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21619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蓄电池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模具,更加详细地,涉及由多个个别化的模块和一个分歧管来向模具供给铅水以及进行冷却的蓄电池模具。



背景技术:

以往,通常在工业用蓄电池的极板和汇流排成型所需的金属模具的情况下,并非单独向需要冷却的各个部分供给冷却水,而是通过一个流入线向金属模具投入冷却水,并通过一个排出管线从金属模具排出冷却水。

即,通过金属模具的左右侧中的一侧流入线投入冷却水,并通过另一侧的排出管线排出冷却水。

在此情况下,若通过一个流入线向金属模具的内部投入冷却水,则冷却水分别到达形成于金属模具的多个型模的到达时间各不相同,因而可能使被冷却水冷却的溶液状态的液相金属溶液(铅水或铅液)的温度差各不相同,并且也使整个金属模具的内部温度不均匀,因而可能发生通过液相金属溶液(铅水或铅液)的固化而形成的汇流排产品的质量不均匀的问题。

换言之,若冷却水到达金属模具的个别型模的到达时间各不相同,则在冷却水的移动过程中,可能使与液相金属溶液(铅水或铅液)进行热交换的时间发生改变,由于在这种过程中因金属模具的导热而发生的热损失也可能发生改变,因而最终不仅使装于个别型模的液相金属溶液的固化速度及时间发生改变,还使固化的开始条件发生改变,从而最终导致使从个别型模中脱模的多个汇流排的质量下降的结果。

当然,不仅使上述多个汇流排的质量下降,而且还可能使生产汇流排的周期性被延迟,从而还可能对在工业用蓄电池的整个组装工序中所消耗的时间产生影响。

换言之,在对工业用蓄电池进行成型的过程中,当对插设于蓄电池的电解槽(壳体)内的多个极板组进行汇流排成型时,在对液相金属溶液(铅水或铅液)进行冷却的过程中,因温度差异而无法实现均匀的冷却,并且因这种不均匀的冷却而导致完成成型的多个汇流排的质量下降的结果。

并且,因冷却不均匀而使完成成型的汇流排的生产周期性被延迟,从而造成汇流排的生产性下降,最终导致拖延蓄电池的整体制造工序的结果。

另一方面,与工业用蓄电池的成型装置相关的以往所提出的公开技术有韩国授权专利第10-1278667号、韩国授权专利第10-1167679号、韩国授权专利第10-1417257号、韩国授权专利第10-1269945号以及韩国授权实用新型第20-0366511号等。

尤其,在上述韩国授权专利第10-1278667号的情况下,与上述以往的金属模具相同地,由无法单独供给冷却水的结构来形成,因而存在可同样发生上述问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用于解除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蓄电池模具,即,通过既简单又有效的新的冷却方法来均匀地控制开始冷却的条件和时间,并去除浇口,从而减少铅的不必要的消耗,由此可大量生产出在制造成本和质量方面明显高于当前的成型质量的蓄电池。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蓄电池模具的一特征在于,为了制造自动化的蓄电池的铸型,形成有分歧管,在沿着内部流路流动并自动供给的铅水的供给过程中,上述分歧管通过供给沿着外部表面的流路流动的冷却水来使上述铅水凝固并成型。

本发明蓄电池模具的一特征在于,上述分歧管呈板状,并包括:一个以上的注入线,沿着上述分歧管的内部长度向水平方向形成,用于供给铅水;多个铅水储槽,在上述分歧管的上部面沿着上述分歧管的长度方向维持规定间隔,并以对称形的阴阳刻的方式刻成,用于在临时填充从上述注入线供给的铅水的同时,使铅水以泛滥的方式流出;多个模具模块,以使多个个别上部从多个个别通孔露出的方式形成,上述多个个别通孔贯通对称形的上述多个铅水储槽之间的中央,用于使以溢出的方式从位于左右侧的上述多个铅水储槽流入的铅水成型为蓄电池铸型品;排出管线,具有包围上述多个铅水储槽且单方向开放的结构,以从上述分歧管的上部面的左右侧沿着上述分歧管的长度方向凹陷的方式形成,用于向外部排出从上述多个模具模块溢出的铅水;以及加热管线,以沿着上述分歧管的内部长度方向水平方向对称的方式形成在接近于以上述注入线为中心的各个注入线的左右侧位置,用于插入加热棒,上述加热棒用于防止包括沿着上述注入线流动的铅水以及填充于上述铅水储槽且从上述铅水储槽泛滥的铅水在内的铅水被凝固。

