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MPa级汽车外板用锌铁合金镀层双相钢钢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67841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冷轧双相钢的制造方法,具体是一种500mpa级汽车外板用锌铁合金镀层双相钢钢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冷轧双相钢及热镀锌双相钢主要用在汽车结构件及加强件上,对表面质量要求不高,因此,在成分设计和工艺控制上更多的只是关注产品的力学性能,而对其表面质量的关注度不够。而锌铁合金镀层的双相钢已被应用在日系车外覆盖件的制造上,因此在保证力学性能的情况下对其表面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具有力学性能优良、表面质量好、抗粉化性能优良的500mpa级汽车外板用锌铁合金镀层双相钢钢板的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500mpa级汽车外板用锌铁合金镀层双相钢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钢材经冶炼、精炼及连铸成坯后,对铸坯进行加热,加热温度控制在1250~1280℃;

2)进行粗轧,控制粗轧温度在1060~1110℃;

3)进行精轧,控制精轧终轧温度为900~930℃;

4)进行卷取,控制卷取温度在580~620℃;

5)进行酸洗,酸洗温度控制在80~90℃,酸液浓度大于70g/l;

6)进行冷轧,控制冷轧总压下率在58~72%;

7)进行连续退火:控制其均热温度在770~800℃,炉内退火气氛露点控制在-40℃以下,氧含量≤3ppm;

8)进行热镀锌:控制钢板入锌锅温度在为460~480℃;控制锌液成分中al含量在0.120~0.135wt%;

9)进行合金化:控制其合金化温度在480~540℃,保温时间10~25s,镀层铁含量控制在9~11wt%;

10)进行光整:光整延伸率控制在0.4~0.6%。控制合金化后钢板表面粗糙度在0.5~1.2μm,表面pc值控制在于100~150个/cm。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钢材的化学成分为c:0.07~0.10%,si:≤0.005%,mn:0.70~1.00%,p≤0.005%,s≤0.003%,als:0.010~0.050%,cr:0.30~0.50%;mo:0.05~0.20%,其余为fe。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低si设计,并添加适量的cr、mo淬透性元素,通过工艺控制,产品实物性能达到屈服强度为300~340mpa,抗拉强度为520~570mpa,延伸率a80为29~33%,n值为0.17~0.19,粗糙度为0.5~1.2μm,pc值为100~150(/cm),粉化级别1~2级,且镀层表面致密、色泽均匀无缺陷,抗粉化性能优良,可满足汽车外覆盖件的生产制造。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500mpa级汽车外板用锌铁合金镀层双相钢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钢材经冶炼、精炼及连铸成坯后,对铸坯进行加热,加热温度控制在1250~1280℃;

2)进行粗轧,控制粗轧温度在1060~1110℃;

3)进行精轧,控制精轧终轧温度为900~930℃;

4)进行卷取,控制卷取温度在580~620℃;

5)进行酸洗,酸洗温度控制在80~90℃,酸液浓度大于70g/l;

6)进行冷轧,控制冷轧总压下率在58~72%;

7)进行连续退火:控制其均热温度在770~800℃,炉内退火气氛露点控制在-40℃以下,氧含量≤3ppm;

8)进行热镀锌:控制钢板入锌锅温度在为460~480℃;控制锌液成分中al含量在0.120~0.135wt%;

9)进行合金化:控制其合金化温度在480~540℃,保温时间10~25s,镀层铁含量控制在9~11wt%;

10)进行光整:光整延伸率控制在0.4~0.6%。控制合金化后钢板表面粗糙度在0.5~1.2μm,表面pc值控制在于100~150个/cm。

所述钢材的化学成分为c:0.07~0.10%,si:≤0.005%,mn:0.70~1.00%,p≤0.005%,s≤0.003%,als:0.010~0.050%,cr:0.30~0.50%;mo:0.05~0.20%,其余为fe。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势在于:

c:最有效的强化元素,是马氏体的形成元素,c元素的含量决定了马氏体的形貌及双相钢的强度。同时,由于用于汽车外覆盖件,对材料的成形性能、翻边性能及焊接性能要求较高,因此要求较低的碳含量。同时,在热镀锌时,较高的碳含量也会加速锌铁反应,锌铁合金层变厚会恶化材料的抗粉化性能。因此,综合考虑,将c含量控制在0.07~0.10%。

si:铁素体的强化元素,可以提高产品的强度。但在热轧过程中si会促进氧化铁皮的生成,恶化表面质量,并影响到后续酸洗工序的效果。同时,随着si含量的提高,热镀锌过程中si富集明显,钢板表面容易产生漏镀点缺陷,严重影响钢板表面质量。因此,为得到高的表面质量,将si含量控制在0.005%以下。

mn:奥氏体稳定元素,可延迟珠光体和贝氏体的形成,促进马氏体的形成,提高钢的淬透性。但是mn也是一种强氧化性元素,在退火过程中会在钢带表面富集并氧化,从而导致在镀锌时出现漏镀缺陷,浸润性变差。因此,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将mn含量控制在0.70~1.00%的较低范围。

