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屈服强度≥700MPa铁路集装箱用耐候钢及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67989阅读:5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屈服强度≥700MPa铁路集装箱用耐候钢及生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装箱钢及生产方法,具体属于一种屈服强度≥700mpa铁路集装箱用耐候钢及生产方法,适用于传统的两段式热轧生产线;产品厚度在1.0~2.5mm。



背景技术:

在我国铁路货车运输“提高时速、减轻自重、增加载重”的背景下,高强化、轻量化是铁路集装箱用耐候钢的发展方向。目前,铁路集装箱用耐候钢主要使用的钢板为屈服强度345mpa级耐候钢,其单重较重,用钢量和运输成本较高。通过提高集装箱用钢强度,减薄集装箱用钢厚度,是实现集装箱轻量化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表明,如采用屈服强度大于700mpa级高强耐候钢作为铁路集装箱的使用材料,可使集装箱的角柱、底横梁减重30%,其它部件如顶板、鹅颈槽梁、四波板等能不同程度减重13%以上。

经检索: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609257a的文献,其公开了一种“针状组织高强度耐候钢及其生产方法”。该文献的特点是采用极低碳、cu-cr-ni-mo-nb的加入及ti-al-zr-re或ca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复合添加,最终得到500mpa级别其具有针状组织的耐候钢。专利号为us6315946的美国专利公开一种“ultra-lowcarbonbainiticweatheringsteel”,其特点是采用超低碳、cu-cr-ni系成分设计,通过微合金强化及控轧控冷得到所需力学性能及耐候性,其成品厚度32~60mm,其屈服强度≤550mpa,主要利用的是nb的细晶和析出强化作用,加入微量ti等元素主要是为了改善耐候钢的焊接性能,在高温形成的tin非常稳定,在加热或焊接的高温条件下都不会溶解。微钛处理钢中的tin颗粒可以阻止轧前加热过程中奥氏体晶粒粗化,并能有效抑制焊接热影响区的晶粒长大。而且,该钢屈服强度仅为450mpa左右,不能满足高强度用户的需求。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3103458a的文献,其公开了一种高强度耐候钢的生产方法,该耐候钢的表面覆盖有氧化铁皮层,所述氧化铁皮层中fe3o4含量为80%以上、厚度为7~10μm,且该耐候钢中包含的成分及重量百分比分别为:c:0.01~0.05%、si:≤0.2%、mn:1.5~2.0%、p:≤0.02%、s:≤0.008%、cu:0.2~0.4%、ni:0.2~0.4%、cr:0.4~0.7%、mo:0.15~0.50%、nb:0.02~0.04%、ti:0.015~0.025%、als:≤0.03%,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采用该方法制备的耐候钢可在减免涂装情况下使用。

上述生产方法涉及的耐候钢的屈服强度≤700mpa,并且产品均为热轧态使用,产品的性能波动较大,在现有技术中,采用热轧方式生产的高强耐候钢其同卷强度波动一般在150mpa左右,延伸率波动在10%左右。考虑到铁路运输过程的安全,铁路集装箱用钢对性能稳定性要求较高,而采用热轧+冷轧、退火的方式生产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文献中存在的不足,采用nb、ti复合微合金化技术,并结合热轧+冷轧、退火工艺,生产屈服强度≥700mpa,抗拉强度≥800mpa,延伸率a≥10%,铁素体的晶粒尺寸在4.9~5.7μm,沉淀强化贡献量在199~232mpa,冷弯性能及耐腐蚀性能优良的铁路集装箱用耐候钢及生产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的措施:

一种屈服强度≥700mpa铁路集装箱用耐候钢,其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0.13~0.16%,si:0.50~0.60%,mn:1.10~1.20%,p:≤0.015%,s:≤0.010%,cu:0.20~0.30%,cr:0.30~0.50%,nb:0.025~0.040%,ti:0.072~0.108%,v:0.010~0.020%,n:≤0.007%,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同卷屈服强度波动不超过19mpa,抗拉强度波动不超过17mpa,延伸率波动不超过1.6%。

优选地:c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15~0.16%。

优选地:nb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28~0.036%。

优选地:ti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075~0.093%。

生产一种屈服强度≥700mpa铁路集装箱用耐候钢的方法,其步骤:

1)冶炼并连铸成坯,对铸坯进行加热,并控制出炉温度在1260~1280℃,加热时间不低于160min;

2)进行粗轧,并控制粗轧开轧温度在1210~1230℃,结束轧制温度在1080~1100℃,累计压下率不低于75%;

3)进行精轧,并控制精轧开轧温度在1030~1050℃,终轧温度在890~910℃;

4)常规层流冷却至卷取温度,

5)进行卷取,并控制卷取温度在650~700℃;

6)钢卷冷却至室温后进行酸洗;

7)进行冷轧,并控制冷轧总压下率在50~70%;

8)进行罩式炉退火,并控制加热温度在550~650℃,保温时间在5~10h;

9)进行冷却,在冷却速度为50~100℃/h下冷却至50℃以下并出炉,冷却气氛为全氢或氮氢混合气氛;采用氮氢混合气氛时,h2的比例不低于70%;