本发明蓄电池模具的一特征在于,上述铅水储槽包括:补充空间,呈凹陷的形态,沿着上述分歧管的长度方向维持规定的间隔并排列成对称形,随着从上述注入线供给的铅水通过形成于底面的流出孔流出,用于临时填充铅水的同时,使铅水以溢出的方式流动并流入从上述通孔露出的上述模具模块;泛滥槽,用于引导铅水使其以在上述补充空间的内侧越过朝向上述通孔倾斜的倾斜壁的方式泛滥,并流入露出于上述通孔的上述模具模块;以及进出槽,以宽度沿着外侧变宽的形态形成于上述通孔的两侧部位,用于对因补充流入上述模具模块的铅水而泛滥的铅水的进出进行引导;以及多个引导排出管线,形成于各个上述多个铅水储槽之间,用于接收借助上述进出槽进出的铅水来引导上述铅水向上述排出管线排出。

本发明蓄电池模具的一特征在于,上述模具模块包括:模具盖,包括中孔、投入孔及排出孔,上述中孔从上端至下端贯通而成,上述投入孔呈从下部的一端至上述中孔连通的形态,用于供给并投入冷却水,上述排出孔呈从下部的另一端至上述中孔连通的形态,用于向外部排出上述冷却水;以及模具本体,插入于上述模具盖的上述中孔,用于使通过上述模具盖的上述投入孔投入于上述模具盖的内部的上述冷却水沿着外部面线流动,并对流入内部的铅水进行凝固来使上述铅水成型为蓄电池铸型品。

本发明蓄电池模具的一特征在于,上述模具本体还包括:型腔部,形成于上部,用于使从上述铅水储槽的补充空间泛滥的铅水流入;冷却本体部,形成于下部,通过供给冷却水来对从上述型腔部流入内部的铅水进行凝固,从而使上述铅水成型为蓄电池铸型品,上述冷却水沿着外部面的周围向呈以凹陷的方式陷入的形态的冷却流路线流动;以及台阶部,呈沿着上述型腔部与上述冷却本体部之间的周围突出的形态,用于作为边界线来对上述型腔部和上述冷却本体部进行划分,并且以封闭的方式与上述模具盖的上端相结合,用于防止沿着上述冷却本体部的外部面流动的冷却水向作为上述型腔部方向的垂直于上部的方向流出。

本发明蓄电池模具的一特征在于,上述型腔部还包括:越墙壁,由铅水储槽的补充空间内侧的倾斜壁的内侧形成,用于接收沿着上述倾斜壁流动的铅水,并使上述铅水越墙;型腔,由上述越墙壁的内侧形成,形成用于使越过上述越墙壁的铅水流入的凹陷空间;以及排出槽,用于通过形成于上述型腔的内侧的划分壁向上述铅水储槽的上述进出槽排出泛滥的铅水。

本发明蓄电池模具的一特征在于,上述分歧管还包括以阴阳刻方式刻在与上述铅水储槽相邻的外侧的铅水补充储槽,用于防止向位于上述多个铅水储槽中的最左侧或最右侧的相应铅水储槽供给的铅水的热损失。

如上所观察,本发明的蓄电池模具具有如下效果:在蓄电池的成型过程中,使供给于负极板和正极板的铅水的温度及各个模块的冷却温度的分布保持均匀,从而可提高最终成型的蓄电池产品的质量,并且可减少以往的模具因具有浇口结构而引起的铅的不必要的消耗。

并且,本发明的蓄电池模具具有如下效果:通过改善在以往的模具中出现的冷却金属溶液(铅水或铅液)的不均匀性,从而可缩短实际上被延迟的成型的制造工序,随着这种成型的制造工序的缩短,还可提高蓄电池的生产性。

