下端且滑移于导轨的滑块、设于导轨一端的驱动件、用于连接驱动件和滑块的丝杆。
如此设置,使得线性模组做线性运动的效率更高,从而使得定位板的线性运动效率更高,当定位板进行线性运动时,定位板更加易于调节,便于准确地进行指定距离的线性运动,从而使得两定位板之间距离的调节操作更加简单方便,使得整个准确定位浇铸装置的操作更加便捷。
进一步设置:驱动件为步进电机。
如此设置,由于步进电机的自身构造,使得驱动件不易受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且当驱动件产生运动误差时,该误差不会进行长期的积累,从而使得驱动件的驱动作用更加准确,同时将驱动件设为步进电机还使得驱动件更加易于控制,使得驱动件对于定位板的驱动误差更小。
进一步设置:浇铸包的开口处设有导流嘴。
如此设置,在中频炉将铁水浇铸至浇铸包内之后,浇铸包需要再将铁水倒至其他容器内,通过导流嘴使得浇铸包在进行铁水的倒送时铁水更加易于从浇铸包内倒出,且在进行倒出操作时,铁水不易从浇铸包内溢出而洒落至其他地方,从而使得整个操作更加安全高效。
进一步设置:导流嘴为锥尖背离凸起方向设置的锥形导流嘴。
如此设置,使得导流嘴对于铁水的导流效果更加有效,从而使得浇铸包在将铁水从自身倒出时铁水更加不易流至其他地方,保证了倒出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设置:底座上设有供中频炉转动的蜗轮蜗杆转动组件。
如此设置,在中频炉通过自身的转动进行浇铸时,蜗轮蜗杆转动组件使得中频炉的转动更加易于控制,使得中频炉的浇铸动作更加平缓,且在涡轮蜗杆转动组件不进行转动时,中频炉稳定的保持固定的状态,有效的避免了由于中频炉由于重力作用产生转动而导致的意外情况的发生,使得整个准确定位浇铸装置在进行浇铸时更加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导流嘴设为锥尖背离凸起方向设置的锥形导流嘴,不仅使得导流嘴对于铁水的导流效果更加有效,从而使得浇铸包在将铁水从自身倒出时铁水更加不易流至其他地方,保证了倒出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且在当铁水的倒出操作完成时,残留在导流嘴处的铁水会沿锥形面再次滑落至浇铸包内,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由于铁水残留至导流嘴上而导致导流嘴的导流效果逐渐下降,保证了导流嘴在长期使用后依旧保持优秀的导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准确定位浇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浇铸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线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底柱的剖视图。
图中,1、底座;2、支架;3、中频炉;4、浇铸包;41、凸起;42、导流嘴;5、定位板;51、限位板;6、固定座;7、弹性件;71、底柱;711、内腔;712、通槽;72、压缩弹簧;8、线性模组;81、导轨;82、滑块;83、驱动件;84、丝杆;9、蜗轮蜗杆转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准确定位浇铸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置于地面上的底座1,底座1上设有支架2以及中频炉3,中频炉3通过设于底座1上的涡轮蜗杆转动组件与底座1转动连接,且中频炉3与底座1呈九十度设置,支架2的上侧吊设有浇铸包4,底座1靠浇铸包4的一侧设有位于浇铸包4下方的固定座6,固定座6的两端分别设有线性模组8,线性模组8上设有底柱71,底柱71滑移连接有定位板5,两定位板5分别与处于浇铸位置的浇铸包4相切。
如图2所示,浇铸包4开口处靠中频炉3的一侧设有凸起41,当浇铸包4处于指定的浇铸位置时,凸起41下侧的两端分别与两定位板5相抵触,浇铸包4开口处背离凸起41的一侧设有导流嘴42,导流嘴42设置为锥尖背离凸起41方向设置的锥形导流嘴。
如图3所示,线性模组8包括设于固定座6上的导轨81,导轨81的一端设有驱动件83,驱动件83设置为步进电机,导轨81的另一端滑移连接有与底柱71下端相连接的滑块82,滑块82与步进电机之间连接有丝杆84。
如图4所示,底柱71内设有圆柱形的内腔711,底柱71的上端开设有横截面与定位板5横截面一样的通槽712,定位板5通过通槽712穿设至内腔711中,定位板5位于内腔711中的一段设有限位板51,限位板51的横截面与内腔711的横截面相同,限位板51的下端与内腔711的下壁之间连接有压缩弹簧72,定位板5处于正常状态下时,限位板51与内腔711的上壁相抵触。
当准确定位浇铸装置工作时,首先支架2上的电葫芦对浇铸包4进行移动,使浇铸包4与定位板5逐渐靠近,当浇铸包4与定位板5靠近时,继续操作电葫芦使浇铸包4与两定位板5都相互抵触,此时由于定位板5的位置是根据浇铸包4的浇铸位置来设置的,所以此时浇铸包4处于指定的浇铸位置,此时在通过电葫芦对浇铸包4进行高度方向的移动,直至浇铸包4移至中频炉3的下方。
在浇铸包4移至浇铸位置后,涡轮蜗杆转动组件对中频炉3进行转动操作,中频炉3逐渐向靠近浇铸包4开口的方向转动,在中频炉3进行转动的同时,电葫芦进行驱动浇铸包4下降,浇铸包4在下降过程中凸起41与两定位板5相抵触,此时浇铸包4继续下降,两定位板5由于受到浇铸包4的力而收缩,中频炉3在转动过程中将自身中的铁水浇铸至浇铸包4内,当中频炉3转动角度大于九十度时,中频炉3中的铁水完全浇铸至浇铸包4内。
当铁水完全浇铸至浇铸包4内后,涡轮蜗杆转动组件驱动中频炉3向与之前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直至中频炉3回复到浇铸前的状态,然后电葫芦操作浇铸包4移至其他地方进行后续的操作,在浇铸包4移动时浇铸包4上的凸起41与定位板5相互分离,此时定位板5通过底柱71内压缩弹簧72的弹性作用进行复位,回复至初始的状态。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