p:p是钢中的有害元素,容易在晶界偏析,增加钢板脆性,导致钢板的冲压性能变差,可焊性变差。同时镀锌时,p含量过高,会使镀层形成大量的「相,镀层抗粉化能力变差。因此,p含量应尽可能降低。但考虑到p也是一种有效地固溶强化元素,优选地,p≤0.005%。

s:s是钢中的有害元素,当s含量过高时,容易形成mns夹杂,损害钢板塑性,并造成性能的各向异性。并且随着s含量的提高,钢板的耐蚀性能也将变差。因此,需要合理控制s含量,s含量要小于0.003%。

al:最有效的脱氧元素。但是,随着als含量的增加,钢中的夹杂物也会增多,夹杂物尺寸将会变大。因此,应该合理控制als含量,优选地,als:0.010~0.050%。

cr、mo:添加cr、mo元素会使cct曲线明显右移,强烈抑制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有利于在合金化热镀锌生产线中地获得马氏体组织。同时,由于cr、mo氧化物的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比mn、si、p等氧化物的高,所以在热镀锌退火时不易发生表面氧化,也没有表面偏析现象,因此不会影响锌液的浸润性。在冷轧板和纯锌板中,尽管mo的淬透性效果更好,但由于mo合金价格昂贵,通常用cr元素替代mo元素。但在锌铁合金镀层板中,由于镀锌后要再加热到480-540℃保温进行锌铁合金反应,正好处于贝氏体反应区,仅仅添加cr无法有效得到马氏体组织,因此必须添加适量的mo抑制贝氏体的形成。因此,综合考虑,cr含量选为0.30~0.50%,mo含量选为0.05~0.20%。

本发明的工艺中:

之所以选择终轧温度为900~930℃,是因为当终轧温度过低时,热轧温度稍微波动就有可能进入两相区轧制,容易产生混晶组织,组织的不均匀性除了会对力学性能的均匀性产生影响外,也会对镀锌表面的均匀性产生影响。

之所以选择卷取温度为580~620℃,是因为卷取温度过高,会导致晶粒粗大,从而影响组织均匀性。同时,热轧基板晶粒细小均匀也会使再结晶晶粒细小均匀,从而提高材料的加工硬化值。

之所以酸洗温度要求控制在80~90℃,酸液浓度要大于70g/l。是因为,酸洗可以有效去除氧化铁皮。酸洗效果不好,会导致氧化铁皮残留,进而在酸轧过程中压入基体,从而造成漏镀表面缺陷。

之所以冷轧压下率设定为58~72%,是因为这样有利于增加钢中变形储能,降低再结晶温度,改善钢板成形性能。而冷轧压下率过大会导致轧机负荷增大,设备损耗会加大。

之所以连续退火均热温度为770~800℃,是因为在此退火温度下,本发明产品能得到最佳的性能匹配。同时,在较低退火温度下,也会减少mn元素在钢板表面的富集,从而减少二次氧化物的形成。同时,严格控制退火炉内气氛,露点控制在-40℃以下,氧含量≤3ppm,可以保证钢板表面充分还原并提高钢板的浸润性。

之所以带钢入锌锅温度为460~480℃,是为了防止温度过高造成锌液温度升高,底渣增多造成钢板表面锌渣和沉没辊印缺陷。同时,锌液成分al含量控制范围为0.120~0.135%,fe含量≤0.015%。这是因为,当锌锅铝含量低于0.120%时,基板与镀层直接形成的fe2al5抑制层不够均匀,镀层容易出现过合金化;当锌锅铝含量高于0.135%时,fe2al5抑制层过厚,合金化过程较困难,此时需要提高合金化温度或降低带钢速度,这样容易导致合金化板粉化严重。

之所以合金化温度为480~540℃,保温时间10~25s,镀层铁含量要求控制在10%左右。是因为当合金化温度低于480℃时,镀层较难合金化,镀层含铁量低,在镀层表面容易残留大量的ζ相,产品抗腐蚀性能、焊接性、涂装性能变差;当合金化温度高于540℃,容易形成大量的脆性相「,产品抗粉化性能变差。同时研究表明,当镀层fe含量在9~11%,其镀层抗粉化性能最佳。

之所以选择0.4~0.6%的光整延伸率,是因为可以改善板形和控制带钢表面粗糙度,从而使镀层表面粗糙度控制为0.5~1.2(μm),表面pc值控制为100~150(个/cm),以利于汽车外板的涂装。

通过本发明生产的产品实物性能达到屈服强度为300~340mpa,抗拉强度为520~570mpa,延伸率为29~33%,n值为0.17~0.19,粗糙度为0.5~1.2μm,pc值为100~150(/cm),粉化级别1~2级,且镀层表面致密、色泽均匀无缺陷,抗粉化性能优良,可满足汽车外覆盖件的生产制造。随着汽车高强化的发展,该汽车外板用锌铁合金镀层双相钢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表1为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化学成分取值列表(wt%),表2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工艺参数列表,表3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性能检测列表。

表1

表2

表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