并且,本发明的蓄电池模具具有如下效果:通过适用模块方式,从而相对于以往的模具,在生产人员制造模具的费用和消费者的管理及维护维修方面,可呈现出出色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蓄电池模具中的分歧管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一同示出本发明的蓄电池模具中的形成于分歧管的铅水储槽的增大以及从铅水储槽的通孔分离的个别模具模块的分歧管的立体图。

图3为一同示出本发明的蓄电池模具中的形成于分歧管的内部的注入线及包括加热管线的上部面的排出管线的分歧管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在图2中所示出的排出管线的末端部位形态的分歧管的另一立体图。

图5为在图2中所示出的模具模块的详细立体图。

图6为示出构成在图5中所示出的模具模块的模具盖与模具本体之间的分离状态的模具模块的分离立体图。

图7为在图6中示出的模具本体的详细立体图。

图8为在图7中示出的模具本体的俯视图。

图9为除了示出形成于图1和图2的分歧管的铅水储槽之外,还示出铅水补充储槽的分歧管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分歧管10:注入线

20:排出管线30:加热管线

31:加热棒40:铅水储槽

41:补充空间41a:流出孔

410:泛滥槽411:倾斜壁

412:进出槽42:通孔

43:引导排出管线50:模具模块

500:模具盖510:投入孔

520:排出孔513:中孔

600:模具本体610:型腔部

611:越墙壁612:型腔

614:划分壁615:排出槽

620:台阶部630:冷却本体部

631:冷却流路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表明,为了说明的明确性以及便于说明而在本发明中以夸张的方式示出附图,后述的实施例并非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范围,而仅仅为在本发明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中所提出的结构要素的例示事项,应当以将通过其他多种方式来变形实施的方面也考虑在内的整体说明书的技术思想为基础对本发明进行解释。

对于在本说明书及发明要求保护范围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单词,不得以通常或词典性上的含义来限定地进行解释,而是应立足于发明人为了以最佳的方法说明其自身的发明而可以适当地对术语的概念下定义为原则,以符合本发明技术思想的含义和概念来进行解释。

因此,记载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和附图所示的结构仅仅为本发明的最优选的一实施例,而并不代表本发明的全部技术思想,因此,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时间点,还可存在可代替这些的多种等同技术方案和变形例。

以下,参考附图,以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蓄电池模具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蓄电池模具的特征在于,用于制造建立在自动化蓄电池组装线的蓄电池的自动化铸型。

如图1至图4所示,这种用于制造蓄电池的自动化铸型方面的模具由板状分歧管1形成,上述分歧管1包括:一个以上的注入线10,用于使铅水沿着上述分歧管1的内部的长度方向流入;排出管线20,用于使铅水从上部面的左右侧沿着长度方向排出;加热管线30,沿着上述分歧管的内部长度方向以对称形形成在接近于以上述注入线为中心的各个注入线的左右侧位置,用于插设防止铅水凝固用加热棒31;多个铅水储槽40,以对称形的阴阳刻以沿着上述分歧管的长度方向维持规定间隔的方式刻在相当于上述排出管线的内侧的上部面,用于在临时填充铅水的同时使铅水流出;以及多个模具模块50,各个上部从向对称形的上述多个铅水储槽之间的中央贯通的多个通孔42之间露出,用于使以溢出的方式从上述多个铅水储槽流入的铅水成型为蓄电池铸型品。

其中,分别露出于上述多个通孔42的上述多个模具模块50的特征在于,由不与分歧管1形成为一体的分离式独立结构来形成,由于在个别模具模块50自身形成有可投入冷却水的个别冷却线,因而对于被冷却之前的铅水的温度或冷却温度的温度偏差低,从而在均匀的温度状态下,以自动化方式实现蓄电池的成型。

在上述分歧管1中,随着通过上述多个注入线10供给铅水,铅水首先溢满于个别铅水储槽40中,之后流入从个别通孔42露出的各个模具模块50的内部并成型为蓄电池,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泛滥,从而通过上述排出管线20向外部排出。

上述排出管线20的特征在于,上述排出管线20为如下流路,即,呈从分歧管1的上部面的左右侧沿着长度方向以凹陷的方式陷入的形状,但在铅水从上述排出管线20流动并排出的过程中,存在被凝固的可能性。