10)进行平整,成品厚度在1.0~2.5mm。

优选地:罩式炉加热温度在570~635℃,保温时间在7.6~10h。

优选地:退火后的冷却速度在55~80℃/h。

本发明中各元素的机理及作用

c:选用超低碳设计的目的是减少钢显微组织中渗碳体的数量,抑制珠光体的形成,避免由不同相间电极电位差导致的电偶腐蚀,提高钢的耐蚀性能。同时超低碳设计也有利于焊接及低温韧性。但碳含量也不宜过低,应足以与微合金元素nb、ti结合形成纳米级析出物,从而起到沉淀强化的作用,因此将c含量控制在0.13~0.16%。优选地为0.15~0.16%。

si:在钢中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同时是脱氧元素,但其含量过高会给轧制时除鳞带来困难,且降低钢的焊接性能,因此将其控制在0.50~0.60%。

mn:是钢中重要的强韧化元素,提高钢中的锰含量,能扩大γ区,降低转变温度,扩大轧制范围,促进晶粒细化,从而增加了钢的强韧性,冲击转变温度也几乎不发生变化,因此mn含量控制在1.10~1.20%。

p:有效的提高钢的耐候性能,但其对钢的韧性及塑性不利,其耐候性可由其他耐候元素弥补,因此将p含量控制在0.015%以下。

s:钢中s含量过高产生的mns夹杂会使钢的纵横向性能产生明显差异,恶化低温韧性,且会明显降低钢的耐候性能。s含量优选范围在0.010%以下。

cu:是耐候钢中主要的耐候元素,能有效提高钢的耐候性能,cu作为合金元素加入到钢中同时还有固溶及沉淀强化作用。但cu含量过高时,容易在加热或热轧时产生裂纹,恶化钢材的表面性能。因此将cu含量控制在0.20~0.30%。

cr:与钢中cu等元素匹配使用可显著提高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此外,cr元素可有效提高钢的淬透性,cr含量控制在0.30~0.50%。

nb:是强碳氮化物形成元素,钢中微量nb能抑制变形奥氏体的再结晶,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提高奥氏体再结晶温度,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此外,在冷却过程中nb(cn)的析出,可起到沉淀强化的作用,提高钢的机械性能,nb含量控0.025~0.040%,优选地为0.028~0.036%。

ti:是强氮化物形成元素,其氮化物能有效钉扎奥氏体晶界,有助于控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此外,在冷却过程中ti(cn)、tic的析出,可起到沉淀强化的作用,提高钢的机械性能,ti含量控制在0.072~0.108%,优选地为0.075~0.093%。

v:是强碳氮化物形成元素,钢中微量v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此外,在冷却过程中v(cn)、vc的析出,可起到沉淀强化的作用,提高钢的机械性能,v含量控制在0.010~0.020%。

n:氮在加钛的钢中可与钛结合形成氮化钛,这种在高温下析出的第二相有利于强化基体,并提高钢板的焊接性能。但是氮含量高于0.007%,氮与钛的溶度积较高,在高温时钢中就会形成颗粒粗大的氮化钛,严重损害钢的塑性和韧性;另外,较高的氮含量会使稳定氮元素所需的微合金化元素含量增加,从而增加成本,故将其含量控制在0.007%以下。

通过采用nb-ti复合微合金化,在高温过程形成的tin在液态或奥氏体高温区沉淀,并且在奥氏体低温作为nb(c,n)和tic的非均匀形核地点,相比单一nb、ti微合金化,其细晶强化效果更明显。本发明在添加较少量nb的基础上添加较多的ti,主要是利用了tin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抑制作用,以及tic的析出强化作用,相比单一nb微合金化,细晶和析出强化效果更显著,ti在复合微合金化中处于主要地位。冷轧后通过退火的方式,使得微合金碳、氮化物充分析出,最大限度的发挥析出强化的作用。由于微合金碳、氮化物受退火温度和冷却速度的影响较大,因此需对退火工艺进行精确控制,退火温度较低、保温时间较短、冷却速度较快时微合金碳、氮化物难以充分析出,退火温度较高时,保温时间较长、冷却速度较慢时析出的微合金碳、氮化物会长大粗化,导致沉淀强化效果减弱。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利用nb、ti复合微合金化,并结合热轧+冷轧、退火工艺,使屈服强度≥700mpa,抗拉强度≥800mpa,延伸率a≥10%,冷弯性能及耐腐蚀性能优良,且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钢板的金相组织图;

附图2为碳萃取复型试样的透射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予以详细描述:

表1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组分取值列表;

表2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主要工艺参数列表;

表3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力学性能检测情况列表;

表4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耐蚀性能检测情况列表;

表5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同卷主要力学性能波动检测情况列表。

本发明各实施例按照以下步骤生产:

1)冶炼并连铸成坯,对铸坯进行加热,并控制出炉温度在1260~1280℃,加热时间不低于160min;

2)进行粗轧,并控制粗轧开轧温度在1210~1230℃,结束轧制温度在1080~1100℃,累计压下率不低于75%;

3)进行精轧,并控制精轧开轧温度在1030~1050℃,终轧温度在890~910℃;

4)常规层流冷却至卷取温度,

5)进行卷取,并控制卷取温度在650~700℃;

6)钢卷冷却至室温后进行酸洗;

7)进行冷轧,并控制冷轧总压下率在50~70%;

8)进行罩式炉退火,并控制加热温度在550~650℃,保温时间在5~10h;

9)进行冷却,在冷却速度为50~100℃/h下冷却至50℃以下并出炉,冷却气氛为全氢或氮氢混合气氛;采用氮氢混合气氛时,h2的比例不低于70%;

10)进行平整,成品厚度在1.0~2.5mm。

表1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化学成分取值列表(wt%)

表2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主要工艺参数列表

续表2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主要工艺参数列表

表3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力学性能检测情况列表

表4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耐蚀性能检测情况列表

表5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同卷主要力学性能波动检测情况列表

从表3~5可以看出,本发明所生产的钢板,其屈服强度≥700mpa,抗拉强度≥800mpa,延伸率a≥10%,且屈服强度波动范围不超过19mpa,抗拉强度波动范围不超过17mpa,冷弯性能、耐蚀性能也很良好。

上述实施例仅为最佳例举,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