为了防止这种铅水的凝固现象,可通过与上述排出管线20的形成部位的下端相邻的加热棒31,即,以沿着分歧管1的内部长度向水平方向构成的上述注入线10为中心沿着与注入线10的左右侧相邻的加热管线30插入的加热棒31来防止上述铅水的凝固现象。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上述排出管线20还包括末端的延伸长度长于下端的加热管线30的末端部位的延伸部20a,设置上述延伸部20a的目的在于,在通过上述排出管线20向外部排出的铅水的流动过程中,预防铅水下落于插入在位于排出管线20下端的加热管线30的加热棒31。

即,用于沿着排出管线20流动的铅水在排出管线20的末端通过长度长于加热管线30的形成长度的延伸部20a以下落的方式向外部排出,因而预防铅水向插入在加热管线30的加热棒31方向下落,从而具有在铅水向外部排出的过程中提供安全性的效果。

当然,在此情况下,插入在与以上述注入线10为中心的注入线10的右侧相邻的上述加热管线30的加热棒31防止沿着上述排出管线20向外部排出的铅水的凝固现象,并且插入在与以上述注入线10为中心的注入线10的左侧相邻的上述加热管线30的加热棒31还防止流入上述铅水储槽40的后述的补充空间41并溢出的铅水的凝固现象。

另一方面,这种上述铅水储槽40以阴阳刻方式被刻在分歧管1的上部面,并以维持规定间隔的方式刻有多个,为了临时填充通过形成于分歧管1内部的注入线10供给的铅水,上述铅水储槽40包括:补充空间41,向下部方向凹陷;以及流出孔41a,形成为从上述补充空间的底面部位至上述注入线10连通的结构,用于在上述补充空间41内以涌上的方式供给通过上述注入线10供给的铅水。

此时,上述补充空间41还形成于其对面的规定的隔开位置,并呈对称形,在这种对称形的上述补充空间41之间的中央还形成有作为后述的模具模块50上部的通孔42,上述通孔42用于露出模具本体600的型腔部610。

并且,这种上述铅水储槽40还包括:泛滥槽410,具有在补充空间41的内侧朝向上述通孔42倾斜的倾斜壁411结构;以及进出槽412,以宽度沿着外侧变宽的方式形成于上述通孔42的两侧部位,用于引导因补充向上述模具模块50流入的铅水而泛滥的铅水的进出。

并且,由于上述铅水储槽40的相互之间维持规定间隔并以阴阳刻的方式刻成,因而在上述铅水储槽40的相互之间的每个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引导排出管线43。

这种多个引导排出管线43相当于用于接收通过上述进出槽412排出的铅水并使上述铅水流向上述排出管线20的引导线。

另一方面,如图5至图8所示,从形成在上述铅水储槽40的对称形的补充空间41之间的通孔42露出的模具模块50包括模具盖500及插入于上述模具盖的模具本体600。

其中,上述模具盖500为具有包围上述模具本体600的形态的部件,上述模具盖500包括:中孔513,从上端至下端贯通而成,用于插入上述模具本体600;投入孔510,从下部一端至上述中孔贯通而成,用作冷却水的供给孔;以及排出孔520,从下部另一端至上述中孔贯通而成,用作冷却水的排出孔。

因此,上述模具盖500可通过上述中孔513插入上述模具本体600,可通过上述投入孔510向上述模具本体600的外部面供给冷却水,并且可通过上述排出孔520向外部排出沿着上述模具本体600的外部面流动的冷却水。

另一方面,插入于上述模具盖500的中孔513的上述模具本体600包括:型腔部610,形成于上部;冷却本体部630,形成于上述型腔部的下部;以及台阶部620,以沿着上述型腔部及上述冷却本体部之间的周围向水平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起到上述型腔部及上述冷却本体部的边界部位的作用。

在这种上述模具本体600中,上述型腔部610具有从形成于上述铅水储槽40的补充空间41之间的上述通孔42露出的结构,上述型腔部610包括:各个越墙壁611,形成在用于连接对称的补充空间41的倾斜壁411内侧,通过接收沿着上述倾斜壁411溢出的铅水来使上述铅水越墙;各个型腔612,在上述各个越墙壁的内侧向下部凹陷,用于接收从上述各个越墙壁泛滥的铅水;各个划分壁614,呈从上述各个型腔向上部延伸的形态,用于划分上述各个型腔之间,当铅水填充于上述各个型腔的内部时,用于使由上述各个型腔接收的剩余铅水重新溢出;以及各个排出槽615,形成于上述各个划分壁之间的两侧,用于使沿着上述各个划分壁越过的铅水流向铅水储槽40的进出槽412。

上述冷却本体部630具有如下结构,即,形成于沿着上述型腔部610的下端周围向水平方向突出的台阶部620的下端,上述冷却本体部630还包括冷却流路线631,上述冷却流路线631具有使流入上述各个型腔612的铅水流入至冷却本体部630内部的结构,用于使冷却水沿着作为冷却本体部630的外表面周围的外部面周围流动,以通过对流入内部的铅水进行凝固来使铅水成型为蓄电池铸型品。

另一方面,上述台阶部620为上述型腔部及上述冷却本体部的边界部位,并且具有如下的结构特征,即,当上述模具本体600插入于上述模具盖500的中孔513时,以卡固并封闭的方式与上述模具盖500的上端相结合。

像这样,上述台阶部620通过焊接来以封闭的方式与上述模具盖500的上端相结合,因而必要时,可期待如下效果,即,防止在沿着模具本体600的冷却本体部630外部面周围形成的冷却流路线631流动的冷却水向形成于台阶部620上部的型腔部610方向流出。

即,上述台阶部620防止在沿着冷却本体部630的外部面周围形成的冷却流路线631流动的冷却水向形成有型腔部610的上部方向流出,因而防止如下现象,即,基于流入型腔部610的高温状态的铅水与低温状态的冷却水之间的接触而使水分膨胀,从而发生爆炸现象,由此具有向其周边工作人员提供安全性的效果。

即使在上述台阶部620与模具盖500的上端之间的封闭部位产生缝隙,也借助台阶部620来防止冷却水向上部流出并取而代之地使冷却水向侧方向流出并下落,从而可防止铅水与冷却水之间的接触现象。

在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蓄电池模具中,对分歧管1的各个结构要素的作用关系将进行详细后述。

通过分歧管1的注入孔10a来沿着注入线10供给铅水。沿着上述注入线10流动的铅水立即通过形成于铅水储槽40的补充空间41底面的流出孔41a向补充空间41涌上并临时填充于补充空间41。

另一方面,插入于分歧管1的加热管线30的各个加热棒31具有如下效果,即,防止沿着上述注入线10流动的铅水和通过上述流出孔41a填充于上述补充空间41的铅水的凝固现象。即,由于各个加热棒31设置在与上述注入线10和上述补充空间41相邻的位置,因而使对位于上述注入线10及上述补充空间41的铅水进行的加热快速转移,从而可防止铅水的凝固现象。

铅水逐渐填充于上述补充空间41,若铅水填充于补充空间41,则沿着在补充空间41的内侧朝向通孔42倾斜的倾斜壁411溢出。

此时,当铅水沿着上述倾斜壁411溢流时,通过在上述倾斜壁411上开放的泛滥槽410溢出。

经过上述泛滥槽410的铅水通过与上述倾斜壁411的内侧相连接的型腔部610的越墙壁611越墙。其中,上述型腔部610相当于从通孔42露出的模具本体600的上部。

越过上述越墙壁611的铅水填充于型腔612。若在型腔612内填满铅水,则铅水通过向上述型腔612的上部延伸的划分壁614溢出。

通过上述划分壁614溢出的铅水经过与形成在划分壁614之间的排出槽615相连接的铅水储槽40的进出槽412,并通过铅水储槽40之间的引导排出管线43排出,之后通过形成于分歧管1的多个铅水储槽40外围的排出管线20向外部排出。

此时,可通过对插入于加热管线30的加热棒31进行加热来防止通过分歧管1上的上述排出管线20流动的铅水在向外部排出的过程中被凝固的现象,上述加热管线30沿着与上述排出管线20的下端相邻的分歧管1的内部长度形成。

另一方面,通过上述排出管线20向外部排出的铅水通过在上述排出管线20的末端延伸的延伸部20a下落,从而可防止铅水下落于加热棒31的现象,上述加热棒31插入在与排出管线20相邻的加热管线30。即,可以预料出还考虑到铅水向外部排出的过程中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通过形成于模具模块50的模具盖500下部一端的投入孔510供给的冷却水流向冷却流路线631,上述冷却流路线631沿着插入在上述模具盖500的中孔513的模具本体600的冷却本体部630的表面周围形成。

即使冷却水通过沿着上述冷却本体部630的外部面周围形成的上述冷却流路线631流动,由于上述冷却流路线631紧贴于上述模具盖500内,从而也可防止沿着上述冷却流路线631流动的冷却水的外部流失。

像这样,沿着上述冷却流路线631流动的冷却水通过型腔612对冷却流入至本体部630内部的铅水进行凝固来使上述铅水成型为蓄电池铸型品。

当然,在此情况下,上述冷却流路线631在形成于冷却本体部630的外部面的模式下,具有刻在从外部面的下部至包括中央及上部在内的宽大面积的形状,因而可使向冷却本体部630的内部传导的低温的分布面积均匀,从而可使铅水均匀地凝固,并且还可期待提高蓄电池铸型品的质量。

此时,由于形成有台阶部620,从而可防止沿着上述冷却流路线631流动的冷却水向形成于上述台阶部620的上部的型腔部610方向流出,若冷却水向型腔部610方向流出,则使流入型腔部610的高温状态的铅水与低温状态的冷却水相接触,从而可能因水分的膨胀而发生物理爆炸现象,为了防止这种爆炸现象,可通过形成台阶部620来防止冷却水向型腔部610方向流出。

即使在上述台阶部620与模具盖500的上端之间的封闭部位产生缝隙,也借助台阶部620来防止冷却水向上部流出并取而代之地使冷却水向侧方向流出并下落,因而防止如上所述的爆炸现象,从而可保证周边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沿着上述冷却流路线631移动的冷却水通过与铅水之间的热交换来以温度上升的状态通过形成于模具盖500的下部另一端的排出孔520向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铅水储槽40的数量可以设置6个,但其数量不受限制。但是,在作为一例来将铅水储槽40的数量设置为6个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可在位于最左侧的铅水储槽40的外侧形成有功能性作用不同的额外的铅水补充储槽40’。当然,上述铅水补充储槽40’还可形成在位于最右侧的铅水储槽40的外侧。

这种上述铅水补充储槽40’具有与上述铅水储槽40相同或类似地以阴阳刻方式刻成的结构,并从位于最左侧的铅水储槽40维持规定间隔,且形成在与上述铅水储槽40相邻的外侧,因而上述规定间隔可以为相当于上述铅水储槽40的相互之间的规定间隔的引导排出管线43,并构成形成于上述铅水储槽40的补充空间41、流出孔41a、泛滥槽410、倾斜壁411、进出槽412。这些可通过将图1、图2与图9进行比较来充分知晓。

但是,上述铅水补充储槽40’不具有形成于上述铅水储槽40的通孔42。其原因在于,上述铅水补充储槽40’无需如上述铅水储槽40一般露出模具本体600的型腔部610。

即,个别型腔部610通过个别铅水储槽40的多个通孔42露出,但由于上述铅水补充储槽40’无需露出型腔部610,因而未形成通孔42,形成上述铅水补充储槽40’的理由在于,用于防止向形成在最左侧或最右侧的铅水储槽40供给的铅水的热损失。

换言之,由于在铅水储槽40的排列位置中形成于最左侧或最右侧的铅水储槽40位于分歧管1的边缘附近,因而只能具有对于从外部引起的热损失比较脆弱的结构。因此,为了防止形成于最左侧或最右侧的铅水储槽40的热损失,还在与上述铅水储槽40相邻的外侧形成铅水补充储槽40’,从而可通过增加供给于上述铅水补充储槽40’的铅水的热气来防止向上述铅水储槽40供给的铅水的热损失。

如上所观察,本发明的蓄电池模具既具有与以往设备的兼容性,又可期待提高蓄电池产品的质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